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荐福寺等处以及东京洛阳和各地的由玄奘、义净、善无畏、菩提流支、宝胜等三藏所带来的梵夹集中在大兴善寺。大历九年(774),不空示寂后葬于寺中。建中二年(781),德宗又敕准不空弟子慧朗在大兴善寺为不空立碑。
(10)弘福寺:位于陕西长安,建于唐贞观八年(634),是唐太宗为追荐太穆皇后而以彭国公的故宅改建,寺成后请智首律师为上座。贞观十九年(645)玄奘归来后,将所携回的舍利、佛像、大小乘经律论等置于此寺,并于之开办译场。唐中宗神龙元年(705),敕令改称兴福寺。
(11)碧山寺:位于山西五台山北。创建于北魏,明代重修,曾名普济寺、护国寺、北山寺等,清代乾隆年间改名为碧山寺,寺内存有明代所立戒坛。道宣在《续高僧传》卷二十二《论律篇》中所说的法聪律师,“元魏孝文,北台扬绪,口以传授,时所荣之”即在此处。法聪首开中国《四分律》学,被视为继昙无德和昙摩迦罗之后的中国律宗第三祖。从这个意义上说,碧山寺在中国律学史上即具有特殊的地位。
(12)大禅定寺:又称为大禅定道场,位于陕西长安,隋文帝大业元年至三年(605—607)建成,敕释童真为寺主、释灵干为上座。大业初年,智首随其师智曼入大禅定寺,也曾住寺讲律。隋文帝仁寿年间(60l一604),曾召僧定门人保恭为寺主,以检校僧尼。唐代宗武德二年(619),改称大庄严寺,后又改为大总持寺。神回、道哲、智兴、慧诠等名僧都曾住持本寺。道宣也曾在大禅定寺听智首律师讲《四分律》四十遍,历时十年。另外,智首律师的门人、曾奉敕令任弘济寺上座的慧满律师等也都曾居于此。该寺在隋唐时即成为着名的译经中心。开元年间(713一741),印度僧人善无畏、金刚智及不空住此寺设一灌顶道场、戒坛传授密宗,并译出不少密教经典,本寺乃成为我国佛教密宗的发源地和中心道场。
(13)隆昌寺:位于今天江苏省句容市西北宝华山,世称“律宗第一名山”,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历史上曾名干华寺,明神宗赐名为“护国圣化隆昌寺”,清康熙赐名为“慧居寺”。本寺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元年(502),宝志和尚结庵于此,故名宝志公庵,山也因之名“宝”。后荒废近千年,明嘉靖年间,普照和尚入住,使宝华山寺庙得以复兴。据说,因明神宗年间李太后之梦,宝华山得敕建铜殿,并赐寺额“圣化隆昌”。时有妙峰禅师于此兴大士金像和无梁殿。明万历十二年(1584),古心律师入寺,由于其“中兴”南山律宗,被尊为南山宗第十三代律祖。明末宏光年间,三昧和尚住持隆昌寺,开“干华之社”,改其为律寺。因此,他被视为宝华山的“第一祖”,三昧之后见月和尚为“第二代祖”。见月大师曾于1705年亲自设计建造石戒坛,开戒七十余期。“第七代祖”文海福聚曾奉雍正命在京城开三坛大戒,即“授皇戒”。于是,宝华山名闻天下。康熙、乾隆也曾多次上山,九世班禅也曾到此参观过。今天的隆昌寺是历史上保存下来的最大的一座律宗道场,在海内外都有着重要的影响。1950年到1953年,隆昌寺曾弘传过密宗。1953年后恢复为律宗道场,1992年9月始恢复传戒活动,近年创建宝华山律学院。1983年,隆昌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14)大明寺:位于江苏省扬州市西北,又称法净寺。创建于南朝刘宋孝武帝大明年间(457—464),故有此名。隋仁寿元年(601),因寺内建栖灵塔而改为栖灵寺。北宋时欧阳修于此修建平山堂,苏东坡在寺内建谷林堂。明初,大明寺被毁坏,后又重建。乾隆三十年(1765),乾隆赐名“法净寺”。今天的大明寺建于清同治年间,1980年又复名为大明寺。大明寺因唐鉴真大和尚(688—763)尝住于此寺而名闻天下,日本律宗也尊称大明寺为其祖庭。
(15)光孝律寺:位于江苏泰州,始建于东晋义熙年间(405—418),距今近一千七百年,原名万寿寺。北宋末年,徽宗敕名为“崇宁万寿寺”和“天宁万寿寺”。南宋高宗赵构为超度徽、钦二帝亡灵,诏令该寺摆设道场,敕名为“报恩光孝禅寺”。乾隆年间,又改称“报恩光孝律寺”。该寺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最盛时期容纳常住僧人干余人。上世纪30年代,光孝律寺曾创办佛学研究社,现在海外弘法的不少名僧都曾在光孝律寺就学过。光孝律寺收藏珍贵文物较多,着名的有隋唐时从印度传来的“贝叶经”等。
(16)横玉山寺:位于浙江长兴观音山,始建于唐代,初为禅院。该寺曾于明嘉靖五年、清顺治年间、同治八年重修。创建者宪上人与鉴真同为南山宗后学弘景门人。据说,由于其感到不及东渡日本的师兄鉴真,不许门徒提及姓名,自诩“无名僧人”。本寺自古为风景胜地,唐代长兴籍着名诗人钱起以及白居易、陆龟蒙、皮日休、杜牧,元代沈贞、邱吉、明清许德润、庄景都有诗句赞美。
