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代世人最广泛共许的一种理论体系,佛法有没有摄受的可能性?下面先讨论按照佛教如何对科学定位。
一.从佛教业力说看科学的本质
在讨论摄受的可能之前,我们先来看看科学的本质。为什么科学不能把握与指向真理,却能够显得那么具有客观性,那么普遍有效?实际上佛教的业力说已经指明了解释路径。
从世间的角度很难解释科学的本质。如果试图给出,定会或者堕入武断的先验主义与唯物主义,或者堕入肤浅的约定主义,等等。从佛教本位看,佛教的业力说能给出一个恰当的说明。佛教信众都知道这个世界是业感缘起的,即由共业所感,因此,科学的对象、科学规律乃至科学的理论体系,与众生相互影响串习而成的共业紧密相关,而且正因为如此,科学虽不能捕捉住真理,但却具有普遍有效性。下面分四点作进一步考察。
(一)佛教业力说:共业与共业结构
大小乘佛教对现象世界共许的缘起律是业力说,即认为情、器世间皆是众生在无始轮回中相互影响串习的共业所感。其中情世间即是有情的集合,而器世间即指有情所居之物质世界。众生无始以来处于无明黑夜中,对诸法真实不能洞悉,种种烦恼增上,而有种种造业。在此起惑造业的流转过程中,相互影响所成的种种彼此相似的业习,即称共业。此不同类性的共业,感引出相异的情、器世间。对此,佛教施设了三界概念,即区分出欲界、色界、无色界。人道凡夫所居是欲界,而我们生存的生态圈即属欲界之一分。简言之,人道凡夫的情世间,是人以及一些动物等的通称,器世间主要指这部分有情的活动领域与生存空间。此二世间皆是此分有情在流转中串习的共业所感,也是人道凡夫的科学所研究、应用的范围。因此,科学的对象世界完全系属于人道众生(后文一般只用众生一语替代)的共业,并没有离于众生的独立存在性。而且众生在相互影响串习共业的过程中,不同的相互影响方式,是区分不同类共业的内在根据,这形成众生共业的内在结构,简称共业结构。显然,人道凡夫的共业结构通过共业而显现的形式,即是科学规律与理论体系、人道凡夫把握科学的科学理性。因此,科学皆与人道所摄众生所造的具有内在结构的共业相关,是此类共业的反映。而且,共业是处于众生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中,因此,亦是在缓慢地(按照此类众生的理解尺度)发生变化,不会出现永恒不更的共业(以及共业结构)。与此相应,科学对象的具体面貌、规律及理论体系出现一些变化是完全正常的。另外,从可能性看,如果众生不再造此类共业,此类情器世间也就不再感现,科学也就随之消失。共业与共业结构是依据佛教说明科学的本质的两个关键概念。
(二)科学的认识对象是共业所感
如前所述,科学的认识对象,也就是它界定出的现象世界及其种种共相,都是人道所摄众生共业所感。在此基础上建立的事物之间的规律,当然也是共业所感。由于众生的共业非常相似,感引出的对象世界就相似,这种相似性在凡夫看来没有区别,经论也就方便称为共业感引出这样一个器世间。即由这种相似性构成了共同性。因此,在凡夫境界的一切具有普遍性的“共”的特征,皆是在众生流转的过程中相互影响串习出来的共业所感的。科学的特点就是强调共性与普遍性,上面讲的主体间性,实际就是反映了共业的"共"性,也即反映了众生共业所感世界的相似性。结果,建立在“相似性”上的“共同性”特征,反映到科学认识方式上,就要求科学事实与规律须经科学共同体共同许可,而且这种许可是基于每个人都可以去操控、验证的前提下的共许。科学对象的这种“共同性”,相对于个体而言,就是“客观性”与“外在性”,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特征。由于共业是在众生流转过程中相互影响串习而成的,必然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因此,共业所感的现象世界也是在不断变化的。
(三)科学规律及理论体系是共业结构的外在显现
前面已述,世间凡是具有共同特征的、显得牢不可破的那些东西,都应归结为共业所感。这种共业是具有内在结构的。换言之,六道众生在流转过程中相互影响串习所形成的共业,具有相互联系,而结成了共业结构。显然,由于科学说明的是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必然为共业结构的反映。在传统佛教时代,由于象科学这样的理论体系没有出现,因此,对共业结构观念没有论及。在现代文化中各种世学体系层出不穷,特别是科学理论的兴起,共业结构的问题就凸现了出来。正是因为共业的内在性结构的存在,才可能有事物间稳定、普遍的联系。如果从唯识学角度看,共业直接感引的是种子及心心所,再由种子作为“因能变”及心心所作为“果能变”而显现“客观外在”的世界。换言之,具有内在结构的共业,通过感引种子间及心心所间的关联结构,而有“外在”显现的相互联系和规律性。所以科学规律与理论是共业结构的外在显现。这样也回答了科学为什么不是真理但又具有那么大的效力。
