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悲憤而後有學--歐陽竟無文集 第一編《佛學通論》心學大意

  心學大意

  

     诠解名義分

  

     心學者何?禅學也,定學也。然禅名局于靜慮(靜慮只色界義,無色界及欲界定非靜慮故。禅只局于有心定,二無心定非禅故),定名不能赅慧(有定無慧乃同木石,故定慧不相離)。《解深密經》一心爲止,多心爲觀,止觀皆從心诠。奘師譯《大論》、《攝論》等,叁學名皆爲戒、心、慧。茲從其例名爲心學,不循通例名爲定學。

  敷演因緣分

  曷爲而說心學耶?機已動故,示行軌故,防邪修故。且述其說。道無定則,貴在當機。迩來承學之士,多有以如何修持乃能入其所悟之理爲問者,是宜可及時而開示心學矣!吾爲茲喜。

  多聞熏習,如理作意,吾所揭以自啓啓人者也。人亦有言:知者知所行,行者行所知。舍教而冥行,其爲唐勞,固無論矣!倘徒博觀經論,而不圖切實證會,則空持名相,以興诤論,煩惱仍存,執障不破,爲益于實際者幾何?吾爲是憂。

  院中同人,或以課余修觀,或以養疴習定,是則是矣;然心學學也,不先講究而遽從事,甯不虞其爲邪道之歸乎?吾爲此懼。

  綜上叁故,特講斯門。本意原在總合《般若》、《華嚴》、《瑜伽》、《舍利弗毗昙》、《顯揚》、《雜集》、《法蘊足論》、《解脫道論》、《俱舍論》、《成實論》等外,更合《等目菩薩所問叁昧經》(《華嚴·十定品》)、《如幻叁昧經》(《寶積·善住意天子會》)、《菩薩念佛叁昧經》(《大集經·念佛叁昧分》)、《般若叁昧經》、《月燈叁昧經》、《首楞嚴叁昧經》、《慧印叁昧經》(叁乘)、《力莊嚴叁昧經》、《無極寶叁昧經》(似《維摩诘經》演說衆多叁昧)、《金剛叁昧不壞不滅經》、《寂照神變叁摩 地經》、《超日明叁昧經》、《成具光明定意經》、《如來獨證自誓叁昧經》、《佛印叁昧經》、《法華叁昧經》、《金剛叁昧經》、《四童子叁昧經》、《集一切0福德叁昧經》(以上大乘經)、《雜阿含經》(阿練若雜事)、《正法念處經》、《大安般守意經》、《禅秘要法經》、《治禅病秘要法》、《有部毗奈耶雜事》、《陰持入經》、《身毛喜豎經》(九次第定、十力、四無畏)、《治意經》(說安般守意)、《身觀經》(身不淨無可愛)、《禅行叁十七品經》(少時修叁十七品)、《禅行法想經》、《法律叁昧經》、《五門禅經 要用 法 》、《坐禅叁昧經》、《禅法要解》、《思維略要法》、《菩薩呵色欲法經》、《禅要經》、《小道地經》、《修行道地經》(僧伽羅刹集)、《道地經》、《達磨多羅禅經》、《內身觀章句經》、《法觀經》(數息)、《修禅要訣》(以上小乘經律等),四十五種至教,類別部居,觀同較異,詳加檢擇,勒爲一書,俾言定者有所法守。以成就需時,先舉體要焉。

  

     料簡余宗分

  

     定之爲事,內外之所共有也,而宗旨途徑殊焉。古之外道不必譚,今之外道不屑譚,姑先舉中土所有諸宗,關于心學部分與印土交歧者略論之。

  

     (一)天臺宗。此宗精華在于止觀,其要籍爲《六妙門》、《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摩诃止觀》叁書。顧《六妙門》說安般守意(數息),誠便于初學矣,而未詳十六事(身、受、心、法四法各具四事,異生至無學皆修,是爲十六事)。似此乃爲有頭無腦,准之而行,不見果利之所在也。《釋禅波羅蜜次第法門》說世間禅、非世非出世禅,诠九次第定(色界四、無色界四、加滅盡定一,爲九)。只具大意,而不說出世禅,師子奮迅叁昧亦未道及,蓋傷缺矣。至《摩诃止觀》,于此宗最爲要典,其中心在于本般若宗龍樹《中觀論》“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爲假名,亦名中道義”偈之緣生勝義,而立叁止叁觀(見甲圖)。初則止觀雙運,更進則融叁爲一而即空即假即中,于一刹那打成一片,圓通之義于焉葉矣。特以瑜伽宗圓成實義格之。圓則圓矣,而未實也。彼叁止叁觀者,僅具總相通相,分柝以求其實在則彼爲無,是尚有待于商量者欤?

  

     (表一)

  空─────┐

  叁觀 假─────┼┐

  中─────┼┼┐

  體真────┘││

  叁止 方便隨緣───┘│

  息二邊分別───┘

  

     (二)賢首宗。此宗宗《華嚴》,即無殊宗《瑜伽》。應講各各無量叁昧,而彼用法界觀,亦僅言總相通相。其謂一攝一切、一即一切,而發揮四無礙、四攝、四即之理,固爲精到,然于各各無量叁昧亦未有明;故從之者多以宕然無藉之玄譚自困,而于禅學卒亦無由而入也。

  (叁)羅什派。什公言定之書,如《集禅秘要法》等,皆從小乘。小乘以涅槃爲總相,以對治貪等爲別相,而以不淨爲勝定。蓋以淫爲生死之本,所宗在了生死,故首之也。按:什公本宗般若,其言小乘定不足以盡所學。蓋中國禅學,源于安世高等,所譯有《安般守意經》等。睿法師不了所學,適什公在關中,時從質疑焉。什公乃順機集此以應其求,非修禅扼要之典則也。

