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支那内学院对中国佛学心性论的批判▪P4

  ..续本文上一页系,亦完全符合唯识学的思想。这样,真如无明的互熏不与唯识学相违背。至于说真如作为亲因的问题,亦是一种误解。真如在《起信论》中,是一切诸法的根本依,或说根本因,但并不是一切万法生起的亲因。亲因是直接因,要求与果相称平等,如《瑜伽师地论》的因七义等所说(39)。在《起信论》中,染缘起的直接因可说是无明妄念(亦可指种子),净缘起的直接因是正闻熏习(亦可指种子)。直接因可以与唯识学进行比较,但根本因真如不能。因此,内学院对真如作为能、所熏,及因的认识是错误的,这种误读可说是受唯识学的“纯正性”所蔽的结果。与之相应,他们批判也是偏颇的。

  四.结语

  内学院诸师以瑜伽行派思想为依据,对以《大乘起信论》为理论基础的中国佛学心性说与缘起说开展了批判,并进而判定中国佛学是相似佛法,可谓惊世骇俗。他们指出,中国佛学的全体偏离了印度大乘佛学的精神,其教理貌似深刻圆融,而本质上笼统空疏,且几似外道数论和道家;其修法名为至简至顿,但实际上或凌空蹈虚,徒生狂慧,或逃世趋寂,效法自然,大乘佛学的“自利利他”、“自觉觉他”的慈悲济度的菩萨精神丧失近无。他们的批评咋听起来有点离经叛道,但一针见血地道出了中国佛学的千年实况。不过,他们对中国佛学的心性说与缘起说的批评,却是偏颇的。他们抉择出的唯识学思想只是瑜伽行派思想的一部分,而没有注意到瑜伽行派思想的复杂性;同时,《起信论》的心性说与缘起说亦并不是独立于印度佛学的发展,而是有印度佛学的根源的。

  欧阳竟无、吕澂、王恩洋先生为代表的支那内学院以唯识见对以《起信论》的思想为基础的中国佛学心性说与缘起说的批判,拉开了二十世纪中国佛学界对中国佛学全面反省批判的序幕,并代表了教理反省批判的方面。他们振聋发聩的批判,给沉溺于中国佛学传统的佛学界造成了震荡。人们惊异地发现,引以自豪的创造性的中国佛学的教理或行持原来可能并非大乘佛学的本来面目,可能源于对佛陀教法的误读!这种剧烈的震荡导致了一种认识上的转向,人们普遍用全新的眼光去看待中国佛学,并有意将中国佛学与印度佛学分开来考察,不再理所当然地将二者作为前后一致的连续统。结果,中国佛学被认为是印度大乘的一种创造性转换,而不是它的原方向的继承与发展。支那内学院对中国佛学的批判影响深远,值得学界深入地进行研究。本文的粗略考察,希望能抛砖引玉。

  注释

  (1)见吕澄《试论中国佛学有关心性的基本思想》p1417-1418,载于《吕澄佛学论着选集》卷三,齐鲁书社1991版。

  (2)见吕澄《论庄严经论与唯识古学》p82,载于《吕澄佛学论着选集》卷一,齐鲁书社1991版。

  (3)见吕澄《辨中边论要义》p278,载于《吕澄佛学论着选集》卷一,齐鲁书社1991版。

  (4)同上p282。

  (5)见吕澄《辨中边论讲要》一文p867,载于《吕澄佛学论着选集》卷二,齐鲁书社1991版。

  (6)见(1)。

  (7)同上。

  (8)同上p1423。

  (9)见吕澄《楞伽如来藏章讲义》p264,载于《吕澄佛学论着选集》卷一,齐鲁书社1991版。

  (10)见吕澄《辨中边论讲要》p871-872,载于《吕澄佛学论着选集》卷二,齐鲁书社1991版。

  (11) 同(1)p1418。

  (12) 同上p1417。

  (13) 同上p1418-1419。

  (14)见吕澄《楞严百伪》p374,载于《吕澄佛学论着选集》卷一,齐鲁书社1991版。

  (15)见吕澄《起信与楞伽》p296,载于《吕澄佛学论着选集》卷一,齐鲁书社1991版。

  (16)见吕澄《楞伽如来藏章讲义》p262-263,载于《吕澄佛学论着选集》卷一,齐鲁书社1991版

  (17) 见《大乘起信论》,大正藏三十二册。

  (18) 见《唯识抉择谈》第七,p104-105,载《欧阳竟无集》,黄夏年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19)见王恩洋:《大乘起信论料简》(《大乘起信论与楞严经考辨》p101,张曼涛主编,大乘出版社)。

  (20)同(18)p105。

  (21)《胜蔓经》见大正藏十二册;《宝性论》卷三、四,见大正藏三十一册;宋译《楞伽经》卷四,魏译卷七,见大正藏十六册。

  (22)见《支那内学院院训释》释义二,p53,载《欧阳竟无集》,黄夏年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3)同上。

  (24)见吕澄《起信与楞伽》p298,载于《吕澄佛学论着选集》卷一,齐鲁书社1991版。

  (25) 同(22)。

  (26)见吕澄《起信与楞伽》一文,p301,载于《吕澄佛学论着选集》卷一,齐鲁书社1991版。

  (27)同上。

  (28) 同上p298。

  (29)见王恩洋:《大乘起信论料简》(《大乘起信论与楞严经考辨》p111,张曼涛主编,大乘出版社)。

  (30)同上p112。

  (31)同上p115。

  (32)同上p114。

  (33) 见《辨中边论》卷上,大正藏三十一册。

  (34) 见《庄严经论》卷六,大正藏三十一册。

  (35) 如卷二说:“大慧,彼生灭者是识,不生不灭者是智。”卷四又说:“为无始虚伪恶习所熏,名为识藏,生无明住地与七识俱,如海浪身常生不断。”见大正藏十六册。

  (36) 见《成唯识论》卷二,大正藏三十一册。

  (37) 见《摄大乘论本》卷上,大正藏三十一册。

  (38) 真如无明互熏义亦见周贵华《起信与唯识》,《法音》2001年11期。

  (39) 见《瑜伽师地论》卷五,大正藏三十册。

  

  

《支那内学院对中国佛学心性论的批判》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