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悲憤而後有學--歐陽竟無文集 第一編《佛學通論》心學大意▪P2

  ..續本文上一頁爲因者,戒其首也。(如表五、表六)。

  

   (表五) (表六)

  

        ┌得通(內外) ┌戒

  所求爲因┤除障(世、出世) 資糧爲因┤聞思

  │涅槃(大小) └善知識──教理

  └菩提(大)

  

     若爲求得通而修定,則與外道同,外道有五通有定。若爲求除障而修定,則與世間同,界系由下障除,乃能升上而得上定。若爲求涅槃而修定,則與小乘同,小乘極果入無余涅槃,由四谛出世定而得。是故大乘所爲獨求而修定者,乃在無上菩提也。

  菩薩地雲智是悲之等流,吾謂因智求定,定亦是智之等流。觀苦自起悲,聞法乃知苦,有慧乃聞法,得定乃有慧。故定可謂之道,亦可謂之修。《雜集》說定皆攝屬修道,職是故也。定非恰到好處不能得,得定則一切洞然,無挂無礙。習之既久,行往坐臥乃至夢中無不定時,如是乃可稱定。世途以兀坐如槁爲定。此死定,非智定也。

  

     (表七)

   ┌貪命──────────────────死想

  │定散──────────────────滅想

  │味定──────────────────離欲想

  │ ┌強沈思 ┐

  │ │馳見聞 │

  │ │好起诤 │

  │  │驚滅怖空│

     │ │掉 │ ┌十一種定患,一光明想即可治之。修此想者須

  十障十治 │定患┤潛利養 ├光明想┤知唯識托質自變影像相分而緣之義,或外托日

  │ │身心疲 │ └月之光爲質,或內托教典法義爲質。

  │ │睡蔽心 │

  │ │身粗重 │

  │ │疑業果 │

  │ └大劣退 ┘

  │戲論──────────────────一切世間不可樂想

  │段食──────────────────厭食想

  │身見──────────────────苦無我想

  │懶惰──────────────────無常苦想

  │身行──────────────────無常想

     └母邑──────────────────不淨想

  

     戒爲馬埒,定如馬行。循循而行,固雲是定,超速而行,亦可雲定,如奮迅叁昧、如超禅皆是。《深密》雲:以屍羅爲因,淨慧爲果。《瑜伽·聲聞地》初持詳戒,四持詳慧。《解脫道論》、《婆沙》、《成實》等,莫不以戒爲始,五通、四谛爲究竟。定資于戒,無戒不定,大小共信,此其徵矣。

  複次,所求因以慧爲首者,更徵諸《深密·分別瑜伽品》十八門而益明白。初依住門言,以法假安立(十二部經模仿法爾道理,假施設以資人),及不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爲依爲住。叁能求門,謂由聞思起身心輕安(于所聞法了然明白,輕安自生),如是獲得止觀。九依法依人門,謂隨法行、隨信行,從他聞法憶念所從聞法。會而觀之,義具見矣。于此而談,定是修事,必從聞思得來。故學定,一要師,二要教。然教爲勝,一以師難尋教具在故,二以隨法根利隨信根鈍故。

  複次,更陳十障十治(如庚表),並略發之。(《大論·叁摩呬多地》、《舍利弗毗昙》、《俱舍》、《成實》皆有修光明想法。)

  

     (法相第二)

  法相有四:名、數、體、相。凡學一法,凡作一事,先須了別其名,次須略了容積區別多少,次須了其性質,次須了其作業,四者備而法相得矣。《雜集》雲:初地無量叁昧,除佛菩薩,余尚不知其名,況複能入?《婆沙》六十二雲:佛涅槃入不動明等至,舍利弗入師子奮迅叁昧,目犍連入香象嚬呻叁昧,阿難入旋風等至;舍利弗等所入定,除舍利弗等,余不能知;佛所入定,余聲聞人舍利弗等不能知。據大小乘教欲習定學須講名數,不可以其名數而遂忽之也。

  先審名。

  名有總別,第一總名。定名等引,亦名等持,又名等至,名靜慮,名心一境性,名止,名現法樂住。(如表八)

  

     (表八)

