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中初地。四、增上戒住,增上心住,增上三慧住,无相有功用住,是等六住,亦为行正行地,亦为修习位,亦为十地中次第二地至七地。五、无相无功用住,亦为决定地,亦为修习位,亦为十地中八地。六、无碍解住,亦为决定行地,亦为修习位,亦为十地中九地。七、最上菩萨住,最极如来住,亦为究竟地,亦为究竟位,亦为十地中十地及等觉地、妙觉地。若无是位,一切佛法,信解行证,从何安立?安立都无,法何不灭?是故有过。
三、补特伽罗者:四恼、寻思、等分、薄尘,为七病行;声闻、独觉、菩萨,为三出离;未具资粮、已具资粮、已未具资粮,为三住持;法随信行,法随法行,为二加行;信解、见至,加行果;身证、慧、俱,修证果;向、四果,四沙门果;七返、家家,预流果;一间,一来果;中般、生般、无行、有行、上流,不还果;退、思、护、住、不动、堪达及不动法,阿罗汉果;是为二十八贤圣果。三界异生,学与无学,欲、色菩萨,欲界独觉,不可思议如来,是为十三界有情。胜解行,增上意乐行,有相无相行,无功用行,是为五修行菩萨。若无如是补特伽罗,言说不易,得失无据,既违世间,亦常怖畏。是故有过。
四、六行伏惑者:苦、粗、障三,为无间道观下断惑;静、妙、离三,为解脱道观上证灭。二乘根钝,断证不融,行故资六。初劫菩萨,初资粮位,亦用伏惑。久修有力,不断烦恼而生上界,方始不资。若无六行,惑何能伏?伏且不能,断于何有?是故有过。
五、九品断障者:三界九地,地各九品,品八十一。分别有断无伏,俱生先伏后断。断分别二障,惟系六识,一心见道,唯一品断,三心见道,则二品断。断俱生烦恼,其六识现行,地前渐伏,初地伏尽,种则金刚无间永断;其七识现行,初地渐伏,七地伏尽,种则金刚无间顿断。断俱生所知,其六识现行,地前渐伏,八地永断,种则十地渐断,金刚永断;其七识现行,地地伏起,金刚加行永断,种则金刚无间顿断。一切习气,地地渐断。是则顿唯七种,余莫不渐,安有废渐而可收功?九品不分,是故有过。
六、因果者:顿义是果义,渐义是因义。世第一法,一刹那间,顿入见道,是为一顿,然加行以前,有无量事。第八不动,刹那顿证无功用行,是为一顿,然不动以前,有无量事。金刚道后,一刹那间,顿入极果,是为一顿,然极果以前,有无量事。举顿遗渐,是为谈果迷因,有果无因,是为空华结撰。是故有过。
七、行别者:少时毕功之为顿,长劫修行之为渐。我说精进遍一切故,坚固炽然不思住故,久远要期为一日故,无懈无勇心平等故,不贪不厌常如是故,是为行别。行别然后有得,否则怠懈不足言功。是故有过。
八、果别者:念念证极之谓顿,长劫阐提之为渐。净障是业涅槃假名故,悲心胜故,证极亦功德不住故,八相成道为度生故,是为果别。果别然后无得,否则贪著不足言证。是故有过。
九、无畏者:难行苦行,施对治故;生死如幻,不取著故;摄持无漏种,缘至必生故;赖耶蕴染种,多生始尽故;熏习有力,胜愚迷故;是故无畏。无畏然后能渐,否则疑畏,进退无据,苦不胜言。是故有过。
十、能入者:受熏持种,无记性故,是故贵渐。随喜功德,久而能成故,是故贵渐。彼有此种,骤隐不显,久乃现故;彼有此种,势盛不显,杀乃现故,是故贵渐。否则机舛,不足言入。是故有过。是为第七渐义。
第八、无种姓义者:声闻地五义建立,此复略为十解:一者、障蔽不显,乃称为无,粗重常有,种姓常无故。二者、有种姓是随顺密意说,无种姓则真实显了说故。三者、此无种姓,为精进对治者立所对究竟说,非为怠惰对治者断能对究竟说故。四者、有种姓是体,无种姓是用故。五者、建立自性涅槃之体,既依有种姓,即应建立无住涅槃之用,依无种姓故。六者、有对生死之无住涅槃,即应有对涅槃之无边生死故。七者、既许杂乱性之有,即应许无漏种之无故。八者、有无尽功德之能,即应有无尽功德之所故。九者、有毕竟无障之佛,即应有毕竟有障之阐提故。十者、有声闻趣寂,一分所知障之决定;即应有人天轮转,全分出世障之决定故。是为第八无种性义。
第九、异门义者:宗经者,论异于经;解论者,释殊于论。此宗著述,言人人殊,岂自教之相违,曷冰销而杜谤?通斯疑难,应悉异门。妙理圆融,顿呈万象,文字有矩,诠限一隅,是故尊圣、重教、契经,惟佛所宣;依理、广文、论议,亦众所说。世尊自广分别诸法体相,于诸经典循环研核,名磨[口*旦]理迦;诸圣弟子,已见圣迹,依自所证,无倒分别,亦名磨[口*旦]理迦,而皆为阿毗达磨。许佛灭后,三藏之内对法一藏,通弟子说故。若弟子造,非教藏摄,便圣教有限。若别异诠,非法义收,则妙理不周。是故此宗所述,多异少同,《瑜伽》五分,异门义立。然欲和会,亦非不能,随顺真实义边,此彼义边、能所义边,派别虽差,朝宗则一,琴瑟非专,水火岂极?诸所诠义,恐繁不述。经论会违,详异门义,见诸别册,参考可资。是为第九异门义。
