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神聖化與世俗化——以《大金沃州柏林禅院叁千邑衆碑》▪P2

  ..續本文上一頁相具足,世所稀有,離諸疾苦,一切病痛,皆悉不受,乃至無上佛果菩提,亦可得證。

   佛法的理想是神聖的,但神聖的理想是通過世俗的群衆和世俗的手段實現的。大乘佛教的基本教義是僧俗共同實行普度衆生的原則,社邑這種組織提供了實現這種原則的場所。不論貧富貴賤,俗人通過加入社邑這種媒介,爲自己積累獲得解脫的功德。可以說,爲求自己及家族的現世和來世利益而作功德的願望,構成了維持社邑經濟及佛教藝術的基礎。

  叁、以音聲形相而作佛事

   碑文用法、報、化“叁身”說,爲叁千邑衆闡發了塑造佛像的理論基礎。“諸佛如來真化之身,亦非即非離。周沙界而無處不章,赴衆生之懇誠;遍淨穢止無處不顯,應群機之信心。”這些理論,基本上抄自永明延壽的《萬善同歸集》。開首部分寫道:

  叁身所歸,皆宗實相,如空包納,似地發生。是以但契一如,自含衆德。不動真際,萬行常興。不壞緣生,法界恒現。寂不礙用,俗不違真。有無齊觀,一際平等。

  這一大段,除了將“夫衆善所歸,皆宗實相”,改爲“叁身所歸,皆宗實相”,幾乎是逐字照抄《萬善同歸集》的開首一段話。[10]

   諸佛的法身是中道的理體,它是不生不滅而充滿于整個法界,是佛之所以爲佛的絕對永恒的真理。佛的報身系修行圓滿而享受法樂之身,是在佛土中只爲諸菩薩所見的佛身。化身是佛爲了救濟衆生而在曆史中出現的種種變化的身,衆生的機感千差萬別,佛陀便能隨順機緣度化。“化生雖有如是差別,而佛真身本相如故。然真化身,非即非離,但隨根器,現有差別,出自不同。”絕對的法身,必須下降到曆史之中,體現爲人間具體的形相。

   趙州禅師敢于說“佛之一字,吾不喜聞”,故對有形的佛像造作,表示了不屑的態度:“金佛不度爐,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真佛內裏坐。”而這尊“真佛”,即坐在煩惱衆生之中。趙州以性相不二、衆生與佛不二的理路,聲言:“此事如明珠在掌,胡來胡現,漢來漢現。老僧把一枝草,爲丈六金身用;把丈六金身,爲一枝草用。佛即是煩惱,煩惱是佛。”既然如此,絕對的“真佛”,依然體現爲殿裏的泥龛塑像:“僧問:“如何是佛?”師雲:“殿裏底。”僧雲:“殿裏者豈不是泥龛塑像?”師雲:“是。”僧雲;“如何是佛?”師雲:“殿裏底。””

   興許有感于趙州的言論對佛像有不敬之處,故碑文作者在此又抄了一大段《萬善同歸集》。通過這一對自設賓主的問答,亦可看出碑文作者是在華嚴宗的判教格局下,具有禅教一致的思想傾向。

   問﹕《金剛經》雲﹕“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入邪道,不能見如來。”如何立相標形,而稱佛事?

   答﹕息緣除事,此是破相宗。直論顯理,即是大乘始教,未得有無齊行,體用交徹。若約圓門無礙,性相融通,舉一微塵,該羅法界。《華嚴經》雲﹕“清淨慈門利塵數,共生如來一妙相。一一諸相莫不然,是故□[見]者無厭足。”《法華經》雲﹕“汝證一切滅(智)、十力等佛法,具叁十二相,乃是(至)真實滅。”《大涅槃經》雲﹕“非色者,即是聲聞、緣覺解脫﹔色者,即是諸佛如來解脫。”豈同凡夫執頑礙之境,以爲實色﹔二乘偏證灰斷之質,而作其(真)形?是以六根所對,皆見如來﹔萬象齊觀,圓明法界。豈得消形滅影,方成□[玄]趣者乎?[11]

