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與現代社會

  佛教與現代社會

  北京大學 樓宇烈

  編者按:這是樓宇烈先生在香港世紀大講堂的講稿。先生親自重新整理並特允在本刊發表,以飨讀者。

  一、佛教是一種怎樣的宗教?

  佛教是世界最古老的一種宗教。同時,佛教又是對現代社會、人生大有補益的一種宗教。佛教又是一種以人爲本的宗教,中國近代有一位高僧,叫做太虛大師。太虛大師曾經說,佛教的問題是人文問題。就是以人爲本的一個宗教。這是一個很深刻的見解。

  一般地,我們也可以講,這個人文問題是所有的宗教共同關注的問題。但是大多數的宗教,都是借助于神的精神和理論來關注人文問題的,或借助于神的力量來關注人文問題。唯有佛教從釋迦牟尼創教的時候開始,就充滿了重視人類,依靠自身的智慧和毅力來進行自我解脫的這樣一種人文精神。

  同時,佛教又是一種關注現實生活的宗教。從大乘佛法來講,大乘佛法的核心乃是發達人生,就是使人生得到一個更好的提高。所以我們說佛教又是一種主張自力解脫的宗教,依靠自己的力量來獲得解脫的宗教。

  佛教是一種智慧的宗教。我們大概常常聽到一句話,叫做“般若波羅密多”,般若波羅密多是什麼意思呢?這般若就是智慧的意思,波羅密多就是到彼岸的意思。所以般若波羅密多就是以智慧到彼岸,所以我們也稱它爲智慧度,或者智度用智慧,自己的智慧來解救自己,所以佛教是一種主張依靠自己的智慧來獲得解脫的一種宗教。

  佛教又是一種提倡自度度他的宗教。不僅僅自己要解脫,還要讓衆生都得到解脫,所以我們又可以說,佛教是一個慈悲的宗教。佛教裏講的慈悲,有兩個方面:慈是給衆生以快樂,悲是把衆生從苦難中間救拔出來。所以,慈悲這種精神就是與樂拔苦,給衆生以快樂,而讓衆生從苦難中間救度出來。這些都體現了佛教是一個以人爲本的宗教,是一個重視現實生活的宗教。

  最後,佛教是一種治心的宗教。在中國從唐代開始就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叫做以儒治國(用儒家的理念來治國),以道治身(以道家的理念來養生),以佛治心。所以也可以說佛教它是一種治心的宗教。

  那麼佛教爲什麼會有這樣一些特性呢?這個是跟它的基本的主要的教義和理論是關聯在一起的。那麼因此我想下面來講一講佛教的主要教義和理論。

  二、佛教的主要教義和理論

  佛教的主要教義,如果拿最簡略的話來講,我想就是兩個字,一個“苦”,一個“空”。苦,可以說是佛教的一種生命觀;空,也可以說是佛教的一種世界觀、宇宙觀。佛教認爲,一切的生命體(佛教中稱爲有情衆生),就是具有生命的事物,是生來就是在煩惱中間,在痛苦中間。佛教常常講的,生命體的苦有八種。前面四種很簡單,就是生老病死。這種苦,就是每個人都要經曆生老病死。其實像這種痛苦,不僅僅是生命體了,可以說所有的現象,包括沒有生命的,它同樣要經曆,因爲一切的東西有生就有滅。對于無生命體來講,佛教就稱爲這個過程叫做“生住異滅”。有産生,然後有穩定的這樣一個時期,然後又有變化的時期,最後也要消亡的。

  除了這四個之外,還有四個苦,一個叫做愛別離苦,剛剛我們講的死別是苦,生離,特別是相愛的人,這個離呢,那肯定的這恐怕眼淚都要流成河的。第二個,就是怨憎會苦,冤家碰頭,那也很難過,怨憎會,碰頭了,會面了,討厭的人最好不要見面,可是偏偏要見面,所以佛教裏面常常講,不是冤家不聚頭,特別是夫婦、父母、子女,常常都是前世的冤家,不是冤家不聚頭。第叁個,求不得苦,想要得到的得不到,那種種的問題和煩惱都來了。最後一個就是五蘊熾盛苦。因爲佛教認爲一個生命體,它都是由五種東西結合而成的。集聚而成的五個方面,包括物質方面的,包括精神方面的。那麼這個五個方面,不論從肉體方面的追求還是精神方面的追求,是不斷地在擴張,那麼這種擴張如果求不得,或者過分,都會給我們帶來很多痛苦。所以佛教認爲,一切的生命體的根本的問題,就是他永遠生活在這樣一種煩惱中間,也就是苦。

