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講演集》-佛教的忠孝觀
時間:公元一九八四年七月
地點:北港
聽衆:法師、護法居士(弟子依空記)
一.世間忠孝的意義
二.佛教忠孝觀的理論根據
叁.怎樣盡忠盡孝
四.佛教對忠孝的貢獻
各位法師、各位護法信徒:
感謝佛陀的慈光加被,能夠來到宗教信仰至爲濃厚,聞名于全省的北港,和各位結個善緣。今天我要和各位談的題目是:“佛教的忠孝觀”。
每一個人都希望聽到別人贊美他是忠臣,他是孝子,甚至是忠孝雙全、舉世景仰的人物。中國數千年的曆史文化,無非是教導老百姓如何盡忠盡孝,家中如果出了一位忠臣或孝子,全鄉裏都感覺無比的光彩。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價值取向的更易,古時候的忠孝觀念,是否應該一成不變的保持下去?什麼是忠、孝的真正意義?在今天這個變化莫測的時代,對于忠孝的觀念,應該有什麼嶄新的诠釋與發揚?這些問題,我從佛教的觀點,分四部份重新對忠孝做一番省察:
一.世間忠孝的意義
在過去的時代,要做一位忠臣很困難,因爲忠臣要對君王絕對的服從盡忠,沒有條件的奉獻犧牲,所謂“君要臣亡,臣不亡不忠;父要子死,子不死不孝。”甚至于陷君親于不義不仁的愚忠愚孝,都不能違抗。 國父孫中山先生在民族主義中曾提到,這個時代並不需要我們盡忠于君主,但是要盡忠于國家,盡忠于民族,國家的利益所在和全民的幸福所系,要盡全力去維護,而不是對于特定個人的盡忠。那麼,我們應該對什麼對象竭盡我們的忠誠呢?我們要忠于國家,覆巢之下無完卵,國家滅亡了,個人也就岌岌可危了。我們要忠于領袖,領袖是領導我們全民完成理想目標的能者;我們要忠于主義,主義是我們全民共同的寄望理想;甚至要忠于愛情,忠于夫妻之間生命相托、至死不渝的感情;忠于朋友,忠于朋友之間誠信不欺、肝膽相照的道義;忠于責任,忠于自己對社會、對家庭、對工作、對承諾、對自己的責任;忠于良心、忠于人格,良心人格是對于道德價值不妥協的一份護愛;忠于信仰,信仰是對于真理信念不轉移的一種追求,我們需要盡忠的對象實在太多了。
所謂“忠”,究竟是什麼意思呢?“忠”有下面幾層含義:
(一)專注的意思:我忠于國家、忠于感情、忠于朋友、忠于信仰,表示我把精神和心意專注在此,投入完全的關懷,甚至獻出整個的生命。
(二)不二的意思:譬如我忠于夫妻感情,表示我珍惜這份憂戚與共的情誼,不再見異思遷,做第二人想。良禽擇木而棲,忠臣擇君而仕,我忠于領袖,表示我已認定一位賢明的領導者,不再貪戀榮華,背棄他去。
(叁)完成的意思:爲了要忠于國家、忠于朋友,乃至忠于信仰,表示我必須去完成彼此之間的一種關系,盡到應有的責任,平時固然要喜樂同享,憂戚與共,臨到最後抉擇關頭,尤其要死生不渝,絕不背信,如同“疾風知勁草,板蕩識忠貞”一樣。
(四)圓滿的意思:既然能夠專注不貳,不計成敗地去竭盡自己的忠誠,完成自己的責任,當下即已圓滿忠貞之行,實踐的本身即是成就。
