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证入,不作想解,皆无所有,一切不起,般若气分,乃在其中。如是无得,是为正学。我及诸法是其无得,无得无为,名毕竟净。如无所有如是而有,名为学法,愚不能了,名为无明。执著二边,不离三界,不办三乘,不信法空,不住六度,于一切法执著有性,是为不学般若,云何能成正觉?必二十空无得方便,然后乃名正学般若。必学般若,然后乃成一切智智。如是说〈行相品第九〉。
次、无愿解脱。一切种智心定相求般若,是为有愿有缚。如幻三摩地,无愿解脱门。法即是幻,幻无染净生灭,云何能学般若、能成正觉?于蕴中想立假人、法。亦无染净生灭,亦不学不成,菩萨若能如是修学,乃为能学般若、能成正觉。幻士五蕴,无性为性,二十空门,不可得故。此如幻三昧,新趣菩萨若有方便,善友摄持,不惊不怖;若无方便,恶魔侵害,有怖有惊。以应智智心,观无常无我,苦空寂静,相不可得,于诸圣道一切无著,名有方便。以无得方便,劝人趣菩提,名为善友。离智修法,有得有恃,名无方便。为说六度文颂者造,不为说知魔幻佛形种种娆扰,令离六度,宣声闻藏,汝无觉心不退证觉,一切不能,无我我所何用菩提?世无三乘,但乐声闻,三解速证,涅槃乐易,舍身苦难,一切诸法实有可得,说如是事名为恶魔。如是说〈幻喻品第十〉。
中、谈字义般若门。字空般若破假名字,字义般若不坏假名。非空即了,应续谈义。作佛以菩萨始,菩萨以上首极,上首以大乘至,大乘以般若契。佛说法主,始说句义。鹙子善现,智空第一,此经相应,次说句义。富楼那者,转轮第一,转大乘轮,于此特最,后说句义。是故此门有四:曰佛说两句义,曰舍利弗、须菩提说摩诃萨句义,曰满慈因摩诃萨转摩诃衍义,曰摩诃衍即般若义。
佛说两句义何耶?菩提萨埵,二既不生,句于其中,理亦无有,故无句义是菩萨句义。法说难会,喻说易明,十八种喻,喻句义无,非应不应,一相无相,当勤修学,应正觉知。于一切法皆非实有,所谓世善不善、有记无记、出世间法、有漏无漏、有为无为、共与不共、如是诸法,无二无动,是菩萨句义。如是诸法,无分别执著,是菩萨句义,当勤修学,应正觉知。摩诃萨者,三乘圣道,大有情众,当为上首。由彼已发金刚喻心、胜心、大心、不倾动心、真乐利心,常于此法,爱乐欣喜,方便住空,修诸圣道,住金刚喻乃至虚空胜三摩地,决定决定,于大有情能为上首,如是说〈譬喻品第十一〉。
舍利弗、须菩提说摩诃萨句义何耶?舍利弗以巧便说法,令诸有情断我断常、蕴、处、界谛乃至涅槃转*轮见,名摩诃萨。须菩提则以欲证菩提,发无上心、无等等心、不共声闻心而不取著,异生、圣佛蕴、处、界谛乃至不共,一切不生,无漏平等。而有差别者,但随俗施,非第一义。以斯义故名摩诃萨。如是说〈断诸见品第十二〉。
满慈因摩诃萨转摩诃衍义何耶?是亦三段。
第一、满慈以三事诠摩诃衍:曰被功德铠,曰发趣大乘,曰乘大乘。
被功德铠云何?为一切有情修行六度,拔一切有情于菩提涅槃,令一切有情满无边圣德,都无选择,亦无齐限。度各各别力小魔留,度度被六大军海倾。又复与诸有情回向菩提,不取不得,不著禅定。摩诃萨名,遍十方界。
发趣大乘云何?般舟为父,般若为母,一切圣法般若所摄,般若产生结胎禅定,此谈发趣,应禅定始。菩萨修八禅空,起四无量,以无得方便,与诸有情回向菩提,复以一切智智相应作意,大悲为首,依禅空无量,修行六度,及修念住一切圣法,普为有情发趣大乘。摩诃萨名,遍十方界。如是说〈六到彼岸品第十三〉。
乘大乘云何?以一切智智相应作意,大悲为首,无得为方便。虽乘六度而不得度轮,为遣修故修一切法,菩萨及法但有假名,施设言说不可得故。虽他方闻法,而无佛土想。虽应身随顺,而不离大乘。摩诃衍名,遍十方界。如是说〈乘大乘品第十四〉。
第二、佛与善现广演三事。广初一事,而有四义:一者、为有其能义,能六度、觉分、二十空门、十力、三智、化度放光如是等等;二者、为能如幻义,幻法无实,以是作大轮王六度教众,于邪恶处示现同事,以是菩提作意,大悲为首,空为方便,普立有情于诸圣法而无所择;三者、不被为被义,法相空故功德相空,为空而被铠,人、法造作不可得故功德不可得,为不可得而被铠;四者、无缚无解为被义,诸法本来无有,远离寂静,无生灭染净,是故十喻三时、善世有漏、诸五蕴等,无缚无解,是故一切六度、二十空门、觉分、十力、菩萨行、一切智、真如、菩萨有为、无为,无缚无解。如是微妙,以无所得而为方更,应如实知,应勤修学,应熟其情,应严其土,常不远离如是圣德,常作如是法事,是为被无缚无解大乘功德铠。如是说〈无缚解品第十五〉。
广次二事,而有五义:一者、大乘相。谓以一切智智相应作意,大悲为首,无得为方便,自行他行六波罗蜜,回向菩提,谓本性自尔,非常非坏二十空门,谓希有微妙一百十三胜三摩地。如是说〈三摩地品第十六〉。
