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談你說我

  《星雲大師講演集》-談你說我

  時間:公元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廿二日

  地點:彰化縣政府大禮堂

  對象:法師、護法信徒(弟子依空記)

  一.從社會方面談你我的關系  

  二.從時空方面看你我的關系

  叁.從佛經裏面看你我的關系  

  四.究竟解決你我的關系

  各位法師、各位護法信徒:

  我們今天要講的題目是:“談你說我”。

  在這個人世間裏,人際關系是很重要的。你我彼此的交誼如果很和諧,就會有安樂祥和的關系;如果你我的關系不調和,人際的交往不順暢,就會生出許多苦惱憂煩。每一個人的生存情況,都依靠著你我彼此的合作;世間萬事萬物之所以多苦多憂多煩惱,便是發端于你、我之間的人際沖突,肇因于我們既不懂得如何善待“你”,也不自知如何修持“我”的緣故。所以,在今天這個因緣殊勝的時候,我想跟各位談一談“你”和“我”。

  從前有一位信徒熱心學佛,跑去問禅師:

  “禅師,什麼是“佛”?”

  禅師笑著看他:“這個問題,我不敢告訴你,因爲即使告訴你,恐怕你也不相信。”

  那個信徒立刻恭恭敬敬的說:“禅師的話我一定聽,怎麼敢不相信呢?”

  “既然如此,那我就告訴你吧!”禅師笑著伸出手一指:“你,就是佛!”

  “咦,我只是一介凡夫,那裏敢自居是佛呢!”

  “這是因爲你有一個“我”的觀念作梗,有了我執而不能超越,所以你不知道你自己是佛。”禅師笑著解說。

  信徒似懂未懂,又繼續問道:“我有“我”的緣故,不自知是佛,那麼,請問禅師:你呢?你是不是佛?”

  禅師冁然而笑:“何必執著這麼多呢?有“我”已經不是佛了,再加上有一個“你”,那就更不是佛了!”

  我們在學佛的過程中,所以會覺得有各種迷惑的原因,就是因爲有“你、我”的分別對待觀念,對“你、我”既不能認識清楚,就難免産生無明而造作千般罪業,連帶的對佛法也就難免如霧裏看花、水中撈月一般,見不真切了。我今天和各位“談你說我”,將分別從社會、時空、佛經、究竟四個方面來解說,希望能透顯出一些佛教的奧義獻與大家。

  一.從社會方面談你我的關系

  我們先從“你我爭鬥的開始”來探討“你我計較的原因”。

  我們這個世間的人們,一直不停的互相爭鬥、計較,就是從“你、我”關系的不協調産生出來的。佛經裏面有一個六根會議的譬喻,最能說明這種因果關系:

  原來人的臉孔上,眉毛最高,依次是眼睛、鼻子,最低的是嘴巴。有一天,它們四者聚在一起開會,眼睛首先發難:

  “我是人的靈魂之窗,你們有誰比我重要?如果不是我洞觀萬事燭照萬物,你們怎麼能見出形形色色?靠了我的看視,你們才知道走路;沒有我,你們就寸步難行了。像我這麼有用的眼睛卻屈居沒有用的眉毛下面,我真是不服氣得很!”

  眼睛剛說完,鼻子便立刻搶著說:

  “我這鼻子應該是最重要的啦,你們想想:不但是聞香聞臭要靠我,呼吸也要靠我,我如果一口氣不順,你們還有什麼用啊?像我這麼有用的鼻子卻長在眉毛的下面,讓眉毛高高在上,我才真不服氣呢!”

  鼻子說完了,嘴巴也鼓起如簧之舌發言抱怨道:

  “人的身體上,最有用的應該是我這張嘴才對!靠了我說話,你們才知道什麼是什麼;靠了我張口吃飯,你們才能生存下去。像我這麼有用的嘴,卻長在臉的最下面,反而是毫無用處的眉毛高踞上方,我實在太不服氣了!”

  這樣你一言我一語、你一槍我一箭的紛紛指摘,令眉毛十分爲難,等大家說完了,眉毛就說道:

  “我知道我沒有你們有用,不夠資格在你們上面,現在我願意到你們的下面去。”

  于是眉毛就跑到眼睛下面一站。眼睛一看,吃了一驚:

  “怪了,有點不對勁,這樣不像個人了。”

  眉毛只好再落到鼻子下面,大家一看,也不像個人,就又把眉毛驅逐到嘴巴下面,再怎麼看更不像個人了。這樣你推我趕、你吵我鬧的議論紛紛了很久,終于決定:還是讓眉毛回到原來的上位才最妥當,最像個人。如此你高我低、你來我去了一番,徒然庸人自擾。

  人也是一樣:我們有時候就是不服氣別人比我好,比我高,比我大,因此千方百計的和對方計較、爭奪、鬥法,能欺則欺,能勝過別人一寸就勝一寸,能贏別人一分就贏一分,終于造成了彼此的不和諧,甚至互有痛苦,不能離相去障。這種你我鬥爭的情形,就連恩愛、親蜜如夫妻都不能免,像《百喻經》裏夫妻爭餅的寓言:有一對夫妻爲了爭一塊燒餅吃,你爭我奪的僵持不下,這個丈夫心裏想:“女人比較愛講話,我不妨從這個弱點上去贏她。”于是提議以不講話來決勝負,誰先講話就算輸,燒餅就讓贏的人吃;太太同意了,這夫妻兩個人就面對面坐著,中間擺著那塊餅,彼此一句話都不說的對峙起來了。不久來了一個小偷,窺見屋子裏坐了泥塑木雕似的兩個人,一動也不動,這個小偷不覺心裏納悶起來,不知個中玄虛,可是一連幾小時過去了,兩個人還是不言不動,小偷的膽子就大了,一步一步走近太太的身邊,東摸摸、西碰碰,找不到值錢的首飾,就有意無意的對她吃起豆腐來。那個丈夫眼睜睜看著太太被人欺侮,竟然還是無動于衷,這個太太心裏又氣又急,終于忍耐不住,憤然起身戟指大罵:

  “你是個瞎子是不是?沒看到我被人欺侮嗎?”

