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经》看佛教环境哲学的理论基础(上)
王雷泉
(2008年8月13日讲于黄梅四祖寺禅文化夏令营)
各位法师,各位营员:
几天前就询问崇谛法师,这次夏令营主题是“学《心经》用《心经》”,那么我讲什么呢?最好是命题作文。他说随便。世界上最怕的就是随便,那是一个很高的境界,恐怕我做不到。昨天普茶之后,我根据现场互动情况,把以前准备过的内容重新组织,尽可能与这次夏令营的主题贴近。在今天上午的两个多小时里,给大家讲五个方面的问题:一、环保是佛教化世导俗的最好契入点;二、从缘起论和业力论推出的两组基本原理;三、以《心经》的智慧观照生命与环境实相;四、从“心物一元”到“从心开始”;五、结论。
一、环保是当前佛教化世导俗的最好契入点
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演示图片,是我昨天下载的奥运会开幕式一个画面,张艺谋的创意不错,但糟糕的是CCTV的编导,把老谋子的心血给毁了。这个开幕式要远看,体现只有一个地球这个主旨。从地球的眼光来看我们中国,就像以佛学的法界眼光来看我们的人生和世界。刘欢与一位外国女歌星站在地球之巅上唱歌,突显了一种环保的理念: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而且还是一个破碎的地球!要如何珍惜我们的环境,如何来保护它?我的主题是从心开始,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开始。
昨天普茶时,我很感慨地说:去年演讲的主题是佛教教育,全世界有几十所佛教大学,为什么中国大陆现在还没有呢?很多年前就有一个理想,希望在中国大陆有一个零的突破。三四年前,与我的博士生觉冠法师订了一个关于佛教大学的博士论文课题。现在她都毕业了,但看来中国的佛教大学还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千呼万唤未出来。当然,该来的总是会来的,只是现在因缘还没有到。所以,我们不能洁身自保,首先要介入社会,要关怀社会,真正在社会中发挥自己的使命。
什么是最好的佛教课题?我们当下就能做的,而且完全符合我们国家利益,我觉得环保是一个佛教化世导俗最好的契入点。因为包括佛教徒在内的地球有六十五亿人口,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面临着严重的危机。环境日益恶化,资源日益匮乏。我们看到汽油高达140美金一桶的时候就知道,好日子确实已经到头了。原来以掠夺地球的资源、能源为代价的所谓现代化生活,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反思。
有佛法就会有办法,有思路才能有出路
人类面临这么一个严峻问题,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佛教要拿得出解决的办法。刚才崇谛法师引言时,提到我去年引述过的圣严法师一段话。圣严法师做小和尚读佛学院时,他感慨地说:“佛法这么好,为什么理解的人这么少,而误解的人又这么多?”那怎么办呢?所以他要办教育。现在我再转述一位大德的话:“有佛法就会有办法。”我狗尾续貂再加一句:“有思路才能有出路。”就像美国大片《侏罗纪公园》有句台词所说的:生命会给自己寻找出路。
今天给大家谈这个课题,就是要提出这么一个思想:佛教不仅仅是坐而论道式的玄谈,光是那些风花雪月、品茶吟诗,跟人间事务了不相关。建立在缘起论和业力论基础上的佛教思想,能够为化解环境问题提供强大的思想资源,而且能够形成巨大的实践力量。因为环境污染问题、资源缺乏问题,人类的前景并不美妙,但是我们相信,人类以自己的智慧,特别以佛法的智慧,一定能够化解这个危机。环境问题不是天灾,是人祸。根据佛教哲学“境由心造”的原理,人类所面对的依报世界是由人类的共业所造成的,要改变我们的生存环境也必须从改变每个人的内心开始。“心净国土净”,如何对治为当今社会消费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所迷失的当代人心,提升我们每个人的心灵境界,增强佛教的社会责任感,世界佛教徒和佛教学者责无旁贷。
当今世界是发展和对话的时代。所谓对话,就意味着在各种世俗思想和宗教之间,在求同存异的前提下互相尊重并取长补短。所谓发展,用现在胡温新政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也就是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摒弃以前那种竭泽而渔的、穷凶极恶的、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用更长久更长远的眼光,这就是意味着用悲天悯人的宗教情操和高瞻远瞩的人文关怀,谋求功在子孙万代的可持续性发展,而不是我走了以后哪怕它洪水滔天。
在世界上、特别是在西方的基督教背景下发展出一种环境哲学,首先对基督教思想进行了反省。在这种反思当中,国际上把眼光转向了东方思想,提出了绿色东方主义,尝试重新解读亚洲宗教的传统,从东方宗教特别是从佛教中来寻求思想资源。在这个大背景底下,环保这一个关系到我们全人类共同面对的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就成为佛教化世导俗最好的契入点。既契理又契机。
