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界的規律系統,是由各界衆生的共業所感,屬無記性,非是佛菩薩的願力淨業所成,不能把握與指向真理。十二因緣法則不同,它是佛所親證的緣起法,是清淨無漏性的。
(四)人道科學的基本特征
如果從人道而言,其規律系統即是科學。根據前面的分析,可以將人道科學的一些基本特征歸納如下:
第一,科學屬于人道的規律系統。人道是欲界的一分。人道的科學規律與其它界或亞界的規律系統不同。
第二,科學對象世界是人道所攝衆生的共業所感,科學規律系統是此共業的內在結構的顯現。
第叁、科學的對象世界以及規律系統皆是共業所感,所以能夠普遍相合,這揭示了科學具有普遍有效性與巨大解釋力的秘密。
第四,由于科學是凡夫衆生共業所感,屬無記性,非是佛菩薩願力淨業所成(或智慧所安立),因此不能把握與指向真理。
第五,共業處于衆生相互影響的動態過程中,可以緩慢變化,其所感現的科學的對象世界、規律系統也是如此。
第六,從可能性看,一切衆生皆可成佛,因此人道衆生的這類共業亦是可以轉的,科學最終是可能消失的。
叁、對科學攝受的可能性
對于世間普遍有效的構成道的東西,佛教經常采取攝用的態度,比如對聲明、因明、工巧明、醫方明等。如前所述,科學作爲在世間普遍有效的外道,當然也是世間一道,佛教也應該攝用。這是在明確了它是"外"的情況下的攝受,而不是把佛教等同于它,佛教是主位,方便攝用,靈活取舍。先考察佛教攝用世間法的一些範例,再討論佛教對科學的攝用。
(一)佛教對名言與邏輯的攝用
對世間法的攝用,首先涉及到名言和邏輯的問題。佛教反複談真理不能用思惟分別心去把握,也不能用語言的方式即用依名取義的方式去诠說。離言、離分別是佛教真理的兩個特征。分別取相與言诠方式是人道世間認識事物的普遍方式,但它們所達到的,只是我們意識的某種虛妄構造。雖然按照凡夫的言說與分別方式不能把握實相,但凡夫一直在言說與分別的境界上串習、造作,他們堅執名言總有所诠,所以佛陀爲了引攝他們,就把言說方式引入到佛教裏,以言說方式說法。由此,佛教建立了種種名相、種種法,如五蘊,空,叁自性等。但因爲佛教安立的種種名言皆是爲了隨順衆生並引導他們趨向離言真實,所以佛菩薩反複告誡說真理是離言的,名言僅僅是一個工具。世間言說以分別心爲根本,因此,爲了免于墮于戲論,根本是破除分別之心。分別心用取相的方式、用種種的概念和邏輯,比如,世間分別心最有效的運用方式就是邏輯構造,用邏輯的方式構築一些學說,嚴密簡潔,比如數學,從內部看體系非常謹嚴,但其只有世俗意義上的效用,對真理無力把握,按照佛教的觀點,屬于戲論。如果用比喻來說,邏輯構造把握不住真理,就像織成一網去取水似的,不管此網織得多麼精巧,都不可能有所取得。所以邏輯雖然是一個非常漂亮之網,但是它撈不住真理。只是由于世間偏愛邏輯,所以佛法也采用它,以隨順、引導衆生。像唯識中類似邏輯的因明用得特別多,這是隨順凡夫的習性來用,目的是啓發他們認識勝義的真實,引導他們悟入佛的圓滿境界。換言之,用這種方式隨順攝受他們,啓發引導他們一步步抛棄分別與依名執義的言說方式。
所以對于邏輯以及名言這樣的東西,凡夫對它執著不已,所以佛喝斥遮遣,然後在此基礎上再攝受使用名言與邏輯,用之作爲接引衆生的方便。所以佛教是先破後用,同時隨用隨遮,絕不試圖用名言與邏輯去建構一個永恒的真理體系,像黑格爾夢想的那樣。由于名言與邏輯的東西,與衆生的習性最契,如同科學,也是衆生共業及共業結構的顯現,在凡夫的境界中很有效用。也正因爲如此,佛法多用名言與邏輯教化衆生。但佛在使用言說與邏輯時,反複強調不要對之起執。佛圓寂時說,他說了四十九年法,但一句話也沒說,此中的深意就是,佛教的真實絕對不能用語言或者分別心去把握,即不能用我們的取相、概念和邏輯的方式去把握。
(二)佛教攝受世法的範例:五明問題
