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心經》看佛教環境哲學的理論基礎(上)

  從《心經》看佛教環境哲學的理論基礎(上)

  王雷泉

  (2008年8月13日講于黃梅四祖寺禅文化夏令營)

  各位法師,各位營員:

  幾天前就詢問崇谛法師,這次夏令營主題是“學《心經》用《心經》”,那麼我講什麼呢?最好是命題作文。他說隨便。世界上最怕的就是隨便,那是一個很高的境界,恐怕我做不到。昨天普茶之後,我根據現場互動情況,把以前准備過的內容重新組織,盡可能與這次夏令營的主題貼近。在今天上午的兩個多小時裏,給大家講五個方面的問題:一、環保是佛教化世導俗的最好契入點;二、從緣起論和業力論推出的兩組基本原理;叁、以《心經》的智慧觀照生命與環境實相;四、從“心物一元”到“從心開始”;五、結論。

  一、環保是當前佛教化世導俗的最好契入點

  呈現在大家面前的演示圖片,是我昨天下載的奧運會開幕式一個畫面,張藝謀的創意不錯,但糟糕的是CCTV的編導,把老謀子的心血給毀了。這個開幕式要遠看,體現只有一個地球這個主旨。從地球的眼光來看我們中國,就像以佛學的法界眼光來看我們的人生和世界。劉歡與一位外國女歌星站在地球之巅上唱歌,突顯了一種環保的理念:我們只有一個地球,而且還是一個破碎的地球!要如何珍惜我們的環境,如何來保護它?我的主題是從心開始,從我們每個人的內心開始。

  昨天普茶時,我很感慨地說:去年演講的主題是佛教教育,全世界有幾十所佛教大學,爲什麼中國大陸現在還沒有呢?很多年前就有一個理想,希望在中國大陸有一個零的突破。叁四年前,與我的博士生覺冠法師訂了一個關于佛教大學的博士論文課題。現在她都畢業了,但看來中國的佛教大學還是猶抱琵琶半遮面,千呼萬喚未出來。當然,該來的總是會來的,只是現在因緣還沒有到。所以,我們不能潔身自保,首先要介入社會,要關懷社會,真正在社會中發揮自己的使命。

  什麼是最好的佛教課題?我們當下就能做的,而且完全符合我們國家利益,我覺得環保是一個佛教化世導俗最好的契入點。因爲包括佛教徒在內的地球有六十五億人口,我們所生存的這個世界面臨著嚴重的危機。環境日益惡化,資源日益匮乏。我們看到汽油高達140美金一桶的時候就知道,好日子確實已經到頭了。原來以掠奪地球的資源、能源爲代價的所謂現代化生活,逐漸引起了人們的反思。

  有佛法就會有辦法,有思路才能有出路

  人類面臨這麼一個嚴峻問題,和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佛教要拿得出解決的辦法。剛才崇谛法師引言時,提到我去年引述過的聖嚴法師一段話。聖嚴法師做小和尚讀佛學院時,他感慨地說:“佛法這麼好,爲什麼理解的人這麼少,而誤解的人又這麼多?”那怎麼辦呢?所以他要辦教育。現在我再轉述一位大德的話:“有佛法就會有辦法。”我狗尾續貂再加一句:“有思路才能有出路。”就像美國大片《侏羅紀公園》有句臺詞所說的:生命會給自己尋找出路。

  今天給大家談這個課題,就是要提出這麼一個思想:佛教不僅僅是坐而論道式的玄談,光是那些風花雪月、品茶吟詩,跟人間事務了不相關。建立在緣起論和業力論基礎上的佛教思想,能夠爲化解環境問題提供強大的思想資源,而且能夠形成巨大的實踐力量。因爲環境汙染問題、資源缺乏問題,人類的前景並不美妙,但是我們相信,人類以自己的智慧,特別以佛法的智慧,一定能夠化解這個危機。環境問題不是天災,是人禍。根據佛教哲學“境由心造”的原理,人類所面對的依報世界是由人類的共業所造成的,要改變我們的生存環境也必須從改變每個人的內心開始。“心淨國土淨”,如何對治爲當今社會消費主義的生産方式和生活方式所迷失的當代人心,提升我們每個人的心靈境界,增強佛教的社會責任感,世界佛教徒和佛教學者責無旁貸。

  當今世界是發展和對話的時代。所謂對話,就意味著在各種世俗思想和宗教之間,在求同存異的前提下互相尊重並取長補短。所謂發展,用現在胡溫新政提出來的科學發展觀(也就是可持續發展),就是要摒棄以前那種竭澤而漁的、窮凶極惡的、急功近利的短期行爲,用更長久更長遠的眼光,這就是意味著用悲天憫人的宗教情操和高瞻遠矚的人文關懷,謀求功在子孫萬代的可持續性發展,而不是我走了以後哪怕它洪水滔天。

  在世界上、特別是在西方的基督教背景下發展出一種環境哲學,首先對基督教思想進行了反省。在這種反思當中,國際上把眼光轉向了東方思想,提出了綠色東方主義,嘗試重新解讀亞洲宗教的傳統,從東方宗教特別是從佛教中來尋求思想資源。在這個大背景底下,環保這一個關系到我們全人類共同面對的生死存亡的大問題,就成爲佛教化世導俗最好的契入點。既契理又契機。

