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薦福寺等處以及東京洛陽和各地的由玄奘、義淨、善無畏、菩提流支、寶勝等叁藏所帶來的梵夾集中在大興善寺。大曆九年(774),不空示寂後葬于寺中。建中二年(781),德宗又敕准不空弟子慧朗在大興善寺爲不空立碑。
(10)弘福寺:位于陝西長安,建于唐貞觀八年(634),是唐太宗爲追薦太穆皇後而以彭國公的故宅改建,寺成後請智首律師爲上座。貞觀十九年(645)玄奘歸來後,將所攜回的舍利、佛像、大小乘經律論等置于此寺,並于之開辦譯場。唐中宗神龍元年(705),敕令改稱興福寺。
(11)碧山寺:位于山西五臺山北。創建于北魏,明代重修,曾名普濟寺、護國寺、北山寺等,清代乾隆年間改名爲碧山寺,寺內存有明代所立戒壇。道宣在《續高僧傳》卷二十二《論律篇》中所說的法聰律師,“元魏孝文,北臺揚緒,口以傳授,時所榮之”即在此處。法聰首開中國《四分律》學,被視爲繼昙無德和昙摩迦羅之後的中國律宗第叁祖。從這個意義上說,碧山寺在中國律學史上即具有特殊的地位。
(12)大禅定寺:又稱爲大禅定道場,位于陝西長安,隋文帝大業元年至叁年(605—607)建成,敕釋童真爲寺主、釋靈幹爲上座。大業初年,智首隨其師智曼入大禅定寺,也曾住寺講律。隋文帝仁壽年間(60l一604),曾召僧定門人保恭爲寺主,以檢校僧尼。唐代宗武德二年(619),改稱大莊嚴寺,後又改爲大總持寺。神回、道哲、智興、慧诠等名僧都曾住持本寺。道宣也曾在大禅定寺聽智首律師講《四分律》四十遍,曆時十年。另外,智首律師的門人、曾奉敕令任弘濟寺上座的慧滿律師等也都曾居于此。該寺在隋唐時即成爲著名的譯經中心。開元年間(713一741),印度僧人善無畏、金剛智及不空住此寺設一灌頂道場、戒壇傳授密宗,並譯出不少密教經典,本寺乃成爲我國佛教密宗的發源地和中心道場。
(13)隆昌寺:位于今天江蘇省句容市西北寶華山,世稱“律宗第一名山”,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曆史。曆史上曾名幹華寺,明神宗賜名爲“護國聖化隆昌寺”,清康熙賜名爲“慧居寺”。本寺始建于南朝梁天監元年(502),寶志和尚結庵于此,故名寶志公庵,山也因之名“寶”。後荒廢近千年,明嘉靖年間,普照和尚入住,使寶華山寺廟得以複興。據說,因明神宗年間李太後之夢,寶華山得敕建銅殿,並賜寺額“聖化隆昌”。時有妙峰禅師于此興大士金像和無梁殿。明萬曆十二年(1584),古心律師入寺,由于其“中興”南山律宗,被尊爲南山宗第十叁代律祖。明末宏光年間,叁昧和尚住持隆昌寺,開“幹華之社”,改其爲律寺。因此,他被視爲寶華山的“第一祖”,叁昧之後見月和尚爲“第二代祖”。見月大師曾于1705年親自設計建造石戒壇,開戒七十余期。“第七代祖”文海福聚曾奉雍正命在京城開叁壇大戒,即“授皇戒”。于是,寶華山名聞天下。康熙、乾隆也曾多次上山,九世班禅也曾到此參觀過。今天的隆昌寺是曆史上保存下來的最大的一座律宗道場,在海內外都有著重要的影響。1950年到1953年,隆昌寺曾弘傳過密宗。1953年後恢複爲律宗道場,1992年9月始恢複傳戒活動,近年創建寶華山律學院。1983年,隆昌寺被定爲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
(14)大明寺:位于江蘇省揚州市西北,又稱法淨寺。創建于南朝劉宋孝武帝大明年間(457—464),故有此名。隋仁壽元年(601),因寺內建棲靈塔而改爲棲靈寺。北宋時歐陽修于此修建平山堂,蘇東坡在寺內建谷林堂。明初,大明寺被毀壞,後又重建。乾隆叁十年(1765),乾隆賜名“法淨寺”。今天的大明寺建于清同治年間,1980年又複名爲大明寺。大明寺因唐鑒真大和尚(688—763)嘗住于此寺而名聞天下,日本律宗也尊稱大明寺爲其祖庭。
(15)光孝律寺:位于江蘇泰州,始建于東晉義熙年間(405—418),距今近一千七百年,原名萬壽寺。北宋末年,徽宗敕名爲“崇甯萬壽寺”和“天甯萬壽寺”。南宋高宗趙構爲超度徽、欽二帝亡靈,诏令該寺擺設道場,敕名爲“報恩光孝禅寺”。乾隆年間,又改稱“報恩光孝律寺”。該寺規模宏大,氣勢雄偉,最盛時期容納常住僧人幹余人。上世紀30年代,光孝律寺曾創辦佛學研究社,現在海外弘法的不少名僧都曾在光孝律寺就學過。光孝律寺收藏珍貴文物較多,著名的有隋唐時從印度傳來的“貝葉經”等。
(16)橫玉山寺:位于浙江長興觀音山,始建于唐代,初爲禅院。該寺曾于明嘉靖五年、清順治年間、同治八年重修。創建者憲上人與鑒真同爲南山宗後學弘景門人。據說,由于其感到不及東渡日本的師兄鑒真,不許門徒提及姓名,自诩“無名僧人”。本寺自古爲風景勝地,唐代長興籍著名詩人錢起以及白居易、陸龜蒙、皮日休、杜牧,元代沈貞、邱吉、明清許德潤、莊景都有詩句贊美。