下面談佛法攝用外道法的典範,就是五明問題。這是瑜伽行派著力強調的方面。瑜伽行派是印度佛教理論體系發展的最高階段與終結。隨後的密宗在教理上沒有太大的發展,主要采用瑜伽行派(包括其所攝的如來藏思想)和中觀行派的思想,只是在行持的法門上作了種種發展。瑜伽行派強調菩薩要圓滿佛的智慧,就要修菩薩行,而菩薩行得集修道種智。這就不僅要精通內明,還要通達種種世間學問,這些學問該派以聲明、工巧明、醫方明、因明四明來代表。即菩薩要學五明。聲明闡釋的是語言科學的規律,工巧明即技術層次的東西,因明就是類似邏輯這樣的知識,醫方明即醫學的規律和方法。這些東西與內明性質不同。內明就是佛教言教的本體,即闡述佛理的叁藏十二部,是佛和大菩薩的教法。而後四明的東西都是外學,可通稱外明,是世間共法,都是帶有規律性的很有效用的東西。它們只是在世俗層面講事物之間的聯系,而與佛教诠釋事物的意趣相反。它們之所以被佛教攝用的原因在于,雖然它們不能指向真理,但它們本身作爲衆生共業結構的顯現,具有普遍的有效性。而且以此四明作爲世間法的代表,是因爲它們皆有其普遍有效性。
但要注意,佛教只是攝受四明,絕對不是把它們納入內明,而且也不是將佛教與它們進行融通。佛教爲了圓滿道種智,爲了方便地引攝、度化衆生,用這四明作爲輔助工具最爲有效。比如行者學了醫方明之後,可以給人治病,治病就是一個緣,先治他的身病,再治他的心病。比如菩薩學通了聲明,那麼他在講法、辯論、寫文章的時候,就會有很多善巧,會辯才無礙,立、破自如,說法非常圓滿。這四明反映衆生的共業及其結構,衆生喜歡合乎四明的東西。總之,這四明提供了佛教攝用世法度生的範例。
(叁)佛教對科學的攝用:世理明
下面談對科學的攝用問題。前面已述它是外道,"外"就說明它不能指向與把握真理,但它又是共業結構的顯現,具有普遍有效性,因此是世間一"道"。反映共業結構的東西就是世間道。說是外道,並非表示它"不可觸",而是用的陳述語氣。像前面所述的四明,照樣爲佛法內道攝受而成有力的弘法工具。這樣,科學也可以作爲外明而被佛教所攝受。在認識到它不能指向與把握真理的前提下,佛法可以攝受它作爲方便工具。但這要先破後用,而且只是攝受,絕對不是跟它融通,也不是拉它進來成立佛教科學說或者科學佛教說什麼的。因爲佛教是要引導衆生擺脫業力的牽引,包括共業最後都要逐步超越,進度到解脫與菩提的境界。不可能把共業所感引的東西聯系在一起作爲我們佛教教理。所以大家凡是看到有人試圖把佛教跟科學融通起來,或者試圖把科學納入到佛教裏成立所謂佛教科學說或者科學佛教說,肯定不如法。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們可以對科學進行攝用,但絕對不能投降,要認識到科學本身在真理觀上是一種謬誤,但因爲它是共業結構的反映,確實普遍有用,所以可以攝受它作爲一種方便工具。作爲方便工具,要應機隨緣地予以取舍,不能機械地隨處搬用。這一點一定要非常明確。
舉一例說明。在佛教傳入中國的過程中,作爲“夷說”,佛教面臨著儒道互補的正統文化結構的強大壓力,似乎不堪一擊,但竟然不僅生存下來,而且還發揚光大,使中國成爲了大乘佛教的第二故鄉,曆兩千年不墜。曆史上,多次發生法難及思想大辯論,佛教界都是齊心協力高揚佛教的殊勝之處,並戰而勝之,同時也自然攝受了廣大衆生。要知道,在中國這樣儒教正統強大的國家裏,如果過去的佛教界也像現在有的信衆那樣在科學的壓力前,沒有正見而以“隨順”、“融合”、“融通”等口號很“方便”地將佛教奉送出去,那佛教早就滅了。攝受科學的前提,必須是把握佛教與科學各自的特質,澄清佛教的內道性與科學的外道性。任何試圖模糊佛教與科學的界限的努力,必然導致佛教的“矮化”,把佛教變成世俗的文化,實際上摧折了菩提的津梁,同時也會讓科學之士譏笑其淺薄。所以,攝受科學必須以正見爲基礎。
