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悲憤而後有學--歐陽竟無文集 第叁編《佛典研究》《瑜伽師地論》敘▪P4

  ..續本文上一頁中初地。四、增上戒住,增上心住,增上叁慧住,無相有功用住,是等六住,亦爲行正行地,亦爲修習位,亦爲十地中次第二地至七地。五、無相無功用住,亦爲決定地,亦爲修習位,亦爲十地中八地。六、無礙解住,亦爲決定行地,亦爲修習位,亦爲十地中九地。七、最上菩薩住,最極如來住,亦爲究竟地,亦爲究竟位,亦爲十地中十地及等覺地、妙覺地。若無是位,一切佛法,信解行證,從何安立?安立都無,法何不滅?是故有過。

  叁、補特伽羅者:四惱、尋思、等分、薄塵,爲七病行;聲聞、獨覺、菩薩,爲叁出離;未具資糧、已具資糧、已未具資糧,爲叁住持;法隨信行,法隨法行,爲二加行;信解、見至,加行果;身證、慧、俱,修證果;向、四果,四沙門果;七返、家家,預流果;一間,一來果;中般、生般、無行、有行、上流,不還果;退、思、護、住、不動、堪達及不動法,阿羅漢果;是爲二十八賢聖果。叁界異生,學與無學,欲、色菩薩,欲界獨覺,不可思議如來,是爲十叁界有情。勝解行,增上意樂行,有相無相行,無功用行,是爲五修行菩薩。若無如是補特伽羅,言說不易,得失無據,既違世間,亦常怖畏。是故有過。

  四、六行伏惑者:苦、粗、障叁,爲無間道觀下斷惑;靜、妙、離叁,爲解脫道觀上證滅。二乘根鈍,斷證不融,行故資六。初劫菩薩,初資糧位,亦用伏惑。久修有力,不斷煩惱而生上界,方始不資。若無六行,惑何能伏?伏且不能,斷于何有?是故有過。

  五、九品斷障者:叁界九地,地各九品,品八十一。分別有斷無伏,俱生先伏後斷。斷分別二障,惟系六識,一心見道,唯一品斷,叁心見道,則二品斷。斷俱生煩惱,其六識現行,地前漸伏,初地伏盡,種則金剛無間永斷;其七識現行,初地漸伏,七地伏盡,種則金剛無間頓斷。斷俱生所知,其六識現行,地前漸伏,八地永斷,種則十地漸斷,金剛永斷;其七識現行,地地伏起,金剛加行永斷,種則金剛無間頓斷。一切習氣,地地漸斷。是則頓唯七種,余莫不漸,安有廢漸而可收功?九品不分,是故有過。

  六、因果者:頓義是果義,漸義是因義。世第一法,一刹那間,頓入見道,是爲一頓,然加行以前,有無量事。第八不動,刹那頓證無功用行,是爲一頓,然不動以前,有無量事。金剛道後,一刹那間,頓入極果,是爲一頓,然極果以前,有無量事。舉頓遺漸,是爲談果迷因,有果無因,是爲空華結撰。是故有過。

  七、行別者:少時畢功之爲頓,長劫修行之爲漸。我說精進遍一切故,堅固熾然不思住故,久遠要期爲一日故,無懈無勇心平等故,不貪不厭常如是故,是爲行別。行別然後有得,否則怠懈不足言功。是故有過。

  八、果別者:念念證極之謂頓,長劫闡提之爲漸。淨障是業涅槃假名故,悲心勝故,證極亦功德不住故,八相成道爲度生故,是爲果別。果別然後無得,否則貪著不足言證。是故有過。

  九、無畏者:難行苦行,施對治故;生死如幻,不取著故;攝持無漏種,緣至必生故;賴耶蘊染種,多生始盡故;熏習有力,勝愚迷故;是故無畏。無畏然後能漸,否則疑畏,進退無據,苦不勝言。是故有過。

