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敘
卷一
敘曰:應學般若學。般若者,五度之目,萬行之鹄,叁世諸佛之所自出。有母然後有子,有般若然後有世間人天、出世聖賢。般若者,智也;智也者,用也;用也者,以空爲具,非以空爲事也。是故空有二義:非義、不義、無義之空,空亦應空;如義、實義、涅槃義之空,空不必空。般若之相,無住涅槃;般若之行,瑜伽巧便;般若之至,無上菩提。是故應學般若學。以四門敘:一曰五周以敘事,二曰十事以抉擇,叁曰諸經之所系,四曰諸家之所明,而以緒言終焉。注
五周敘事第一
曰五周以敘事者:《大般若》十六會,初有五會,義海全潮,有統有系。中有五會,河漢江淮,巨流時出。後有六會,六度各六,一度系屬。全豹窺觀,應于初五。初雖五分,文異義同。詳略文異,應爲叁類:初分爲一類,文四百卷,是爲極詳;四五爲一類,但有四周,而缺方便,世稱小品《道行》四會是也,是爲極略;二叁爲一類,具敘五周,而缺最後方便付囑,然秦譯詳,世稱大品《放光》、《光贊》二會是也,是爲酌中,最便研讀。今循二會,按文提系,談五周敘事。
此經五周說般若也。以經名智慧,舍利弗智慧第一,故初周佛诏舍利弗談菩薩智慧,談菩薩二谛,是爲最初舍利弗般若。般若多說空義,須菩提好深行空法,又慈念衆生,故次周佛诏須菩提談菩薩叁解脫門,談摩诃衍摩诃薩,是爲第二須菩提般若。《金剛能斷論》雲:欲令佛種不斷者,未成熟菩薩聞多福德于般若起信解,已成熟心入甚深義,已得不輕賤者修多功德不複退轉,已得淨心令大乘久住。本其意義讀索此經。佛以帝釋久聞能記,許與問論,而談般若福德,令初發心鹹生信解,是爲信解般若,亦爲帝釋般若。佛于《中含》爲彌勒授菩提記,又于此經爲彌勒說菩薩行,菩薩行佛所行,得亦無得,令已成熟入深般若,是爲入甚深般若,亦爲彌勒般若。合上二事並爲一談,應說爲第叁信解般若。龍樹《緣起論》:此經爲說阿鞞跋致相故,爲說魔幻魔僞魔事故,爲說當來世人供養般若因緣故,佛爲顯示種種,令久修人功深不退。是爲第四不退轉地般若,亦爲實相般若。佛境而菩薩行,菩薩行者,妙于方便,境、行、果叁,此周特勝:經之爲摩诃衍,人之爲摩诃薩,法之爲大菩提,亦于此周闡發無余,是爲第五究竟地般若,亦爲方便般若。
舍利弗般若一
舍利弗般若者,般若是智慧,智慧一切相應,法中最勝,此經所明,是故應敘在經始。七事敘初,放光集衆,全經之所屬,亦此周之所系。如是說〈序品第一〉。
大乘義門,叁性二谛。叁性《楞伽》所诠,二谛則此經詳盡。叁性二谛,名異義一,真攝遍、實,俗即依他,遍計簡盡,成實斯彰。曰不、曰非、曰無,顯第一義。若說功德,則攝俗诠。夫能安住般若者,應以無所得方便,而學叁乘無量無邊功德,非空之是歸而菩提是趣,舟車必用用曆山川,是故佛爲略敘應學聲聞十種、菩薩九種、如來十叁種功德事。若欲成就世、出世無量無邊功德,當學般若波羅蜜。菩提不可至,求方便于空而可至,所謂功勳必賴經猷,作業必資作具,是故佛爲略敘世德、佛德九十叁種,皆須學于般若事。若能如是,諸天親供,梵行護成。全經之所屬,而此周之所系。如是說〈歡喜品第二〉。
大法既重揭示,行果應續而談。〈觀照品〉者,般若之行果相也。行有其二:曰無著行,曰相應行。果有其一:曰授記果。
初、無著行者,以二空故。不見人、法境,不見修般若行,由不見故,不生執著,是爲能取空義。人自性空,法自性空,均空故不離不異,不異則無,無一切法相,無生滅染淨相,是爲所取空義。所取空故,能取自空,能取空故,但有假名,如是而行,行故無著。是爲菩薩般若,以無著故,聲聞但空般若所不能及;以無著故,悲心入空大作功德,聲聞不能;以無著故,行無所得而有方便,聲聞不能。
次、相應行者:一、與空相應;二、不見相應;叁、互不相應。與空相應者:蘊、處、界谛支有無爲,及與七空,與空相應,法空不二空中無法,應言與般若相應。不見相應者:不見六度叁科覺分佛道叁解叁際諸法相應,不見一切智與如是諸法相應,不著有無倒解,不行諸有所爲,如是相應,應言與般若相應,如是智慧,報得五利功不思議。互不相應者:法與法,法與法界,法界與空,叁科四谛覺分佛道諸法與空,都不見其更互相應,應言與般若相應。如是相應空應第一,授記不墮嚴土證覺,而亦不見,是爲最尊最勝畢竟清淨。此般若相應菩薩,有種種生相,叁處來生佛處沒往,得妙方便,雖入靜慮而生佛世,爲度有情,生欲界人天梵世睹史,遊于一切諸佛國土。此般若相應菩薩,有種種行相,利根頓證,自在入定,叁乘度人,速久成佛。爲化有情淨業斷趣,一度上首,隨趣擇嚴,相好致愛根利不慢。以其所修不墮惡趣,常作輪王,不離十善,不起罪業。或複淨粗重業,淨菩提道,不著一切真趣菩提,成勝智,淨五眼,引六通。又複能以互融六度及與四攝,嚴淨一切智、一切相智道,而成正覺。菩薩如是功德,最上最妙。菩薩如是功德智慧,一切聲聞但空智慧所不能及。
