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界的规律系统,是由各界众生的共业所感,属无记性,非是佛菩萨的愿力净业所成,不能把握与指向真理。十二因缘法则不同,它是佛所亲证的缘起法,是清净无漏性的。
(四)人道科学的基本特征
如果从人道而言,其规律系统即是科学。根据前面的分析,可以将人道科学的一些基本特征归纳如下:
第一,科学属于人道的规律系统。人道是欲界的一分。人道的科学规律与其它界或亚界的规律系统不同。
第二,科学对象世界是人道所摄众生的共业所感,科学规律系统是此共业的内在结构的显现。
第三、科学的对象世界以及规律系统皆是共业所感,所以能够普遍相合,这揭示了科学具有普遍有效性与巨大解释力的秘密。
第四,由于科学是凡夫众生共业所感,属无记性,非是佛菩萨愿力净业所成(或智慧所安立),因此不能把握与指向真理。
第五,共业处于众生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中,可以缓慢变化,其所感现的科学的对象世界、规律系统也是如此。
第六,从可能性看,一切众生皆可成佛,因此人道众生的这类共业亦是可以转的,科学最终是可能消失的。
三、对科学摄受的可能性
对于世间普遍有效的构成道的东西,佛教经常采取摄用的态度,比如对声明、因明、工巧明、医方明等。如前所述,科学作为在世间普遍有效的外道,当然也是世间一道,佛教也应该摄用。这是在明确了它是"外"的情况下的摄受,而不是把佛教等同于它,佛教是主位,方便摄用,灵活取舍。先考察佛教摄用世间法的一些范例,再讨论佛教对科学的摄用。
(一)佛教对名言与逻辑的摄用
对世间法的摄用,首先涉及到名言和逻辑的问题。佛教反复谈真理不能用思惟分别心去把握,也不能用语言的方式即用依名取义的方式去诠说。离言、离分别是佛教真理的两个特征。分别取相与言诠方式是人道世间认识事物的普遍方式,但它们所达到的,只是我们意识的某种虚妄构造。虽然按照凡夫的言说与分别方式不能把握实相,但凡夫一直在言说与分别的境界上串习、造作,他们坚执名言总有所诠,所以佛陀为了引摄他们,就把言说方式引入到佛教里,以言说方式说法。由此,佛教建立了种种名相、种种法,如五蕴,空,三自性等。但因为佛教安立的种种名言皆是为了随顺众生并引导他们趋向离言真实,所以佛菩萨反复告诫说真理是离言的,名言仅仅是一个工具。世间言说以分别心为根本,因此,为了免于堕于戏论,根本是破除分别之心。分别心用取相的方式、用种种的概念和逻辑,比如,世间分别心最有效的运用方式就是逻辑构造,用逻辑的方式构筑一些学说,严密简洁,比如数学,从内部看体系非常谨严,但其只有世俗意义上的效用,对真理无力把握,按照佛教的观点,属于戏论。如果用比喻来说,逻辑构造把握不住真理,就像织成一网去取水似的,不管此网织得多么精巧,都不可能有所取得。所以逻辑虽然是一个非常漂亮之网,但是它捞不住真理。只是由于世间偏爱逻辑,所以佛法也采用它,以随顺、引导众生。像唯识中类似逻辑的因明用得特别多,这是随顺凡夫的习性来用,目的是启发他们认识胜义的真实,引导他们悟入佛的圆满境界。换言之,用这种方式随顺摄受他们,启发引导他们一步步抛弃分别与依名执义的言说方式。
所以对于逻辑以及名言这样的东西,凡夫对它执着不已,所以佛喝斥遮遣,然后在此基础上再摄受使用名言与逻辑,用之作为接引众生的方便。所以佛教是先破后用,同时随用随遮,绝不试图用名言与逻辑去建构一个永恒的真理体系,像黑格尔梦想的那样。由于名言与逻辑的东西,与众生的习性最契,如同科学,也是众生共业及共业结构的显现,在凡夫的境界中很有效用。也正因为如此,佛法多用名言与逻辑教化众生。但佛在使用言说与逻辑时,反复强调不要对之起执。佛圆寂时说,他说了四十九年法,但一句话也没说,此中的深意就是,佛教的真实绝对不能用语言或者分别心去把握,即不能用我们的取相、概念和逻辑的方式去把握。
(二)佛教摄受世法的范例:五明问题
