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我的宗教體驗▪P2

  ..續本文上一頁早晚功課。我每天支撐著虛弱的身子,隨著大家作息,大約折騰了半個多月,瘧疾終于好了。不知怎麼的,得病的消息傳到了家師的耳中,當時他在某個佛學院當院長,遣人送給我半碗的鹹菜,我接到這半碗鹹菜,感動得不能自己,含著滿眶的熱淚把它吃下去,心中立下志願:“偉大的師父!您知道我有病呀!我永生永世跟定了您,誓必使自己不辜負您的願望,把色身交托給佛教,把生命奉獻給衆生。師父!我一定要把出家人做好!”物質充裕的現在人來看,半碗鹹菜算得了什麼?但是在我看來,那是一碗充滿關懷、愛護,溢于言表的師恩。從小我就有“滴水之恩,湧泉以報”的個性,別人對我有一點小恩惠,總想以生命相獻來報答他。

  數十年前的中國社會,經濟沒有今日的發達,寺廟裏也沒有富足的生産,加上粥少僧多,物質奇缺。當時我挂單的寺院,一共住了四百多人,由于經濟拮據,半個月才能吃到一餐乾飯,並且還是摻雜著雜糧煮成的。每天早晚吃的稀飯非常的稀薄,和水一樣的清淡。下飯的菜,配料的油水欠缺,不是豆腐渣,就是蘿蔔乾腌成的東西。蘿蔔乾裏面,經常看得到蛆蟲,在那裏蠕動爬行;豆腐是留給客人食用的,豆腐渣才是我們參學的雲水僧配食的菜肴。由于沒有油,豆腐渣也不放在鍋子裏炒煮,吃不完的就拿到外面曝曬,曝曬時,麻雀們飛來分享一點,飽餐一頓之後,還不忘留下他們的禮物──糞便,每天我們過堂吃飯時,菜擺在面前,還沒有下咽,念供養咒的時候,就聞到陣陣刺鼻的臭味,我們總是摒住呼吸吞食下去。所喝的菜湯,清澈見底,拿來洗滌衣服也不混濁。有時菜湯上面飄浮著一層小蟲子,底下沈澱著一些蝸牛、蜈蚣、蚯蚓,我們只好閉著眼睛喝飲下去。這樣的生活經年累月,根本談不上營養,更遑論美食。但是不可思議的是,不曾聽說有人因爲營養不良而害病,什麼胃腸病、感冒等病狀,也少之又少。照常理,以我們那樣的飲食,既沒有營養,又不注重衛生,但是像今日在臺灣的同參道友的煮雲法師和我,都長得健壯高大,其原因何在呢?我想和吃飯時念誦供養咒有很大的關系,念供養咒可以袪除病魔,保持健康。

  那種貧苦的生活,給予我日後心志的磨鏈、生活的淡薄,有很大的助益。譬如臺灣盛産水果,許多人飯後有吃水果的習慣。我雖然知道水果香甜可口,由于過去叢林的生活,不曾聽人提過水果這個字眼,沒看過水果這樣東西,當然更沒有吃過水果的經驗,因此在我的生活裏,養成沒有吃水果乃至一切零食的習慣。現在有時信徒送我一些吃的東西,我總是轉送給大家結緣。我這種食但求充饑,不必瓊漿玉液,甚至不得飲食也泰然的性格,得力于從貧苦的參學生活中,養成了不好吃的良好習慣。俗語說:病從口入。現在有些人的疾病,起因于過度的營養。不好吃的習慣,維護了我的身體健康;不好吃的習慣,使我節省精力、時間的浪費,而從事弘法利生的事業。

