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日近代佛教交流概述▪P3

  ..续本文上一页业,极不发达,仅有识之徒与群众所生荐亡、求福等斋会经忏关系,短一。诸僧寺虽标别禅、讲相承,有宗派源流之异,但其内容或毫无实际(若禅寺并不参禅等)、或混合,鲜专精之修学(若虽参禅、兼传戒、作经忏等),短二。习称方外,对于世事视若风马牛之不相及,为治国者所轻视,短三。缺乏科学知识,于代表现代之西洋思想,鲜能了解,呆板陈腐,说法不能应当世之机,短四。其上者能隐遁山林,抖落荣利,岩洞茅蓬,关房禅堂,甘苦淡食,持戒修定,长一。禅净律讲,台贤性相,咸无专主,不严别门户以相排斥,长二。不为国性所拘,今佛教有泱泱独立与世之大风,合于佛教超出世俗之本质,长三。各宗之学理,虽隋唐来已经华学之变化,而未因近世思想文化之变迁,尚能窥见佛教之纯粹真相,长四。”

  日本佛教的“四长四短”是:

  “佛教徒有团体之组织,能办利济及教化社会事业,长一。各宗有各宗本山、支寺布教所及专门学校,有教育专宗人才及宣传专宗教义之机关,虽博大精深者不多觏,而于本宗宗义大致明白,长二。皆能爱国,为国出力,在国家同视为重要国民,长三。对于代表现代之西洋文化思想,已能充分容受,且能用之研究佛教,以适应现代思想,长四。个人持戒、诵经、习禅等自修,渐为轻视,而坐洞、结茅、闭关,尤绝无行者,鹜外而不重内,短一。偏重各个宗派之系统,而乏佛教全体之统一,甚至十余宗派有裂为十余教之势,虽有佛教联合会之说,仅为各宗派之联络,不能组成一体,为一宗派之利益,时所脱离,短二。为国之心过重,有将佛教作为国家一大机器中之一小机件之势,失佛教超国族而普遍于世界精神,短三。全国学界以科学思想为重心故,佛教徒亦以科学为本,评判佛教之教理,而失没佛法超现代科学之殊胜,不能转科学反为科学转,所讲佛学,往往如水冲败死,殆无乳味,短四。”

  进一步,他还认为,中日佛教各自的短长,又恰好能用以互补。因此又说:

  “中日两国佛教徒,虽各有短长,但中国佛教之四短,即日本佛教之四长;中国佛徒之四长,又为日本佛徒之四短。所以中日两国佛徒应互相了解,取其所长,补其所短,共同发扬佛教理想。”

  太虚大师的分析,未必完全恰当,但确实也抓住了当时中日佛教中各自存在的某些问题和特点。而他希望中日两国的佛教和佛教学者,能有更多的了解和交流,能有更多的相互取长补短,以共同发扬佛教理想的愿望,则正也是我们今天的愿望。事实也是如此,今天中日两国佛教界和佛教已经学术界之间的交流,无论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已远远超过了太虚大师的年代。愿我们两国学者珍惜这一传统,并不断发扬光大之。

  [1] 《扶桑略记》卷三。

  [2] 《日本佛教史纲》(杨曾文中译本,第11页)。

  [3] 南条文雄(なんじょぅぶんゆぅ1849—1927),日本近代著名佛教学者。主要著作有《大明三藏圣教目录》、《校订梵文法华经》等。先是杨氏在上海交日本学僧松本白华,得知南条文雄、笠原研寿等在伦敦,后于伦敦末松谦澄处进一步得知南条文雄等在牛津大学学梵文,于是修书致意。不久,杨氏在末松寓所与南条会晤,连夜畅叙,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4] 杨氏在《汇刻古逸净土十书缘起》中说:“顷年四海交通,遂得遨游泰西,遇日本南条上人于英伦。上人名文雄,净土宗杰士也。既各归国,适内戚苏君少坡随使节赴日本,属就南条物色释典,凡中华古德逸书辄购之,计三百馀种。”(《杂录》卷三)

  [5] 详见陈继东撰:《清末日本传来佛教典籍考》(《原学》第五辑,1996年7月,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6]南条文雄在《大日本续藏经序》中说:“明治二十四年(1891)以后,余与道友相议,所赠居士(杨文会)和汉内典凡二百八十三部。”

  [7]这批赠书的时间在1887年5月。详见陈继东撰:《清末日本传来佛教典籍考》(《原学》第五辑,1996年7月,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8] 杨氏此《叙》存于《等不等观杂录》卷三,未收入《大日本续藏经》中。

  [9] 详见陈继东撰:《日本“大藏经报”中杨文会之资料考》(未刊稿,金陵刻经处成立1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稿)。

  [10] 东初《中日佛教交通史》第二十五章第一节“明治时期的趋势”(台湾东初出版社,1970年)。

  [11] 蒋氏《中国佛教史凡例》言:“是书以日本境野哲所著《支那佛教史纲》为依据。惟原书所引事实,不免错误,讹字尤多,今检阅《正续藏经》,于其错误资格改正之,缺略者补充之。”“北魏之南北石窟造像,及隋时静琬所刻之石经,为佛教史上重大事实。原书无一语涉及,今特补叙一章。”“历史通例,应详近代。原书于清代之佛教,略而不言,盖以清代佛教材料不易搜集之故,是一大缺点。今于近世佛教史,自清代至民国,特补叙两章。”

  

  

《中日近代佛教交流概述》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佛教的和平精神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