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三编《佛典研究》《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叙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叙

  卷一

  叙曰:应学般若学。般若者,五度之目,万行之鹄,三世诸佛之所自出。有母然后有子,有般若然后有世间人天、出世圣贤。般若者,智也;智也者,用也;用也者,以空为具,非以空为事也。是故空有二义:非义、不义、无义之空,空亦应空;如义、实义、涅槃义之空,空不必空。般若之相,无住涅槃;般若之行,瑜伽巧便;般若之至,无上菩提。是故应学般若学。以四门叙:一曰五周以叙事,二曰十事以抉择,三曰诸经之所系,四曰诸家之所明,而以绪言终焉。注

  五周叙事第一

  曰五周以叙事者:《大般若》十六会,初有五会,义海全潮,有统有系。中有五会,河汉江淮,巨流时出。后有六会,六度各六,一度系属。全豹窥观,应于初五。初虽五分,文异义同。详略文异,应为三类:初分为一类,文四百卷,是为极详;四五为一类,但有四周,而缺方便,世称小品《道行》四会是也,是为极略;二三为一类,具叙五周,而缺最后方便付嘱,然秦译详,世称大品《放光》、《光赞》二会是也,是为酌中,最便研读。今循二会,按文提系,谈五周叙事。

  此经五周说般若也。以经名智慧,舍利弗智慧第一,故初周佛诏舍利弗谈菩萨智慧,谈菩萨二谛,是为最初舍利弗般若。般若多说空义,须菩提好深行空法,又慈念众生,故次周佛诏须菩提谈菩萨三解脱门,谈摩诃衍摩诃萨,是为第二须菩提般若。《金刚能断论》云:欲令佛种不断者,未成熟菩萨闻多福德于般若起信解,已成熟心入甚深义,已得不轻贱者修多功德不复退转,已得净心令大乘久住。本其意义读索此经。佛以帝释久闻能记,许与问论,而谈般若福德,令初发心咸生信解,是为信解般若,亦为帝释般若。佛于《中含》为弥勒授菩提记,又于此经为弥勒说菩萨行,菩萨行佛所行,得亦无得,令已成熟入深般若,是为入甚深般若,亦为弥勒般若。合上二事并为一谈,应说为第三信解般若。龙树《缘起论》:此经为说阿鞞跋致相故,为说魔幻魔伪魔事故,为说当来世人供养般若因缘故,佛为显示种种,令久修人功深不退。是为第四不退转地般若,亦为实相般若。佛境而菩萨行,菩萨行者,妙于方便,境、行、果三,此周特胜:经之为摩诃衍,人之为摩诃萨,法之为大菩提,亦于此周阐发无余,是为第五究竟地般若,亦为方便般若。

  舍利弗般若一

  舍利弗般若者,般若是智慧,智慧一切相应,法中最胜,此经所明,是故应叙在经始。七事叙初,放光集众,全经之所属,亦此周之所系。如是说〈序品第一〉。

  大乘义门,三性二谛。三性《楞伽》所诠,二谛则此经详尽。三性二谛,名异义一,真摄遍、实,俗即依他,遍计简尽,成实斯彰。曰不、曰非、曰无,显第一义。若说功德,则摄俗诠。夫能安住般若者,应以无所得方便,而学三乘无量无边功德,非空之是归而菩提是趣,舟车必用用历山川,是故佛为略叙应学声闻十种、菩萨九种、如来十三种功德事。若欲成就世、出世无量无边功德,当学般若波罗蜜。菩提不可至,求方便于空而可至,所谓功勋必赖经猷,作业必资作具,是故佛为略叙世德、佛德九十三种,皆须学于般若事。若能如是,诸天亲供,梵行护成。全经之所属,而此周之所系。如是说〈欢喜品第二〉。

  大法既重揭示,行果应续而谈。〈观照品〉者,般若之行果相也。行有其二:曰无著行,曰相应行。果有其一:曰授记果。

  初、无著行者,以二空故。不见人、法境,不见修般若行,由不见故,不生执著,是为能取空义。人自性空,法自性空,均空故不离不异,不异则无,无一切法相,无生灭染净相,是为所取空义。所取空故,能取自空,能取空故,但有假名,如是而行,行故无著。是为菩萨般若,以无著故,声闻但空般若所不能及;以无著故,悲心入空大作功德,声闻不能;以无著故,行无所得而有方便,声闻不能。

  次、相应行者:一、与空相应;二、不见相应;三、互不相应。与空相应者:蕴、处、界谛支有无为,及与七空,与空相应,法空不二空中无法,应言与般若相应。不见相应者:不见六度三科觉分佛道三解三际诸法相应,不见一切智与如是诸法相应,不著有无倒解,不行诸有所为,如是相应,应言与般若相应,如是智慧,报得五利功不思议。互不相应者:法与法,法与法界,法界与空,三科四谛觉分佛道诸法与空,都不见其更互相应,应言与般若相应。如是相应空应第一,授记不堕严土证觉,而亦不见,是为最尊最胜毕竟清净。此般若相应菩萨,有种种生相,三处来生佛处没往,得妙方便,虽入静虑而生佛世,为度有情,生欲界人天梵世睹史,游于一切诸佛国土。此般若相应菩萨,有种种行相,利根顿证,自在入定,三乘度人,速久成佛。为化有情净业断趣,一度上首,随趣择严,相好致爱根利不慢。以其所修不堕恶趣,常作轮王,不离十善,不起罪业。或复净粗重业,净菩提道,不著一切真趣菩提,成胜智,净五眼,引六通。又复能以互融六度及与四摄,严净一切智、一切相智道,而成正觉。菩萨如是功德,最上最妙。菩萨如是功德智慧,一切声闻但空智慧所不能及。