下面谈佛法摄用外道法的典范,就是五明问题。这是瑜伽行派着力强调的方面。瑜伽行派是印度佛教理论体系发展的最高阶段与终结。随后的密宗在教理上没有太大的发展,主要采用瑜伽行派(包括其所摄的如来藏思想)和中观行派的思想,只是在行持的法门上作了种种发展。瑜伽行派强调菩萨要圆满佛的智慧,就要修菩萨行,而菩萨行得集修道种智。这就不仅要精通内明,还要通达种种世间学问,这些学问该派以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四明来代表。即菩萨要学五明。声明阐释的是语言科学的规律,工巧明即技术层次的东西,因明就是类似逻辑这样的知识,医方明即医学的规律和方法。这些东西与内明性质不同。内明就是佛教言教的本体,即阐述佛理的三藏十二部,是佛和大菩萨的教法。而后四明的东西都是外学,可通称外明,是世间共法,都是带有规律性的很有效用的东西。它们只是在世俗层面讲事物之间的联系,而与佛教诠释事物的意趣相反。它们之所以被佛教摄用的原因在于,虽然它们不能指向真理,但它们本身作为众生共业结构的显现,具有普遍的有效性。而且以此四明作为世间法的代表,是因为它们皆有其普遍有效性。
但要注意,佛教只是摄受四明,绝对不是把它们纳入内明,而且也不是将佛教与它们进行融通。佛教为了圆满道种智,为了方便地引摄、度化众生,用这四明作为辅助工具最为有效。比如行者学了医方明之后,可以给人治病,治病就是一个缘,先治他的身病,再治他的心病。比如菩萨学通了声明,那么他在讲法、辩论、写文章的时候,就会有很多善巧,会辩才无碍,立、破自如,说法非常圆满。这四明反映众生的共业及其结构,众生喜欢合乎四明的东西。总之,这四明提供了佛教摄用世法度生的范例。
(三)佛教对科学的摄用:世理明
下面谈对科学的摄用问题。前面已述它是外道,"外"就说明它不能指向与把握真理,但它又是共业结构的显现,具有普遍有效性,因此是世间一"道"。反映共业结构的东西就是世间道。说是外道,并非表示它"不可触",而是用的陈述语气。像前面所述的四明,照样为佛法内道摄受而成有力的弘法工具。这样,科学也可以作为外明而被佛教所摄受。在认识到它不能指向与把握真理的前提下,佛法可以摄受它作为方便工具。但这要先破后用,而且只是摄受,绝对不是跟它融通,也不是拉它进来成立佛教科学说或者科学佛教说什么的。因为佛教是要引导众生摆脱业力的牵引,包括共业最后都要逐步超越,进度到解脱与菩提的境界。不可能把共业所感引的东西联系在一起作为我们佛教教理。所以大家凡是看到有人试图把佛教跟科学融通起来,或者试图把科学纳入到佛教里成立所谓佛教科学说或者科学佛教说,肯定不如法。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可以对科学进行摄用,但绝对不能投降,要认识到科学本身在真理观上是一种谬误,但因为它是共业结构的反映,确实普遍有用,所以可以摄受它作为一种方便工具。作为方便工具,要应机随缘地予以取舍,不能机械地随处搬用。这一点一定要非常明确。
举一例说明。在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中,作为“夷说”,佛教面临着儒道互补的正统文化结构的强大压力,似乎不堪一击,但竟然不仅生存下来,而且还发扬光大,使中国成为了大乘佛教的第二故乡,历两千年不坠。历史上,多次发生法难及思想大辩论,佛教界都是齐心协力高扬佛教的殊胜之处,并战而胜之,同时也自然摄受了广大众生。要知道,在中国这样儒教正统强大的国家里,如果过去的佛教界也像现在有的信众那样在科学的压力前,没有正见而以“随顺”、“融合”、“融通”等口号很“方便”地将佛教奉送出去,那佛教早就灭了。摄受科学的前提,必须是把握佛教与科学各自的特质,澄清佛教的内道性与科学的外道性。任何试图模糊佛教与科学的界限的努力,必然导致佛教的“矮化”,把佛教变成世俗的文化,实际上摧折了菩提的津梁,同时也会让科学之士讥笑其浅薄。所以,摄受科学必须以正见为基础。