(17)崇福律寺:位于浙江省杭州东,又名灵芝寺,俗称蜡烛庵。始建于唐贞观二十三年(649),初名实际院。宋代,在佛印了元(1032—1098)主持下得以重振。宋代南山律宗重要中兴者灵芝元照住此寺三十年,徒众三百余人。元朝元统年间(1333—1334)重建。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成为丛林。明代正统年间(1436—1449),智淳于此设戒坛,弘扬戒律。
(18)昭庆律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始建于后晋天福元年(936),初为菩提院。北宋乾德二年(964),南山律僧永智复兴本寺。太平兴国三年(978)筑戒坛,太平兴国七年(982),宋太宗敕赐大昭庆律寺匾额。此后,莲宗第七祖省常驻锡本寺达三十年,遵式等僧人曾在此弘阐天台之学。庆历二年(1042),允堪律师入住,并重振传戒法会。此后衰落。明洪武年间重建戒坛,复兴堂宇。隆庆二年(1568),明穆宗赐“万善戒坛”匾额。万历三十三年(1605),改名万寿戒坛。清顺治十七年(1660),宝华山三昧律师来寺主持戒会。宜洁书玉(1645—1721)曾居昭庆寺三十八年,广布宝华山的律学规范。清代乾隆二十九年(1764)吴树虚撰有《大昭庆律寺志》十卷,记述了大昭庆寺的盛典、兴建、旧迹、净社、戒律、轨仪、僧伽、风物历史。
(19)戒幢律寺: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创建于元代至正年间(1341—1368),原名“归元寺”。明嘉靖年间逐渐衰落,成为太仆徐时泰的私家别墅,故名“西园”。后徐时泰之子徐溶舍园为寺,称“复古归元寺”。1635年,茂林律师来此住持,研习律宗,易名为“戒幢律寺”。清咸丰十年(1860),该寺又毁于战火。直到光绪年间,广慧和尚筹资重建,才再续香火,同时定名为“西园戒幢寺”。1983年,戒幢律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20)灵岩山寺:位于江苏省吴县木渎镇灵岩山,始建于东晋末年。南朝梁天监年间(502—519)重修,名秀峰寺。西域梵僧智积来山,被尊为开山祖师,初为律寺,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改律寺为禅院。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敕改寺名为“显亲崇报禅寺”。明洪武初又改名为“报国永祚禅寺”。1926年,印光法师将寺院改为十方净土道场,名崇报寺,后又易名灵岩山寺。1983年,该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21)景福律寺:位于浙江宁波市,原称水陆莲花院,建于北宋初年。大中祥符三年(1010),宋真宗赐名“景福”,由于本寺以弘传律宗为宗旨,故称“景福律寺”。北宋年间,日本僧人俊芿来华从元照学律,即住景福律寺。三年后,俊芿携带大量佛学着作、律宗书册、书道、诗文返国,并在京都创建了泉涌寺,成为日本“北京律”的弘扬基地。景福律寺元代毁于火,明代在其遗址上建有城隍庙。
(22)广济寺:广济寺始建于金代,位于今北京阜成门内大街,由明宪宗下诏赐名“弘慈广济”,以“戒行精严”着称。清初,成为律宗道场。1953年,中国佛教协会又在此建立广济寺。该寺坐北朝南,有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圆通宝殿、多宝殿、钟鼓楼、戒坛、配殿等主要建筑。广济寺的戒坛建于清康熙十七年(1678),由汉白玉砌成,高三层,是广济寺保存完好的最古老的建筑。广济寺还藏有大量珍贵文物,仅图书室就有十万余册由多种语言编写成的佛教经典,其中的《大藏经》有十二个版本,为中国佛教研究的重要史料。
(23)泉湖律寺:原位于江苏省新沂市马陵山主峰五华顶,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寺院占地面积五万多平方米,有殿堂三百多间,毁于日伪时期。据有关报道,现地方政府正在着手重建,恢复泉湖律寺。
(24)法源寺:位于北京市宣武门外。建于唐贞观十八年(644),太宗以纪念征辽东高丽而死的士兵,故称为悯忠寺。明正统二年(1437),改名崇福寺。清雍正十二年(1734)改名法源寺,后宝华律宗文海福聚律师奉旨入京,主法源寺,由是成为律宗道场。现为中国佛学院所在地。
(根据《中国佛寺史志汇刊》、诸本高僧传以及《佛光大辞典》等材料编写。)
《中国著名律寺或与律学相关的寺院》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