人间佛教的三个层面:适应、关怀、批判
在人间佛教的大框架下,环保问题属于哪一个层面呢?按照我的思路,人间佛教有三个层面,最底层是社会适应,就像现在常说的要积极引导宗教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与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这个口号不错,但是有人把它念歪了,把它念成“宗教搭台,经济唱戏”。如果让佛教与唯利是图相适应,这就把佛教引向了歧途。所以光讲适应不够,要上升到第二个层面,那就是社会关怀。
所谓社会关怀,就是佛教发挥自己的作用,真正能够在社会中获得自己的话语权。慈善、环保、文化、教育(教育就包括佛教大学),乃至办刊物、电台、电视台等等,都属于社会关怀这个层次。由此可见,我们目前要关注的环保问题,还只是社会关怀的初级阶段。
人间佛教的第三个层面,那就是社会批判,现在我们暂且不谈。我们只能做口气和力气相适应的事情,眼下的环保问题,中国大陆佛教界既有口气也有力气去做,做不到的事情我们等待机缘。
为什么说从环保契入,既契理又契机?先讲契理。因为佛教的超越性格和批判精神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力量,拥有深厚的思想资源。
所谓超越性格,就是宗教的主体性和神圣性。宗教与经济、政治相比,是更高层面的东西,所以具有超越性与出世性。在佛教的教义总纲苦集灭道四谛中,苦谛是认识佛教的前提。佛教讲要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前提首先是知苦。所谓知苦,就是用一种批判而又冷静的眼光来观察这个世界,来审视我们社会的种种缺陷,并且探索这种缺陷和苦难背后的原因,那就是来自我们人类内心中的烦恼。
所谓批判精神,佛陀的创教就是建立在对社会的批判基础上。比如,针对各种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像印度的四种姓制度,佛教提出了众生平等,这就是社会批判。在思想上,针对婆罗门教的神创论,和各种沙门思想当中的宿命论、怀疑论和庸俗唯物主义等错误的思想谬见,佛教提出了缘起论,这就是思想批判。然后,佛教把一切社会批判和思想批判统统引向对人性的批判,找到人性当中最阴暗最顽固的三大根本烦恼贪嗔痴。所以,一定要在一个根本的理上,奠定佛教解决环保问题的思想基础。
所谓契机,机就是时节因缘。禅宗讲“随缘消旧业,任运着衣裳”,这里面有一种非常深沉的历史智慧和历史责任感。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群体的共业之中,业报如此,许多事情我们只能随缘随份地承受并消除,这叫随缘消业。然后“任运着衣裳”,必须要契合时机,时机没到就去做是智慧不够,时机到了不去做那就是慈悲不够。比如说要办佛教电台和电视台,机缘没到,现在去做除了白花钱不说,恐怕还有种种麻烦。这就像农民养公鸡是为了报晓,半夜三点钟就叫,叫得太早没用;如果到了七点以后才叫,要它何用?正在拂晓的时候,雄鸡一唱天下白,这就恰到好处。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人间佛教的理论与实践,已经从社会适应发展到了社会关怀层面。既然如此,佛教关注环保问题就不仅仅只是呼吁,还要落实到行动上。佛教在当今中国,要成为一个改造世界的实践的和物质的力量,正当其机。
如何处理人间佛教三个层面之间的关系?需要佛教的二谛论智慧,需要真谛与俗谛之间相依不二的中道智慧。佛教在解决社会矛盾的时候,要求做到既要入世又要出世。出世是超越,入世就是关怀。这也就是佛教所说的出淤泥而不染,这就是佛教的中道智慧,此所谓契理契机。佛教要在社会发出自己的声音,我觉得环保问题是我们可以放开喉咙说的。
二、从缘起论和业力论推出的两组基本原理
我看过佛教界很多关于环保的文章,五六年前佛教界也在普陀山为此举行过青年佛教徒的演讲比赛,我也被请去当过评委,表明中国佛教界开始关注这个问题。佛法是一味的,对一切问题都应该提供一个最深层的理论支持。所以我们还是从佛教的基本原理入手,而不是从什么无情有性等等,东找一点论据,西找一点经文片段,这是无济于事的。
真理是简单的,需要的是返朴归真
佛教最基本的教义基础就是七佛通诫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佛佛相承的就这最简单的四句话,因为真理永远是简单的。简单的真理为什么搞得复杂化了呢?是我们人心复杂、人心迷失,所以才需要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横说竖说,正说反说,或言或默。所以我们要返朴归真,把复杂的东西回归到最简单的真理。
我曾经在十年前,与一位来自青海的活佛讨论过如何看待汉地佛教的衰落。针对他要用藏传佛教来复兴整个中国佛教的看法,我说思想问题只能是求同存异。他问我同在哪里?我说同在一二三四。异又在哪里?异在五六七八。
什么叫一二三四呢?一个中心:以成佛作祖为中心。两个基本点:缘起论与业力论。缘起论是佛法不共于世间任何哲学和宗教的哲学基础,业力论是人生观和社会道德的支柱。三项基本原则:三法印,区分真假佛法的三个根本标准。四条教义总纲:苦集灭道四圣谛。不管是南传北传、显教密教、圣道门净土门…
《从《心经》看佛教环境哲学的理论基础(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