接下来可能会问到一个问题,既然科学可以如前四明那样被摄受,那它叫什么明呢?我看可以叫它世理明,加一个世字,说明它本质是反映轮回特征的,它普遍有效,但不是真理,不属于内明。明白这个界限后,菩萨可以放心大胆地学习科学。但信众一定要先破后学后用,而且这个破字一定要高悬在那里,这样才不会污染你的菩萨行。必须再强调一下,一定要对科学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一定要对佛教的本位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明确真理和有效是两回事。佛教能够达到真理,但是科学不能。佛教可以摄受科学,以自利利他,但绝不能和科学打成一片,达成一家。
四、在社会中如何发挥佛教摄引科学的作用
我们现在处在科学社会中,科学的普遍有效性,以及它对社会产生的决定性影响,我们绝不能回避,要积极地面对。大乘佛教的精神是不仅自度还要度他,利他的功德不圆满也成不了佛。利他的功德要随缘积集。因此必须正视科学、利用科学,充分发挥佛教的引摄作用。
对信众而言,首先要确立正见,对佛教与科学建立正确的认识,进一步,要学好科学知识这个世理明。在此基础上,努力在社会中发挥佛教的引摄功能。下面将摄与引分开来谈:
(一)摄的方面
首先是摄的方面。摄就是要让科学信众能与佛教和平共处,使他们知道佛教作为一种宗教或者文化有它存在的价值,以免他们对佛教产生诽谤、迫害的心态。要做这项工作,一是要寻找佛教与科学的共同点。比如对于一个完全不信佛教的科学信众,要想让他对佛教不含偏见,就可以告诉他佛教在很多方面同科学有相似性,比如缘起问题,科学跟佛学都非常注重因果关系,另外都注重实证性。这样他们可能对佛教就不会产生排斥心理,至少他们能够对佛教有所了解。然后再谈佛教与科学的互补性。比如科学的抽象性强调共性,对个体性的、心灵的现象无力把握。在这方面,佛教与科学可以互补。谈互补性问题就是让他们认为佛教并非毫无意义,因为很多人认为佛教是迷信,佛教整个是胡说八道。通过寻找共同性和互补性,可使他们认识到佛教有它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与科学互补的方面,佛教可以发挥积极的社会作用,并非只能带来消极后果。说明这些道理的目的,是试图使科学信众不同佛教产生剧烈的冲突。而其中有善根的人则有可能通过这种启发慢慢进入佛教。这是摄的方面。
(二)引的方面
其次是引的方面。在做好摄的工作之后,科学信众对佛教已有所认识,这时就要注意引的功能。一是指出科学不完备的地方,但在他们面前不能完全否定科学。对世间的人完全批判科学,他们会非常恼火,马上就会把佛教拒之千里之外,甚至把佛教看成异端,这点必须要注意。对科学信众可以从四方面谈科学的缺陷。一者,是抽象性的局限性,只注意共相方面,而忽略了个体性的存在。二者是对象化的局限性,通过主客对立,强调所的方面,把能方面放弃了。三者是因果关系的不确定性,这在科学哲学中已经有充分的认识。四者是实证的不可靠性,比如事实的不实在性,以及事实的不纯粹性,即事实的存在必然依赖于人们已有的观念和知识背景,换言之,经验事实的成立预设着某种低级概念、理论在里面,在这个基础上才能"看到"事实。事实的存在离不开人的观念,这样就找不到客观中立的事实。这四点在前面已经讲过。不过,在针对科学谈时,绝不能拿佛教的术语来分析,应该用科学的语言来说明。因为,要批判一个东西,最好用它自己的内在矛盾说话。再就是要谈佛教的殊胜性,这可简单归为两个方面。一是佛教认为真理是离言和无分别的,也就是说超出言相之外的。慧根好的人只要你谈这个他就会明白,就会对佛教有兴趣。二是佛教认为智慧不是我们意识的分别能力,而是一种无分别的能力,以此才能认识离言与离分别的真理。
应该相信,如果引摄的方式恰当,不仅佛教的社会影响会增大,而且会有更多的有缘人走上菩提解脱之路。
《佛教与科学》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