  十、能入者:受熏持種,無記性故,是故貴漸。隨喜功德,久而能成故,是故貴漸。彼有此種,驟隱不顯,久乃現故;彼有此種,勢盛不顯,殺乃現故,是故貴漸。否則機舛,不足言入。是故有過。是爲第七漸義。

  第八、無種姓義者:聲聞地五義建立,此複略爲十解:一者、障蔽不顯,乃稱爲無,粗重常有,種姓常無故。二者、有種姓是隨順密意說,無種姓則真實顯了說故。叁者、此無種姓,爲精進對治者立所對究竟說,非爲怠惰對治者斷能對究竟說故。四者、有種姓是體,無種姓是用故。五者、建立自性涅槃之體,既依有種姓,即應建立無住涅槃之用,依無種姓故。六者、有對生死之無住涅槃,即應有對涅槃之無邊生死故。七者、既許雜亂性之有,即應許無漏種之無故。八者、有無盡功德之能,即應有無盡功德之所故。九者、有畢竟無障之佛,即應有畢竟有障之闡提故。十者、有聲聞趣寂,一分所知障之決定;即應有人天輪轉,全分出世障之決定故。是爲第八無種性義。

  第九、異門義者:宗經者,論異于經;解論者,釋殊于論。此宗著述,言人人殊,豈自教之相違,曷冰銷而杜謗?通斯疑難,應悉異門。妙理圓融,頓呈萬象,文字有矩,诠限一隅,是故尊聖、重教、契經,惟佛所宣;依理、廣文、論議,亦衆所說。世尊自廣分別諸法體相,于諸經典循環研核,名磨[口*旦]理迦;諸聖弟子,已見聖迹,依自所證,無倒分別,亦名磨[口*旦]理迦,而皆爲阿毗達磨。許佛滅後,叁藏之內對法一藏,通弟子說故。若弟子造,非教藏攝,便聖教有限。若別異诠,非法義收,則妙理不周。是故此宗所述,多異少同,《瑜伽》五分,異門義立。然欲和會,亦非不能,隨順真實義邊,此彼義邊、能所義邊,派別雖差,朝宗則一,琴瑟非專,水火豈極?諸所诠義,恐繁不述。經論會違,詳異門義,見諸別冊,參考可資。是爲第九異門義。

  第十、诠經義者:一、宗經;二、釋經。一、宗經者:經中之經:《般若經》、《華嚴經》;經中之律:《瞿沙經》、《毗奈耶經》;經中之論:《阿毗達磨經》、《解深密經》,然抉擇〈菩薩地〉,引敘《深密》,一字無遺,是《解深密經》又宗中之特宗,抉擇中之最抉擇。叁學俱多,唯素[口*旦]囕;戒定多者,屬毗奈耶;獨慧學多,對法藏攝。欲生正智,法隨法行,宜學對法;欲一總聚,多收散義,宜學對法,對法所重,雖及《達磨》,而最《深密》,以是因緣,《解深密經》智者應學。如是說宗經義。

  二、釋經者:〈尋伺叁地〉,釋《緣起經》;〈叁摩呬多〉,釋《出離經》、《離憂經》、《六出離戒經》、《五支經》、《釋靜慮經》、《四檢行定經》、《六境不受想無想經》、《四趣道經》,《釋四淨勝經》、《心清淨艹+必刍思惟五相經》、《蕩塵經》、《叁相思惟經》;〈思所成地〉,釋諸伽陀經;〈聲聞地〉,釋《師子吼經》、《普賢經》、《難陀經》、《七日經》;〈菩薩地〉,釋《轉有經》、《無盡意經》;〈抉尋伺地〉,釋《出愛經》、《八苦經》、《叁士經》;〈抉叁摩地〉,釋《身念處經》、《摩诃俱瑟恥羅經》、《法因緣經》、《眠經》;〈抉聲聞地〉,釋《月喻經》、《伐地迦經》、《乞食清淨經》;〈抉菩薩地〉,釋《五種過患經》、《屍佉落迦經》,釋《寶積經》;〈攝釋異門〉、〈攝事〉,多釋四《阿笈摩經》。是諸釋經,或釋數句,或釋數分,見諸明文,約略舉此。論諸所稱,雜釋余釋,赅攝經典,無量無邊,下士鈍根,難可稽考,望洋嗟若,我生不辰,所冀同心,廣挹甘露。如是說釋經義。是爲第十诠經義。

