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大乘还是小乘,宗门还是教下,对这一二三四的共同点,不会有什么分歧。那我们就求这个同。
什么是异在五六七八呢?首先是我们生命的存在——五蕴。众生都是由色受想行识五蕴构成,因为我们五蕴里面智愚贤不肖染净善恶等等的比例不同,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对佛法的把握是不一样的。同一个事物,不同的众生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因生命本身的异化,对佛法产生了分歧。六,指学佛的道路六度。条条大路通罗马,六度万行都是解脱的方法,就看我们选择哪一条?七,指我们学佛的成就有深浅高低的不同,故佛教有判教的设置。我们读过《法华经·药草喻品》,你活佛是一棵参天大树,我只是一棵不知名的小草。不管是小草、中草、大草,还是小树、大树,虽蒙润程度有高下,但我们都受着法雨的滋润。八,光中国汉传佛教大乘就有八大宗派,凭你青海来的活佛统一得了吗?所以要求同存异。
我们只能随缘随分,做自己能做的事。就我本人而言,我的主要教学对象就是在校大学生和社会上的政商人士。上海市委组织部举办了好几期面向局级干部的传统思想高级研习班,每期五天,我承担的课程是用一天时间讲解一部佛经。我引述鲁迅的话讲过,中国人如果不读三部或者四部佛经,那就面目可憎、语言乏味。他们说哪三部呢?《金刚经》、《维摩经》、《法华经》。加上《六祖坛经》,一共四部。我已经讲过《金刚经》和《六祖坛经》,明年还要讲另外两部。所以,不仅佛教徒要读这四部佛经,社会各界人士、党政领导干部也要读!否则,那简直就是面目可憎,语言乏味!这话是鲁迅先生说的。(掌声)
用心贯通智慧与慈悲两轮
那么在同的基础上,我们要关注佛教的两个基本点。佛教之所以会产生这么多教义上的分歧,分化出这么多的派别,就是在这两个基本点上各有侧重。
缘起论是佛法的基础,业力论是佛陀创教时吸收了印度当时思想界因果报应的理论,但建立在缘起论基础上。缘起论和业力论是相辅相成的,但这两个基本点各有侧重,最根本的是缘起论。我在讲课时问底下的干部们:邓小平讲的两个基本点你们能背吗?绝对能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但是这两个基本点要把握好的话,一定要具有打桥牌的智慧,现实中往往是一统就死,一放就乱。能把两个基本点把握得住的人少之又少,要么僵化,要么就成为贪官。
在佛法中,这两个基本点归结为空有两轮。缘起论指向空,业力论指向有,要把握住空有两轮,就需要中道的智慧。我们现在就是要从缘起论和业力论里面,抽出和环境保护有关系的两对基本原则。从缘起论抽取“普遍联系”和“性空无我”两项基本原理,归结到智慧;从业力论可以抽出“依正不二”和“自他同体”两项基本原理,归结为慈悲。
智慧与慈悲的两轮,需要用一根车轴连结起来。这根车轴是什么呢?心。用心把悲智两轮贯通起来。这个心,就是我们每个众生之心,既有黑暗也有光明,既有善也有恶。现在我们很多人经常会引用《华严经》中说法:“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讲起《心经》,就是“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这其实就是强调了不二的层面。
这个心的座标,向上这根轴最高点是佛,我们仰望佛,仰之弥高,钻之弥深。在理上我们与佛是平等的,在事上我们相差十万八千里。横向的这根轴,连着我们与众生。《金刚经》里面讲,不管是卵生、胎生、湿生、化生,不管有色、无色、有想、无想的众生,统统要度他们到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有这么多无量无边无数的众生是我们所关怀的对象。再往旁边就是境,就是我们的环境。我们的心是上求菩提下化众生,就在上求下化的过程中,改善我们生命的依报环境。这个心挑起了空有两轮(悲智两轮)。所以我们在讨论环境保护的理论基础时,就紧扣心与悲智两轮来展开我们的论述。
刚才讲过,七佛通诫偈是佛教根本的教义基础,这里面最重要的是“自净其意”,也就是从心开始的个人修行和社会变革。佛教哲学的两大支柱为“缘起论”和“业力论”,这两者都是对宇宙人生真相及发展运动的解释。缘起论是佛教的哲学基础,业力论是佛教的道德支柱。缘起论是对业力轮转的哲学慧解,而业力论的三世轮回、因果报应这一套人生观准则,又建立在缘起性空的哲学基础之上。换言之,这两者在理论上是“空有不二”,在实践上是“悲智双运”,而在方法上则生发出佛教的中道智慧。
从缘起论推出的两个基本原理:普遍联系和性空无我
从缘起论推出的基本原理之一是“普遍联系”,我们可以举当年马胜比丘向舍利弗说法为例。
