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系,亦完全符合唯識學的思想。這樣,真如無明的互熏不與唯識學相違背。至于說真如作爲親因的問題,亦是一種誤解。真如在《起信論》中,是一切諸法的根本依,或說根本因,但並不是一切萬法生起的親因。親因是直接因,要求與果相稱平等,如《瑜伽師地論》的因七義等所說(39)。在《起信論》中,染緣起的直接因可說是無明妄念(亦可指種子),淨緣起的直接因是正聞熏習(亦可指種子)。直接因可以與唯識學進行比較,但根本因真如不能。因此,內學院對真如作爲能、所熏,及因的認識是錯誤的,這種誤讀可說是受唯識學的“純正性”所蔽的結果。與之相應,他們批判也是偏頗的。
四.結語
內學院諸師以瑜伽行派思想爲依據,對以《大乘起信論》爲理論基礎的中國佛學心性說與緣起說開展了批判,並進而判定中國佛學是相似佛法,可謂驚世駭俗。他們指出,中國佛學的全體偏離了印度大乘佛學的精神,其教理貌似深刻圓融,而本質上籠統空疏,且幾似外道數論和道家;其修法名爲至簡至頓,但實際上或淩空蹈虛,徒生狂慧,或逃世趨寂,效法自然,大乘佛學的“自利利他”、“自覺覺他”的慈悲濟度的菩薩精神喪失近無。他們的批評咋聽起來有點離經叛道,但一針見血地道出了中國佛學的千年實況。不過,他們對中國佛學的心性說與緣起說的批評,卻是偏頗的。他們抉擇出的唯識學思想只是瑜伽行派思想的一部分,而沒有注意到瑜伽行派思想的複雜性;同時,《起信論》的心性說與緣起說亦並不是獨立于印度佛學的發展,而是有印度佛學的根源的。
歐陽竟無、呂澂、王恩洋先生爲代表的支那內學院以唯識見對以《起信論》的思想爲基礎的中國佛學心性說與緣起說的批判,拉開了二十世紀中國佛學界對中國佛學全面反省批判的序幕,並代表了教理反省批判的方面。他們振聾發聩的批判,給沈溺于中國佛學傳統的佛學界造成了震蕩。人們驚異地發現,引以自豪的創造性的中國佛學的教理或行持原來可能並非大乘佛學的本來面目,可能源于對佛陀教法的誤讀!這種劇烈的震蕩導致了一種認識上的轉向,人們普遍用全新的眼光去看待中國佛學,並有意將中國佛學與印度佛學分開來考察,不再理所當然地將二者作爲前後一致的連續統。結果,中國佛學被認爲是印度大乘的一種創造性轉換,而不是它的原方向的繼承與發展。支那內學院對中國佛學的批判影響深遠,值得學界深入地進行研究。本文的粗略考察,希望能抛磚引玉。
注釋
(1)見呂澄《試論中國佛學有關心性的基本思想》p1417-1418,載于《呂澄佛學論著選集》卷叁,齊魯書社1991版。
(2)見呂澄《論莊嚴經論與唯識古學》p82,載于《呂澄佛學論著選集》卷一,齊魯書社1991版。
(3)見呂澄《辨中邊論要義》p278,載于《呂澄佛學論著選集》卷一,齊魯書社1991版。
(4)同上p282。
(5)見呂澄《辨中邊論講要》一文p867,載于《呂澄佛學論著選集》卷二,齊魯書社1991版。
(6)見(1)。
(7)同上。
(8)同上p1423。
(9)見呂澄《楞伽如來藏章講義》p264,載于《呂澄佛學論著選集》卷一,齊魯書社1991版。
(10)見呂澄《辨中邊論講要》p871-872,載于《呂澄佛學論著選集》卷二,齊魯書社1991版。
(11) 同(1)p1418。
(12) 同上p1417。
(13) 同上p1418-1419。
(14)見呂澄《楞嚴百僞》p374,載于《呂澄佛學論著選集》卷一,齊魯書社1991版。
(15)見呂澄《起信與楞伽》p296,載于《呂澄佛學論著選集》卷一,齊魯書社1991版。
(16)見呂澄《楞伽如來藏章講義》p262-263,載于《呂澄佛學論著選集》卷一,齊魯書社1991版
(17) 見《大乘起信論》,大正藏叁十二冊。
(18) 見《唯識抉擇談》第七,p104-105,載《歐陽竟無集》,黃夏年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版。
(19)見王恩洋:《大乘起信論料簡》(《大乘起信論與楞嚴經考辨》p101,張曼濤主編,大乘出版社)。
(20)同(18)p105。
(21)《勝蔓經》見大正藏十二冊;《寶性論》卷叁、四,見大正藏叁十一冊;宋譯《楞伽經》卷四,魏譯卷七,見大正藏十六冊。
(22)見《支那內學院院訓釋》釋義二,p53,載《歐陽竟無集》,黃夏年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3)同上。
(24)見呂澄《起信與楞伽》p298,載于《呂澄佛學論著選集》卷一,齊魯書社1991版。
(25) 同(22)。
(26)見呂澄《起信與楞伽》一文,p301,載于《呂澄佛學論著選集》卷一,齊魯書社1991版。
(27)同上。
(28) 同上p298。
(29)見王恩洋:《大乘起信論料簡》(《大乘起信論與楞嚴經考辨》p111,張曼濤主編,大乘出版社)。
(30)同上p112。
(31)同上p115。
(32)同上p114。
(33) 見《辨中邊論》卷上,大正藏叁十一冊。
(34) 見《莊嚴經論》卷六,大正藏叁十一冊。
(35) 如卷二說:“大慧,彼生滅者是識,不生不滅者是智。”卷四又說:“爲無始虛僞惡習所熏,名爲識藏,生無明住地與七識俱,如海浪身常生不斷。”見大正藏十六冊。
(36) 見《成唯識論》卷二,大正藏叁十一冊。
(37) 見《攝大乘論本》卷上,大正藏叁十一冊。
(38) 真如無明互熏義亦見周貴華《起信與唯識》,《法音》2001年11期。
(39) 見《瑜伽師地論》卷五,大正藏叁十冊。
《支那內學院對中國佛學心性論的批判》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