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談因說果

  《星雲大師講演集》-談因說果

  時間:公元一九八叁年十一月十四日

  地點:彰化縣政府大禮堂

  對象:法師、護法信徒(弟子依空記)

  一.從衣食住行來談因果  

  二.從你我他等來談因果

  叁.從過去現在未來談因果  

  四.從善惡無記來談因果

  各位法師、各位護法信徒:

  大家好!由于衆多因緣的聚合,我們從今天起,將在這裏舉辦一連叁天的佛學講座。今天晚上我要和各位說的題目是“談因說果”,一提起因果,請大家不要以爲只是一般勸善,教人做做好事而已,佛教的因、果關系絕對不是如此簡單的!

  因果,是事實,是人間的實相,也是很高深的哲學;有因必有果,它的准確性連現代的電腦科技也不如。因果報應不但爲人間所不能勉強,蒼天所不能更易,即使鬼神也不能違抗,它支配了宇宙人生的一切,也種下了橫亘過去、現在、未來的叁世因緣。《涅槃經.憍陳品上》就鄭重指出:“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叁世因果,循環不失。此生空過,後悔無追!”

  那麼,因果是由誰在操縱?由誰來主使的呢?我們可以這樣說:它是由萬法因緣所起的“因力”操縱,由諸法攝受所成之“因相”主使,有其超然獨立的特性。人可以改變天意,但不能改變天理,也就是不能改變因果;因分果分,是佛陀證悟之性海,爲叁際諸佛自知之法界,是不可妄加厘測的。我們常常聽到某些人自誇說:“我什麼都不怕”,這句話說起來是很幼稚、張狂的,是一種愚昧無知的诳言;人可以不怕鬼神,不怕生死,不怕諸佛菩薩,但是卻不能不怕業報,不畏因果。

  在佛教裏面,有兩句話具有深遠的意義:“菩薩畏因,衆生畏果”,菩薩和我們衆生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對因果的看法不一樣。“菩薩畏因”,表示菩薩慎于始,知道“招果爲因”,對于一切事理的迹象不昧不滯,能夠洞察機先,防患于未然;而衆生則不怕“因”,往往逞一時之快,意氣用事做了再說,不能善始亦不能善終,因而無明造作一些罪業之後,就害怕受到懲罰、報應,終日忐忑不安,這就是“凡夫畏果”了。

  一般說來,維系我們社會秩序的基本條件有禮俗、道德、法律,但是最大的力量還是“因果”;法律的約束是有形的,道德禮俗的製裁是有限的,都不如“因果”的觀念深深藏在每一個人的心裏,做嚴厲、正直的審判。如果我們知道這個世界上人類的一切幸福、痛苦不是由什麼神權來控製,而是由“因果”裁決,幸與不幸完全由自身所作所爲而定,有了這層“因果”的體悟,隨時隨地都能約束自己的行爲,規範自我的意念,以維系善良的人情風俗,那麼,社會國家就能邁向祥和康莊的境界了。我們中國一部二十四史,不啻是一部最大、最翔實、最深巨的因果記錄。

  因果,是保護大家的心靈法律,並不僅限囿于佛教的獨門妙谛。可是有些人不這樣想,而認爲因果是可以替換、轉變的。過去有一個做母親的,對于她的兒子笃信因果報應頗不以爲然,屢屢對孩子說:

  “傻瓜!這個什麼因果報應是唬人的,你不要怕,將來遇到什麼因果製裁都有媽媽替你頂,怕什麼!”

  後來有一次,這個孩子被刀子割傷了手,忍不住哭喊:

  “哎唷!好痛啊!好痛啊!”

  做媽媽的眼看血流不止,在一旁頓腳乾著急:

  “糟了!怎麼辦?怎麼辦?”

  這個兒子痛得受不了,就哭喪著臉哀求道:

  “媽媽,您幫我痛一下吧!您幫我痛一下吧!”

  連小小的肌膚之痛,父母都無法代替子女受苦,又何況是禍福生死的因果報應呢!所以,自己的行爲要自己負責,因果報應也由自己來承受。

  以下,我分成四點來和各位談因說果。

  一.從衣食住行來談因果 

  因果,不只是佛門各宗所弘示的道理,更是每一個人衣食住行之中,隨手可拈、隨處可證的真理。

  “你爲什麼要吃飯?”

  “因爲肚子餓啊!”

  腹餓了要進食,進食就是“因”。

  “你吃過飯以後覺得如何?”

  “啊!肚子飽了!”

  肚子飽是一種“果”,有了枵腹進食的“因”,才能收肚子飽了的“果”。

  天氣轉涼的時候,我們要穿衣保暖,冷是“因”,暖是“果”,穿衣服也離不開因果。有些人一出生就住在繁華的都市裏,享受文明的生活,有些人卻終其一生都在荒山野地墾拓,在窮海僻河邊營生,日日困苦月月窮勞,這不是命運不公平,是因緣果報不同。有些人生來就住在花園洋房、高樓大廈,不受嚴寒酷暑的侵襲,有人卻窮居陋巷和違章建築,受著淒風苦雨吹打,這不是世事不公平,是因緣果報差異。同樣是人,爲什麼有人富貴,有人貧苦?爲什麼有人錦衣玉食似王侯,有人叁餐不繼如饑殍?這都是因爲他們自作自受的因果關系不同,並不是命運和世事對他們不公平;怎麼樣的因地修行,便有怎麼樣的果證福報,因果原是相成的。佛教的一偈:

  “我肉衆生肉,名殊體不殊;原同一種姓,只爲別形軀。

  苦惱從他受,甘肥任我需,莫教閻老斷,自揣應如何?”