第十、诠经义者:一、宗经;二、释经。一、宗经者:经中之经:《般若经》、《华严经》;经中之律:《瞿沙经》、《毗奈耶经》;经中之论:《阿毗达磨经》、《解深密经》,然抉择〈菩萨地〉,引叙《深密》,一字无遗,是《解深密经》又宗中之特宗,抉择中之最抉择。三学俱多,唯素[口*旦]囕;戒定多者,属毗奈耶;独慧学多,对法藏摄。欲生正智,法随法行,宜学对法;欲一总聚,多收散义,宜学对法,对法所重,虽及《达磨》,而最《深密》,以是因缘,《解深密经》智者应学。如是说宗经义。
二、释经者:〈寻伺三地〉,释《缘起经》;〈三摩呬多〉,释《出离经》、《离忧经》、《六出离戒经》、《五支经》、《释静虑经》、《四检行定经》、《六境不受想无想经》、《四趣道经》,《释四净胜经》、《心清净艹+必刍思惟五相经》、《荡尘经》、《三相思惟经》;〈思所成地〉,释诸伽陀经;〈声闻地〉,释《师子吼经》、《普贤经》、《难陀经》、《七日经》;〈菩萨地〉,释《转有经》、《无尽意经》;〈抉寻伺地〉,释《出爱经》、《八苦经》、《三士经》;〈抉三摩地〉,释《身念处经》、《摩诃俱瑟耻罗经》、《法因缘经》、《眠经》;〈抉声闻地〉,释《月喻经》、《伐地迦经》、《乞食清净经》;〈抉菩萨地〉,释《五种过患经》、《尸佉落迦经》,释《宝积经》;〈摄释异门〉、〈摄事〉,多释四《阿笈摩经》。是诸释经,或释数句,或释数分,见诸明文,约略举此。论诸所称,杂释余释,赅摄经典,无量无边,下士钝根,难可稽考,望洋嗟若,我生不辰,所冀同心,广挹甘露。如是说释经义。是为第十诠经义。
以上十义,略举其要,是为十要。若欲广叙,为义葳蕤,恐厌繁文,此姑不述。
卷下
十支第四
说十要已,次说十支。十支者,如人有身,必有其足,乃称六足,如木有本,必有其支,遂为十支。足以扶身,支以辅本。《发智》不详,充于六足;《大论》不及,资于十支:一、《百法》;二、《五蕴》;三、《摄论》;四、《杂集》;五、《分别瑜伽》;六、《辩中边》;七、《二十唯识》;八、《成唯识》;九、《庄严》;十、《显扬》。
一、《百法明门论》者:略录〈本地分〉中名数,而以一切法无我为宗。一切行无常,一切行苦,一切法无我,涅槃寂静,四嗢柁南是称法印。然无常故苦,苦故无我,无我即涅槃,法印虽四,宗趣唯一,故但说一。初地百法,二地千法,以次无边,为一切法。然闻思教体,见道为极,略修增上,故但说百。〈摄事分〉中本母事,先略序事:一者、心事,二者、心所有事,三者、色事,四者、不相应行事,五者、无为事。然有其目,而缺别文,故复造论。自性、相应、所缘、分位、及与清净,五惟一识,摄一切法,人、法无我,惟是识故,故属唯识。是为《百法明门论》以一切法无我为宗义。
二、《五蕴论》者:略摄〈本地分〉中境事,而以无我唯法为宗。契经九事,首蕴、处、界,长夜沦迷,执一实我,世尊方便,俾认为法,是故十二分教,均以六善巧为宗。破一性我,说为积聚,而非是性,蕴且有五,而岂惟一?破受者我,但识生长,处且十二。破作者我,任运而持,无作用性,说名为界,而有十八。是故《百法》以识摄法,法亦是识;《五蕴》以蕴摄识,识亦是蕴。《百法》唯识,识即是性,但说名数;《五蕴》法相,相各有性,故详说性。〈摄事分〉中,本母事后广辩事,所治、能治有十四对,此论复次,略其所详,故唯十二。是为《五蕴论》以无我唯法为宗义。
三、《摄大乘论》者:括《瑜伽》、《深密》法门,诠《阿毗达磨·摄大乘》一品宗要,而以简小入地为宗。依正教文,一阿僧祗授《十地经》,世亲证明得定,将入见修,闻《十地经》,涕泪悲泣,无著授此,俾之作释,是故简小入地,于此独详。佛由菩萨修道而成,菩萨多闻熏种而入,幸福无边,逢兹妙典,一切且置,应此钻研。一、华严教海,非此不入故。二、薄伽梵十殊胜语,因果始终,开示明白故。三、独标所知,大所乘故,漏、无漏种,共此所依,舍对治外,无他谬巧故。四、建立赖耶为大王路,一切智智,大所乘故。五、摄三性于唯识,唯识妙义,此独详故。六、能入唯识,加行见道,为最近故,所入唯识,方广十事、平等六度为因,增上六度为果故,如是能入、所入,详诠入义,大所乘故。七、修道差别,法尔次第,初地为得,十地成办,华严修因,正诠唯此,大所乘故。八、别显六度,约立三学,三学增上,大所乘故。九、断谓无住涅槃,大所乘故。十、智谓三身,大所乘故。如是十义,显示此论,为大王路,为烛幽炬,胜利无边,不可说言,谁有智者,而不钻研?
复次,十支…
《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三编《佛典研究》《瑜伽师地论》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