  人間佛教的叁個層面:適應、關懷、批判

  在人間佛教的大框架下,環保問題屬于哪一個層面呢?按照我的思路,人間佛教有叁個層面,最底層是社會適應,就像現在常說的要積極引導宗教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服務,與社會主義製度相適應。這個口號不錯,但是有人把它念歪了,把它念成“宗教搭臺,經濟唱戲”。如果讓佛教與唯利是圖相適應,這就把佛教引向了歧途。所以光講適應不夠,要上升到第二個層面,那就是社會關懷。

  所謂社會關懷,就是佛教發揮自己的作用,真正能夠在社會中獲得自己的話語權。慈善、環保、文化、教育(教育就包括佛教大學),乃至辦刊物、電臺、電視臺等等,都屬于社會關懷這個層次。由此可見,我們目前要關注的環保問題,還只是社會關懷的初級階段。

  人間佛教的第叁個層面,那就是社會批判,現在我們暫且不談。我們只能做口氣和力氣相適應的事情,眼下的環保問題,中國大陸佛教界既有口氣也有力氣去做,做不到的事情我們等待機緣。

  爲什麼說從環保契入,既契理又契機?先講契理。因爲佛教的超越性格和批判精神是環境保護的重要力量,擁有深厚的思想資源。

  所謂超越性格,就是宗教的主體性和神聖性。宗教與經濟、政治相比,是更高層面的東西,所以具有超越性與出世性。在佛教的教義總綱苦集滅道四谛中,苦谛是認識佛教的前提。佛教講要知苦、斷集、慕滅、修道,前提首先是知苦。所謂知苦,就是用一種批判而又冷靜的眼光來觀察這個世界,來審視我們社會的種種缺陷,並且探索這種缺陷和苦難背後的原因,那就是來自我們人類內心中的煩惱。

  所謂批判精神,佛陀的創教就是建立在對社會的批判基礎上。比如,針對各種不合理的社會製度,像印度的四種姓製度,佛教提出了衆生平等,這就是社會批判。在思想上,針對婆羅門教的神創論,和各種沙門思想當中的宿命論、懷疑論和庸俗唯物主義等錯誤的思想謬見,佛教提出了緣起論,這就是思想批判。然後,佛教把一切社會批判和思想批判統統引向對人性的批判,找到人性當中最陰暗最頑固的叁大根本煩惱貪嗔癡。所以,一定要在一個根本的理上,奠定佛教解決環保問題的思想基礎。

  所謂契機,機就是時節因緣。禅宗講“隨緣消舊業,任運著衣裳”,這裏面有一種非常深沈的曆史智慧和曆史責任感。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群體的共業之中,業報如此,許多事情我們只能隨緣隨份地承受並消除,這叫隨緣消業。然後“任運著衣裳”,必須要契合時機,時機沒到就去做是智慧不夠,時機到了不去做那就是慈悲不夠。比如說要辦佛教電臺和電視臺,機緣沒到,現在去做除了白花錢不說,恐怕還有種種麻煩。這就像農民養公雞是爲了報曉,半夜叁點鍾就叫,叫得太早沒用;如果到了七點以後才叫,要它何用?正在拂曉的時候,雄雞一唱天下白,這就恰到好處。

  中國改革開放叁十年以來,人間佛教的理論與實踐,已經從社會適應發展到了社會關懷層面。既然如此,佛教關注環保問題就不僅僅只是呼籲,還要落實到行動上。佛教在當今中國,要成爲一個改造世界的實踐的和物質的力量,正當其機。

  如何處理人間佛教叁個層面之間的關系?需要佛教的二谛論智慧,需要真谛與俗谛之間相依不二的中道智慧。佛教在解決社會矛盾的時候,要求做到既要入世又要出世。出世是超越,入世就是關懷。這也就是佛教所說的出淤泥而不染,這就是佛教的中道智慧,此所謂契理契機。佛教要在社會發出自己的聲音,我覺得環保問題是我們可以放開喉嚨說的。

  二、從緣起論和業力論推出的兩組基本原理

  我看過佛教界很多關于環保的文章,五六年前佛教界也在普陀山爲此舉行過青年佛教徒的演講比賽,我也被請去當過評委,表明中國佛教界開始關注這個問題。佛法是一味的,對一切問題都應該提供一個最深層的理論支持。所以我們還是從佛教的基本原理入手,而不是從什麼無情有性等等,東找一點論據,西找一點經文片段,這是無濟于事的。

  真理是簡單的,需要的是返樸歸真

  佛教最基本的教義基礎就是七佛通誡偈:“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佛佛相承的就這最簡單的四句話,因爲真理永遠是簡單的。簡單的真理爲什麼搞得複雜化了呢?是我們人心複雜、人心迷失,所以才需要用各種各樣的方法,橫說豎說,正說反說,或言或默。所以我們要返樸歸真,把複雜的東西回歸到最簡單的真理。

  我曾經在十年前,與一位來自青海的活佛討論過如何看待漢地佛教的衰落。針對他要用藏傳佛教來複興整個中國佛教的看法,我說思想問題只能是求同存異。他問我同在哪裏?我說同在一二叁四。異又在哪裏?異在五六七八。

  什麼叫一二叁四呢?一個中心:以成佛作祖爲中心。兩個基本點:緣起論與業力論。緣起論是佛法不共于世間任何哲學和宗教的哲學基礎,業力論是人生觀和社會道德的支柱。叁項基本原則:叁法印,區分真假佛法的叁個根本標准。四條教義總綱:苦集滅道四聖谛。不管是南傳北傳、顯教密教、聖道門淨土門…

《從《心經》看佛教環境哲學的理論基礎(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