(17)崇福律寺:位于浙江省杭州東,又名靈芝寺,俗稱蠟燭庵。始建于唐貞觀二十叁年(649),初名實際院。宋代,在佛印了元(1032—1098)主持下得以重振。宋代南山律宗重要中興者靈芝元照住此寺叁十年,徒衆叁百余人。元朝元統年間(1333—1334)重建。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成爲叢林。明代正統年間(1436—1449),智淳于此設戒壇,弘揚戒律。
(18)昭慶律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始建于後晉天福元年(936),初爲菩提院。北宋乾德二年(964),南山律僧永智複興本寺。太平興國叁年(978)築戒壇,太平興國七年(982),宋太宗敕賜大昭慶律寺匾額。此後,蓮宗第七祖省常駐錫本寺達叁十年,遵式等僧人曾在此弘闡天臺之學。慶曆二年(1042),允堪律師入住,並重振傳戒法會。此後衰落。明洪武年間重建戒壇,複興堂宇。隆慶二年(1568),明穆宗賜“萬善戒壇”匾額。萬曆叁十叁年(1605),改名萬壽戒壇。清順治十七年(1660),寶華山叁昧律師來寺主持戒會。宜潔書玉(1645—1721)曾居昭慶寺叁十八年,廣布寶華山的律學規範。清代乾隆二十九年(1764)吳樹虛撰有《大昭慶律寺志》十卷,記述了大昭慶寺的盛典、興建、舊迹、淨社、戒律、軌儀、僧伽、風物曆史。
(19)戒幢律寺:位于江蘇省蘇州市,創建于元代至正年間(1341—1368),原名“歸元寺”。明嘉靖年間逐漸衰落,成爲太仆徐時泰的私家別墅,故名“西園”。後徐時泰之子徐溶舍園爲寺,稱“複古歸元寺”。1635年,茂林律師來此住持,研習律宗,易名爲“戒幢律寺”。清鹹豐十年(1860),該寺又毀于戰火。直到光緒年間,廣慧和尚籌資重建,才再續香火,同時定名爲“西園戒幢寺”。1983年,戒幢律寺被定爲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
(20)靈岩山寺:位于江蘇省吳縣木渎鎮靈岩山,始建于東晉末年。南朝梁天監年間(502—519)重修,名秀峰寺。西域梵僧智積來山,被尊爲開山祖師,初爲律寺,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改律寺爲禅院。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敕改寺名爲“顯親崇報禅寺”。明洪武初又改名爲“報國永祚禅寺”。1926年,印光法師將寺院改爲十方淨土道場,名崇報寺,後又易名靈岩山寺。1983年,該寺被定爲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
(21)景福律寺:位于浙江甯波市,原稱水陸蓮花院,建于北宋初年。大中祥符叁年(1010),宋真宗賜名“景福”,由于本寺以弘傳律宗爲宗旨,故稱“景福律寺”。北宋年間,日本僧人俊芿來華從元照學律,即住景福律寺。叁年後,俊芿攜帶大量佛學著作、律宗書冊、書道、詩文返國,並在京都創建了泉湧寺,成爲日本“北京律”的弘揚基地。景福律寺元代毀于火,明代在其遺址上建有城隍廟。
(22)廣濟寺:廣濟寺始建于金代,位于今北京阜成門內大街,由明憲宗下诏賜名“弘慈廣濟”,以“戒行精嚴”著稱。清初,成爲律宗道場。1953年,中國佛教協會又在此建立廣濟寺。該寺坐北朝南,有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圓通寶殿、多寶殿、鍾鼓樓、戒壇、配殿等主要建築。廣濟寺的戒壇建于清康熙十七年(1678),由漢白玉砌成,高叁層,是廣濟寺保存完好的最古老的建築。廣濟寺還藏有大量珍貴文物,僅圖書室就有十萬余冊由多種語言編寫成的佛教經典,其中的《大藏經》有十二個版本,爲中國佛教研究的重要史料。
(23)泉湖律寺:原位于江蘇省新沂市馬陵山主峰五華頂,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曆史,寺院占地面積五萬多平方米,有殿堂叁百多間,毀于日僞時期。據有關報道,現地方政府正在著手重建,恢複泉湖律寺。
(24)法源寺:位于北京市宣武門外。建于唐貞觀十八年(644),太宗以紀念征遼東高麗而死的士兵,故稱爲憫忠寺。明正統二年(1437),改名崇福寺。清雍正十二年(1734)改名法源寺,後寶華律宗文海福聚律師奉旨入京,主法源寺,由是成爲律宗道場。現爲中國佛學院所在地。
(根據《中國佛寺史志彙刊》、諸本高僧傳以及《佛光大辭典》等材料編寫。)
《中國著名律寺或與律學相關的寺院》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