  以上十義,略舉其要,是爲十要。若欲廣敘,爲義葳蕤,恐厭繁文,此姑不述。

  卷下

  十支第四

  說十要已,次說十支。十支者,如人有身,必有其足,乃稱六足,如木有本,必有其支,遂爲十支。足以扶身,支以輔本。《發智》不詳,充于六足;《大論》不及,資于十支:一、《百法》;二、《五蘊》;叁、《攝論》;四、《雜集》;五、《分別瑜伽》;六、《辯中邊》;七、《二十唯識》;八、《成唯識》;九、《莊嚴》;十、《顯揚》。

  一、《百法明門論》者:略錄〈本地分〉中名數,而以一切法無我爲宗。一切行無常,一切行苦,一切法無我,涅槃寂靜,四嗢柁南是稱法印。然無常故苦,苦故無我,無我即涅槃,法印雖四,宗趣唯一,故但說一。初地百法,二地千法,以次無邊,爲一切法。然聞思教體,見道爲極,略修增上,故但說百。〈攝事分〉中本母事,先略序事:一者、心事,二者、心所有事,叁者、色事,四者、不相應行事,五者、無爲事。然有其目,而缺別文,故複造論。自性、相應、所緣、分位、及與清淨,五惟一識,攝一切法,人、法無我,惟是識故,故屬唯識。是爲《百法明門論》以一切法無我爲宗義。

  二、《五蘊論》者:略攝〈本地分〉中境事,而以無我唯法爲宗。契經九事,首蘊、處、界,長夜淪迷,執一實我,世尊方便,俾認爲法,是故十二分教,均以六善巧爲宗。破一性我,說爲積聚,而非是性,蘊且有五,而豈惟一?破受者我,但識生長,處且十二。破作者我,任運而持,無作用性,說名爲界,而有十八。是故《百法》以識攝法,法亦是識;《五蘊》以蘊攝識,識亦是蘊。《百法》唯識,識即是性,但說名數;《五蘊》法相,相各有性,故詳說性。〈攝事分〉中,本母事後廣辯事,所治、能治有十四對,此論複次,略其所詳,故唯十二。是爲《五蘊論》以無我唯法爲宗義。

  叁、《攝大乘論》者:括《瑜伽》、《深密》法門,诠《阿毗達磨·攝大乘》一品宗要,而以簡小入地爲宗。依正教文,一阿僧祗授《十地經》,世親證明得定,將入見修,聞《十地經》,涕淚悲泣,無著授此,俾之作釋,是故簡小入地,于此獨詳。佛由菩薩修道而成,菩薩多聞熏種而入,幸福無邊,逢茲妙典,一切且置,應此鑽研。一、華嚴教海,非此不入故。二、薄伽梵十殊勝語,因果始終,開示明白故。叁、獨標所知,大所乘故,漏、無漏種,共此所依,舍對治外,無他謬巧故。四、建立賴耶爲大王路,一切智智,大所乘故。五、攝叁性于唯識,唯識妙義,此獨詳故。六、能入唯識,加行見道,爲最近故,所入唯識,方廣十事、平等六度爲因,增上六度爲果故,如是能入、所入,詳诠入義,大所乘故。七、修道差別,法爾次第,初地爲得,十地成辦,華嚴修因,正诠唯此,大所乘故。八、別顯六度,約立叁學,叁學增上,大所乘故。九、斷謂無住涅槃,大所乘故。十、智謂叁身,大所乘故。如是十義,顯示此論,爲大王路,爲燭幽炬,勝利無邊,不可說言,誰有智者,而不鑽研?

  複次,十支…

《悲憤而後有學--歐陽竟無文集 第叁編《佛典研究》《瑜伽師地論》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