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認爲從來日本精神較之理更以事爲其特征。例如,由傳教傳來的天臺宗,是富于理論的宗教,但那惠心的天真獨朗的觀法便成易行的了。在彼可說較之理更向于事,而且從此遂發生如親鸾的淨土真宗那樣極端日本的宗教了。日本文化的重心,從理、事一致至事、理一致,更毋甯認爲事事無礙。例如,日本佛教傳入時,所傳是華嚴、天臺那樣理智的宗教、煩瑣哲學的宗教,但那是漸漸簡單化了、實踐化了,從理而向于事。傳教的天臺,至源信已經大大地易行化、實踐化了。一心叁觀成體驗的,以天真獨朗之一語來表示,這個方向成爲法然、親鸾的淨土教,到親鸾更發展爲獨創的日本的宗教了。”[31]“日本佛教在親鸾聖人所說無義爲義、自然法爾裏面,可認爲有日本精神的是所謂現實即絕對、絕對的否定即肯定。”[32] “佛教從來認爲是非國家的。可是鈴木大拙引用了《大無量壽經》(四一)的“此會四衆,一時悉見,彼見此土,亦複如是”等語。和在此土裏以釋尊爲中心的會衆得見淨土似的,由彼土的會衆得見此土。娑婆映淨土,淨土映娑婆,明鏡相照。在這裏可以說指示著淨土與娑婆的聯貫性或一如性。我以爲從此可以考慮到淨土真宗化的國家這個東西,所謂國家,應于此土反映淨土。”[33]等等,朱謙之先生指出,“西田不但站在淨土真宗的立場給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罪惡辯護,而且更積極地把淨土與日本國土相聯系,高唱其反動的日本的國家至上主義。”[34]“西田的“娑婆映極樂”的宗教化的曆史哲學,結果認爲只有天皇製國家的帝國主義才是日本形成的原理,即世界形成的原理。”[35]可見,“西田哲學跟著日本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越到後來越趨向反動。天皇製,即以天皇與其宮廷,軍事、行政官僚、貴族、寄生的土地所有者及獨占資本家的結合體爲根柢的,西田哲學則正是擁護天皇製的一種哲學。”[36]今天我們回想到當年日本軍國主義的軍隊侵略中國,真宗僧侶隨軍助虐,在中國傳教,朱謙之先生的分析並不是不無道理的了。
叁木清(明治叁十年——昭和二十年,即1897~1945)是繼西田之後的一位日本哲學家,朱謙之先生對叁木與淨土真宗的關系也做了研究。叁木自稱自己在中學時就“變爲哲學志願者了”,但朱謙之先生指出:“其實,他那時與其謂爲向望哲學,不如說是傾向宗教。”[37]因爲“那時候主要是讀宗教的書,讀了基督教的書、佛教的書,讀了日蓮宗,又讀真宗的書,又禅宗的書也讀了。在這樣沈潛于一種宗教的氣氛之中感著安慰。宗教書中尤其耽讀的是淨土真宗的經典,如近角常觀的《歎異鈔講義》之類。”[38]又因爲叁木與西田一樣,都是出生于真宗家庭,叁木自述雲:“原來,我育于真宗之家,又記得常聽到祖父母或父母誦《正信偈》、《禦文章》等,並命自己照樣在佛壇前誦讀。讀這些經,是我那地方的基礎教育之一。這就是小孩時候所受的影響吧。青年時代沒有別的,最惹我心的是真宗,因此直到現在還是這樣。”[39]他甚至說:“想著我今後的著落,結局是淨土真宗吧”。[40]可以說,日本的哲學家受到傳統的家庭宗教信仰的烙印很深,這也正是朱謙之先生研究日本淨土真宗人物思想的入門手之處,從叁木的自述裏朱謙之先生就得出了結論,認爲這就“怪不得叁木晚年的遺稿《親鸾》竟那樣傾倒于親鸾上人了。雖然如此,在學校的環境裏,宗教的位置還是用哲學來代替的,所以在當叁年生的時候,他也決心傾向于哲學。在哲學之中,最受影響的是西田幾多郎的《善之研究》,同時並不忘情于宗教。”[41]所以“叁木哲學是西田哲學的繼承和發展,不是越到晚年而越發明白了嗎
如果明了西田哲學是以“無“的論理爲基調的東方型的宗教哲學,那末和西田同出于淨土真宗之家的叁木哲學,其晚年提倡以”無形之形”的思想爲主體的《構想力的論理》,並寫作遺稿《親鸾》,便一點也不足爲異了。”[42]朱謙之先生還指出了叁木哲學的歸宿,這就是:“尤其惹人注目,當叁木摸索著“構想力的倫理”的發展可能性時,也就展開了走向親鸾的道路。遺稿《親鸾》,禮贊親鸾一生活動是真實之教、真實之行、真實之信、真實之證!叁木的“不安的哲學”,終究只能在神秘的、宗教的、非科學的信仰裏得到最後的“大解脫”。”[43]
四、朱謙之先生准備作的日本淨土教研究
近年來,因出版《朱謙之先生著作文集》的工作,筆者在整理朱謙之先生的遺稿中,發現了一本《日本佛教哲學思想史參考用書》的手稿。該稿的封面上,朱謙之先生親筆寫了撰寫四卷本《佛教思想史》的計劃。其總體計劃是,即第一卷印度篇;第二卷中國篇;第叁卷日本篇;第四卷朝鮮篇。這是他想寫的一本比較大部頭的,以研究東亞佛教思想爲主線曆史書。可惜的是這部書只有了一個書目性質的資料索引後,就沒有再繼續下去了。由于現在朱謙之先生的手稿還沒有整理完,故關于《佛教思想史》這一詳細的寫作計劃到現在還未發現,但是根據多年來筆者整理朱先生遺著的經驗,很可能這個計劃會在某一筆記本中。
《日本佛教哲學思想史參考用書》是已經成型的手稿,主要記錄了用于撰寫這部書時的一些原始資料和研究資料的出處,非常詳細地列出了上千部有關日本佛教的著作名稱和出處。這是朱先生的一貫風格,每當他要作一研究課題時,都要將有關的資料全部收集,分類編出,寫在紙上或筆記本上。這種做法很值得我們今天的年輕人學習。
在封面上,朱先生已經詳細地開出了分類大目錄,即“Ⅰ、原始資料;Ⅱ、曆史資料;Ⅲ 、研究資料”叁大部分。同時標明了時間,即“1963.7.14;1963.9.12;1965.5.22.增補”,說明這是經增補叁次,前後叁年才最後完成的。而這時正是朱先生剛好撰寫完和出版了一系列有關日本哲學與思想的著述文章之後。朱先生通過研究日本哲學思想,已經看到了佛教在日本哲學思想史中的重要性。
五、結 語
