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談情說愛

  《星雲大師講演集》-談情說愛

  時間:公元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廿叁日

  地點:彰化縣政府大禮堂

  對象:法師、護法信徒(弟子依空記)

  一.人間凡夫的情愛  二.人間聖賢的情愛

  叁.人間羅漢的情愛  四.人間佛陀的情愛

  各位法師、各位護法信徒:

  我們前天講的是“談天說地”,昨天講的是“談你說我”,今天佛學講座所要講的題目是“談情說愛”。

  一般人對于這個題目,總覺得很好奇;因爲,大家以爲只有男女的情愛才叫做“談情說愛”。其實,不一定只有男女的情愛才叫做情愛,父子、母女之間的親情,朋友之間的友情,同胞之間的袍澤之情都是情愛。

  愛的世界很廣闊,我們不但愛人類社會,譬如愛父母、愛朋友、愛國家……等,我們也愛植物,比如陶淵明愛菊花,周敦頤愛蓮花,現在的蔣緯國將軍提倡“梅花運動”,要大家愛梅花等。還有人喜歡動物,養貓、養狗、賽鴿。甚至有人喜歡礦物,收集各種奇石異物作爲賞玩;更有人集郵、集火柴盒。愛慕有情衆生固然是一種情愛,喜愛無情的草木也是情愛。

  常常聽到有人提出這樣的問題:“人類從何處而來的?”,佛經裏面便告訴我們:“人是從愛中來的!”經上說:“愛不重,不生娑婆”,又稱我們人類是“有情衆生”,可知人是有情感有情愛的生命,愛,是生命的根源。

  有的愛是屬于“染汙”的愛,有的愛屬于“純潔”的愛,有的愛是“占有”的愛,有的愛是“奉獻”的愛。“愛”究竟像什麼呢?從壞的方面說,愛如繩子,會束縛住我們,使我們的身心不得自由;愛似枷鎖,會困鎖住我們,使我們片刻不得安甯;愛有時如盲者,陷身黑暗之中而渾然不知;愛又像刀口上的糖蜜,爲了貪嘗那一點點甜味,而可能有破舌喪命的危險;愛更像苦海,所謂“愛河千尺浪,苦海萬重波”,它可以使我們在苦海裏傾覆滅頂。

  從好的方面講,愛是犧牲、是奉獻,愛是鼓勵、是慈悲。對大衆而言,總希望被人所愛,喜歡獲得別人的感情。但是有一些人,他們則喜歡發揮自己的愛心,去愛社會上的大衆。可是,愛,有時候是很容易出問題,因爲“愛”與“恨”是對難兄難弟,幾乎是形影不離的。愛得不好,會成爲恨,因爲社會上一般人所講的愛,往往僅限于男歡女愛,而不能進一步將愛擴充爲民胞物與的襟抱,將愛升華爲愛護一切衆生的慈悲。今天,我想分四個層次來跟各位講人間的情愛。

  一.人間凡夫的情愛 

  所謂凡夫的情愛,往往是狹隘的、有限的,凡夫的情愛是占有的、有相的。人間凡夫的情愛,有時候會産生許多的問題,歸納其原因,大概有下面幾種:

  (一)愛的對象不對

  看到自己喜歡的人,動起愛慕的念頭,是人之常情,但是愛慕的對象不當時,不但不能增加幸福,反而憑添煩惱。譬如對方已經使君有婦、名花有主,還苦苦追求,只有造成悲劇。況且感情是雙方面的事,落花有意,流水無情,是無法勉強的。用情的程度也應該當淺則淺,當深則深,如果陷溺太過,難免會遭致沒頂的結果。

  (二)愛的觀念不對

  有的人以爲家財萬貫便能買到別人的情愛,有的人以爲身分不相稱、門戶不相當便不能交往,這些都是錯誤的觀念。拿男女情愛的例子來說:像過去的婚姻,一定要有多少聘金才能來作媒,才能談論婚嫁;或者在談情說愛的時候,總考慮到對方的身份、家世、品貌、學曆、職業,列出許多條件來。像這種有條件的愛,已經成爲一種物質層次的愛,而不是真正的愛情,因爲真正的愛是不講求條件,完全付出的。

  (叁)愛的方法不對

  有的人以爲可以叁妻四妾、金屋藏嬌,享盡齊人之福,這是個人享樂的私愛。有的人對于心愛的人,縱然有錯失,也不加以指正,而自己討厭的人則百般加以挑剔,眼睛彷佛蒙上了一層陰翳,不能明白地看清對方的真正面目,因此有人說:愛情是盲目的。我們應該有“愛而知其惡,惡而知其善”的認識,才能真正發揮愛的功用。

  過去有一則警人的故事:有一個富翁非常寵愛他那獨生子,舍不得讓孩子吃半分苦,衣服是服侍者穿的,飯是一瓢瓢餵著吃的,像這樣一直嬌生慣養到叁十歲,這孩子要什麼有什麼,一切都不勞動手,什麼事都不做。一天,富翁過五十大壽,特意請了一個星象家來算命,這一算,才知道富翁陽壽是八十歲,而兒子只能活到六十二歲,這下糟糕了,富翁還來不及替兒子傷心,兒子已經呼天搶地的哭起來了:

  “爸爸呀!你只能活到八十歲,那時我才六十歲,還有好幾年要活;那時你已經到棺材裏睡覺了,誰來養活我呀?我怎麼穿衣服吃飯呀?”