  ┌──────┬───────┬────────────┬──────────┐

  │新譯梵文 │ 舊譯梵文 │  新譯義  │ 差別 │

  ├──────┼───────┼────────────┼──────────┤

  │叁摩多 │ │等引(一平等能引、 │心通有無,位唯在定,│

  │(大論分品)│ 叁摩提 │二能引平等叁平等所引發)│就功德言就總概言。 │

  ├──────┼───────┼────────────┼──────────┤

  │叁摩地 │ 叁昧 │等持(《大論》前後  │心唯其有,位唯在定。│

  │  │ │同影,平等任持)  │ │

  ├──────┼───────┼────────────┼──────────┤

  │叁摩缽底 │ 叁摩跋提 │等至(平等至極)  │心通有無,位唯在定。│

  │ │ │ │就體性言,就勝盛言。│

  ├──────┼───────┼────────────┼──────────┤

  │馱衍那 │ 禅那 │靜慮(《大論》系心  │義同等持,唯局色界。│

  │  │持阿那 │內緣,不外流散)  │ │

  ├──────┼───────┼────────────┼──────────┤

  │質多翳迦 │─── │心一境性(定不定地 │位通定散,心唯其有。│

  │阿羯羅多 │ │系心于定)  │ │

  ├──────┼───────┼────────────┼──────────┤

  │奢摩他 │─── │止(大論寂靜安止)  │─── │

  ├──────┼───────┼────────────┼──────────┤

  │─── │─── │現法  │ │

  └──────┴───────┬────────────┴──────────┘

  從基師義,七名一法是爲總名,名之爲定。然有分別,等持等至四句料簡,大小不同。(如表九)

  

     (表九)

  

     ┌(大乘如《大論》十叁有四句 《大論》又四句

  │ 等持非等至 是叁叁昧, --善知名句文差別,

  │ 非勝處遍處滅盡。 --非入諸行狀相。

  │ 等至非等持 是勝處遍處滅盡, --隨一能入諸行狀相,

  │ 非叁叁昧。 --而不知文句差別。

  │ 俱非俱句可知 --同

  │·小乘如《婆沙》一百六十叁有四句

  │ 等持非等至不定心相應等持。 《婆沙》又二義差別,等持一物爲

  │ 等至非等持二無心定。 體,等至五蘊爲體;等持一刹

  └ 俱非俱句可知 那間,等至相續

  

     第二別名,如空、無相、無願之類,繁多不舉,但括其數,詳在數中。

  次審數。

  小乘有定數,大乘初地即有無量叁昧,即不能舉數。凡諸經論所舉者,猶是略舉總數爲言也。(如表十)

  

     (表十)

  

     大乘叁昧數

   《攝論》、《唯識》│四叁昧

   《佛地經論》 │

   《華嚴》 │百叁叁昧(散見者菩薩十,六地十,七地十一,十地十 一,菩薩正受十等。)

   《般若》 │百八叁昧

   《大論》 │叁摩四多地五十八叁昧,聲聞地二十叁昧。

  小乘叁昧數

   《身子毗昙》 │二百六十叁叁昧

   《法蘊足論》 │十六叁昧

   《解脫道論》 │九十八叁昧

   《俱舍論》 │十六叁昧

   《成實論》 │十二叁昧

   《婆沙》 │十九十六叁昧

  

      ┌未中四本—各百六十四 共九百八十四 ┐

   《且明七法》 │空處———五十二 ┐ ├合一千又九十六

   │識處———叁十六 ├共一百一十二 ┘

   └無所有處—二十四 ┘

  次審體。

  一切定以九次第爲體。超出叁界此其路故,欲界有定無定猶未決故,然言九次第定則無欲界定故,其勝處遍處等定則屬四空故,體又有總別,總以別境心所念定慧爲體,別則大立十,小立十一。(如表十一)

  (表十一)

   │(《大論》十(《婆沙》、《雜心》、《俱舍》十一

   │尋───────尋

   初禅 │伺───────伺

   │喜樂──────喜

   │ └──────樂

   │定───────定

   二禅 │內淨──────內淨

   │念───────念

   │舍───────舍

   叁禅 │正智──────正智

   │樂───────樂

   四禅 │不苦不樂────不苦不樂

  

     前已明克實支數,茲更陳绮互配合支數。(如表十二)

  

      (表十二)

  《大論》六十八支

   ┌根本十八(初二等五,後二齊四)

   四禅叁十六┤

   └近分十六(同根本)

   ┌根本十六

   四空叁十二┤

   └近分十六

  《身子對法》四十支

   四禅叁十六 中四(觀喜樂心) 四空不立支分

  上座部十一支

  正量部十一支

   初定五 二定叁(除尋伺)叁定二(樂定) 四定一(一心)

  《大集經》十七支

  《本業經》叁十八支

   四禅十八(同《大論》)

   四空五支(想念止觀一心)

  

     據《成實》言,則欲界亦有定,即所謂如電叁昧,以一刹那五停心依心一境性爲體者是也(《舍利弗毗昙》亦有此說)。欲界身亦可入色無色界定,蓋身觸雖系于欲界,而所緣影像相分則色無色界也。

  後審行相。

  行相入觀行第叁中講,可考行相之書有四十五種,應善理之而彙其通。

  

     觀行第叁

  

     先述叁圓滿。蓋事必待緣,緣具而事始順成也。

  (一)處所圓滿。言夫地,則以息諸紛擾離…

《悲憤而後有學--歐陽竟無文集 第一編《佛學通論》心學大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