  那麼,爲什麼會産生這樣一些情況呢?我們一般人有的時候感覺到我還很樂,在佛教看來,你很多樂其實也是苦,樂極生悲的事情多的是。那麼,爲什麼會産生這樣?佛教認爲就是由于你有很多的顛倒妄想,也就是對現象世界的認識都是一種錯誤的認識。那麼,現象世界的本質是什麼呢?現象世界的本質就是空。佛教所講的空,並不是什麼都沒有。我們一想,哎喲,空,四大皆空,就是什麼都沒有,佛教講的空不是這個意思,佛教講的空的含義是講一切的現象都沒有一個恒常性。爲什麼說一切現象世界沒有恒常性,沒有獨立的主體性呢?佛經裏面常常拿這個比喻來講,就是像夢幻泡影一樣,水中月,像做夢中間,一覺醒來什麼也沒有了;又像霧和電,早晨的霧,太陽一出來就散了,電一閃而過就沒有了,所以說一切現象界沒有恒常性。現象世界我們看到那麼多,但我們看到的這些都是永恒的嗎?不是。而且每一個事物,都是由各種因緣和合而成的。這些因緣聚起來就是這個東西,因緣散了,這個東西就沒有了。佛教認爲,一切煩惱來源于你把這些不真實的虛幻的東西當作真實的。虛幻的東西,不僅把它當作真實的東西來看待,而且還要加以區分,這個是我的,那個是你的,那個是他的,有了這樣一種區分以後,有了這種分別心,就開始要有執著心了。我的東西要好好地守住,你的東西最好有什麼機會的時候,也拿到我這來。所以有了這種分別心,他會有這種執著心。所以,佛教講空,就是讓你認識到這個現象世界的真實。

  而對于現象還是要充分地給予認識的。怎麼樣來解釋這樣一種道理呢?佛教提出了它最根本的理論緣起論。所謂緣起,就是此有故彼有,此滅故彼滅。一切都是因緣而生起的,所以因緣沒有了,也就沒有這個東西,因緣聚合在一起就有了這個東西,因緣散了,它就沒有這種東西。這是佛教的一個最基本的緣起理論。

  從這種緣起理論,佛教就又講它的因果的道理,就是沒有沒有原因的現象,一切現象都是有它的原因的,但是這個原因,主要的原因不是在這個現象之外的另外一個東西,而恰恰是這個現象自身的內在的東西。所以,佛教講因緣。因,拿現在話來講就是主因、自因;緣,就是各方面的一種條件。所以,由因緣聚合才有這個現象,因緣散了就沒有這個現象。

  因爲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因,所以才有它的果,這個因是自身的。拿一個生命體來講,他的因在哪裏呢?因,佛教分析,就是叫做他的業,因就是業。佛教分析,就生命體來講,業有叁大類,身,口,意,叁業。身,指我們的一些行爲。口,就是指我們的言論。意,就是我們的觀念、思想。這個叁業,會在你日常的行動中間,就會做出很多很多的事情來。我們平常時候活動都是通過身、口、意來做的。做出來以後,你的思想、言論、行爲所造成的種種的東西就等于業。那麼你造的什麼樣的業,就會結什麼樣的果。所以有業就有報,業是因,報是果。所以就有了因果報應的說法。

  佛教是否定任何外在的因的。佛教講你現在這樣的情況,是自作自受,這個業是你自己做的,這個報呢,也是你自己受的。所以,在佛教裏面,跟中國的傳統思想不一樣,因爲中國的傳統思想常常是父母種的因,子女來享受這個果的。《易傳》裏面講,“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中國的觀念裏邊,父債要子還,但是,在佛教裏面,他是自作自受的,跟父母沒有關系,只不過借你的父母的身體,來把你原來積累下來的這個業變成現在的這個報。所以佛教沒有什麼父債子還這樣的觀念。佛教裏面就強調自作自受。既然自作自受,那麼當然你應該是自性自度,自己來解放自己了。所以中國傳統裏邊,常常碰到這樣的。有的人說,哎呀,這位禅師,我煩惱多極了,那麼多的煩惱纏著我。那個禅師就會問他,誰縛住你了,你自己縛住你自己,沒人縛住你,所以這個繩子不要讓別人去解,是要你自己解。

  叁、出世和入世

  緣起理論、因果報應的理論,怎麼來改變它呢?其實佛教裏面可以分成兩個階段來說。在原始佛教裏面,主要用四谛論。四谛,所謂的苦、集、滅、道,四谛的道理來講。你人生,生命體都是苦嘛,說苦惱來自你造的業,即業是因,苦是果。這個因就是集,集就是集合你各種各樣的業,所以你有這樣的苦。那麼怎麼來消滅它?用佛教的修行的辦法,對佛教的教義的領悟!那個叫做道和滅。苦,集,滅,道,所以滅是原始佛教追求的,道是它的方法,苦是一切現象的根本,原因就是它的各種各樣的業集,然後我們要消滅它,用的辦法就是佛教講的那套道理。在當時來講,佛教主要的道就是指八正道。它基本上是要離苦離欲來達到一個清靜道。“四谛說”實際上要把各種各樣的現象上面的問題都排除掉,可以說是一個滅色的過程。

  到了大乘佛教,把佛教的空的觀念進一步往前推進以後,就強調一種色空不二的思想。認爲一切現象是性空幻有,本質是空的,但是現象是有的。所以,要得到空,不能離開現象去獲得,不能夠把現象全部消除了才是空,而恰恰是就在現象中間來認識它的空性。這就是我們經常念到的《心經》裏邊的那兩句話,以及《紅樓夢》引的話,叫做“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個色不是指女色,不是指漂亮小姐,而是指一切的現象。我們常常會有誤會,其實它是指一切現象。也就是要我們在現實的生活中間,面對紛亂的現象去認識空,去把握這個空,也就是不要有一種執著,對于這個現象不要有一種執著,執著了就會給你帶來很多的煩惱。

  因此,到了大乘佛教,就把出世和入世這個問題,很好地統一起來了。我們一般人要想逃避現象世界的煩惱,就想去求一個清靜。在大乘佛教看來,這是一個小乘的思想,厭棄生死去追求涅槃。…

《佛教與現代社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