  想不到這個丈夫反而欣然色喜的跳起來,一把抓起那塊燒餅就啃,還笑著說:

  “哈哈!你說話了,你輸了!這塊燒餅終于是我的了!”

  像這樣一心計較人我之間的利害、得失,勝則生怨,負則自鄙,由此生出一切迷惑煩惱,是很難和平相處的,唯有去除勝負心,泯滅分別識,才能無爭自安,也才能證入虛空如實的法界。

  由于彼此的互相計較、爭鬥,就造成了種種愛憎。愛的時候,就愛得纏綿熱烈,恨起來也徹底恨得天地殊隔。太愛的人,愛得一分一秒也不能分離,稍一分開,就有了“愛別離”的痛苦;而對于不喜歡的人,一旦冤家路窄碰頭了,就有“怨憎會”的苦。所謂“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就正是人我關系張弛的現象,人我之間的種種不和諧,都是因爲沒有發揚慈悲心,沒有把別人看成跟我一樣,沒有把衆生看成同胞手足,反而你我互相猜忌乖隔,爾虞我詐、我虞爾狡的,自然容易生出一切是非、糾紛、煩惱。其實,你我之間是沒有界限和鴻溝的,應該如《金剛經》上說的“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泯卻心理上沒有意義的種種猜忌對待。

  有一戶人家祖孫叁代同堂,祖父和兒孫相聚的時候,小孫子調皮搗蛋,祖父看不過去,就打了孫子幾巴掌。做兒子的在旁邊看到了,心裏氣憤,就自己打起自己的耳光來;這個祖父十分驚訝,就問:

  “你這是幹什麼呢?”

  那個做兒子的振振有辭的回答:

  “你打我的兒子,我當然也要打你的兒子出氣啊!”

  從社會的關系來看,如果不能認清或調和你我的關系,許多類似的愚癡見解,煩惱障礙就會層出不窮;如果能洞明人我一體的道理,自化化他,那麼種種的是非、種種的糾紛也就迎刃而解了。

  我再從另一個角度,來談談“你”和“我”。

  二.從時空方面看你我的關系 

  我們所認識的“我”,從時間上講,只有幾十年的生命,這種短視的看法,使一般人充滿淺見。其實,人不是只有幾十年的光陰和生命,人不但有綿長的過去,還有無限的將來,叁世因果,六道輪回,人天的生命是不死的,在無限中有恒久的未來。基督教常常說“信我者,得永生”,這話只說了一半,應該再補充爲:“不信者,亦不死”──信,我們的生命固然生生死死不息;不信,也依然要在輪回流轉中出世入世,不會失去的。

  我們的身體像一棟房屋,舊的房屋壞了,要搬到新的房屋去;現世的身體壞了,也要換一個來生的新身體。房子不管怎麼換,主人翁只有一個;身體不管怎麼換,自我的本性也仍然是一個。假如我們都知道自己的生命有無限的未來,那麼對于現在一時的成敗得失,又何必認真計較呢?空間上也一樣,各世有不同的因緣,有無量的造化,一個人如果時時自怨自艾他所擁有的房子只有一間,田地只有幾畝,錢財只有多少……這樣的生命就太卑微渺小了。其實我們這個真實不虛的生命,從時間上講,是“豎窮叁界”的;從空間上看,是“橫遍十方”的──整個的宇宙大千都是從自我的心性之中流露出來的,一花一草一蟲一木都與我的生命息息相關,蘇東坡所謂“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就是這個道理。

  記得叁十年前我初來臺灣時,身上一無所有。從物質上看起來,我確實是一無所有,但是在內心的實相觀照上,我所擁有的,可以說多至無可計數,大到無法衡量。寒冷的時候,我曬太陽取暖,太陽照著我,沒有人會禁止我說:“喂,你不可以曬太陽!”沈悶的時候,我望月自遣,月亮映照著我,也沒有人與我計較說:“你不可以看月亮!”我看花,花自缤紛;我見樹,樹自婆娑;山河大地,任我盡情賞遊,無一不照拂我、清涼我、利樂我;整個叁千大千世界都包容著我,我怎麼會是貧窮的呢?我們如果實實在在體會到自己的生命充滿于古往今來的無窮時光,橫布上下十方的無限空間之中,那裏還會驚懼于一時的得失,恐怖于一世的生死呢?

  然而,遺憾的是:我們人在無窮盡的生死與五趣六道的輪回裏,不知道覺悟,找不到自己真正的家,耽樂多瞋地生生死死一直轉下去而迷癡不覺,實在是很可惜。佛經裏有這麼一段記載:有一個羅漢到一個富翁家去托缽化緣,正好遇到這家人在辦喜事,忙進忙出地沒有人理睬他;這個羅漢東張西望的看了半天,不覺慨然而歎:

  “衆生實在苦,六親鍋裏煮;牛羊席上坐,孫子娶祖母。”

  這個意思是說:衆生愚癡度日,實在是很悲苦的啊!你們只知…

《談你說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談天說地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