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日近代佛教交流概述▪P3

  ..續本文上一頁業,極不發達,僅有識之徒與群衆所生薦亡、求福等齋會經忏關系,短一。諸僧寺雖標別禅、講相承,有宗派源流之異,但其內容或毫無實際(若禅寺並不參禅等)、或混合,鮮專精之修學(若雖參禅、兼傳戒、作經忏等),短二。習稱方外,對于世事視若風馬牛之不相及,爲治國者所輕視,短叁。缺乏科學知識,于代表現代之西洋思想,鮮能了解,呆板陳腐,說法不能應當世之機,短四。其上者能隱遁山林,抖落榮利,岩洞茅蓬,關房禅堂,甘苦淡食,持戒修定,長一。禅淨律講,臺賢性相,鹹無專主,不嚴別門戶以相排斥,長二。不爲國性所拘,今佛教有泱泱獨立與世之大風,合于佛教超出世俗之本質,長叁。各宗之學理,雖隋唐來已經華學之變化,而未因近世思想文化之變遷,尚能窺見佛教之純粹真相,長四。”

  日本佛教的“四長四短”是:

  “佛教徒有團體之組織,能辦利濟及教化社會事業,長一。各宗有各宗本山、支寺布教所及專門學校,有教育專宗人才及宣傳專宗教義之機關,雖博大精深者不多觏,而于本宗宗義大致明白,長二。皆能愛國,爲國出力,在國家同視爲重要國民,長叁。對于代表現代之西洋文化思想,已能充分容受,且能用之研究佛教,以適應現代思想,長四。個人持戒、誦經、習禅等自修,漸爲輕視,而坐洞、結茅、閉關,尤絕無行者,鹜外而不重內,短一。偏重各個宗派之系統,而乏佛教全體之統一,甚至十余宗派有裂爲十余教之勢,雖有佛教聯合會之說,僅爲各宗派之聯絡,不能組成一體,爲一宗派之利益,時所脫離,短二。爲國之心過重,有將佛教作爲國家一大機器中之一小機件之勢,失佛教超國族而普遍于世界精神,短叁。全國學界以科學思想爲重心故,佛教徒亦以科學爲本,評判佛教之教理,而失沒佛法超現代科學之殊勝,不能轉科學反爲科學轉,所講佛學,往往如水沖敗死,殆無乳味,短四。”

  進一步,他還認爲,中日佛教各自的短長,又恰好能用以互補。因此又說:

  “中日兩國佛教徒,雖各有短長,但中國佛教之四短,即日本佛教之四長;中國佛徒之四長,又爲日本佛徒之四短。所以中日兩國佛徒應互相了解,取其所長,補其所短,共同發揚佛教理想。”

  太虛大師的分析,未必完全恰當,但確實也抓住了當時中日佛教中各自存在的某些問題和特點。而他希望中日兩國的佛教和佛教學者,能有更多的了解和交流,能有更多的相互取長補短,以共同發揚佛教理想的願望,則正也是我們今天的願望。事實也是如此,今天中日兩國佛教界和佛教已經學術界之間的交流,無論在廣度上還是在深度上,都已遠遠超過了太虛大師的年代。願我們兩國學者珍惜這一傳統,並不斷發揚光大之。

  [1] 《扶桑略記》卷叁。

  [2] 《日本佛教史綱》(楊曾文中譯本,第11頁)。

  [3] 南條文雄(なんじょぅぶんゆぅ1849—1927),日本近代著名佛教學者。主要著作有《大明叁藏聖教目錄》、《校訂梵文法華經》等。先是楊氏在上海交日本學僧松本白華,得知南條文雄、笠原研壽等在倫敦,後于倫敦末松謙澄處進一步得知南條文雄等在牛津大學學梵文,于是修書致意。不久,楊氏在末松寓所與南條會晤,連夜暢敘,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4] 楊氏在《彙刻古逸淨土十書緣起》中說:“頃年四海交通,遂得遨遊泰西,遇日本南條上人于英倫。上人名文雄,淨土宗傑士也。既各歸國,適內戚蘇君少坡隨使節赴日本,屬就南條物色釋典,凡中華古德逸書辄購之,計叁百馀種。”(《雜錄》卷叁)

  [5] 詳見陳繼東撰:《清末日本傳來佛教典籍考》(《原學》第五輯,1996年7月,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6]南條文雄在《大日本續藏經序》中說:“明治二十四年(1891)以後,余與道友相議,所贈居士(楊文會)和漢內典凡二百八十叁部。”

  [7]這批贈書的時間在1887年5月。詳見陳繼東撰:《清末日本傳來佛教典籍考》(《原學》第五輯,1996年7月,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8] 楊氏此《敘》存于《等不等觀雜錄》卷叁,未收入《大日本續藏經》中。

  [9] 詳見陳繼東撰:《日本“大藏經報”中楊文會之資料考》(未刊稿,金陵刻經處成立13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稿)。

  [10] 東初《中日佛教交通史》第二十五章第一節“明治時期的趨勢”(臺灣東初出版社,1970年)。

  [11] 蔣氏《中國佛教史凡例》言:“是書以日本境野哲所著《支那佛教史綱》爲依據。惟原書所引事實,不免錯誤,訛字尤多,今檢閱《正續藏經》,于其錯誤資格改正之,缺略者補充之。”“北魏之南北石窟造像,及隋時靜琬所刻之石經,爲佛教史上重大事實。原書無一語涉及,今特補敘一章。”“曆史通例,應詳近代。原書于清代之佛教,略而不言,蓋以清代佛教材料不易搜集之故,是一大缺點。今于近世佛教史,自清代至民國,特補敘兩章。”

  

  

《中日近代佛教交流概述》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佛教的和平精神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