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德會光是撿垃圾就很不錯了,動員了廣大群衆、甚至很多貴婦人,都穿著黃馬甲,心高采烈地撿垃圾。
比方說桌上這個水瓶,喝完以後怎麼辦?回收。回收以後能做什麼呢?我就從夏令營營服談起。我們穿上這件營服,有點行者的風範。(衆笑)但這個面料不咋的,不能防水,也不耐磨損。我建議一種布料,就是用我們喝掉的可樂瓶做的,叫環保布。如果我們哪一天穿上環保布做的衣服,背上環保布做的袋子,裝上環保杯子,走上大街上,人家還以爲我們是環保部派來的。但這個布大陸沒有,因爲用廢品做的布比一般的面料還要貴。臺灣有技術有設備,但是就沒法在大陸開辟市場,這個産品只能賣到日本,賣到北歐。我在佛教界不知呼籲多少年了,很希望我們夏令營能穿上這種布做的行者服。(掌聲)我們在座好多男女營員的身材不錯,穿上這個行者服展現你們的優美身材,然後見人就說:知道我這個衣服是什麼做的嗎?可樂瓶!
楊惠南教授把環保問題提高到社會批判高度,這是值得我們注意的,但他的說法有矯枉過正之嫌。“預約淨土”和“心靈環保”都是從身邊的事情做起,光是這兩個理念及實踐,就已經使臺灣的環保理念深入人心。佛教是引領時代風尚的,而不是被時尚流俗所引領。臺灣的環保事業能夠做得這麼棒,慈濟、法鼓山功不可沒,比如天天撿垃圾,以及死後樹葬,把骨灰埋在樹底下,與大自然同在,這些都是從我們心靈的改變開始。當我們窮奢極欲的時候,人家已經在返樸歸真了。臺北市市長郝龍斌到上海,給我們上海市長好好地上了一堂環保課。上海的環保事業與臺灣相比,照我看至少落後二十年,這是和佛教界的參與分不開的。
從理論上講,佛教哲學的重要命題是“境由心造”。我們人類所生存的環境並不是機械自然,也不只是生物學上的自然,它是同時反映著人的道德自覺與宗教實踐的人化自然。“心淨則國土淨”這一命題,我們不能簡單地把它解釋爲我自己的心淨了,然後淨土自然就成了。你如果沒有深入社會實踐、參與社會運動的話,國土怎麼能淨呢?
《維摩經》裏,在“心淨”與“國土淨”之間,有一系列中間環節,關鍵是菩薩行的“行淨”。所以在上引經文之前,首先討論的是“心淨”的前提。首先是發叁心(直心、深心、菩提心),隨之展開的有六度、四無量心、四攝法、方便、叁十七道、回向心、十善等等菩薩度衆生的實踐,這是心淨以後的行淨。通過菩薩行改變一切衆生,然後才能達到環境的清淨。如下引《維摩經·佛國品》所述:
如是,寶積!菩薩隨其直心,則能發行,隨其發行,則得深心,隨其深心,則意調伏,隨其調伏,則如說行,隨如說行,則能回向,隨其回向,則有方便,隨其方便,則成就衆生,隨成就衆生,則佛土淨,隨佛土淨,則說法淨,隨說法淨,則智慧淨,隨智慧淨,則其心淨,隨其心淨,則一切功德淨。是故,寶積!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這個從心開始的“始”,從哪裏開始?就從現在開始,從自己開始,從我們每個人的內心開始。從這段經文的上下文可知:衆生是菩薩所成佛國淨土的根基。菩薩依上述種種“淨土之行”,首先令自己行淨,同時也教化衆生跟自己一樣地行淨。這樣的話,我們同類衆生相聚在一起,把隊伍日益地擴大,使我們的正報群體日益地擴展,使穿這個行者服的人越來越多。而且還要上一個臺階,要引領社會風氣,改變消費主義的生活方式和生産方式。從人性的更深層次,把貪婪之心,把那種勾引人感覺欲望的乃至窮奢極欲的社會風氣扭轉過來,變成惜福節欲的良好社會風氣,我們才能從根本上扭轉這個遭透了的環境和社會。
佛教要積極介入社會生活,帶動廣大衆生一起來做變革社會的事情。要做到整個社會的清淨,帶動整個國土的清淨,就要從現在、從自己、從心開始。因此,在宗教的終極關懷之下,佛教的生態學有著積極的批判潛能和重建現代文化的力量。建立在緣起性空的哲學基礎上,佛教的超越精神和廣博視野,理應爲現代生態學的建設提供理論的基礎。
當然,現在大家都講“發展是硬道理”,首先要讓老百姓吃飽飯。但是,在“生存發展是硬道理”與“爲子孫萬代謀利益”之間,這裏面確實存在著緊張關系,如何化解,需要我們用智慧抉擇。
五、結論
下面,總結一下今天講座的七點結論:
第一、萬法緣起的思想爲生態關懷提供了世界觀的基石。
第二、因緣果報的理論爲環保爲護生提供了行爲規範的基石。
第叁、境由心造、依正不二的觀念解釋了生態破壞和環境汙染的原因。
第四、自他同體、慈悲爲懷的精神是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性抉擇,不僅僅是愛的流露。
第五、心能轉物是佛教推動環保推動護生的實踐動力。
第六、創建人間淨土是佛教改變不合理的生産方式和生活方式、積極參與社會變革的理想目標。
第七、真俗不二的中道智慧是佛教隨緣消業的方法論。
以上所說,就是我對學《心經》用《心經》的一點體會。謝謝大家!
(林濤記錄整理,修改定稿于2009年7月20日)
《從《心經》看佛教環境哲學的理論基礎(下)》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