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悲憤而後有學--歐陽竟無文集 第一編《佛學通論》唯識抉擇談▪P4

  ..續本文上一頁性宗遮撥種子惟談圓成者亦甚接近。大乘教雖非直接自小宗出,然流布較後,傳播者對機立說,其與小宗思想難免關涉,不辯可知。今即本上所說,略示大小關合之點以成一表如次:

  

     小 ┌上座部──經量部(計界實)┌俱舍識(計界處實) 法相宗(立種子義) ┐大

  │   │     │

  │      └成實識(計界處假)      │

  乘 └大衆部──分 別 論────說假部(計界處假) 法性宗(不立種子義)┘乘

  

     觀上表即可知法性宗之不立種子頗與分別論等相近,而首先就法性立說之馬鳴《起信論》即極見有此種形迹。又馬鳴初在中印度盛唱異說,中印度則分別論流行之地也,其思想之受影響當有不期而然者。及後爲脅尊者弟子,北去迦濕彌羅,從五百尊者之後筆受《毗婆沙論》(解釋有部本論《發智論》)之文,備聞一切有部諸師異論,不能惬懷,以至于別宏大乘,其取反對一切有部之思想如分別論等者,又屬應有之事,可無待言也。然分別論之義頗覺粗淺支離,馬鳴爲相似之談,其失遂同。【分別論者無法爾種,心性本淨,離煩惱時即體清淨爲無漏因,如乳變酪,乳有酪性,是則以體爲用。體性既淆,用性亦失(體爲其因,因是生義,豈是不生?自不能立,須待他體以爲其因,故用性失)。過即無邊(本論出過備有八段,至文講釋)。】馬鳴之論與分別論相似處,觀下所對列各條自明。

  【分別論:心性本淨,(一)客塵煩惱所染汙故,名爲雜染;(二)離煩惱時,轉成無漏。(叁)

  《起信論》:是心從本以來自性清淨,(一)而有無明;爲無明染有其染心。(二)雖有染心而常恒不變。(中略)所謂以有真如法故,能熏習無明。(中略)謂諸菩薩發心勇猛速趣涅槃故。(叁)

  《分別論》:無爲法有九,第八緣起支無爲。緣起非即無爲,然有無常生滅之理是常是一說名無爲,(一)能令緣起諸支隔別有轉變故。(二)

  《起信論》:以依真如法故,(一)有于無明,則有妄心,不覺念起現妄境界,造種種業,受一切身心等苦。(二)】

  《起信論》不立染淨種子,而言熏習起用,其熏習義亦不成。【熏習義者,如世間衣服實無于香,以香熏習則有香氣。世間衣香,同時同處而說熏習;淨染不相容,正智無明、實不並立,即不得熏。若別說不思議熏者,則世間香熏非其同喻。又兩物相離,使之相合則有熏義,彼蘊此中,一則不能。如遍叁性,已遍無明,刀不割刀,指不指指,縱不思議,從何安立?】

  第七次(九月十五日)

  (續講前節)《起信》之失,猶不止熏習不成而已,其不立正智無漏種子也,則于理失用義,于教違《楞伽》;其以叁細六粗連貫而說也,則于理失差別,于教違《深密》。《楞伽》五法,真如正智並舉而談。《起信》無漏無種,真如自能離染成淨,乃合正智真如爲一,失體亦複失用也。《深密》平說八識,故八識可以同時而轉,以是俱有依故;又識各有種,種生現行不妨相並故,因緣增上二用俱有故。《起信論》豎說八識,叁細六粗次第而起,幾似一類意識,八種差別遂不可立矣。從史實與理論觀之,《起信》與分別論大體相同也如彼;以至教正理勘之,《起信》立說之不盡當也又如此;凡善求佛法者自宜慎加揀擇,明其是非。然而千余年來、奉爲至寶,末流議論,魚目混珠,惑人已久,此誠不可不一辨也;(即如《起信》有隨順入無心之說,談者遂謂無分別是智,有分別是識,佛之遺教依智不依識,即是去識不用。然根本智無分別,而後得智則明明有分別,又與智相應者亦明明有分別之識,安可以無分別是智等概爲解釋?無分別有分別系有所對待之言,正未可以一句說死。至于佛教依智不依識雲雲,蓋謂依智得證圓成而如量知依他起性,依識思惟分別則多爲遍計所執而不能當理也。反觀《起信論》家所談,非錯解之甚乎?)今故因論正智有種而詳言及之。

  馬鳴著《起信論》,立義雖多疏漏,然僅此一書不足以見馬鳴學說之全而決定其真價也。考馬鳴之重要著述已傳譯者猶有數種。一、《六趣輪回經》,詳談六趣生死輪回,無甚精義。二、《大莊嚴論經》,歸敬脅尊者而說引凡外入內事,又說歸依供養因果事,說十二因緣事;此似初入佛教時之作,猶限于小宗所說。叁、《佛所行贊經》,與《大莊嚴論經》同其旨趣,而原典文辭特美。四、《尼乾子問無我經》。昔人于此未嘗重視,然提法空要領而談因緣生法俗有真無,實爲法性宗之要籍。五、《大宗地玄文本論》。此論亦有疑爲僞作者,然其所談五位,義極廣博,甚可推重。所謂五位乃談五義,非立五宗。一切諸法俱非位談《大般若經》法無自性之義,一切諸法俱是位談《阿毗達磨經》五姓齊被之義,無超次第漸轉位談《解深密經》叁祗成佛之義,無余究竟總持位談《楞伽經》亂住之義,周遍圓滿廣大位談《華嚴經》帝網重重之義。五經皆大乘最要之籍,而此論已概括其大義而無余(又其說果位有無量過患,故教化之用盡未來際;此既含有無姓之義,實爲甚精)。是故馬鳴所宏大乘不可但以《起信》一論相推測也。