显然,科学由于是共业所感,为众生的集体轮回力所左右,是无记性。因此,科学理论,即使是最成功的体系,也只是对共业的一种外在"印可",是对"共业结构"的"后验"把握。它是否稳定恒常行之久远,命悬于"共业结构"是否稳固。但要知道,佛说过一切众生都可成佛,这样,从可能性看,共业是可以转的,换言之,众生再不造与"科学"有关的共业是可能的,科学亦可消失。由此,科学就不可能获得真理的地位。但是,我们同时也要看到它的效力,因为科学规律反映的是共业的结构,必然与感引事物的共业相应。而且,由于共业是众生共所串习,只要共业与共业结构还稳定,科学规律必然具有普遍性与客观性。
(四)科学理性是共业结构的内在显现
共业结构的呈现方式有多种多样,它的外在显现就是科学规律、理论,以及数学、逻辑学等等,而内在显现就是科学理性这类东西,这是比较能动的一面,不是所方面的,科学的对象性认识方式不能把握。科学理性是指对科学规律的认识能力,它有一个特点就是能够内外相合。这种相应很神奇,因为科学理性认识到的东西恰恰就能描述“客观”世界,能够对“客观”世界的现象作一个恰当的解释。这种相合性用世间主张主客分离的唯物主义很难解释。而这种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认识能够相合的机理,用业力说则易于理解。科学理性与科学规律皆是共业结构的显现形式,因此,二者的相合是必然的。
对此,还可用唯识学作进一步的说明。在后者看来,所谓的客观事物及其外在结构都是心识幻现出来的。所以主观的东西和客观的相合就很自然。换言之,客观的东西是心识(摄种子)的显现,它不是离心的存在,是依于心识,即依于心识及其显现方式的。因此,当心识(摄种子)的内在结构外现为科学规律、理论的外在结构时,属于意识周遍分别力的科学理性必然能够与科学规律、理论相合。具体而言,科学理性作为共业结构的内在显现,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表现在心识(在更根本的意义上是种子)的稳定关联方式上,这是外在显现的直接原因;二是表现在意识的周遍分别力上,即正是由于有意识作为周遍分别力,才有外现的种种境界差别;三是这种结构性关联显现方式以及意识的周遍分别力,皆是无始以来串习的具有内在结构的共业所直接感引的。因此,内、外显现的自然相合,是无始以来相互影响串习共业感引的结果。
二、从六道三界说看科学规律体系的地位
(一)一切世间遵循的共同“规律”:业感缘起
如果将“业感缘起”暂称为“规律”,则它是一切世间共同遵守的最普遍的“规律”。这是佛教大小乘共许的缘起法,为佛所揭示。业感缘起亦即十二因缘,是众生历三世而轮回于六道之十二支缘起。十二支次第为,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即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乃至生缘老死。所以经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由无明、爱、取缘助,而有业种(行)感引后果而成流转次第。一切世间及其种种流转相皆是惑业感引而成。
(二)六道与三界
根据业感缘起,在凡夫执取、流转的一切世间界,无明与业力起着核心作用。由无明等惑增上,凡夫造业轮转。其中相互影响串习而成的种种不同类的共业,感引出种种不同情、器世间。从有情角度看,有六道,即天、人、阿修罗、傍生、鬼、地狱;从有情所依之界看,有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换言之,众生相互影响串习而成的共业则依不同类性,分别感引出欲界、色界、无色界。共业的这些不同类性由其内在结构所决定而区别开来,而且属于界的共业还可同样作进一步区分(亚区分),由此亚区分可说明一界内的亚界区分,比如欲界还可区分为欲天界、人道界、地狱界等亚界。不同的界(或者亚界)则限定了不同的有情类及其所依。比如,人道界包括了人、动物等有情,以及所依存的器世间。人所建构出来的科学,涉及的对象即是此器世间以及依于其上的人等有情。
(三)界内规律系统
一界的共业的内在结构在该界内即显现出一种该界特有的界内规律系统,亚界也是如此。比如人道所对应的情器世间,就显现出科学规律系统。但不同的界,或者不同亚界,相应的规律系统大为不同。比如欲界与色界皆有色(物质),但欲界色粗重,而色界色净细。欲界众生心力弱受外色的系缚严重,从规律角度看,受其情器世间的种种规律束缚,极不自在。而色界众生心力强受外色的系缚弱,神通广大,反映在规律上,规律的种类、性质与欲界的差别很大,束缚性小得多。无色界相对于欲界、色界而言,其众生心力最强,不受色法的羁限,在前六识中只有意识还有生起,不安立对象性物质世界的规律系统。必须明确,各…
《佛教与科学》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