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證入,不作想解,皆無所有,一切不起,般若氣分,乃在其中。如是無得,是爲正學。我及諸法是其無得,無得無爲,名畢竟淨。如無所有如是而有,名爲學法,愚不能了,名爲無明。執著二邊,不離叁界,不辦叁乘,不信法空,不住六度,于一切法執著有性,是爲不學般若,雲何能成正覺?必二十空無得方便,然後乃名正學般若。必學般若,然後乃成一切智智。如是說〈行相品第九〉。
次、無願解脫。一切種智心定相求般若,是爲有願有縛。如幻叁摩地,無願解脫門。法即是幻,幻無染淨生滅,雲何能學般若、能成正覺?于蘊中想立假人、法。亦無染淨生滅,亦不學不成,菩薩若能如是修學,乃爲能學般若、能成正覺。幻士五蘊,無性爲性,二十空門,不可得故。此如幻叁昧,新趣菩薩若有方便,善友攝持,不驚不怖;若無方便,惡魔侵害,有怖有驚。以應智智心,觀無常無我,苦空寂靜,相不可得,于諸聖道一切無著,名有方便。以無得方便,勸人趣菩提,名爲善友。離智修法,有得有恃,名無方便。爲說六度文頌者造,不爲說知魔幻佛形種種娆擾,令離六度,宣聲聞藏,汝無覺心不退證覺,一切不能,無我我所何用菩提?世無叁乘,但樂聲聞,叁解速證,涅槃樂易,舍身苦難,一切諸法實有可得,說如是事名爲惡魔。如是說〈幻喻品第十〉。
中、談字義般若門。字空般若破假名字,字義般若不壞假名。非空即了,應續談義。作佛以菩薩始,菩薩以上首極,上首以大乘至,大乘以般若契。佛說法主,始說句義。鹙子善現,智空第一,此經相應,次說句義。富樓那者,轉輪第一,轉大乘輪,于此特最,後說句義。是故此門有四:曰佛說兩句義,曰舍利弗、須菩提說摩诃薩句義,曰滿慈因摩诃薩轉摩诃衍義,曰摩诃衍即般若義。
佛說兩句義何耶?菩提薩埵,二既不生,句于其中,理亦無有,故無句義是菩薩句義。法說難會,喻說易明,十八種喻,喻句義無,非應不應,一相無相,當勤修學,應正覺知。于一切法皆非實有,所謂世善不善、有記無記、出世間法、有漏無漏、有爲無爲、共與不共、如是諸法,無二無動,是菩薩句義。如是諸法,無分別執著,是菩薩句義,當勤修學,應正覺知。摩诃薩者,叁乘聖道,大有情衆,當爲上首。由彼已發金剛喻心、勝心、大心、不傾動心、真樂利心,常于此法,愛樂欣喜,方便住空,修諸聖道,住金剛喻乃至虛空勝叁摩地,決定決定,于大有情能爲上首,如是說〈譬喻品第十一〉。
舍利弗、須菩提說摩诃薩句義何耶?舍利弗以巧便說法,令諸有情斷我斷常、蘊、處、界谛乃至涅槃轉*輪見,名摩诃薩。須菩提則以欲證菩提,發無上心、無等等心、不共聲聞心而不取著,異生、聖佛蘊、處、界谛乃至不共,一切不生,無漏平等。而有差別者,但隨俗施,非第一義。以斯義故名摩诃薩。如是說〈斷諸見品第十二〉。
滿慈因摩诃薩轉摩诃衍義何耶?是亦叁段。
第一、滿慈以叁事诠摩诃衍:曰被功德铠,曰發趣大乘,曰乘大乘。
被功德铠雲何?爲一切有情修行六度,拔一切有情于菩提涅槃,令一切有情滿無邊聖德,都無選擇,亦無齊限。度各各別力小魔留,度度被六大軍海傾。又複與諸有情回向菩提,不取不得,不著禅定。摩诃薩名,遍十方界。
發趣大乘雲何?般舟爲父,般若爲母,一切聖法般若所攝,般若産生結胎禅定,此談發趣,應禅定始。菩薩修八禅空,起四無量,以無得方便,與諸有情回向菩提,複以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大悲爲首,依禅空無量,修行六度,及修念住一切聖法,普爲有情發趣大乘。摩诃薩名,遍十方界。如是說〈六到彼岸品第十叁〉。
乘大乘雲何?以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大悲爲首,無得爲方便。雖乘六度而不得度輪,爲遣修故修一切法,菩薩及法但有假名,施設言說不可得故。雖他方聞法,而無佛土想。雖應身隨順,而不離大乘。摩诃衍名,遍十方界。如是說〈乘大乘品第十四〉。
第二、佛與善現廣演叁事。廣初一事,而有四義:一者、爲有其能義,能六度、覺分、二十空門、十力、叁智、化度放光如是等等;二者、爲能如幻義,幻法無實,以是作大輪王六度教衆,于邪惡處示現同事,以是菩提作意,大悲爲首,空爲方便,普立有情于諸聖法而無所擇;叁者、不被爲被義,法相空故功德相空,爲空而被铠,人、法造作不可得故功德不可得,爲不可得而被铠;四者、無縛無解爲被義,諸法本來無有,遠離寂靜,無生滅染淨,是故十喻叁時、善世有漏、諸五蘊等,無縛無解,是故一切六度、二十空門、覺分、十力、菩薩行、一切智、真如、菩薩有爲、無爲,無縛無解。如是微妙,以無所得而爲方更,應如實知,應勤修學,應熟其情,應嚴其土,常不遠離如是聖德,常作如是法事,是爲被無縛無解大乘功德铠。如是說〈無縛解品第十五〉。