  授记果者:三百艹必丘发无上心,佛记星劫作大幢相佛,六万天子弥勒授记,一万有情愿生净土,佛记成佛号庄严王。若诸有情般若相应,命终往生,当生东方不动佛国。如是说〈观照品第三〉。

  般若行果,略说已竟。舍利弗与目犍连、须菩提、大迦叶、富楼那等,合掌同声,以三十一种名号,称扬赞叹般若波罗蜜。称是菩萨最尊最胜,具大势力,能行无等等六度,疾证菩提,满足功德,人天应礼。佛言如是。如是说〈无等等品第四〉。

  舍利弗般若竟。

  须菩提般若二

  须菩提般若者:般若以空为用,用于功德。须菩提善空,故此有三门:初、字空般若门,中、字义般若门,后、广字空般若门。

  未谈三门,先应有叙。佛和大众度于一切,答舍利佛问,已放光明。更为余人,命须菩提说空教诫,放光集会。于时会中,那庾多众,观相发愿,已悟无生,佛记作佛号觉分华。是为此周开始序分,未入正宗所谈三门。如是说〈舌根相品第五〉。

  初、谈字空般若门。是门亦三:曰字空,曰功德,曰三解。

  字空者何耶?须菩提住空三昧,不见人、法,故一闻佛命教授菩萨,瞿然而惊:云何菩萨?云何般若?佛为述成,菩萨发心乃至佛道,皆毕竟空,都不可得,以如是教即般若教,即所命教菩萨之教,所谓我蕴、处、界、内身外事、三世诸佛皆不可得,譬如梦幻,法假、名假、方便假。不应以四倒三解、寂静远离杂染生灭而观诸法。善达实相一切无著,便益六度入菩萨位。是为第一章,佛自教菩萨概略观法。

  如是空观,人或犹豫,佛即反问须菩提:若法不空颇有,即离诸法,是菩萨不?颇有诸法,增语四倒三解寂静远离杂染生灭,是菩萨不?须菩提入深不疑,直答佛言:法性尚非有,即离增语更何可言?菩萨假人又何可言?佛赞:善哉!应如是学,非但菩萨见不可得,法界与法见亦不得。若入空中,外法不得,心犹可得,则便恐怖,都不可得,更何忧悔?是为第二章,佛命须菩提教诫菩萨概略观法。如是说〈善现品第六〉。

  功德者何耶?须菩提非恶取空,能作功德而善用其空,乃白佛言:若菩萨欲圆满六度,当学般若;欲遍知三科、六大、十二支,当学般若;欲永断三毒结缠等等,当学般若;欲修行禅空诸定、觉分佛道、如是等等、当学般若。初品广谈当学,此亦略说当学。初品欲得而赞,此已闻味而赞。无般若方便法爱顶堕,有二十空观正性离生。如实知三科、六度、禅空无量不应执,如实知菩提心、无等等心、广大心不应执。是心非心本性清净,于一切法无异分别,蕴至菩提应知亦尔。舍利弗言:善哉!善现,离空解脱,涅槃无门,三乘习空,一切善巧。如是说〈入离生品第七〉。

  

     三解者何耶?此三三昧,小以为住,大以为路;小以为证,大以为行;法一用异,说空是共义,亦是根本义。初、空解脱,三门诠叙:曰谦让门,不住门,明体门。

  谦让门者:上品菩萨字不见,云何能说法?此品菩萨字增减不知不得,说法我当有悔。菩萨般若,世法圣法,义无所有,名则无住,亦非不住,非住不住,人、法字空,云何教授教诫菩萨?复以异门破诸名字,所谓和合因缘,二名乃立,梦幻影响但诳耳目,若求一法,实诠二名,遍一切中无处可说,云何教诫教授菩萨?于如是义不惊不怖,未得无生,而已证其阿跋致。

  不住门者:法爱难遣,已说重说。法即空故,不应住色乃至菩提,若无善巧,执法住法,不能修满成一切智。又复不应摄受色至菩提,本性空故,若能以空观一切法心无所行,是则已得无所摄受三摩地门,作用无边,声闻不及。大乘经中种种说空,小乘经中亦种种说空,如胜军梵志得随信行,尚能于实相空中都无取舍,何况大乘办一切业,不能于非相法中而无所著?

  明体门者,审谛观察:何是般若,何名般若,谁之般若,般若何用?于法无所有不可得中无可徵诘,般若乃至一切智智都无所有而不可得,由二十空故。若于空义不惊不怖,便于般若常不舍离。能如实知,法离自性,便于般若常不舍离。自性无性,性相互离,成一切智。无生无成,乃其所成,毕竟清净,化生度情。如是说〈胜军品第八〉。

  次、无相解脱。空解脱门,名无所摄受三摩地;无相解脱门,名无所取著三摩地。行无巧便,是行其相,住想胜解,于法加行,不能解脱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诸有所作,皆不得成。行有巧便,不行于相,倒与不倒,定及非定,寂静佛道,及其非相,一切不行,法即是空,能成正觉,不取四句,不取不取,作用无边,声闻不共,云何不证无上菩提?健行宝印百十五种及余无量诸三摩地,深入其中皆能证觉,不可执说般若是空、三昧分别,两不相涉。定、慧与人,三无差别。菩萨入定时,不念…

《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三编《佛典研究》《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