  這是說:我與衆生的地位、名稱雖然不同,其實一樣的,人人有個真如自性,只不過在轉世投胎的時候,應機隨報而各各成爲人、羊、牛……軀殼不同而已。如果只爲了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欲,而不顧衆生的痛苦,那麼,不必等到閻羅王來審判,我們自己扪心想想:這樣對待衆生是不是公平呢?可見如是因,如是果,造什麼業障,受什麼果報,這是分毫不變的。另外一首詩則說得更透徹:

  “勸君莫打叁春鳥,子在巢中望母歸;

  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

  有些貪食美味的饕餮,專喜歡殺取稚鳥,爲了個人區區的口腹之欲,不但拆散他者的天倫之愛,並且殺戮太多,共業所惑,還會種下他日兵災劫難的禍因。目前許多珍奇的動物,由于人類的貪餍,已經面臨絕種的危機,間接造成嚴重的生態破壞,人類雖然享受到一時的甘肥,卻爲自己世世代代的子孫留下災厄。因此時空容或不同,報應曆曆不爽,世間的一切,都在因緣果報中輪回;一個人幸福不幸福,是貧賤或尊貴,都是其來有自,有因有果的,並非憑空碰運氣而來。叁世因果,俱由業識所成,“十來偈”中說得最是深入淺出:

  “長壽者慈悲中來,短命者殺生中來;

  端正者忍辱中來,貧窮者悭貪中來;

  高位者恭敬中來,下賤者驕慢中來;

  瘖啞者誹謗中來,盲聾者不信中來;

  諸根不具者破戒中來,諸根具足者持戒中來。”

  這首偈告訴我們:人間的貧富貴賤,生命的長壽夭亡,容貌的端正缺失,不是第叁者所能操縱,而是取決于自己的叁業是否清淨?悲心是否遠大?願力是否真切?不但衣食住行有因果,禍福生死也有因果,我們過去培植了多少福德因緣,現在就有多少福報如意,要知道愛惜,不可恣意爲惡。我們這一生中,如果要想富貴、幸福、圓滿,就應該培福、惜福:在消極上,要愛惜福德,就好比銀行的存款要節約惜守,不能亂花亂用揮霍掉,更不能用完,像朱子治家格言說的:“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但念物力惟艱。宜未雨而綢缪,毋臨渴而掘井。”不浪費自己的福德。從積極上做,還要培植福德,滿倉滿谷的存糧總有吃完的時候,只有在田地裏流汗播種的,才更有燦爛收成。

  世間上沒有無因之果,也沒有無果之因,既沒有異因之果,更不會有異果之因了。因果如何,全在自己。

  

  二.從你我他等來談因果 

  我們世間上的每一個人,出生的國家和地方都不同,你不認識我,我不熟悉你,看起來好像沒有什麼關系,其實你我他都是有緣人。佛經裏面說:假如一個人證悟了“宿命通”,能知道人生的過去、現在、未來的多重因果關系,他就會知道天下的衆生在多生多劫以來,哪裏些人做過他的父母、兄弟、姊妹及六親眷屬。

  過去有一戶人家辦喜事,親朋好友都來喝喜酒,筵席擺滿了一條街,鑼鼓喧天的熱鬧非凡。這時候來了一位風塵仆仆的出家人,他站在門邊不住的看,不住的搖頭歎氣,引起很多人的訝異,就有人問:

  “師父啊!人家辦喜事,你歎什麼氣?”

  這位出家人就念了一首偈作回答:

  “牛羊六畜席上坐,叁世祖母娶爲婦;

  堂上敲鼓打公皮,鍋內煎煮是姑姨。”

  意思是說:天下的衆生真是苦啊!今天這一場婚禮,用因果輪回的眼光來看,是叁世的老祖母去逝以後,再投生轉世嫁給孫兒的;而端坐在席上正在大吃大喝的親朋好友,卻都是前世的牛羊豬馬;堂上敲著的鼓,是用前世的公公的皮膚繃成;現在鍋子裏煎煮著的,正是這一家的六親眷屬,是前世的姑母姨娘。這些都不過是在轉生有情、遷流六道的時候,受了業識的牽系,而造作種種乖違無明,成就各種不同的形相和軀殼罷了;其實每一個人的真如本性是一樣的,只是後天的清澄、垢濁不同,引發出不同的執離,使一切在因果中生生滅滅,而你我也盡在因果之中相即相離、相識相隔了。

  汐止鎮有一位肉身不壞的慈航法師,他在圓寂之前做了一首遺偈示誡大衆:

  “奉勸一切徒衆:時時反省爲要;

  每日動念行爲,檢點功過多少。

  只要自覺心安,東西南北都好;

  如果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

  法性本來空寂,因果絲毫不少;

  自作還是自受,誰也替你不了。

  空花水月道場,處處時時建好;

  望爾廣結善緣,自度度他宜早。”

  慈航法師的遺囑,也是希望我們重視因果的關系,不要迷昧昏沈、輕忽怠惰,放縱六根六識,攀緣五慾六塵,孳生百孽百障。古時候父母犯罪累及子女,甚至株連九族,所謂父債子還;法律上說:“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法網有時也會疏漏,讓作奸犯科的人消遙法外,只有因果業報是絲毫不爽的,甚至精密的電腦也無法測度出它的錯綜複雜。在因果業報之前,爲善者必獲福,惡者必遭殃,一切自作自受,任何人都替換不了…

《談因說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談情說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