  華嚴宗立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終教、頓教、圓教五時判教。碑文指出,若拘泥于《金剛經》遣除形相、音聲的經文,執理除事,那就是僅僅停留在大乘始教階段。始教分空始教和相始教二門,前者爲滅除有所得之執著,而說一切皆空,相當于叁論宗之教義;後者廣分別諸法之性相,以事理未融而說五性各別,相當于法相宗之教義。而到了圓教階段,爲小乘、始教所否定的世間現象,在空有雙遣的基礎上,又得到安立,達到“有無齊行”、“體用交徹”、“性相融通”之圓融無礙的境界。故舉《華嚴經》、《法華經》、《涅槃經》,闡述了在圓教的立場上,舉一微塵,即該羅法界。也就是說,一色一香,皆是中道。此色相形聲,並非凡夫所執著不放的頑礙之境,也不是如灰身滅智的小乘所偏證的消形滅影。而是凡夫的六根所對,皆見如來﹔世間的萬象齊觀,圓明法界。

  四、永恒的張力:神聖化與世俗化

   以趙州柏林寺爲中心的叁千邑衆,爲雕塑佛像而勒石立碑,這是一件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功德”。然而,中國佛教發展到這一時代,如此“小”題,也得“大”作一番,碑文末尾有這麼一番祝厘詞:

   既有明文,可當依據。以此勝善,上祝

   皇基永固,帝道遐昌;

   本郡太守,福祿遷加;同知軍判,恒受恩光;一切文武,常居祿位;

   結緣信心,龍華叁會;法界有情,鹹蒙利益。

   所有的功德,第一回向大金皇帝,第二回向地方上所有的文武父母官,第叁才是回向給結成叁千邑會的社衆乃至一切法界有情。這一順序,若是比對趙州禅師當年帶有調侃意味的“叁等人”次第,其反差之強烈,足以令人回味。據《景德傳燈錄》卷十載:

   一日,真定帥王公[12]攜諸子入院。師坐而問曰:“大王會麼?”王雲:“不會。”師雲:“自小持齋身已老,見人無力下禅床。”王公尤加禮重。翌日,令客將傳語,師下禅床受之。少間侍者問:“和尚見大王來不下禅床,今日軍將來,爲什麼卻下禅床?”師雲:“非汝所知。第一等人來,禅床上接。中等人來,下禅床接。末等人來,叁門外接。”

  本來,宗教存在的生命,是對塵世的否定與超越。不共的出世法構成宗教的特質和存在于世的理由,共世間法構成宗教在社會中發展的條件。就佛教而言,前者是本,是體,是真,是實,是理,是性;後者是末,是用,是俗,是權,是事,是相。佛教的內證體驗、超越哲學、佛國理想和修行儀軌等信仰內核,透過社會的經濟、政治層面,擴展到世俗文化領域,取得傳播媒體和表現形式,以此實現改造並提升世俗生活的本懷。在此過程中,佛教也必然受到被超越對象──世俗社會──的影響、改造乃至同化,從而偏離出原有的價值系統。如何做到化世俗而不爲世俗所化,永遠是佛教面臨的現實課題。如《趙州禅師語錄》(二十八)所揭示:

  問:“十二時中,如何用心?”師雲:“你被十二時使,老僧使得十二時。你問哪個時!”