  父母錯誤的溺愛,反而害了子女一生;父母鼓勵的愛,卻能給予子女莫大的力量,對人生作下正確的抉擇。二十幾年前,現在在西來寺住持的慈莊法師決定出家的時候,她的父母一面流淚一面含著微笑看她完成剃度。爲什麼她的父母會悲喜交加、又哭又笑呢?晶瑩的淚珠之後,那是一種什麼樣的感情呢?在當今的佛教界,有很多大學生發心出家,知識青年獻身佛教已經不算稀有的事了。但是在二十多年前,臺灣佛教界風氣尚且閉塞未開的時候,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青年投身到佛教裏,的確是很難的。她的父母對他有骨肉父子的感情,希望子女永遠能承歡自己的膝下,但是他們之間更有道情法愛。做父母的,在微笑與眼淚之間,別有一番深刻的意義。

  其實,佛教並不反對正當的男女之愛、夫妻之情的。只是,現在社會上一些男女青年談戀愛,已經成了胡亂之愛──從可貴的男女之愛演變成惹事生非的亂愛,這種現象是很不好的。

  有人說,情愛一場,在法國是一出喜劇,在英國是一出悲劇,在義大利則是一出歌劇;如果在美國,現在的情愛已成爲一場鬧劇,而情愛如果在我們中國,以我從旁觀察,則是一場醜劇。

  爲什麼我們現代社會的情愛是一場醜劇呢?大家從報紙上可以看到許多怵目驚心的報導,情愛的結果不是毀容就是傷害、毒殺,製造了很多駭人聽聞的醜陋事端。我看到這許多醜陋的事情發生了,總不禁慨歎:唉!衆生實在不懂得情愛。

  所謂情愛,我們姑且不必講到犧牲、奉獻,但至少在情愛裏面彼此不能傷害到對方。《戰國策》裏,樂毅說了句話:“君子絕交,不出惡聲;忠臣去國,不絜其名。”一個君子,如果與人絕交了,不說對方的壞話;忠貞之臣離開了國家,亦不解釋自己的高潔之名。同樣地,有情人能成眷屬,固然很好,如果不能,也要像君子一樣,好聚好散,不必翻臉成仇。一旦情感破裂了,彼此和和氣氣地離開,怎麼忍心把自己過去曾經一度那麼熱愛過的人,憎恨地醜化他、傷害他,甚至摧殘他,這又是何苦呢?

  有人說,青年人談愛情的時候,愛情是挂在嘴上,說說而已;中年人談愛情的時候,愛情在身上、在手上;老年人談愛情的時候,愛情是放在心上,刻骨銘心。由此可知,對愛的體會是隨著年歲的增加而日趨成熟的。一般說來,凡夫的情愛是從紅顔到白發,從花開到花謝,比較貪戀于男女之歡。如果情愛能夠隨著我們人格的遞增而日益提升,隨著道德的長進而日臻純淨,那麼凡夫的情愛也會愈來愈升華,從愛自己,乃至自己的父母眷屬,進而愛世界人類。

  二.人間聖賢的情愛

  人間的聖賢,他們有沒有感情?有沒有情愛?他們的情愛跟人間凡夫的情愛是不是一樣呢?我舉幾個例子,來跟各位講人間聖賢的情愛:

  (一)爲國忘己

  大禹是我們古代的賢者,當時天下的老百姓正受著洪水的災害,他奉命治水,解除天下蒼生的痛苦。十叁年在外督導,叁次經過自己的家門而不進去探望親人,那是因爲他時時想到老百姓正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而忘掉了自己的私情私愛。這種爲國爲民而忘記自己的精神,給我們後代子孫留下了一個典範。

  在戰國時候,屈原是楚懷王身邊的重臣,因爲懷王聽信小人挑撥離間的話,便漸漸疏遠了屈原,甚至將他放逐。可是屈原仍舊熱愛他的國家,忠心耿耿地希望祖國能夠走上強盛之路,因此,雖然不見信于君王,卻不改其憂國憂世的忠貞,他最後甚至投汨羅江而死。我們從他留下來的許多感人肺腑的愛國辭章中,可以感受到屈原那一股不可屈侮的愛國情操,他甯願以身殉國,也不求自己苟活。這種情愛,就是一種犧牲忘己的情愛。

  宋朝的愛國詩人陸放翁,身經南、北宋的變亂,在他臨死的時候,對他的子孫說:“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這種對國家的情愛,也是一種感情的升華。

  (二)爲衆無己

  佛陀的堂弟摩诃男將軍,是迦毗羅衛國的守城大將。當城被敵軍攻破時,他向敵軍說:“不要殺害我的百姓,現在只要請你們等一下;等我沈到水底再浮起來時,你們才開始殺我的人民罷!”敵軍的統領──凶惡的琉璃王說:“反正你們難逃一死,好吧!就答應你最後的一個願望。”摩诃男就沈到水裏面去了,時間過去很久都沒有浮上來,琉璃王很納悶,于是派部下潛到水裏去看個究竟。原來摩诃男把頭發綁在水底的樹上,永遠也不會上來了。他爲什麼把自己沈溺在水中呢?是爲了有更多的時間讓城裏的民衆可以逃亡。像這種爲老百姓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的大無畏的愛,心也是一種高超的情愛。

  人間的聖賢,有的爲了愛國家愛衆生而獻出了他們的生命;有的爲了追求真理而奮不顧身,下面我們來談談爲法忘卻自己安危的聖賢情愛。

  (叁)爲法獻己

  在佛教裏,有“佛教的孔子”之稱的唐叁藏玄奘大師。他爲了到印度去求學佛法,需經過八百裏的沙漠。行經途中,馬所運載的水忽然都傾倒流失了。在沙漠中,如果沒有水必然是死路一條,然而他忍受種種饑渴的煎熬,發出堅宏的誓願:“甯向西天一步死,不往東土一步生。”這種對真理追求的熱忱,也是一種可貴的情愛。

  我們看看日本人穿的…

《談情說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談你說我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