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國著名律寺或與律學相關的寺院

  中國著名律寺或與律學相關的寺院

  寺,通常是指出家僧衆修行的道場、佛教的基地和僧伽居住的處所。在印度,具有此種意義的地方則稱爲“僧伽藍摩”,此爲梵語的音譯,又常被簡稱爲“伽藍”。

  在中國文化中,“寺”在其原初的意義上與佛教並不相關。在秦代及漢初,即以官員任職之所稱爲寺,後也即以其代稱古代官署的名稱。據《漢書》卷九《元帝紀》中顔師古注言:“凡府廷所在,皆謂之寺。”漢代在首都也專門設有諸如招待諸侯、少數民族首領及四方邊民的“鴻胪寺”。直到明清時代,中國政治體製中還設有諸如大理寺、太常寺、光祿寺、太仆寺、鴻胪寺等宮署衙門。

  一般認爲,東漢明帝永平十年(67),蔡情于中天竺請得沙門攝摩騰和竺法蘭,並佛像梵本經文六十萬言,載以白馬還洛陽,即是住于鴻胪寺。隨後,漢明帝敕令于洛陽城東爲其建造精舍,並稱爲“白馬寺”。此爲中國佛教建寺之始。由之,雖然其後中國世人政治體製中仍然有“寺”之名,但“寺”與“塔”一起不僅成爲中國佛教文化的重要部分,也與中國建築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和佛教文化結合起來。白馬寺可以說是佛教文化進入中國的第一個標志和裏程碑,所以1993年印度總理拉奧、2003年印度總理瓦傑帕伊都曾先後來到洛陽白馬寺,參觀聖迹,敬香默禱。佛教的“寺”之名稱在中國也有變化,北魏太武帝始光元年(424)創立伽藍而名之以“招提”,隋炀帝大業中改天下之寺名爲“道場”,入唐以後又複名爲寺。

  寺塔的興盛與否,受製于諸多因素。從時間上說,中國著名寺院大都建于兩晉南北朝及隋唐時;從地域上說,這些著名寺塔大都集中于以今天的長安、洛陽、開封、南京、揚州、荊楚、吳越等政治、經濟或文化中心之處。其中長期作爲中原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長安和洛陽更爲突出。宋人宋敏求撰的《長安志》中,載有京城寺院有五十叁所,其中唐代所立的即有叁十二所。而東晉至南朝時期,以今天的南京地區爲代表的南方地區也建有衆多的寺院。

  佛寺的興衰不僅反映了時代的變革,受到佛教整體發展的影響,也更受製于帝王的態度,以及戰火、洪澇和火災的破壞。我們從唐代段成式(

  一863)成書于唐武宗會昌叁年(843)至宣宗大中七年(853)間《寺塔記》(《大正藏》第五十一冊)中所描述的那種會昌法難後,曾經作爲佛教中心而輝煌一時的慈恩寺“僧衆草草”、大興善寺的不空叁藏塔前老松“官伐其枝”之破敗淒慘狀,即可見此一斑。

  中國寺院建設有七堂伽藍之製,即完整的伽藍須有大殿、講堂、塔、鍾樓、藏經樓、僧坊、寮房(食堂)七部分。禅宗興起後,略有變化。在百丈懷海(720—814)之前的禅宗形成初期,禅僧曾駐于律寺,但依別院而居。由于其宗說法住持,未合傳統規度,因此隨創意別立禅居。其寺建築不立佛殿,唯樹“法堂”,自成一格。由是,中國曆史上的佛寺即形成了禅、律、教叁種。因此,一些專心弘律的僧人即居于律寺。

  在中國佛教的發展中,隨著學派和宗派的形成與繁榮,許多佛寺往往因爲開山大師的努力和傳承,或者其後學的居之崛起,而與某一學派或宗派有著密切的關系,或爲本宗的祖庭,或爲中心道場,在後世它們則成爲某一宗派的代表或符號。

  律寺在曆史上形成並保持著自己的風格:律僧們在律寺中持律、研律和弘律。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同樣,人揚寺名,而非人以寺揚。但在中國佛教史上,有一些著名的律寺駐錫著一些或某一著名的律師,從而使該律寺揚名于世。

  另有一些佛寺雖然不是律寺,但也與律宗的形成和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在本處也給予列入。它們有的由于滄海桑田已經不存,有的已經失去了昔日的輝煌和榮耀,有的也許成爲他宗的道場,但它們都在中國律宗發展史上有過可圈可點的事迹和人物。①

  (1)淨業寺:亦稱白泉寺,位于陝西長安縣。淨業寺創建于隋開皇十年(590)。因道宣在此弘宣律學,唐時極盛,成爲中國佛教律宗的發祥地——祖庭,其後衰落。明天順四年(1460),本寺住持本泉、正統二年(1437)住持雲秀、清嘉慶十八年(1813)住持際桂等都多次重修。道光十二年(1832)住持明川又重修淨業寺道場,並置田養寺,立有常住規約碑記。新中國成立後,住持智真改淨業寺爲十方叢林。1983年,淨業寺被國務院列爲西安地區八大開放寺院之一,定爲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由于道宣四傳弟子鑒真將律宗傳入日本,因此日本律宗也尊稱淨業寺爲其祖庭。

  (2)西明寺:位于陝西長安縣,系唐顯慶元年(656)唐高宗敕令創建,其故址爲太子故宅,顯慶叁年(658)落成,大殿共十叁所。相傳本寺乃仿印度只洹精舍的規模而建造。寺成之後,即诏命道宣律師爲上座,神泰爲寺主,懷素爲維那,並請玄奘居于此寺。曆史上,曾多次在此寺廣設道場、無遮大會、點萬燈、轉衆經等法事。許多高僧如玄奘、道世、圓測、慧琳、靜元、惠安等曾在此駐錫,日本空海和尚、圓載和尚入唐期間亦曾住于本寺。