  第八、抉擇二無我談法無

  【執之異名爲我;煩惱障存則有人我,障其所知則有法執。】我者主宰義,人與法皆因緣和合而生。謂有主宰即名曰執。佛教大要無非破執二字。執著是衆生,執破即是佛,而破執者則二無我之教法也。依教修行,大小乘各不同。【大乘悲增,修一切智,十王大業,貫徹法空。】蓋智從悲起,所悲者深,故所修者廣,所知者遍,而曆時不得不久;自欲界人王至于色界諸禅(大乘直往菩薩必在色界成佛,與回心者異),皆受極果,得以自在度生;故地前造十王業(人中鐵金二輪王,欲界五天之王,色界初二四禅王),而後得除所知障淨盡,以貫徹法空無我也。補特伽羅無我亦大乘所證,但依小乘所不共者專談法無。此在法相唯識兩宗所修,又各有別。【叁科(蘊、處、界)、緣起(十二有支)、處非處(善因果、不善因果)、根(二十二根)、六種善巧,法相所修。自性(八種識)、相應(諸心所)、色(諸所緣)、及無爲(識體),百法明門,一切唯識】;唯識所修。法相道理等視萬法,有即說有,無即說無,故依他圓成真幻俱立,遍計本無不加增益;此之謂如量之證,【相應如如】;唯識道理獨尊識法,攝一切法不離心王,識亦虛幻,法空無我(空就體言,無我就用言,叁法印中合此二爲一法印也),【歸無所得。】兩宗究竟,【一極唱高,甯有容上!】

  第九、抉擇八識談第八

  凡夫小乘分別心粗,止知有六種識。蓋前五識現前可知,第六識亦顯明易加比度也。但了別之謂識,了別之用依根而起,前五識既各依一根,第六識亦必有不與他識相共之根。前五識外緣實色(此說第八識所變非前五識所親取名外緣),故五根屬于淨色;第六識多內緣獨影相分,待分別而後起,故所依根必非無知色法。又前五識緣現境色、聲、香、味、觸,相分自有其種,即有能引見分之力。六識緣境,相分多隨見分種而生,不複能引于見分,故第六識所依根必倍有勢力助第六之能緣使其強盛而後可。依上叁義應知別有第七識、自此識常與我執相應分別力強而言,得名爲識;又自此識能發生第六而言,得名爲根;蓋一心法而有二義也。但此第七識性有轉易,染淨功能仍不能依彼恒存,知必更有受持之第八識在。立第八識而後一切染淨起滅(此但功用隱顯,非是法體有無。猶如熟睡時五識不起,非其功能斷滅,特睡眠種子現行,前五識種隱而不現耳),皆有依據,不同憑空來去;此蓋大乘法相宗立義最精之處也。

  法相宗之立第八識也,所依至教凡有五類,所依證成道理複有十種或八種。勘《唯識論》;

  (一)五教十理及于八證而立此識。(第八識) 【此義在八段十義後,姑不必談。然《顯揚》先談建立,後說體業,讀者心朗;今雖不能詳談,亦必略表其目。其顯近易知者,更抉一二別續而詳之。】

  五教大意 五教者,《阿毗達磨經》二頌爲二,《解深密經》、《入楞伽經》各一頌,又合小乘共許經,乃有五也。第八識梵雲阿賴耶,義譯爲藏(舊譯阿梨耶,義爲無沒失),凡具叁義:能藏(持種),所藏(受熏),我愛執藏(第七識恒量所緣)。又梵雲阿陀那,譯爲執持,亦有叁義:執持,執受,執取。此種種義皆非前六識所能有。【五識無依義(爲諸法依即所藏義)。六識無攝藏義(此即能藏義)。六識無執持法種,執受色根,執取結生相續義。】大乘四教證成此識,不外就此諸義立說。

  初一教、《對法》頌雲: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此頌以用顯體,凡有叁解:一解、初句明能生之因(界即是因),次句明依持之緣(前五識既依五根即不能更持五根,必別有一識持之,即是第八)。因緣具而後有諸趣之染及涅槃之淨。二解、初句說自性,次句說緣生,針對空宗立義;後二句同前。叁解、初句明此識相續,次句明依他,叁句明遍計,四句明圓成。此頌所明受熏及與依義,蓋偏就所藏邊爲言。

  第二教、同上經頌雲:由攝藏諸法,一切種子識,故名阿賴耶,勝者我開示。此頌明持種義,蓋偏就能藏邊言之。

  第叁教、《解深密經》頌雲: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暴流,我于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爲我。以其執持、執受、執取叁義,說此識爲阿陀那。此中言執與第七識之執不同,七計有主宰爲我,而八則不爾也。所雲執受又有二義:一、覺受義,執受根身而能領略。二、執持義,執受器界。至雲恐彼執爲我者,凡愚本有其俱生之我執,聞說不了,必更起分別我執,故不爲說也。

  第四教、《入楞伽經》頌雲:藏識海亦然,境等風所擊,恒起諸識浪,現前作用轉。此頌仍顯賴耶叁藏之義。初二句明賴耶受熏即是所藏義,是顯我愛執藏之恒時不舍,起則顯能生諸法是持種能藏也。

  第五教、合小乘諸密意經說而言。【大衆…

《悲憤而後有學--歐陽竟無文集 第一編《佛學通論》唯識抉擇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