由此我們可以了解忠的含義,不僅僅是狹義地盡忠某一個人,或對某種特定對象的恭敬崇拜,忠是更廣義地對大衆的服務奉獻。在家庭裏,要忠于妻子兒女,忠于爲人夫、或者爲人婦的一份職責。在社會上,要忠于團體、忠于公司、忠于主管上司,克盡爲人部僚的一份責任。與人相處要忠于道義良心,追求理想要忠于自己的原則立場,在我們的生活裏,忠的美德和我們的關系非常密切,忠的懿行對我們人格成長的影響至深且钜。內心忠誠的人,往往是世路的明燈,光照八方。
在“青年守則”中,開頭第一條就標示:“忠勇爲愛國之本”,第二條接著揭櫫“孝順爲齊家之本”。忠誠對于我們固然很重要,孝順也不容忽視。談到孝順,一般人以爲只要對自己的父母克盡奉養,就是孝順了。事實上,烏鳥禽畜尚知反哺,奉養父母只是孝順最基本的一環,除了對父母盡孝之外,更要擴而充之,對宗族盡孝;功成名就,才能光宗耀祖,門庭增輝,使祖先不致蒙羞。甚至進一步擴大孝道的範圍,對整個民族盡孝,對一切衆生盡孝。
儒家的曾子說過:“如果沒有特殊緣故,而隨便殺害一只螞蟻昆蟲,就是不孝;沒有特殊緣故,隨便摘取一花一草,就是不孝。”曾子把孝道的層次提升到對動物、植物,乃至對一切衆生的愛心,這種無私廣被的慈悲仁愛,就是孝順。曾子能將孝順诠釋得如此圓融,無怪乎日後能成爲孔子門人中弘揚孝經的傳人。
“孝”的意義是什麼呢?所謂“孝”,是曾子所說愛心的表現,孝是對國家、親人一種至真感情的流露,孝是人我之間應有的一份責任,孝是人倫之際的一種密切關系,在千百年流離顛沛,迷惘失措的時空裏,孝維持了長幼有序,父母子女世代相承的美德,孝是對生命的摯誠感謝,更是無悔無怨的回饋報恩。如果說忠是與國與民與己的關系,那麼孝就是與親與人與生的關系。中國文化主張叁綱五常,但是一切人生的重心主要在孝道的闡明,以孝順爲中心,擴而充之,對國家的孝順就是忠,對兄弟的孝順就是悌,對朋友的孝順就是義,乃至對衆生的孝順就是仁,如同一雨霖潤百卉,在柳樹就生煙,在桂樹就放香花,在荷塘就成水苗,在芝草就成新芽,在不同的草木花枝上成就不同的胚苗苞蕾。
孝道的思想,幾千年來深深影響著中國的社會,從曆代典籍掌故的記載,可以明了中國對孝道的重視。過去爲了表揚孝行,有所謂二十四孝的典範,最近有一位立法委員吳延環先生更撰文提倡叁十六孝。在傳統倫理道德式微,價值取向日益偏差的現代,有人登高呼籲護孝悌思想,實在是值得欣喜的現象。不久前臺北市曾經舉辦過孝行獎的頒發典禮,各個縣市也競相仿效,電視並且現場轉播,爲移風易俗的工作盡一份力量。所頒發的孝行獎取“羔羊跪乳”的含義,提醒現代人返本知源,一來不要忘記父母從前哺育褓抱的恩澤,今日一切成就,皆由從前乳育而來,涓滴之恩當思湧泉以報;二來呢,喚醒現代人愛親尊親的良知,不要以爲今日騰達顯赫,博學尊貴,就可以把父母看成卑賤無知的人,這是不對的。子女愛親,當如羔羊跪乳,有極謙恭和睦的心態,在父母面前,子女要極低極低,低到塵埃地面,讓父母順心適意,彌補他們爲養育子女而犧牲奉獻的生命時光,撫慰他們爲子女承受的卒勞傷痛。因此,孝親之道,除了盡本分如羔羊跪乳之外,更應該積極學習“烏鳥反哺”,常懷親恩,亟思還報,才不失爲人子之道。所以提倡孝道就是要如何積極去孝養父母,解決老年的孤苦,甚至解決同胞民族之間的老人問題,這才是真正的大孝。