   碑文在開頭部分,抄錄《萬善同歸集》,似乎也是爲了回答上述難題:

   法皆平等,若離事而推理,墮聲聞之愚;若離理而行事,同凡夫之執。當知離理無事,全水是波;離事無理,全波是水。理水事波,何分差異?理即非事,動濕不同;事即非理,□□□□[能所各異。] □□□□[非理非事,]□□□□[真俗俱亡];而理而事,二谛恒立。而[雙]照即假,遠(宛)爾常(幻)存;雙遮即空,凝(泯)然夢寂;非空非假,中道常明。不動因緣,□[甯]虧理體?故菩薩以無所得而爲方便,涉有而不乖于空;依實際而起化門,履真而不礙俗。常然智□[炬],□□□□[不昧心光。]□□□□[雲布慈門,]波騰行海。遂得同塵無礙,自在隨緣,一切施爲,無非佛事。[13]

   “涉有而不乖于空”,“履真而不礙俗”,說來容易,實際操作甚爲不易。筆者在九年前曾說過:“中國化”是佛教在中國傳播的手段,“化中國”才是佛教在中國傳播的目的。佛教與社會的關系,猶如“公園”之于“鬧市”。“鬧市”都變成了“公園”,大家都沒有飯吃;“公園”都變成了“鬧市”,那就從根本上取消了佛教存在于社會中的意義。[14]

  對此世俗化問題,當前學術界和佛教界已從泛泛的或褒或貶的情感化評價,轉入從真俗、體用、理事等範疇的辯證關系,討論如何在世俗的社會中,重新高揚佛教的神聖意義。河北省佛教協會會長淨慧法師從不變之“理”和隨緣之“機”的雙向互動角度,提出以佛法“化現代”和佛法“現代化”的課題。[15] 四川大學陳兵教授從更廣泛的範圍,提出了佛教“生活化”與“化生活”的辯證關系。[16]臺灣鄭志明教授則認爲應創立一門價值中立的“佛教社會學”,探討在神聖性的佛教與世俗性的社會之間,有著何種組合的可能。當佛教的神聖性格比較強烈且具有著傳播的優勢時,偏向于“世俗佛教化”的發展;當佛教的世俗關懷比較熱心且投入于現實的實踐時,偏向于“佛教世俗化”的發展。[17]

   按鄭志明的說法, “世俗佛教化”,是指致力于佛教神聖境界的開發,將佛教神聖性的宗教經驗經由社會化的宣導與轉化,成爲世俗群衆普通共有的信念。主要有叁個活動面向,即儀式活動(以佛教的各種儀式來爲群衆消災解厄與增強功德福報,進而以佛教的儀式取代了社會原有的祈福儀式)、共修性活動(以集體性的宗教行爲與實踐感受,改變個人的生命情操與生活態度)與傳播性活動(將佛教的知識與藝術推動到世俗社會之中,成爲群衆的主要精神食糧與教化系統)。“佛教世俗化”則是指佛教認同社會的有機結構與互動的成就原理,能與群衆共同來維持或建構生命存在形式的理想規範,調整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系,維持社會正常運作的生活秩序。主要也分成叁個活動面向,即福利性活動(指佛教的社會福利服務,包含財物的危難救助與義工的社區服務等,是傳統佛教回報社會的主要方式)、公益性活動(加強佛教與社會的互動網絡,積極配合社會的公益議題以強化佛教實踐世俗價值的觀念與行爲)與改革性活動(參與社會的改革運動,甚至對于社會的各種不義集團進行討伐與對抗,共同地爲社會的正義與公理來奮鬥)。

   猶如碑文引《維摩經》之義,只有在汙泥中才能開出聖潔的蓮花,只有在煩惱的世間才能成就佛道,若一味強調高蹈的神聖化,則“譬栽蓮華于高原,類植甘種于空界,欲求菩提華果,何由能得?”看來,神聖化與世俗化並非一對相互水火不容、此消彼長的對立概念,而是有如一個錢幣的兩面,貫通于佛教在整個人類社會的存在和發展運動之中。

  (本文提交1997年3月在無錫舉行的“佛教文化藝術與社會發展學術研討會”,修訂後刊于《中國禅學》第一卷,北京:中華書局,2002,6)

  

《神聖化與世俗化——以《大金沃州柏林禅院叁千邑衆碑》》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