  (3)安國寺:位于長安,景雲元年(

  10),唐睿宗李旦將朱雀街東的宅邸舍之爲寺,因其誅張宗昌兄弟有功曾受封爲安國相王,故名安國寺。唐玄宗開元元年(713)正式創寺,安置彌勒菩薩。本寺在律學史上的地位是代宗大曆十叁年(778)的“佥定律疏”所奠定的。是年,來自安國寺、西明寺、崇福寺、薦福寺、天長寺、淨住寺、章信寺、保壽寺的兩街臨壇大德如淨、圓照等十四人,應诏在本寺律疏院判定法砺和懷素的舊新二疏之取舍,即曆史上的“佥定律疏”。他們分別來自律宗叁家,衆推如淨爲宗主,與慧徹筆削潤色,圓照筆受正字,寶意撰文,崇敬、道邃、超證、希照等證義。德宗建中元年(780),完成《新佥定四分律疏》。由于本寺爲皇家官寺,貞元十五年(799)德宗于安國寺設盂蘭盆供養法會,寶曆元年(825)敬宗在本寺建方等戒壇。駐寺律師也曾有南山宗傳人僧崇業,他曾與唐睿宗授菩薩戒。貞元十一年(795),德宗幸安國寺,真乘律師也移隸安國寺,以備應對,並任供奉大德。真乘律師一生曾八爲律學座主、四爲臨壇正員。相部宗法砺的叁傳弟子昙一(692—771),開元年間也曾于安國寺從印度沙門受菩薩戒。

  (4)少林寺:位于河南登封縣西北的少室山北麓。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印度僧人跋陀禅師來魏,孝文帝于太和二十年(496)爲其建少林寺以供修道譯經。後菩提達摩至此,面壁禅坐九年成爲中國禅宗始祖,少林寺也因之成爲中國禅宗的祖庭。唐初,少林寺昙宗等十叁僧人,幫助唐太宗李世民平定王世充有功,受到太宗封賞,少林寺因之興盛。北魏時著名律師慧光曾任少林寺住持,其十大弟子通過對《四分律》的注疏、傳播而成爲中國律學的奠基者。唐代少林寺已經成爲律學重鎮。中唐時期,義淨律師又在少林寺創立戒壇。在2001年10月于少林寺召開的“少林寺與中國律宗”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得出結論說,少林寺也是中國律宗的發源地。

  (5)日光寺:位于相州(即邺都,今河北臨漳縣境),法砺律師于此作《四分律鈔》,而立相部律學于天下。法砺後學慧休律師也曾住于此。

  (6)恒濟寺:位于長安,顯慶年間(656—660)法砺門人道成曾駐錫于本寺弘布《四分律》,一時龍象悉集其中。懷素、滿意都曾于此學相部宗義。

  (

  )西太原寺(崇福寺):爲了紀念祖先興起于山西太原,唐初時朝廷在長安、洛陽、太原、荊州與揚州五處各建寺塔,都以“太原”爲名。因此,相對東都洛陽的太原寺,長安太原寺即爲西太原寺。西太原寺建于唐高宗鹹亨元年(670)。武後垂拱叁年(687)重建,並改名魏國西寺,載初元年(690)又改名爲崇福寺。由于西太原寺位于首都,曆來義學、譯經沙門多居于此。如菩提流志在此譯《大寶積經》、般若叁藏在此撰《華嚴經》、智升于此撰《開元釋教錄》、法藏在此撰《起信論義記》等。慈恩寺擴建之前,玄奘也曾居于此寺譯經。由于懷素律師曾奉敕在此寺(時爲崇福寺)內之東塔弘揚“四分律宗”,故該寺又因“東塔宗”而聞名于世。而與懷素同時,滿意律師也曾居于此寺西塔內,講法弘律叁十余年,與同門東塔律師懷素齊名于世,世稱西塔律師。

  (8)大薦福寺:位于陝西省西安城南,建于唐睿宗文明元年(684),初號大獻福寺,武周天授元年(690)改名大薦福寺,略稱爲薦福寺,是武則天爲高宗追福而建。神龍二年(706),中宗敕置翻經院于大薦福寺,以便義淨于此譯經。景龍四年(710),義淨于大薦福寺譯《浴像功德》、《根本說一切有部苾刍尼毗奈耶》和《唯識寶生》等經律論,慧沼與文綱、勝莊等同任證義。景雲二年(711),義淨于大薦福寺譯《稱贊如來功德神咒》等經和《能斷般若論頌》等論,共二十叁部百余卷。大薦福寺寺內有景龍年中(707—709)所建的小雁塔。南山宗著名律師道岸、印度來華僧人金剛智、日僧圓仁、新羅僧勝莊等都曾居于此寺。先天二年(713),義淨示寂于該寺。

  (9)大興善寺:位于陝西省西安市。創建于北周靜帝大象元年(579),原名陟岵寺。隋文帝開皇二年(582)改稱大興善寺,又常簡稱爲興善寺。此時,第一位寺主爲隋文帝敕住的靈藏律師,其爲文帝的布衣之交。隋文帝曾對他況:“弟子是俗人天子,律師爲道人天子。”靈藏並兼領昭玄都。隋代昭玄大統僧猛、繼任昭玄統昙延等都居于該寺管理國家僧尼事務。隋開皇七年(587),律學名家洪遵奉敕住大興善寺。兩度赴天竺學習的玄照也曾學習于此寺。天寶十五年(756),不空叁藏被敕住大興善寺。乾元年間(758—759),不空被昭准將散存于長安慈恩寺…

《中國著名律寺或與律學相關的寺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