以上筆者介紹了朱謙之先生的日本淨土教研究的情況。可以看出,朱謙之先生對佛教是非常了解的,他不僅熟悉佛教的教義理論,而且還曾經試圖直接進入佛門。雖然他最終沒有走進佛門,但是他對佛學思想的研究從沒有停止過,而且取得了一些成就。可惜的是他一生裏想做的幾本佛教研究的專著,都沒有實現,僅僅是做了一些資料的搜集工作,他的佛學研究主要反映在撰寫的一些哲學史的著作中,以及翻譯的佛教著作。
從朱謙之先生的遺稿中,我們發現,他的工作態度是非常認真的,爲了撰寫佛學著作,他花費數年的時間,盡可能地將所有目及的資料悉數找到。在本文中裏列出的有關日本淨土教研究的目錄,就已經顯示了他所搜集的資料是非常豐富的,雖然這是近50年前的事情,而且現在的研究成果早已超出了以往,但是他所做的目錄仍然對現有的研究有著重要的幫助。據筆者所見的近年出版的有關日本佛教研究的著作中所附的參考書目,也沒有像朱謙之先生這樣列出如此詳細、如此多的參考書目。其次,在他列的參考書目中,進行了比較科學的分類,例如他所做的“Ⅰ、原始資料;Ⅱ、曆史資料;Ⅲ 、研究資料”叁大部分書目,甚至有的書目還列出了書中的主題和重點,例如“《淨土宗の起源及發達》 望月信亨 昭和五年 東京 共立社 本書泛論淨土宗 其中如第一編《彌陀淨土經典の成立に就いて》(頁302~345) 第叁編本願論 第四編淨土論 均可參看”條,除了記錄了作者,出版單位和出版時間外,還特意說明此書的哪能些內容可以參看,哪些內容就不用看了。這說明他對這些書是親自見過的,甚至讀過的,不然他不會這麼熟悉書中的內容,且又勾出了重點。這樣的缜密的工作態度,難道不是正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嗎。我們僅從這份目錄裏,就能見朱謙之先生的爲人和工作風格,以及他的治學嚴謹的態度。
朱謙之先生的時代,是中國曆史上一個比較複雜的時代。他對日本淨土教的研究,是在受到極“左”思想的壓力下而做出的。當時佛教已經被判定爲“迷信”之類,學術界裏對佛教的研究的人寥寥數幾。朱謙之先生頂著壓力默默地做著這項工作,爲了學術的繁榮貢獻了自己的才智,這種精神是難能可貴的。當然,在“左”的思想影響下,他的學術觀點又必須跟著當時的政治形勢走,所以他的研究裏不可能不帶上時代的烙印,有的觀點甚至有些偏激,但是這並不能抹殺他的學術貢獻。如果是他還活在今天所遇到的開放時代,我想他的觀點一定會有所改變,而更重要的是,他一定會寫出煌煌的佛學巨著。可惜的是他沒有碰到這個大好機會。這是他們那個時代的一代人的悲哀,願今後不再重演。
(本文得到了邢東風先生的幫助,特此鳴謝。)
--------------------------------------------------------------------------------
[1] 十卷“文集”主要內容如下:第一卷主要收集了生平自述、社會、政治方面的著述,第二卷收集了朱先生早年的中國哲學研究、史學研究和中國音樂文學研究以及南方文化研究的專著,第叁、四卷爲中國哲學史研究,第五卷爲曆史哲學研究,第六卷爲現代史學和文化學的研究,第七卷收集了比較文化個案、中外文化交流、宗教學的研究著作,第八卷爲日本哲學的研究,第九卷收集了日本哲學史撰述與韓國禅教史方面的譯作,第十卷爲中國禅學思想史的譯著。
[2] 《現代學術》第2期。
[3] 1、朱舜水——中國の開綠燈樸的唯物主義在日本仁(亻雲)元左明末の學者 《人民中國》(日文版)1963年第4期。
2、 編朱舜水集 朱謙之編1981年8月中華書局。
3、 日本的朱子學 叁聯書店,1958年8月。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 近代日本思想史第二冊(譯稿五冊) 1959年1-3月。
5、 日本哲學史提綱(德川時代,講義) 1959年12月。
6、 日本近代思想家(從安藤昌益至幸德秋水,七冊) 1961年2月-4月,稿本。
7、 安藤昌益—18世紀日本反封建思想家 《北京大學學報》1962年第4期。
8、 日本古學及陽明學 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12月。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9、 日本哲學(東方哲學史資料選集)
10、日本哲學史 叁聯書店,1964年,北京。
11、鐮田柳泓的哲學思想《光明日報》1962年6月1日。
12、陽明學在日本的傳播——中外思想交流史話 文彙報,1962年4月1日
13、朱舜水是“武士道典型人物”嗎?作者胡槐植。《文彙報》1962年6月
14、徂徕學傳入中國——中外思想交流史話,《文彙報》1962年3月13日
15、朱舜水與日本文化《東北學術講演錄》
17、國古典哲學對于日本的影響,《東北學術講演錄》
[4] 《日本哲學史》第7頁,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
[5] 《日本哲學史》第8頁,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版。
[6] 《日本哲學史》第14頁,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版。
[7] 《日本哲學史》第15頁,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版。
[8] 《日本哲學史》第15頁,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版。
[9] 《日本哲學史》第16頁,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版。
[10] 《日本哲學史》第16頁,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版。
