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从《心经》看佛教环境哲学的理论基础(下)▪P3

  ..续本文上一页德会光是捡垃圾就很不错了,动员了广大群众、甚至很多贵妇人,都穿着黄马甲,心高采烈地捡垃圾。

  比方说桌上这个水瓶,喝完以后怎么办?回收。回收以后能做什么呢?我就从夏令营营服谈起。我们穿上这件营服,有点行者的风范。(众笑)但这个面料不咋的,不能防水,也不耐磨损。我建议一种布料,就是用我们喝掉的可乐瓶做的,叫环保布。如果我们哪一天穿上环保布做的衣服,背上环保布做的袋子,装上环保杯子,走上大街上,人家还以为我们是环保部派来的。但这个布大陆没有,因为用废品做的布比一般的面料还要贵。台湾有技术有设备,但是就没法在大陆开辟市场,这个产品只能卖到日本,卖到北欧。我在佛教界不知呼吁多少年了,很希望我们夏令营能穿上这种布做的行者服。(掌声)我们在座好多男女营员的身材不错,穿上这个行者服展现你们的优美身材,然后见人就说:知道我这个衣服是什么做的吗?可乐瓶!

  杨惠南教授把环保问题提高到社会批判高度,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但他的说法有矫枉过正之嫌。“预约净土”和“心灵环保”都是从身边的事情做起,光是这两个理念及实践,就已经使台湾的环保理念深入人心。佛教是引领时代风尚的,而不是被时尚流俗所引领。台湾的环保事业能够做得这么棒,慈济、法鼓山功不可没,比如天天捡垃圾,以及死后树葬,把骨灰埋在树底下,与大自然同在,这些都是从我们心灵的改变开始。当我们穷奢极欲的时候,人家已经在返朴归真了。台北市市长郝龙斌到上海,给我们上海市长好好地上了一堂环保课。上海的环保事业与台湾相比,照我看至少落后二十年,这是和佛教界的参与分不开的。

  从理论上讲,佛教哲学的重要命题是“境由心造”。我们人类所生存的环境并不是机械自然,也不只是生物学上的自然,它是同时反映着人的道德自觉与宗教实践的人化自然。“心净则国土净”这一命题,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它解释为我自己的心净了,然后净土自然就成了。你如果没有深入社会实践、参与社会运动的话,国土怎么能净呢?

  《维摩经》里,在“心净”与“国土净”之间,有一系列中间环节,关键是菩萨行的“行净”。所以在上引经文之前,首先讨论的是“心净”的前提。首先是发三心(直心、深心、菩提心),随之展开的有六度、四无量心、四摄法、方便、三十七道、回向心、十善等等菩萨度众生的实践,这是心净以后的行净。通过菩萨行改变一切众生,然后才能达到环境的清净。如下引《维摩经·佛国品》所述:

  如是,宝积!菩萨随其直心,则能发行,随其发行,则得深心,随其深心,则意调伏,随其调伏,则如说行,随如说行,则能回向,随其回向,则有方便,随其方便,则成就众生,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随佛土净,则说法净,随说法净,则智慧净,随智慧净,则其心净,随其心净,则一切功德净。是故,宝积!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这个从心开始的“始”,从哪里开始?就从现在开始,从自己开始,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开始。从这段经文的上下文可知:众生是菩萨所成佛国净土的根基。菩萨依上述种种“净土之行”,首先令自己行净,同时也教化众生跟自己一样地行净。这样的话,我们同类众生相聚在一起,把队伍日益地扩大,使我们的正报群体日益地扩展,使穿这个行者服的人越来越多。而且还要上一个台阶,要引领社会风气,改变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从人性的更深层次,把贪婪之心,把那种勾引人感觉欲望的乃至穷奢极欲的社会风气扭转过来,变成惜福节欲的良好社会风气,我们才能从根本上扭转这个遭透了的环境和社会。

  佛教要积极介入社会生活,带动广大众生一起来做变革社会的事情。要做到整个社会的清净,带动整个国土的清净,就要从现在、从自己、从心开始。因此,在宗教的终极关怀之下,佛教的生态学有着积极的批判潜能和重建现代文化的力量。建立在缘起性空的哲学基础上,佛教的超越精神和广博视野,理应为现代生态学的建设提供理论的基础。

  当然,现在大家都讲“发展是硬道理”,首先要让老百姓吃饱饭。但是,在“生存发展是硬道理”与“为子孙万代谋利益”之间,这里面确实存在着紧张关系,如何化解,需要我们用智慧抉择。

  五、结论

  下面,总结一下今天讲座的七点结论:

  第一、万法缘起的思想为生态关怀提供了世界观的基石。

  第二、因缘果报的理论为环保为护生提供了行为规范的基石。

  第三、境由心造、依正不二的观念解释了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原因。

  第四、自他同体、慈悲为怀的精神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性抉择,不仅仅是爱的流露。

  第五、心能转物是佛教推动环保推动护生的实践动力。

  第六、创建人间净土是佛教改变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积极参与社会变革的理想目标。

  第七、真俗不二的中道智慧是佛教随缘消业的方法论。

  以上所说,就是我对学《心经》用《心经》的一点体会。谢谢大家!

   (林涛记录整理,修改定稿于2009年7月20日)

  

《从《心经》看佛教环境哲学的理论基础(下)》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