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理事分別之說以判一切緣起。甚矣!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其所謂理,若何爲理;其所謂事,若何爲事:是不可以徹底明辯欤?一真法界理耶、事耶?豈不謂理,然大牟尼名法,牟尼理也,大牟尼則無量無邊功德事也。無余涅槃理耶、事耶?豈不謂理涅槃是真如異名,然彌勒謂一寂靜寂滅,二無損惱寂滅;寂靜則理,無損惱則無量無邊功德之事。二轉依理耶、事耶?豈不涅槃理而菩提事,然〈空性品〉佛說:是二法皆以空空故空,不能說其誰化、誰爲非化。第一義谛理耶、事耶?豈不是真谛理而俗谛事,然無著《順中論》說:不異世谛而更別有第一義谛,無自體如本性空如,此則是谛,一相所謂無相,真俗不分,理事可分乎?離言自性理耶、事耶?豈不離言是理,然〈真實品〉中明明說是事,又多義發明是理。色即是空,離言自性之色即是空性之空;空即是色,空性之空即是離言自性之色,色空可以理事判耶?是故空中無色,無言自性之色,豈無離言自性之色哉?若以理事立義以成宗,則真實投降臺、賢。何也?天臺說一念叁千,賢首說理事無礙法界是也,爾以理事不亂說賴耶緣起,臺、賢則以理事不礙說真如緣起,爲有理事之立義,遂不能徒執不亂義而拒其不礙義故也。是故釋義不精,隨便立宗,未有不前門拒虎而後門進狼也。理事二義立宗,並不見《阿含》,惟憑臆見,臆見可爲權度以衡人哉?又言執事爲理,何以見染淨一如?豈不凡言一如,皆唯是理?然吾但聞說煩惱即菩提,未聞說煩惱之理即菩提之理,蓋離言自性之煩惱事,即離言自性之菩提事,事本幻而不實故也。若執死事是實,而又于死實事外,談非事是一如,事中之理乃一如,如此見解,真所謂墮五百劫野狐禅也。
談者問曰:此說理事立宗,適暗投臺、賢固也,故真如緣起之說,臺、賢誠不謬乎?
答:體用不分,烏乎不謬。
問:臺、賢既謬,而理事又不可硬作分別,然則以何緣起?
答:以聖言量所說爲緣起。《般若》說:與生滅相合爲菩提,是化;不與生滅相合爲涅槃,非化(說不與生滅合不合,不可說不生不滅合不合),是則爲正智緣起。《楞伽》說:自心所現相續而生,生已即滅,名刹那法,如來藏名藏識,所與意識諸習氣,俱是刹那法,是則爲賴耶緣起。正智緣起、賴耶緣起,持業釋也。緣起是正智、賴耶之相,正智、賴耶是緣起之名,有相有名,不可名先于事也。唯識家以其能變所變功能之相而立唯識之名,非持業釋如何?今之談學,每每執死成法,看不活動,如說緣起,必先立理事,又立非理而事,爲緣起之因由,是以動辄皆過,則死法之爲害也。是故應說生滅之爲緣起,萬不可說非理而事之爲緣起也。
四月九日來函,六月節錄以應。
(1942年6月)
覆梅撷芸書六
來書說一法界義,相宗、臺、賢都少發揮,欲漸作專論或短文,此是至要法事,敢勿如命,但年來精力衰頹,著作須邏輯精詳,誠不能從事,短文亦所不能。無已,則在此覆函中略談數義:一、法界、法身別;二、如來藏與法身之性得、修得別;叁、生因爲正智緣起、緣因爲真如緣而非起別。叁義既明,足免法相淆亂之虞,聊以慰先生悲願而已。
法界者,法謂一切有爲、無爲之聖法,一切聖法生長依因名界,則界即依止義。一切法實性、一切如來自體名界,則界即體性義。清淨無生滅,猶如虛空,具足功德,即涅槃,即真如。如來出世、若不出世,此性常住,諸佛有情平等共有,即法住,即法性。《佛地經》以虛空一喻解諸十難,至詳且盡也。
法身者,體依聚義,總說爲身。體依義與清淨法界之界同,聚義則身所獨,即此身聚五法爲性,兼攝四智心品,不僅與清淨法界同,二轉依果皆此攝,故《金光明》說如如如如智故,是則以聚義談身。叁身無別,總名法身,若以體依義談身,則身有分別,自性身名法身,受用身、變化身不名法身。自性身者,《莊嚴》由依義、心義、業義說諸佛叁身平等無別,《佛地》則說各有同異,雖法身共有無別,而就能證因仍有差別,《攝論》自性法身,依業同《莊嚴》,而無量現覺則同《佛地》,《金光明經》以多複次诠法身總義,至詳且盡也。法界、法身,一切衆生平等共有者,性有也,非修得也。修得則唯佛有,下續詳之。
如來藏者,聖教染淨所由立,而聖修所由出也。《勝鬘經》:自性清淨如來藏,而客塵煩惱所染,此染之所由立也;七法刹那不住、不種衆苦,不得厭苦樂求涅槃,如來藏無前際不起不滅法種諸苦得厭苦樂求涅槃,此淨之所由立也;在纏爲如來藏,出纏爲法身,若于無量煩惱藏所纏如來藏不疑惑者,于出無量煩惱藏法身亦無疑惑,此則聖修所由出也;非壞法故名爲苦滅,無始無作無起無盡離盡,常住自性清淨,離一切煩惱藏,此則性有;生佛不異,而其分位則有差別,法身爲煩惱所纏、生滅流轉名衆生界,厭苦舍欲、于十波羅蜜八萬四千法門而求菩提說名菩薩,永除煩惱垢、清淨住法性、一切法自在說名如來應正等覺,此則修有生佛不同。