  

     標示正旨分

  

     印土正宗有二:一、般若宗;二、瑜伽宗。就心學言,般若主空、無相、無願叁叁昧,推而廣之則爲百八叁昧。此百八叁昧攝入叁叁昧中,皆用無所得,于《大品·(第二分)問乘品》具明之,可核按也。

  瑜伽宗主大乘光(智)、集福王(悲)、賢守(一切善法守而不失)、健行(強健之行菩薩不及)四叁昧見乙圖),推而廣之,則爲百叁叁昧。此百叁叁昧,入一切佛自在堅固,善現決定無相,于晉譯《華嚴》四十五卷具明之,可詳覽也。此叁叁昧、四叁昧高矣遠矣,吾之宗旨于是乎在。

  

     (表二)

   ┌大乘光──初地、二地、叁地、四地修此。一部分說,如《寶積》等,謂之小總。

   │ 一法王所說,相續、盡未來際作功德之法,謂之大總。無量佛所說謂之

   四 │ 無量總。鸠一部分或數部分總;鸠一部分或數部分總法,光弘于世界,

   叁—┤ 名大乘光。

  昧 │集福王──五地、六地、七地修此。菩薩修十王大業, 成佛時稱兩足尊,未成佛時得大其用。

    │賢 守──八地、九地、十地修此。大總無量總任持不失,稱賢善守法。九地能以陀羅尼說法。

  └健 行──佛地修此。號決定行,說法亦稱獅吼。

  

     (此四名義,見《攝論·增上心學分》,《唯識述記》五十六,及《佛地經論》卷五。)

  

     叁叁昧空後事,四叁昧地上事,衆生何由而及之乎?曰,事有其序,安可驟企。登高自卑,則當由小乘世間出世間禅,而入于出世間無上之禅也。衆生煩惱所縛,頓超直入,談何容易?譬于定亂,對治爲先。貪觀不淨,嗔觀慈愍,癡觀緣起,慢觀根界,疑則數息。此五停心實爲初步(見丙圖)。此觀稍得相應,即可改修世間一切不可樂觀,欣上厭下而入初禅。漸入九次第定,引生五通。此小乘世間有漏禅一路也。其出世間無漏禅不必由五停心入,直捷由四谛入。

  

     (表叁)

    ┌  ┌  ┌貪  觀不淨┐

  │  │  │  │小乘詳

  │  │  │嗔  觀慈愍┘

   小乘—┤  │五停心─—┤癡  觀緣起 ──大乘瑜伽詳

  │有漏—┤   │慢  觀根界  ┐

  │  │  │  │小乘詳

  │  │  └疑  數息以求心住┘

   │ └九次第定

  └無漏──四谛

  

     複次,當知佛法住于二緣,一教,二證。教則十二部叁藏,證則叁十七菩提分法。就小乘言,非由《六足》、《婆沙》、《俱舍》、《成實》、《舍利弗毗昙》、《解脫道論》以入于《瑜伽·聲聞地》,則教不得通。非由四念住(叁十七菩提分以四念住爲主。《大智度論》慧多名念處,精進多名正勤,定多名如意足,十二法鈍根人名根,利根人名力,力則疾趨辦事,事未辦名道,正思辦名覺,故叁十七菩提以四念住爲主。《瑜伽·聲聞地》析心爲叁十六,受爲二十一,身爲二十,法爲二十)以通五停心(如數息十六事),則證無從冀。明夫四念住十六事,則由五停心曆四禅、而加行、而見道,入四叁昧、得百叁叁昧可也,由四谛觀入空叁昧,得百八叁昧可也。或根利障輕,不從五停四谛,而直從大乘光下手亦可也。惟是行依于法,法依于教,修心學人不務明教,師心自用而無失者,匪我攸聞。

  

     條申體義分

  

     止故能定,觀故能慧,定慧交長,止觀不離,此爲大小乘通義。故《解深密·分別瑜伽品》十八門分別中,其同異門主張止與觀非有異(以觀所緣境爲所緣故),非無異(一心爲止,多心爲觀),其雙單門主張一向修和合修,此爲大乘止觀不離之證。若小乘之言止觀不離者,莫詳于《成實·止觀品》叁能十五喻。叁能者,止能遮結,觀能斷惑;止能舍樂,觀能離苦;止能斷貪,觀能離癡;皆是共作一事,止以始之,觀以成之也。十五喻者,止如捉草,觀如鐮刈等十五也。(表四)

  

     (表四)

   ┌捉草

   │掃地

   │揩垢

   │水浸

   │附癰

   │起脈

   │調心

  止如————┤灑金

   │牽繩

   │鑷鑷刺

   │器鉀

   │平立

   │服膩

   │調泥

   └調金

  

      ┌鐮刈

   │除糞

   │水洗

   │火熟

   │刀決

   │刺血

   │沒心

  觀如————┤火炙

   │用鏟

   │剪刀剪發

   │兵杖

   │發箭

   │投藥

   │印印

   └造器

  

     上來既總標綱要已,茲更條申體義以窮幽致。佛法所诠,盡于因果,定爲佛事,自莫能外,述因果第一。一行之立,有名有數,有體有相,是名物相,述法相第二。一行之立,不能無待,內外處所,緣具理彰,述觀行第叁。藥至病騰,道高魔奮,攻守有道,乃克奏功,述護持第四。

  

     因果第一

  

     果之發起爲因,因之圓滿爲果,因果相即,二者循環。先且明因。言因則有二。有以所求爲因者,智其首也。有以資糧…

《悲憤而後有學--歐陽竟無文集 第一編《佛學通論》心學大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