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在大乘看來,既不要去厭煩這個現實世界,也不要去羨慕或者是陷入這個現實世界,不要去羨慕涅槃的境界,也不要去厭棄涅槃的世界。就是一切都要是用這樣一種不二的思想方法來對待。所以,大乘佛教就認爲,一切世間的善法(好的法)都是佛法。人要真正地成佛,不能離開這個世界。佛教是用這樣一些理念,形成了它一些特征。
四、佛教的現代啓示意義
佛教對現代社會有些什麼樣的啓示呢?我們現代社會,可以說是一個病態的社會,特別是現在我們這個社會充滿了種種的矛盾,人跟自然的矛盾、個人與社會的矛盾、自我的身心的矛盾,這些矛盾的造成都可以說是由于我們人的自我的異化。哲學上講的異化的含義就是本來我們創造出這樣的東西來,是爲了使我們自己獲得更充分的自由,更大的自由,結果反而被我們自己創造出來的東西束縛住了我們自己,這就叫做異化。
我們現在的社會,一方面是科技的高速發展,另一方面是人文精神的失落。我們有的時候會不自覺地淪爲神的奴隸,對于神盲目信仰;或者我們就淪爲物的奴隸,成了追逐物欲的這樣的東西。現在人常常以自我爲中心。自我的張揚,現在也是很時髦的。在這種自我中心、自我張揚的過程中間,實際上造成了大量的人格的分裂。這中間最核心的東西,實際上是一種自我的失落。
我記得我的老師馮友蘭先生當年給我們講課的時候講過,我們看曆史上哪個思想家最強調一個什麼理念的時候,肯定這個社會這個問題最嚴重。所以我覺得我們現在每個人都在強調要自我凸現,自我中心,自我張揚,自我體現等等的,恰恰說明我們自我的失落。拿佛教的話來講就是我們的貪嗔癡叁毒無限膨脹的結果。貪,主要指生理上面,也包括精神方面的無限的欲望的追求;嗔是一種嗔恚,就是不平衡,老是嫉妒別人,別人這個比你好了,他心裏就不高興,別人比你強了,你就不高興。我們現在的心理病不得了,在競爭社會裏邊,就是你追我趕的比的過程,這種嗔恚心最厲害。爲什麼我們現在社會亞健康的狀況非常嚴重?亞健康的最根本的就是心理的失衡!癡就是顛倒。顛倒妄想,就是對于現象界的真實面貌看不清。癡的反面就是智慧,智慧就是能夠看清現象的本質,也就是性空幻有。
針對這樣一些病,佛教給予我們現在的社會人生是大有補益的。佛教強調認識我的本來面目,不僅要認識,還要覺悟。那麼人的本來面目是什麼呢?清淨,或者說空。按照通俗的話來講,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就拿物質的事情來講,我們是赤條條地來到這個世界上面,我們又赤條條地離開這個世界,你能帶走什麼?我都是講身外之物是如此。可是人的精神成果,精神成果是可以帶走的,死了以後,很多精神財富消失了,這是我們現在非常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對于這樣一些無形財産,我們怎麼樣來保護的問題,怎麼樣來繼承的問題。
所以,認識到了本性清淨,認識到了一切現象世界都是無常的,都是無我的,那麼你就可以用這樣一種智慧,就是般若的智慧去消除你的分別心,放下你的執著心。我們就可以以一種出世的心去做入世的事,我們需要以一種出世的心去做入世的事。我們要面對現實,不要回避現實,不要逃避現實,要在現實中間去怎麼樣完成人格的培養。佛教是要大家注重當下,我們要學在當下,行在當下,悟在當下,證在當下。
最後可以總結起來,大乘佛教是智慧和慈悲這兩個根本的精神。這兩個根本的精神,用現在的語言來表達,就叫做覺悟人生,奉獻人生。佛教是上求菩提,即上求覺悟,下化衆生。覺悟人生就是上求菩提,奉獻人生就是下化衆生。這兩個是又分不開的。由覺悟而積極地奉獻,由奉獻而不斷地提升覺悟。佛教對于我們現在的社會意義還是很大的。如果能夠把佛教的慈悲的精神去弘揚,去發揚,人人都發揮他的慈悲的愛心,這個世界就會和諧,也就會和平。
五、問答錄
·問:自從佛教傳入中國以後,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其實也有著不同的興衰起落,那麼到底哪些因素決定了它的興衰起落,和當時的政治環境之間又是一種什麼樣的關系?
