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律寺或与律学相关的寺院
寺,通常是指出家僧众修行的道场、佛教的基地和僧伽居住的处所。在印度,具有此种意义的地方则称为“僧伽蓝摩”,此为梵语的音译,又常被简称为“伽蓝”。
在中国文化中,“寺”在其原初的意义上与佛教并不相关。在秦代及汉初,即以官员任职之所称为寺,后也即以其代称古代官署的名称。据《汉书》卷九《元帝纪》中颜师古注言:“凡府廷所在,皆谓之寺。”汉代在首都也专门设有诸如招待诸侯、少数民族首领及四方边民的“鸿胪寺”。直到明清时代,中国政治体制中还设有诸如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等宫署衙门。
一般认为,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蔡情于中天竺请得沙门摄摩腾和竺法兰,并佛像梵本经文六十万言,载以白马还洛阳,即是住于鸿胪寺。随后,汉明帝敕令于洛阳城东为其建造精舍,并称为“白马寺”。此为中国佛教建寺之始。由之,虽然其后中国世人政治体制中仍然有“寺”之名,但“寺”与“塔”一起不仅成为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部分,也与中国建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和佛教文化结合起来。白马寺可以说是佛教文化进入中国的第一个标志和里程碑,所以1993年印度总理拉奥、2003年印度总理瓦杰帕伊都曾先后来到洛阳白马寺,参观圣迹,敬香默祷。佛教的“寺”之名称在中国也有变化,北魏太武帝始光元年(424)创立伽蓝而名之以“招提”,隋炀帝大业中改天下之寺名为“道场”,入唐以后又复名为寺。
寺塔的兴盛与否,受制于诸多因素。从时间上说,中国着名寺院大都建于两晋南北朝及隋唐时;从地域上说,这些着名寺塔大都集中于以今天的长安、洛阳、开封、南京、扬州、荆楚、吴越等政治、经济或文化中心之处。其中长期作为中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长安和洛阳更为突出。宋人宋敏求撰的《长安志》中,载有京城寺院有五十三所,其中唐代所立的即有三十二所。而东晋至南朝时期,以今天的南京地区为代表的南方地区也建有众多的寺院。
佛寺的兴衰不仅反映了时代的变革,受到佛教整体发展的影响,也更受制于帝王的态度,以及战火、洪涝和火灾的破坏。我们从唐代段成式(
一863)成书于唐武宗会昌三年(843)至宣宗大中七年(853)间《寺塔记》(《大正藏》第五十一册)中所描述的那种会昌法难后,曾经作为佛教中心而辉煌一时的慈恩寺“僧众草草”、大兴善寺的不空三藏塔前老松“官伐其枝”之破败凄惨状,即可见此一斑。
中国寺院建设有七堂伽蓝之制,即完整的伽蓝须有大殿、讲堂、塔、钟楼、藏经楼、僧坊、寮房(食堂)七部分。禅宗兴起后,略有变化。在百丈怀海(720—814)之前的禅宗形成初期,禅僧曾驻于律寺,但依别院而居。由于其宗说法住持,未合传统规度,因此随创意别立禅居。其寺建筑不立佛殿,唯树“法堂”,自成一格。由是,中国历史上的佛寺即形成了禅、律、教三种。因此,一些专心弘律的僧人即居于律寺。
在中国佛教的发展中,随着学派和宗派的形成与繁荣,许多佛寺往往因为开山大师的努力和传承,或者其后学的居之崛起,而与某一学派或宗派有着密切的关系,或为本宗的祖庭,或为中心道场,在后世它们则成为某一宗派的代表或符号。
律寺在历史上形成并保持着自己的风格:律僧们在律寺中持律、研律和弘律。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同样,人扬寺名,而非人以寺扬。但在中国佛教史上,有一些着名的律寺驻锡着一些或某一着名的律师,从而使该律寺扬名于世。
另有一些佛寺虽然不是律寺,但也与律宗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在本处也给予列入。它们有的由于沧海桑田已经不存,有的已经失去了昔日的辉煌和荣耀,有的也许成为他宗的道场,但它们都在中国律宗发展史上有过可圈可点的事迹和人物。①
(1)净业寺:亦称白泉寺,位于陕西长安县。净业寺创建于隋开皇十年(590)。因道宣在此弘宣律学,唐时极盛,成为中国佛教律宗的发祥地——祖庭,其后衰落。明天顺四年(1460),本寺住持本泉、正统二年(1437)住持云秀、清嘉庆十八年(1813)住持际桂等都多次重修。道光十二年(1832)住持明川又重修净业寺道场,并置田养寺,立有常住规约碑记。新中国成立后,住持智真改净业寺为十方丛林。1983年,净业寺被国务院列为西安地区八大开放寺院之一,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由于道宣四传弟子鉴真将律宗传入日本,因此日本律宗也尊称净业寺为其祖庭。