然修之雲者:無漏種子最初本有,蘊如來藏中;次則如來藏中種子發生現行,則見道生如來家;又次正修,于如來藏除染分證法身;終則修滿,金剛道後,異熟盡空,如來藏中無垢充塞,遂坐道場究竟修得,流轉凡夫又烏能有?如佛身之于佛性,一切衆生有佛性而非佛身者,佛性爲煩惱所障,而不能眼見佛性也。法身之于如來藏,一切衆生有如來藏而非法身者,如來藏爲煩惱所纏,而不能修淨于如來藏也。是故學者不恃性得而重修得也,阿賴耶即如來藏,發揮舍染義說阿賴耶,發揮取淨義說如來藏也。
菩提所生得,涅槃所顯得。生是用能義,種子發生現行,皆用能邊事;顯是常住不動義,如燈顯物,非如功能漸漸生起事。性則終古是性,用則終古是用,既說緣起,便非常住,而又說常住生起,便自語相違。故說緣起者是正智邊事,非真如邊事。〈空性品〉說:化、空二法,皆以空空故空,不能辨別誰空誰化者,雖則均在空空中不容分別,而法法凝入,亦不容淆亂故也。
然見道必須二障全伏,相應涅槃,然後菩提種起發爲現行者,何耶?獨頭菩提力能羸弱,不堪自起,須得涅槃強力,助之而起。亦如所雲慧由定生,定爲慧助故也。涅槃雖非緣起生因,而是緣因。是故說緣起者,起則證智邊正因事,而緣亦真如邊助因事也。此義是靈泰義,奘師解正智緣如,挾帶體相爲緣,是謂以能帶相,靈泰則說相亦帶能,譬如病夫無力自起,強者挾其兩腋而起之,譬如竹+卞袋不能自起,仗腰間帶,帶而起之,病夫竹+卞袋爲智,強者腰間爲如,如能助智而起也。谛審此義,是增上義,作意如理,因即采之,解決一切。
乃直判之曰:真如止可爲智助緣,不可遂說真如緣起也。自如來藏中本有無漏種子發爲見道現行,皆生起邊事,故可昌言正智緣起也。《起信論》所以種種墮過者,墮在不立正智以對無明也,故直揭之曰:正智不可不立也,五法也,二轉依也,聖教如是也。又直揭之曰:正智對無明,不可不立也。《大般若經》說:若于如是無所有法不能了達,說爲無明;《密嚴經》說:法與理相應,明了能觀,見說爲正智。是故所知障,無明也;發菩提心,去二障,正智也。而不立此,轉輾墮過,職是由欤?
染淨依于藏識,迷悟依于真如,染淨自是有漏種子、無漏種子也。如來藏之淨種、阿賴耶之染種,皆名藏識也,染出于無明,淨由于正智也;無明爲迷,正智爲悟,以迷悟而成種;而其所以迷悟者,則依于法界,仗法界力助之而起,是故因緣須仗增上也。是故學者須由多聞熏習而起,發心有四因、四緣、四力,而皆不遺增上也,是故無明、正智爲對治事也。
此義易明,而人皆蔽。讀臺、賢書,粗得智如不二,即說真如緣起,而不能辯其非是生因;固定唯識,執死智如不一,但見說一法界種種義,即斥爲真如緣起邪說到來,而不能辯其非無緣因;是皆徐六擔版漢,不可與之談佛法,且終身墮五裏霧中而不求廓清之道,誠可哀也!
叁身義,窺基說如《十地》、《金光明》、《楞伽》、《金剛》、《般若》、《涅槃》、《勝鬘》、《解深密》、《法華》、《無垢稱》等經,《瑜伽》、《攝大乘》、二《般若》、《對法》、《佛地》、《唯識》、《寶性》、《莊嚴》等論,《法華》、《無垢稱》等疏,廣辯其相。然于《不增不減》、《如來藏》等經,《法界無差別論》,《法苑義林章》,亦所當究。
(1942年4月23日)
覆梅撷芸書七
來書雲:《楞伽》、《維摩》于衆生如幻義雖詳,然未說衆生一體,發生大悲毋乃大難,願爲詳說一切衆生一體義。承示如此,此之知見,非直探骊珠、問鼎輕重者,那能道得?蓋此一體義不明,儱侗者不得精微谛當,談圓頓義終屬支離,嚴界者不得廣大自然,行大士行終非親切,有鑒于此,徑情發問,是真度衆生者,是真探法界者,故應作答也。
所雲衆生一體者,諸佛以法界爲自性身,則體者法界也,談實體于衆生,而無邊法界皆同一味,是爲衆生一體。若是應談法界衆生義,此有四義:一者、法界系衆生界義,是一體義;二者、衆生界屬法界義,是一體義;叁者、一體義,是增上義;四者、一體義,是畢竟空義。四義悉明,一體義晰,禀其然乎。
雲何法界系衆生界是一體義耶?《勝鬘》說:如來藏是法界藏,一切衆生皆有如來藏。衆生如來藏于法界中,有是叁法:一、依本際相應法界體,說衆生有自性清淨心;二、依本際煩惱所纏法界體,說衆生客塵所染自性清淨心;叁、依未來際一切法、根本一切法備具平等法界體,說衆生即法界異名,是故衆生界是法界。《涅槃》說:一切衆生皆有佛性。佛性者,諸佛皆以此爲性,即如來體性也;體性是法界,而在衆生身中,是故說衆生界是法界。《涅槃》又說:佛是有情成。凡是有情皆可作佛,一切衆生皆是有情,是故衆生界是法界。《瑜伽》說無余涅槃,其無損…
《悲憤而後有學--歐陽竟無文集 第四編《論佛學書》覆梅撷芸書(七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