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如何去濟度無量的衆生?因此現代化的佛教,雖然說叁世、十方、無量衆生,但是更重視此時、此地、此人。
佛教的重視現世,可以由有名的叁世因果偈看出端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佛教認爲人生的禍福苦樂不是前世注定、無法改變的;佛教主張人類造下什麼業因,將來一定要對自己的行爲付出責任,受到相等的果報,因此佛教有別于機械的因果命定論,也不同于撥無因果的享樂主義者,而提倡不常不斷的中道思想。根據佛教的教義,過去我們所做的一切,雖然已經無法挽回,但是我們如果能夠把握每一刻真實的現在,努力開墾自己生命的園地,未來的世界仍然是美麗燦爛的。所謂往者不可谏,來者猶可追。因此我們對于既成的過去,不需要再無謂地傷感懊惱,對于未來也不必過份的憧憬幻想,重要的笃實地活在每一刻的現在裏,把現在的身心安頓得恰當,使它不出問題,就是善于對待自己的調禦師了。因此現代化的佛教,雖然說過去、現在、未來,但是更重視現世的完成;仙邦帝鄉雖然逍遙惬意,但是比不上雙腳踩在大地上的落實。
(四)現代化的佛教是正信的,不是迷信的
談到宗教信仰,隨著民智的開發,而有種種的層次。在過去知識未開的時代,人們對于自然界的刮風、下雨、打雷、閃電等現象,無比的敬畏,隨時會危及生命財産,因此舉凡雷公、雷母、風伯、雨姐都成爲膜拜的對象,乃至大樹、石頭都成爲神只,能夠降禍賜福,因此而産生自然精靈崇拜的宗教。隨著時代的遞移,由對自然界的信仰,而進入以民族英雄爲崇拜對象的宗教。譬如關雲長忠義可佩,遂和孔子並列爲文武二聖,成爲儒家精神的豐征。嶽武穆精忠愛國可敬,到處建有嶽王廟,受到萬民的景仰。鄭成功開墾臺灣、媽祖救濟苦難,都成爲老百姓心目中偉大的神明,香火不絕。乃至封神榜、西遊記等神異小說中如李哪裏吒、孫行者等子虛烏有的人物,也爲民間所膜拜不疑。現代化的佛教,應該從對自然圖騰的崇拜、英雄式的神權信仰,走向淨化身心、提升生命的層次;現代化的佛教,不可以如過去知識低落的時代迷信怪誕,以神奇蠱惑民衆,而應該將人心導引至正信的領域。
有人一提到宗教信仰,總認爲是村夫漁婦的迷信行徑,我們以爲迷信固然不可宣揚助長,但是有時迷信卻比不信更好。我們看看老公公、老婆婆持香禱告于神明之前時,宗教的信仰,使他們不敢心存惡意、作奸犯科,他們的心思是善良的,他們的人格是高超的。有時候這種宗教信仰是維系社會倫理道德的一股力量;迷信有時候何嘗不是推動國家進步的能源!譬如軍人爲國家犧牲,爲衛民而獻出生命,爲什麼要爲國家、爲人民而犧牲奉獻呢?因爲對自己保家衛國的使命産生一種不問任何原因、不計較任何條件的絕對信仰,也就是“迷信”的情操,因此可以不顧一切犧牲,獻出所有,因此迷信不一定就不好,如果善于運用,有時可以收到很大的效果。
過去有一位老太婆信佛虔誠,沒有受過教育,不會看經,因此持誦“唵嘛呢叭彌吽”,並且每誦一句,就拿一顆豆子來計數,晝夜不斷,精進不已。由于她不認識字,把“吽”字誤念成“牛”字,雖然如此,時日久了,精誠所至,竟然念到豆子自動跳起來的境界。從這則故事,我們可以明了,當我們對一件事産生無比的信心,專注前往,毫不退縮,自然能産生巨大的力量,完成目標。古人說:吾心信其可行,則移山倒海如反掌折枝之易。因此對宗教、真理、正義,産生磐石不移的“迷信”,不足憂懼,值得擔心的是什麼都不信,精神沒有寄托的地方,心靈沒有安住的場所;心田中毫無善惡是非的種子,才是最令人憂心忡忡的事!在泰國有一種習慣,女孩子選擇對象結婚時,要先了解對方有沒有當過和尚,當過了和尚,表示此人已受過宗教純善的薰習,嚴格的生活訓練,有了宗教的信仰,才能嫁給他,如果沒有宗教信仰,表示此人缺乏人生目標,不能輕易托付終身。宗教信仰,有時成爲衡量一個人人品的准則。
各位也許會以爲我對迷信的行爲表示贊同,其實我只是想表明迷信雖然不值得推波助瀾、極力宣揚,但是總比完全沒有信仰要好。迷信有時也會帶給我們極大的束縛,譬如有的人蓋房子要看風水、八卦,喬遷時還要算時辰,如果不如此,恐怕禍及子孫、冒犯祖先,其實依照佛教的看法日日是好日,處處是好地,算命看地理無非是我們自找的一些束縛而已,我們應該從迷信之中掙脫出來,培養正信,開拓自己的生命,才是佛教現代應走的途徑。
迷信是對宗教不計利害得失、全心全意的信奉,由于不明宗教淨化人心、提升生命的道理,終究不是十全十美的境界;另外比迷信更糟糕的是不分是非善惡、邪知邪見的信仰-邪信,譬如過去中國社會裏,有一些不法的宗教組織,如白蓮教、一貫道等,以邪說異行,蠱惑民衆,違背宗教勸人向善、敦風懿俗的原則,更是不足采取。現代化的佛教,應該遠離邪信的桎梏,擺脫迷信的束縛,建立正確的信仰,培養一顆活活潑潑的心意,徜徉于真理的領域。