廣次二事,而有五義:一者、大乘相。謂以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大悲爲首,無得爲方便,自行他行六波羅蜜,回向菩提,謂本性自爾,非常非壞二十空門,謂希有微妙一百十叁勝叁摩地。如是說〈叁摩地品第十六〉。
又、大乘相者,無得爲方便,修四念住至八聖道、叁解、十一智、叁根、叁尋伺、十念、九次定、十力、四無畏、無礙不共、陀羅尼門。如是說〈念住品第十七〉。
二者、大乘發趣。修行六度,從一地趣一地,無所從來,亦無所趣,不恃不思維,而不見彼地,是爲大乘發趣。初地十業,二地八業,叁地五業,四地、五地皆爲十業,六地六業而有二種,七地爲業而有二十,八地、九地皆爲四業,十地後業,與佛無別。如是說〈修治地品第十八〉。
叁者、大乘出至。大乘從叁界中出,至一切智智中住。然乘與智二,非應不應,一相無相,過未今時,何出何住?若令無相而有出住,是則法界空,乃至一切法空,亦應出住。然自性空而無出住,是故以世谛故而說出住,以無二方便故實無出住。
四者、大乘所住。諸法住處不可得故,大乘以無得爲方便,都無所住。法界乃至無爲自性空故,破有非住,世谛非不住,大乘以無二爲方便,住無所住。
五者、誰乘是出?我乃至見者不可得,法界乃至無爲不可得,非已得今得當得,畢竟淨故。大乘亦爾,無乘大乘而出住者。然無所得而爲方便,乘于大乘,從叁界生死中出,至一切智智中住,窮未來際利樂有情。如是說〈出住品第十九〉。
第叁、佛成善現五贊:一者、超勝于一切。若叁界乃至十八界,是真非妄,無異不倒,是實是谛,如所有性常恒無變,有實性者,若法界乃至轉*輪是爲實有非非有者,則此大乘非尊勝上妙,不能超勝世間天人阿素洛等。以不然故,超勝于一切。如是說〈超勝品第二十〉。
二者、乘等于虛空。譬如虛空,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皆不可得;又如虛空,長短高下、方圓邪正,皆不可得;有如是喻二十五事。叁者、空普容有情。有情、虛空、大乘,叁事遞無所有,叁事遞無量無數無邊。有情、虛空、大乘、無量、無數、無邊,六事遞無所有,以無所有容無所有故。如是我乃至見者,六事遞無所有,如是我乃至見者遞至一切相智,又六事遞無所有。以是一切,皆無所有不可得,故說大乘普能容受無量無數無邊有情。四者、空無去來住。一切法無來去住,一切法本性真如,自性自相無來去住,若動若住不可得故,由此因緣,大乘無來去住可見,猶如虛空。五者、空無前中後叁世,叁世平等超出,菩薩、大乘諸如是等,一切皆空,空無差別之相,是故大乘于一切相,俱不可得。叁世一切法空,空中空尚不可得,何況空中有叁世一切法可得?叁際法平等,平等中平等性尚不可得,何況平等中有叁際法可得?叁世諸佛,乘是大乘,得一切智。如是說〈無所有品第二十一〉。
摩诃衍即般若義,何耶?一切善法菩提分法,聲聞、獨覺、菩薩、如來諸出世法,無不攝入甚深般若,非應不應,一相無相。故說大乘于說般若,了無違越,乘于般若及于一切,都無有異,性無二故,名異義一故。如是說〈隨順品第二十二〉。
後、廣字空般若門。須菩提常樂說空,常以空門利益衆生。是故贊字義已,複廣字空。是門有二:曰無邊際,曰遠離。
無邊際何耶?初、以十二事廣人空;次、以觀法不生不二,廣法空。初、十二事者:一者、有情及法,無所有空,遠離無自性,無二無二處;是故叁際菩薩,無所有不可得。二者、一切法性空,叁際不可得,說如虛空,是故法無邊際,菩薩無邊際。叁者、法非法;法非法性空;空中法非法,無所有不可得,是故即法、離法、無所有不可得;菩薩無所有不可得。四者、法法性空,法于法無所有不可得;是故于一切法,以種處時,求諸菩薩,不見無得,雲何令以般若教誡菩薩?五者、法非名,名非法,非合非散,性空假設,一切法名,唯客所攝,是故說諸菩薩但有假名,都無自性。六者、我至見者色及叁乘,畢竟無所有不可得,雲何有生?是故我至見者,畢竟不生,但有假名,都無自性。七者、和合性空,法無合性;法自性盡,非常無去;法本性爾,非常不滅;是故亦說諸法畢竟不生,但有假名,都無自性。八者、一切諸法本性不生,非所作所起故,作者、起者不可得故,是故蘊乃至乘一切諸法,畢竟不生。九者、法本性空,不可施設生滅住異,是故說畢竟不生,則不名蘊乃至名乘。十者、畢竟不生即般若菩薩,菩薩般若即畢竟不生,無二無二處,是故說我豈能以畢竟不生般若,教誡畢竟不生菩薩?十一者、不見離畢竟不生有般若菩薩及一切法,般若菩薩一切法與畢竟不生無二無二處,是故說離畢竟不生亦無菩薩能行菩提。十二者、見法如幻現有無實,聞空生喜,是故說菩薩說不驚不怖能行般若。次、觀法不生不二者、菩薩觀察諸法,于法無受取住著,亦不施設爲我者,不見法故。不見法者何?法性空無生滅故。法不生不滅即非法,以法與不生,無二無二處,非一二多別故。法不二即非法,…
《悲憤而後有學--歐陽竟無文集 第叁編《佛典研究》《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