[11] 《日本哲學史》第17頁,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版。
[12] 《日本哲學史》第19頁,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版。
[13] 《日本哲學史》第19頁,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版。
[14] 《日本哲學史》第20頁,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版。
[15] 《日本哲學史》第20頁,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版。
[16] 《日本哲學史》第21頁,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版。
[17] 《日本哲學史》第21頁,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版。
[18] 《日本哲學史》第22頁,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版。
[19] 《日本哲學史》第23頁,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版。
[20] 《日本哲學史》第24—25頁,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版。
[21] 《日本哲學史》第321頁,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版。
[22] 《日本哲學史》第322頁,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版。
[23] 《日本哲學史》第322頁,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版。
[24] 《日本哲學史》第324頁,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版。
[25] 《日本哲學史》第337頁,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版。
[26] 《日本哲學史》第338頁,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版。
[27] 《日本哲學史》第338頁,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版。
[28] 《日本哲學史》第338頁,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版。
[29] 《日本哲學史》第338頁,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版。
[30]《日本哲學史》第339頁,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版。
[31] 《日本哲學史》第338—339頁,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版。
[32] 《日本哲學史》第339頁,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版。
[33] 《日本哲學史》第339頁,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版。
[34] 《日本哲學史》第339—340頁,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版。
[35] 《日本哲學史》第341頁,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版。
[36] 《日本哲學史》第342頁,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版。
[37] 《日本哲學史》第354頁,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版。
[38] 《日本哲學史》第354頁,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版。
[39] 《日本哲學史》第354頁,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版。
[40]《日本哲學史》第354頁,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版。
[41]《日本哲學史》第354頁,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版。
[42] 《日本哲學史》第363頁,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版。
[43] 《日本哲學史》第389頁,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版。
《朱謙之先生與日本淨土教研究》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