又、大乘相者,无得为方便,修四念住至八圣道、三解、十一智、三根、三寻伺、十念、九次定、十力、四无畏、无碍不共、陀罗尼门。如是说〈念住品第十七〉。
二者、大乘发趣。修行六度,从一地趣一地,无所从来,亦无所趣,不恃不思维,而不见彼地,是为大乘发趣。初地十业,二地八业,三地五业,四地、五地皆为十业,六地六业而有二种,七地为业而有二十,八地、九地皆为四业,十地后业,与佛无别。如是说〈修治地品第十八〉。
三者、大乘出至。大乘从三界中出,至一切智智中住。然乘与智二,非应不应,一相无相,过未今时,何出何住?若令无相而有出住,是则法界空,乃至一切法空,亦应出住。然自性空而无出住,是故以世谛故而说出住,以无二方便故实无出住。
四者、大乘所住。诸法住处不可得故,大乘以无得为方便,都无所住。法界乃至无为自性空故,破有非住,世谛非不住,大乘以无二为方便,住无所住。
五者、谁乘是出?我乃至见者不可得,法界乃至无为不可得,非已得今得当得,毕竟净故。大乘亦尔,无乘大乘而出住者。然无所得而为方便,乘于大乘,从三界生死中出,至一切智智中住,穷未来际利乐有情。如是说〈出住品第十九〉。
第三、佛成善现五赞:一者、超胜于一切。若三界乃至十八界,是真非妄,无异不倒,是实是谛,如所有性常恒无变,有实性者,若法界乃至转*轮是为实有非非有者,则此大乘非尊胜上妙,不能超胜世间天人阿素洛等。以不然故,超胜于一切。如是说〈超胜品第二十〉。
二者、乘等于虚空。譬如虚空,东西南北、四维上下,皆不可得;又如虚空,长短高下、方圆邪正,皆不可得;有如是喻二十五事。三者、空普容有情。有情、虚空、大乘,三事递无所有,三事递无量无数无边。有情、虚空、大乘、无量、无数、无边,六事递无所有,以无所有容无所有故。如是我乃至见者,六事递无所有,如是我乃至见者递至一切相智,又六事递无所有。以是一切,皆无所有不可得,故说大乘普能容受无量无数无边有情。四者、空无去来住。一切法无来去住,一切法本性真如,自性自相无来去住,若动若住不可得故,由此因缘,大乘无来去住可见,犹如虚空。五者、空无前中后三世,三世平等超出,菩萨、大乘诸如是等,一切皆空,空无差别之相,是故大乘于一切相,俱不可得。三世一切法空,空中空尚不可得,何况空中有三世一切法可得?三际法平等,平等中平等性尚不可得,何况平等中有三际法可得?三世诸佛,乘是大乘,得一切智。如是说〈无所有品第二十一〉。
摩诃衍即般若义,何耶?一切善法菩提分法,声闻、独觉、菩萨、如来诸出世法,无不摄入甚深般若,非应不应,一相无相。故说大乘于说般若,了无违越,乘于般若及于一切,都无有异,性无二故,名异义一故。如是说〈随顺品第二十二〉。
后、广字空般若门。须菩提常乐说空,常以空门利益众生。是故赞字义已,复广字空。是门有二:曰无边际,曰远离。
无边际何耶?初、以十二事广人空;次、以观法不生不二,广法空。初、十二事者:一者、有情及法,无所有空,远离无自性,无二无二处;是故三际菩萨,无所有不可得。二者、一切法性空,三际不可得,说如虚空,是故法无边际,菩萨无边际。三者、法非法;法非法性空;空中法非法,无所有不可得,是故即法、离法、无所有不可得;菩萨无所有不可得。四者、法法性空,法于法无所有不可得;是故于一切法,以种处时,求诸菩萨,不见无得,云何令以般若教诫菩萨?五者、法非名,名非法,非合非散,性空假设,一切法名,唯客所摄,是故说诸菩萨但有假名,都无自性。六者、我至见者色及三乘,毕竟无所有不可得,云何有生?是故我至见者,毕竟不生,但有假名,都无自性。七者、和合性空,法无合性;法自性尽,非常无去;法本性尔,非常不灭;是故亦说诸法毕竟不生,但有假名,都无自性。八者、一切诸法本性不生,非所作所起故,作者、起者不可得故,是故蕴乃至乘一切诸法,毕竟不生。九者、法本性空,不可施设生灭住异,是故说毕竟不生,则不名蕴乃至名乘。十者、毕竟不生即般若菩萨,菩萨般若即毕竟不生,无二无二处,是故说我岂能以毕竟不生般若,教诫毕竟不生菩萨?十一者、不见离毕竟不生有般若菩萨及一切法,般若菩萨一切法与毕竟不生无二无二处,是故说离毕竟不生亦无菩萨能行菩提。十二者、见法如幻现有无实,闻空生喜,是故说菩萨说不惊不怖能行般若。次、观法不生不二者、菩萨观察诸法,于法无受取住著,亦不施设为我者,不见法故。不见法者何?法性空无生灭故。法不生不灭即非法,以法与不生,无二无二处,非一二多别故。法不二即非法,…
《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三编《佛典研究》《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