  叢林參學的生活,叁餐已經難以溫飽,更沒有余錢可存放于身邊,由于沒有錢,因此也就沒有購買的習慣。我不購買東西,並不是著意持戒、矯枉過正故意不買,而是身無分文,自然養成習慣。即使現在接受一些供養,也沒有儲蓄的習慣,我認爲私人儲蓄金錢是一件痛苦的事,因此只要身邊有一點錢,並不想把它儲存起來,而是趕快用出去,用在興建佛教事業的用途上,因此假如我對佛教能夠提供微薄的貢獻的話,我想是貧苦的參學生活,使我養成個人不蓄錢財、佛教需要淨財的認識。

  我在參學中,有一次受到某一位師長的責怪,家師知道我受了委屈,心想我是否承受得了難堪?有一天差人叫我去見他,開導了我一番之後,問起我的狀況,然後端起桌上的茗茶說:

  “你以爲沒有錢,向我訴說,我就會給你。明白告訴你,我把喝茶的茶葉錢省下來給你花用,你也用不完。但是我就是不給你,什麼道理?現在你不懂,不過,將來有一天你會了解我的心意!”

  我當時聽了,表面上不敢反駁,內心卻不以爲然地嘀咕著:“幾年來我窮得身無分文的,您不給就算了,何必說些冠冕堂皇的話呢?……”隨著年歲的增長,現在我終于懂了,我覺得師父是真正愛護我的,如果他給我錢財的話,我可以過得舒服一點,他內心一定很歡喜,但是他不希望我養成“富歲子弟多賴”的揮霍惡習,他爲了訓練我在艱苦的歲月裏也能夠堅持下去,培養我吃苦耐貧的精神,忍受著內心的痛苦,以看似無情,卻是有情的大慈悲來調教我,養成我日後對物質生活不知希求的性情。我常常覺得和顔悅色、愛護一個人容易,而疾顔厲色教誨一個人,如果沒有強大的力量、深廣的愛心,是很困難的。恩師給予我的恩澤,點滴感懷于我的胸臆,而數十年來,我也不曾辜負家師的期望,無論環境如何地惡劣困頓,憑著參學時代所孕育的力量,我堅強地踏出步伐,爾今爾後,仍然毫不退縮地走下去。

  

  叁、修行時的克苦自勵 

  我沒有很大的修行,我也不懂究竟什麼才叫做修行?不過幼年的時候,我確實以一些修行方法來磨鏈自己。

  我看到別人過什不食,我也嘗試過什不食。剛剛開始非常的不習慣,由于平常的餐食,缺乏油水,已經處于半饑餓狀況之中,再少吃一餐,加上十五、六歲正是發育的年齡,需要多量的熱能。現在不但得不到補充,反而減少,每天饑腸辘辘,十分難受,只好苦苦的支撐著。

  這樣苦撐了一段時期以後,過什不食帶給我很大的輕安,感覺無比的舒暢。

  (一)時間充裕

  在佛教僧團之中,一切的作息,都要隨大衆進退。吃飯是訓練忍耐力、培養不貪婪、激發慚愧心的修行。過去爲了進食晚餐,要排隊、要入齋堂、要出齋堂……時間往往在互相等待之中,不知不覺地溜逝。現在過什不食,可以省去一個多小時的時間,溫習舊日的功課,做許多別的事情,因此感覺到夜晚忽然漫長起來,生命好像充裕不少。

  (二)腦筋清明

  從現在生理衛生來看,當我們吃過飯以後,血液則集中于腸胃,進行消化作用。因此過度飲食之後,往往無法清晰地思考事情,所謂“腦滿腸肥”就是這個意思,所以古人告訴我們食不求飽,只要八分裹腹就可以了。在我過什不食這段期間,許多平常不曾想到的事情,彷佛清江映月一般,自然浮現于腦際;過去百思不透的道理,宛如茅塞頓開一樣,了然于心田。