(2)西明寺:位于陕西长安县,系唐显庆元年(656)唐高宗敕令创建,其故址为太子故宅,显庆三年(658)落成,大殿共十三所。相传本寺乃仿印度只洹精舍的规模而建造。寺成之后,即诏命道宣律师为上座,神泰为寺主,怀素为维那,并请玄奘居于此寺。历史上,曾多次在此寺广设道场、无遮大会、点万灯、转众经等法事。许多高僧如玄奘、道世、圆测、慧琳、静元、惠安等曾在此驻锡,日本空海和尚、圆载和尚入唐期间亦曾住于本寺。
(3)安国寺:位于长安,景云元年(
10),唐睿宗李旦将朱雀街东的宅邸舍之为寺,因其诛张宗昌兄弟有功曾受封为安国相王,故名安国寺。唐玄宗开元元年(713)正式创寺,安置弥勒菩萨。本寺在律学史上的地位是代宗大历十三年(778)的“佥定律疏”所奠定的。是年,来自安国寺、西明寺、崇福寺、荐福寺、天长寺、净住寺、章信寺、保寿寺的两街临坛大德如净、圆照等十四人,应诏在本寺律疏院判定法砺和怀素的旧新二疏之取舍,即历史上的“佥定律疏”。他们分别来自律宗三家,众推如净为宗主,与慧彻笔削润色,圆照笔受正字,宝意撰文,崇敬、道邃、超证、希照等证义。德宗建中元年(780),完成《新佥定四分律疏》。由于本寺为皇家官寺,贞元十五年(799)德宗于安国寺设盂兰盆供养法会,宝历元年(825)敬宗在本寺建方等戒坛。驻寺律师也曾有南山宗传人僧崇业,他曾与唐睿宗授菩萨戒。贞元十一年(795),德宗幸安国寺,真乘律师也移隶安国寺,以备应对,并任供奉大德。真乘律师一生曾八为律学座主、四为临坛正员。相部宗法砺的三传弟子昙一(692—771),开元年间也曾于安国寺从印度沙门受菩萨戒。
(4)少林寺:位于河南登封县西北的少室山北麓。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印度僧人跋陀禅师来魏,孝文帝于太和二十年(496)为其建少林寺以供修道译经。后菩提达摩至此,面壁禅坐九年成为中国禅宗始祖,少林寺也因之成为中国禅宗的祖庭。唐初,少林寺昙宗等十三僧人,帮助唐太宗李世民平定王世充有功,受到太宗封赏,少林寺因之兴盛。北魏时着名律师慧光曾任少林寺住持,其十大弟子通过对《四分律》的注疏、传播而成为中国律学的奠基者。唐代少林寺已经成为律学重镇。中唐时期,义净律师又在少林寺创立戒坛。在2001年10月于少林寺召开的“少林寺与中国律宗”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得出结论说,少林寺也是中国律宗的发源地。
(5)日光寺:位于相州(即邺都,今河北临漳县境),法砺律师于此作《四分律钞》,而立相部律学于天下。法砺后学慧休律师也曾住于此。
(6)恒济寺:位于长安,显庆年间(656—660)法砺门人道成曾驻锡于本寺弘布《四分律》,一时龙象悉集其中。怀素、满意都曾于此学相部宗义。
(
)西太原寺(崇福寺):为了纪念祖先兴起于山西太原,唐初时朝廷在长安、洛阳、太原、荆州与扬州五处各建寺塔,都以“太原”为名。因此,相对东都洛阳的太原寺,长安太原寺即为西太原寺。西太原寺建于唐高宗咸亨元年(670)。武后垂拱三年(687)重建,并改名魏国西寺,载初元年(690)又改名为崇福寺。由于西太原寺位于首都,历来义学、译经沙门多居于此。如菩提流志在此译《大宝积经》、般若三藏在此撰《华严经》、智升于此撰《开元释教录》、法藏在此撰《起信论义记》等。慈恩寺扩建之前,玄奘也曾居于此寺译经。由于怀素律师曾奉敕在此寺(时为崇福寺)内之东塔弘扬“四分律宗”,故该寺又因“东塔宗”而闻名于世。而与怀素同时,满意律师也曾居于此寺西塔内,讲法弘律三十余年,与同门东塔律师怀素齐名于世,世称西塔律师。
(8)大荐福寺:位于陕西省西安城南,建于唐睿宗文明元年(684),初号大献福寺,武周天授元年(690)改名大荐福寺,略称为荐福寺,是武则天为高宗追福而建。神龙二年(706),中宗敕置翻经院于大荐福寺,以便义净于此译经。景龙四年(710),义净于大荐福寺译《浴像功德》、《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毗奈耶》和《唯识宝生》等经律论,慧沼与文纲、胜庄等同任证义。景云二年(711),义净于大荐福寺译《称赞如来功德神咒》等经和《能断般若论颂》等论,共二十三部百余卷。大荐福寺寺内有景龙年中(707—709)所建的小雁塔。南山宗着名律师道岸、印度来华僧人金刚智、日僧圆仁、新罗僧胜庄等都曾居于此寺。先天二年(713),义净示寂于该寺。
(9)大兴善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创建于北周静帝大象元年(579),原名陟岵寺。隋文帝开皇二年(582)改称大兴善寺,又常简称为兴善寺。此时,第一位寺主为隋文帝敕住的灵藏律师,其为文帝的布衣之交。隋文帝曾对他况:“弟子是俗人天子,律师为道人天子。”灵藏并兼领昭玄都。隋代昭玄大统僧猛、继任昭玄统昙延等都居于该寺管理国家僧尼事务。隋开皇七年(587),律学名家洪遵奉敕住大兴善寺。两度赴天竺学习的玄照也曾学习于此寺。天宝十五年(756),不空三藏被敕住大兴善寺。乾元年间(758—759),不空被昭准将散存于长安慈恩寺…
《中国著名律寺或与律学相关的寺院》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