接下來可能會問到一個問題,既然科學可以如前四明那樣被攝受,那它叫什麼明呢?我看可以叫它世理明,加一個世字,說明它本質是反映輪回特征的,它普遍有效,但不是真理,不屬于內明。明白這個界限後,菩薩可以放心大膽地學習科學。但信衆一定要先破後學後用,而且這個破字一定要高懸在那裏,這樣才不會汙染你的菩薩行。必須再強調一下,一定要對科學有一個清醒的認識,一定要對佛教的本位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明確真理和有效是兩回事。佛教能夠達到真理,但是科學不能。佛教可以攝受科學,以自利利他,但絕不能和科學打成一片,達成一家。
四、在社會中如何發揮佛教攝引科學的作用
我們現在處在科學社會中,科學的普遍有效性,以及它對社會産生的決定性影響,我們絕不能回避,要積極地面對。大乘佛教的精神是不僅自度還要度他,利他的功德不圓滿也成不了佛。利他的功德要隨緣積集。因此必須正視科學、利用科學,充分發揮佛教的引攝作用。
對信衆而言,首先要確立正見,對佛教與科學建立正確的認識,進一步,要學好科學知識這個世理明。在此基礎上,努力在社會中發揮佛教的引攝功能。下面將攝與引分開來談:
(一)攝的方面
首先是攝的方面。攝就是要讓科學信衆能與佛教和平共處,使他們知道佛教作爲一種宗教或者文化有它存在的價值,以免他們對佛教産生誹謗、迫害的心態。要做這項工作,一是要尋找佛教與科學的共同點。比如對于一個完全不信佛教的科學信衆,要想讓他對佛教不含偏見,就可以告訴他佛教在很多方面同科學有相似性,比如緣起問題,科學跟佛學都非常注重因果關系,另外都注重實證性。這樣他們可能對佛教就不會産生排斥心理,至少他們能夠對佛教有所了解。然後再談佛教與科學的互補性。比如科學的抽象性強調共性,對個體性的、心靈的現象無力把握。在這方面,佛教與科學可以互補。談互補性問題就是讓他們認爲佛教並非毫無意義,因爲很多人認爲佛教是迷信,佛教整個是胡說八道。通過尋找共同性和互補性,可使他們認識到佛教有它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與科學互補的方面,佛教可以發揮積極的社會作用,並非只能帶來消極後果。說明這些道理的目的,是試圖使科學信衆不同佛教産生劇烈的沖突。而其中有善根的人則有可能通過這種啓發慢慢進入佛教。這是攝的方面。
(二)引的方面
其次是引的方面。在做好攝的工作之後,科學信衆對佛教已有所認識,這時就要注意引的功能。一是指出科學不完備的地方,但在他們面前不能完全否定科學。對世間的人完全批判科學,他們會非常惱火,馬上就會把佛教拒之千裏之外,甚至把佛教看成異端,這點必須要注意。對科學信衆可以從四方面談科學的缺陷。一者,是抽象性的局限性,只注意共相方面,而忽略了個體性的存在。二者是對象化的局限性,通過主客對立,強調所的方面,把能方面放棄了。叁者是因果關系的不確定性,這在科學哲學中已經有充分的認識。四者是實證的不可靠性,比如事實的不實在性,以及事實的不純粹性,即事實的存在必然依賴于人們已有的觀念和知識背景,換言之,經驗事實的成立預設著某種低級概念、理論在裏面,在這個基礎上才能"看到"事實。事實的存在離不開人的觀念,這樣就找不到客觀中立的事實。這四點在前面已經講過。不過,在針對科學談時,絕不能拿佛教的術語來分析,應該用科學的語言來說明。因爲,要批判一個東西,最好用它自己的內在矛盾說話。再就是要談佛教的殊勝性,這可簡單歸爲兩個方面。一是佛教認爲真理是離言和無分別的,也就是說超出言相之外的。慧根好的人只要你談這個他就會明白,就會對佛教有興趣。二是佛教認爲智慧不是我們意識的分別能力,而是一種無分別的能力,以此才能認識離言與離分別的真理。
應該相信,如果引攝的方式恰當,不僅佛教的社會影響會增大,而且會有更多的有緣人走上菩提解脫之路。
《佛教與科學》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