我今年二月份又去了印度,在鹿野苑的菩提树下,向围坐在草地上的复旦人文智慧课堂的学员们讲《初转*轮经》。佛陀在菩提伽耶悟道以后,最想度化的人就是当年的五个大内高手。他在苦行林修道,他父王派以憍陈如为首的五个大内侍卫暗中保护他。六年苦行之后,他接受了一位牧羊女的乳糜供养,憍陈如认为他道心不坚定,于是离开他而自己修行去了。佛陀悟道后,就先去度化这五人,感谢他们六年中对他的默默支持和关怀。前往鹿野苑途中,佛陀还度化了两位商人,成为佛教最早的居士。我问过印度导游,从菩提伽耶到鹿野苑有280里。佛陀向憍陈如等初转*轮,讲的就是苦集灭道四谛。他们接受佛陀悟到的教义,归依了佛陀并成为比丘。于是,人类历史上诞生了三宝具足的创建性宗教团体:佛宝,释迦牟尼悟道成佛了;法宝,佛陀所转的苦集灭道四谛*轮;僧宝,憍陈如等五比丘。鹿野苑遂成为世界佛教徒的“一大会址”。
有一天,“一大代表”中的马胜比丘,在路上遇到婆罗门教的大智者舍利弗。这位舍利弗,就是我们正在学习的《心经》主角之一舍利子。舍利弗在当时是一位很有名的辩才无碍的婆罗门思想家,与目犍连共同拥有250个弟子。舍利弗在路上拦住马胜比丘问:“听说释迦牟尼佛讲课非常红火,请问他讲的什么?”马胜比丘说:“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比丘,常作如是说。”
我们刚才讲过,真理永远是简单的。之所以复杂,是因为人心的愚钝,人心的复杂。舍利弗非常聪明,响鼓不用重锤敲。他苦苦思惟的宇宙人生终极问题,被这四句话一下子点破了。诸法因缘而生,诸法因缘而灭。所有人生的苦难、社会的不公,所有的问题都可以从缘起论得到理解。婆罗门教的思想是神创论,既然世界是由神创造的,那么世界上这么多的不公是谁给予的?如果神不能改变的话,这个神是无能的;神如果是有意为之的话,这个神是邪恶的。他这个苦苦思索得不到结论的问题,被缘起论一下子就化解了。于是舍利弗与目犍连一起,率领250个弟子集体归依了释迦牟尼佛。后来舍利弗成为佛陀门下十大弟子之一,号称智慧第一。这个偈后来被称为“法身舍利偈”,这是佛教所有舍利里面最伟大、最根本、最高的舍利,不是什么手指头啊什么头发,那些只是肉身舍利。佛教最根本的舍利,就是这四句话,这是缘起论最经典的表述。
我们通过这四句话可以知道:法不孤起,待缘而生。就像因陀罗网中的珠子,千灯互照,光光交彻。记得1999年我们发起中国佛教信息网会议时,曾在北京医院跟赵朴老谈过这个问题。我去看他时,破天荒地花50块钱在医院门口买了3支玫瑰花。我进去一看,房间里全被水果、礼品盒和鲜花所包围。这么高龄的老人,放这么多的鲜花干什么,把氧气全给吸跑了。所以我就说,干脆把这些花都统统搬走吧!放我这三支玫瑰花就可以了。(众笑)我跟他谈因特网对中国佛教复兴的作用。他说什么叫因特网?不懂。哎哟朴老啊,因特网就是佛教里面所说的因陀罗网。哦!赵朴老抚掌大笑,当即说出这个典故:“千灯互照,光光交彻。”
这个典故怎么来的呢?华严宗的法藏大师对武则天讲《华严经》,为了描述华严无尽缘起的思想,以十玄门解说万事万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有一个比方就是“因陀罗网境界门”。说的是帝释天网幢上的串串珠子,每一个珠子互相影射无数的珠子,于是重重无尽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法藏怕武则天听不懂,就利用了当时的“多媒体教育”。在大殿中放十面镜子,点起一千盏灯,一千盏灯通过四面八方镜子的反光,互相交涉就像满天繁星。佛光山根据这个典故,也做了一个具像的因陀网境界,我们在里边漫步,就像处在一个浩瀚的宇宙之中。所以林清玄写的星云传记,就叫《浩瀚星云》。
按照无尽缘起的原理,世界上每一件事情都不是孤独的。我们在江河源头上所作的种种污染,对地球所作的种种榨取掠夺,经过大自然的循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总有一天果报会回到自己身上。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普遍联系的,这里面的因果环环相扣。南美洲热带雨林的消失,跟我们中华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非洲的饥饿与我们未来的和平也是息息相关。千万不要以为其他地方发生的事情与我们没有关系。一个地球村的观念之下,再一次证明了佛教万法缘起的普遍性。
普遍联系的观念,要使我们更加如实地观照世界,要对天命对自然充满敬畏感。其实,我们人类的智慧是永远赶不上天的,人算不如天算。可惜,我们现在被庸俗唯物主义彻底物化了。1958年有一首民歌牛气冲天:“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我来干什么?我战天斗地来了,结果搞成个穷山恶水加刁民!我们纵然为了自己的安宁,我们也得关心天下大事。因为天下事与我们息息相关,我们是命运与共啊!
从缘起论必然推出第二个基本原理:“性空无我”。无我,就是否定有独立的精神主宰“我”,这个“我”又叫做自性。在佛教看来,当今我们人类所有的问题,都是由于以自我为中心所导致。这世界本来是如实的存在,是环环相扣,由无尽的因缘而构成的世界,我…
《从《心经》看佛教环境哲学的理论基础(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