  (叁)身心輕爽

  過什不食習慣以後,胃部減輕了重量,感到身心自在清涼,飄飄然地不需要用力走路,如騰雲駕霧似的悠然自得。

  這種過什不食的修行,實踐一段時期效果很好,時間久了,身體漸漸消瘦,無法支持下去,于是放棄不再堅持。我爲什麼放棄過什不食的修行?因爲佛陀指示我們:修行並不在吃或不吃,而在于吃得合法不合法。現在有些人以爲日食一餐,甚至不食人間煙火,只喝水充饑,或者以水果裹腹就是有修行。這種作風,佛陀早已批評過並不是如法的行爲。如果摘食野果、啃齧綠草,就是有道的修行者,那麼山林間的猿猴牛羊,不都成道了嗎?如果喝水就是學道的表征,那麼江海中的魚蝦水族,不都已登地入位了嗎?《佛遺教經》上說:“如蜂采華,但取其味,不損色香。”經典告訴我們,色身雖然是虛幻不實的東西,但是辦道卻又不可不借助它,所謂借假修真。我們每日飲食固然不可豪奢浪費,如石崇一般日食萬金;但是也不可矯枉過正,寸粒不進。我們應該抱著飲用良藥,以醫療我們枯槁的形體的心情來進食,提起正念,不貪求美味,不介意多寡,隨緣不著意來食用。佛陀未成道之前,經過六年日食一蔴一麥的苦行生活,最後卻體悟到苦行的不究竟,因此揚棄沒有意義的苦行,接受牧羊女的供養,恢複了體力,終于在金剛座下證悟了真理。佛陀的偉大事迹早已啓示我們:學道不在吃得多少,而在合法與否?因此日食一餐,甚至餐風飲露的人,如果對弘法利生的事業,沒有絲毫的貢獻,也稱不上高僧大德。如果對佛教能提供偉大的貢獻,雖然日進叁餐,仍不失其崇高的風範。因此修行並不在形相上樹立了什麼,而是實質上究竟完成了什麼?

  在佛門裏,流行著一種現象,行爲上如果不表現奇異的話,就顯示不出自己的道行。因此在僧團裏,有些人在吃的方面爲了顯出其“怪異”的行徑,逢人就口口聲聲地說:“我是過什不食的啊!”“我是不吃飯的,晚上我只吃一碗面食。”“晚上我不吃飯食,我只喝流質的牛奶。”爲了你過什不食,重要的會議開到一半,不得不停止下來准備進什餐,以免誤過了中什的時辰;晚上爲了你不吃飯、只喝牛奶,別人還要特別爲你泡一杯牛奶,增添別人的麻煩。像這樣,道行還沒有修持,卻已經損減許多的福報。因此我個人以爲修行不在著意于某一種法門,培養一顆笃定踏實的平常心更重要。

  看到別人刺血寫經,我也好奇去嘗試。當夜深人靜,萬籁俱寂的深夜,佛前一盞昏黃的孤燈陪伴著我,我醮著一滴一滴鮮紅的熱血,寫下我對佛法的信心,寫下我對衆生的熱愛!我的血肉和佛陀的聖教融和成一體,我願意將身心奉獻塵刹,來報答諸佛的恩惠,我感覺到自己的道心在增長,人格在升華。

  除了刺血寫經之外,對我幫助很大的是“禁語”。年輕的時候,我屬于熱情澎湃的典型,什麼事情都覺得應當仁不讓,勇于維護正義,但是也因爲心直口快,而惹來不少的麻煩,因此覺得自己有“禁語”的必要。我曾經一年之中實踐過“禁語”,剛開始很不習慣,不知不覺中就脫口而出;明明知道不能說話,偏偏忘記說溜了嘴。當時我正在焦山佛學院參學,爲了處罰自己,獨自跑到大雄寶殿後面,人迹罕至的地方,掴打自己的耳光,並且自我責罵:“你這個家夥!沒有出息!自己歡喜持禁語,又沒有人勉強你,卻出爾反爾,不能持好。”爲了根除自己的習性,務必要給自己刻骨銘心的教訓,因此我重重地處罰自己,打得嘴角滲出鮮血。我試著這樣處罰自己…

《我的宗教體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