授記果者:叁百艹必丘發無上心,佛記星劫作大幢相佛,六萬天子彌勒授記,一萬有情願生淨土,佛記成佛號莊嚴王。若諸有情般若相應,命終往生,當生東方不動佛國。如是說〈觀照品第叁〉。
般若行果,略說已竟。舍利弗與目犍連、須菩提、大迦葉、富樓那等,合掌同聲,以叁十一種名號,稱揚贊歎般若波羅蜜。稱是菩薩最尊最勝,具大勢力,能行無等等六度,疾證菩提,滿足功德,人天應禮。佛言如是。如是說〈無等等品第四〉。
舍利弗般若竟。
須菩提般若二
須菩提般若者:般若以空爲用,用于功德。須菩提善空,故此有叁門:初、字空般若門,中、字義般若門,後、廣字空般若門。
未談叁門,先應有敘。佛和大衆度于一切,答舍利佛問,已放光明。更爲余人,命須菩提說空教誡,放光集會。于時會中,那庾多衆,觀相發願,已悟無生,佛記作佛號覺分華。是爲此周開始序分,未入正宗所談叁門。如是說〈舌根相品第五〉。
初、談字空般若門。是門亦叁:曰字空,曰功德,曰叁解。
字空者何耶?須菩提住空叁昧,不見人、法,故一聞佛命教授菩薩,瞿然而驚:雲何菩薩?雲何般若?佛爲述成,菩薩發心乃至佛道,皆畢竟空,都不可得,以如是教即般若教,即所命教菩薩之教,所謂我蘊、處、界、內身外事、叁世諸佛皆不可得,譬如夢幻,法假、名假、方便假。不應以四倒叁解、寂靜遠離雜染生滅而觀諸法。善達實相一切無著,便益六度入菩薩位。是爲第一章,佛自教菩薩概略觀法。
如是空觀,人或猶豫,佛即反問須菩提:若法不空頗有,即離諸法,是菩薩不?頗有諸法,增語四倒叁解寂靜遠離雜染生滅,是菩薩不?須菩提入深不疑,直答佛言:法性尚非有,即離增語更何可言?菩薩假人又何可言?佛贊:善哉!應如是學,非但菩薩見不可得,法界與法見亦不得。若入空中,外法不得,心猶可得,則便恐怖,都不可得,更何憂悔?是爲第二章,佛命須菩提教誡菩薩概略觀法。如是說〈善現品第六〉。
功德者何耶?須菩提非惡取空,能作功德而善用其空,乃白佛言:若菩薩欲圓滿六度,當學般若;欲遍知叁科、六大、十二支,當學般若;欲永斷叁毒結纏等等,當學般若;欲修行禅空諸定、覺分佛道、如是等等、當學般若。初品廣談當學,此亦略說當學。初品欲得而贊,此已聞味而贊。無般若方便法愛頂墮,有二十空觀正性離生。如實知叁科、六度、禅空無量不應執,如實知菩提心、無等等心、廣大心不應執。是心非心本性清淨,于一切法無異分別,蘊至菩提應知亦爾。舍利弗言:善哉!善現,離空解脫,涅槃無門,叁乘習空,一切善巧。如是說〈入離生品第七〉。
叁解者何耶?此叁叁昧,小以爲住,大以爲路;小以爲證,大以爲行;法一用異,說空是共義,亦是根本義。初、空解脫,叁門诠敘:曰謙讓門,不住門,明體門。
謙讓門者:上品菩薩字不見,雲何能說法?此品菩薩字增減不知不得,說法我當有悔。菩薩般若,世法聖法,義無所有,名則無住,亦非不住,非住不住,人、法字空,雲何教授教誡菩薩?複以異門破諸名字,所謂和合因緣,二名乃立,夢幻影響但诳耳目,若求一法,實诠二名,遍一切中無處可說,雲何教誡教授菩薩?于如是義不驚不怖,未得無生,而已證其阿跋致。
不住門者:法愛難遣,已說重說。法即空故,不應住色乃至菩提,若無善巧,執法住法,不能修滿成一切智。又複不應攝受色至菩提,本性空故,若能以空觀一切法心無所行,是則已得無所攝受叁摩地門,作用無邊,聲聞不及。大乘經中種種說空,小乘經中亦種種說空,如勝軍梵志得隨信行,尚能于實相空中都無取舍,何況大乘辦一切業,不能于非相法中而無所著?
明體門者,審谛觀察:何是般若,何名般若,誰之般若,般若何用?于法無所有不可得中無可徵诘,般若乃至一切智智都無所有而不可得,由二十空故。若于空義不驚不怖,便于般若常不舍離。能如實知,法離自性,便于般若常不舍離。自性無性,性相互離,成一切智。無生無成,乃其所成,畢竟清淨,化生度情。如是說〈勝軍品第八〉。
次、無相解脫。空解脫門,名無所攝受叁摩地;無相解脫門,名無所取著叁摩地。行無巧便,是行其相,住想勝解,于法加行,不能解脫生老病死、憂悲苦惱,諸有所作,皆不得成。行有巧便,不行于相,倒與不倒,定及非定,寂靜佛道,及其非相,一切不行,法即是空,能成正覺,不取四句,不取不取,作用無邊,聲聞不共,雲何不證無上菩提?健行寶印百十五種及余無量諸叁摩地,深入其中皆能證覺,不可執說般若是空、叁昧分別,兩不相涉。定、慧與人,叁無差別。菩薩入定時,不念…
《悲憤而後有學--歐陽竟無文集 第叁編《佛典研究》《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