(五)現代化的佛教是進步的,不是保守的
二十世紀是科技文明進步的時代,佛教不但要隨著時代社會進步,並且要走在時代的前端,領導著現代的人心思潮向前邁進。
現代化的佛教不能保守退縮、不能遵守成規,在各方面應該力求新的突破,尋新的進展。譬如在建築方面,應該講究莊嚴、聖潔,吸取現代科技文明的菁華,追求現代化。有些人來到佛光山,看到佛光山的殿堂客室舖地毯、裝冷氣,不能了解我們的作法,不以爲然地說:“佛光山是佛教寺院,竟然舖地毯、裝冷氣。”我請教大家,不舖地毯,難道任它塵土一堆、泥濘滿地才美觀嗎?不裝冷氣,難道熱得汗流夾背才舒適嗎?有的人看到出家人駕駛汽車,驚異不已?看到寺院有現代化的電氣設備,以爲新奇。其實一切物質的發明,都是爲了使人們的生活更幸福、更舒適,如果透過現代文明的種種産物,能夠使現代人很容易地了解佛教的道理,自然地接受佛教,爲什麼佛教要開時代的倒車,矯情不加以運用,而退到蠻荒不便時代呢?事實上佛教在每一個時代裏,一直是很進步的,譬如現在大家使用的圍巾,原來是出家人禦寒的東西;少女們穿的涼鞋,濫觞于僧侶們的羅漢鞋。佛教要我們清心寡欲,並不是否定社會生活的價值,而是對一切的物質不起執著,役物而不爲物所役,只要有片葉不沾身的功夫,何妨漫遊于百花叢中呢?事實上,佛教的理想世界-佛國淨土,譬如極樂世界的輝煌莊嚴,豈僅是冷氣、地毯而已,而是黃金鋪地;房屋的建築不止是鋼筋水泥,而是七寶所成。如果我們抱持娑婆的思想,地毯也不要,冷氣也不用,自取不便,極樂世界不是也會變成娑婆穢土了嗎?
我們在佛光山利用天然的地形,建設了淨土洞窟,希望藉著現代的雕刻,繪畫等藝術,把極樂世界的殊勝情形,介紹給社會人士。有人對我說:“你們應該建築地獄,讓更多的人看了,心生畏懼,自然會信仰佛教。”宗教的信仰,是探討生命的奧秘,而自然發諸于內心的一種需要,不是透過威嚇利誘,而勉強入信的。況且十八層地獄在恐怖的極權國家裏,我們追求的是民主開放的社會,民主開放的社會是西方充滿光明、幸福、富足、安詳的極樂淨土世界,而不是黑暗、悲慘、痛苦、絕望的地獄。這個淨土佛國,並不在西方十萬裏以外的極樂世界,就在吾人生存的娑婆世界裏,因此如何把我們生存的娑婆世界建設成聖潔莊嚴、雍容肅穆的極樂淨土,是我們應該努力以赴的方向!
(六)現代化的佛教是道德的,不是神奇的
有人說:科學是萬能的。科學確實打開了不少宇宙的奧秘,但是卻有更多渾沌未鑿的天機,是科學的頑童所無法敲開的。連科學之父的愛因斯坦都認爲:人生最後的領域,只能在宗教中才能找到答案。神秘是任何宗教共有的特質之一,但是並不是唯一最珍貴的,宗教更珍貴的內涵是淨化人心的道德,而不是神奇。
有的人看到神明能占蔔未來,能以符籙袪邪,就信奉不疑,有的人看到鸾生穀坐關、煉丹修道,就崇拜有加。其實神異怪奇,並不是宗教所推崇的對象。譬如孔子就不語怪力亂神,佛陀也禁止弟子使用神通。神通有時雖然也不失爲度化衆生的方便,但是究竟不是常道,不宜經常使用,好比有刺激性的食物,偶而食之,可以提神醒腦,但是常久食用,則有破壞性靈之虞,不可不慎!況且不管神通如何的廣大,終究無法解決人生的根本煩惱,無濟于生命的淨化。譬如鬼神也具有天眼、天耳、神足、宿命、他心等五種神通,但是仍然不能免于六道的生死輪回,主要是缺乏煩惱都已斷盡的漏盡通。而漏盡通是在日常生活的身心淨化中完成的,因此今後我們應該將宗教道德化,不要使其神奇化,將佛教指導社會人心的倫理道德,密切地應用于生活之中,推行人生的佛教、生活的佛教,從生活上的衣食住行、人際來往的關系中,去推動以道德爲本、有利于社會的現代化佛教。
二.佛教現代化的依據
宗教應該因應時代的需要,而有所革新改進的認識,普遍見于各宗教。譬如天主教、基督教允許祭祖,允許神父參與世間的活動,基督教更是極力提倡革新,我們佛教也需要作一番革新,趨于現代化。那麼佛教,要依據什麼以達到現代化呢?下面我仍然分爲六點,加以說明。
(一)觀機逗教
所謂“觀機逗教”,即對方是什麼根器,就施予什麼教化。佛教是屬于大衆的,佛陀爲了度盡一切有緣的衆生,解決衆生們的各種痛苦,敷設八萬四千種法門,並且依衆生的根機,將佛法分爲人、天、聲聞、緣覺、菩薩等五乘,網羅一切的學派。譬如儒家講叁綱五常,而佛教提倡叁皈五戒中的不殺、不盜、不妄語、不邪婬、不飲酒,依次爲五常的仁、義、信、禮、智,因此依佛教的看法,注重人文精神的儒家,…
《佛教現代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