過去五代同堂的社會,老人是寶貴的智能財産,隨著時代的易革,家庭結構的改變,同堂的古風逐漸消失,父母子女之間形成了所謂的代溝,甚至于悖逆不孝,不知孝敬父母。佛教有一首詩,道盡了天下父母的慈心,這首詩說:
“記得當初我養兒,我兒今又養孫兒;
我兒餓我由他餓,莫教孫兒餓我兒。”
這首詩明白易解,意思是說當初我茹苦含辛將兒女撫養長大,曾幾何時,我的兒女今日也成爲別人的父母,要同樣撫兒育女了。我的兒女不肖不知奉養我,讓我忍饑挨餓,我都能甘之如饴;但是千萬別讓我的孫兒也忤逆父母,讓我的兒女遭受饑餓,那將會多麼令我傷心呀!有兒女的大衆,不妨將這首詩讀誦給你們的兒女聆聽,讓他們多多深思:不孝順父母是多麼的罪過!孟子曾經提到有五種不孝之罪:
(一)荒怠遊戲,不知勤奮上進奉養父母,使父母衣食匮乏,是第一不孝。
(二)嗜好賭博,貪愛杯中之物,只圖自己逸樂,置父母溫飽于不顧,是第二不孝。
(叁)只知護愛妻子兒女,積聚自己的財富,卻把父母冷落一旁,無關懷請安之情,不能克盡孝道,是第叁不孝。
(四)放縱耳目聲色的娛樂,沈溺欲望,讓父母懸念操心,是第四不孝。
(五)好勇鬥狠,愛惹事生非,讓父母擔憂驚怕,使家門不幸,是第五不孝。
羔羊尚能跪乳,烏鴉更知報恩,人若不知孝順父母,進而孝順國家乃至一切衆生,就失去所以爲人的尊貴了。
二.佛教忠孝觀的理論根據
有人也許會認爲佛教出家遁世,逃避世間,對于忠孝之道無法克盡本份。其實佛教和儒家一樣,非常重視人倫關系、道德綱常,尤其注重忠孝的實踐。在許多經典中,佛陀曾經針對忠孝的問題,諄諄告誡弟子如何去奉行。譬如在《雜寶藏經》中,佛陀曾提出十種譬喻,來說明人民應該如何去盡忠仁王國君;並且進一步告訴執政的人主,應該如何去愛護他的子民,爲他們盡忠。佛陀認爲理想的忠孝之道,應該是君仁臣敬,彼此互愛的融和關系,而不是上暴下懼、交互爭利的各懷鬼胎。國王爲什麼值得我們去效忠呢?從以下十種譬喻,可以了解有德的仁王,對人民的重要性:
(1)國王如橋:仁王好比一座橋梁,爲萬民所乘渡,將百姓由貧窮渡至富貴,從困苦渡至快樂,從落伍渡至進步,從煩惱的此岸渡至解脫的彼岸,從憂患的今日渡至美好的明天。
(2)國王如秤:國王好比秤錘一樣,無私地稱出東西的斤兩重量,明智的君主親疏平等,知人善任,依臣民的才能,給予平等的表現機會,不分階級差別,給予充分的發揮因緣。
(3)國王如日:太陽普照大地,給萬物無限的生機;英明的國王也如同太陽一樣,將慈愛的光輝照耀世間,百姓能夠蒙受照拂,安居樂業。
(4)國王如月:國王施行仁政,如同月亮一樣,能夠施給衆生清涼,安然自在,適得其所。
(5)國王如天:天覆蓋一切,給萬物以庇蔭;國王如天,能做萬民的依怙。
(6)國王如地:大地載運萬物,成長萬物,國王如同大地,能夠化育衆生,養成百姓。
(7)國王…
《佛教的忠孝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