·答:這個問題很好。就是佛教傳入中國以後,確實有幾度的興衰起落。那麼這種興衰起落,我想就要從不同的方面來看。因爲它不一樣的,它的興衰起落也是不一樣的。比如前期呢,我想有很大的原因就是跟中國的傳統文化磨合需要一個過程,但慢慢慢慢它磨合,它能夠適應中國這樣的傳統文化。而且由于它在本質上面是強調自我的提升,自我的解脫,所以跟中國文化中強調人格的完美、倫理的這樣一種精神來自我修養,應該說是相當契合的。佛教因此興盛起來了,而且滲透到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成爲中國文化的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
佛教衰落,有很多複雜的原因,有政治的原因,有經濟的原因,比如說道教反對佛教,但是歸根結底,我想大概是某種政治勢力的爭奪和某種經濟的問題。到後期,我們常常講,宋明以後中國佛教很衰落,其實這個衰落我想要分開來看。因爲宋代以後,佛教完全可以說滲透到中國的文化中間去了,當時來講,可以說佛教的許多根本的經典都是每個知識分子知識成分裏面必須具備的,沒有這個東西,他是不能夠在社會上面來活動,所以這樣的情況下面,很難說佛教是衰落,而是變換了一種途徑,滲透到了我們的,這個實際上也滲透到了我們的儒學裏邊。但同時另外一方面,它還是有大量的信衆在那支撐著。所以興衰情況很複雜。
·問:舍利子到底是怎麼形成的?非常地神奇,爲什麼只有得道的高僧才能夠形成這個舍利骨,它到底是什麼?
·答:這個我想也很麻煩的問題,要站在一個信仰者的角度來問,來回答呢,還是站在一個非信仰者的立場來回答,或者站在一個所謂的科學的立場來回答呢,這個很難的。我想這個問題最好是不問,如果你信仰它,那就有,如果你不信仰的話,我再給你講,你也說沒有,我也沒有辦法跟你辯論,辯論也辯不出一個結果來,因爲這種現象其實也不僅僅是得道的高僧,可以說其他的人也可以。但是因爲得道的高僧也好,比如說很有名望的人也好,大家關注度高嘛,關注度高就有了嘛;普普通通人死了,燒了,誰也不會到裏面去給我揀那個舍利子,對不對?所以你關注了它就有了,不關注就沒有了,你信就有了,你不信就沒有,它是一個,我想是這麼一個問題,可能我既不站在信仰的立場來講,我也不站在所謂的科學的立場來講。
·問:在我看來,要實現社會的和諧,應該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請問您怎樣看待這種不經過受衆同意的、己欲達而達人的
現象?
·答:這個問題我想是這樣,現在因爲這是一個理想,儒家的一個理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是一個理想,現實它不可能是完全這樣一個理想。在這樣一個現實中間,就有很多倚仗著軍事,或者經濟,或者政治,或者甚至于文化、科技等等方面的強勢,把它一些價值觀念等等的就強加給別人,這個我想正是我們現在需要用我們的儒家的理念,用佛教的這樣一種平等的理念,大力來弘揚和宣傳這樣一種思想,去讓更多的人認識到這一點。
·問:著名的哲學家錢穆大師曾經說過,東方哲學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但是目前的現狀是雖然中國的經濟發展令人矚目,但是環境破壞也是相當嚴重的。您認爲佛教應如何去做來達到環境與經濟的可持續和諧發展,結束目前人們正在進行的惡因,避免吃到惡果?
·答:這個問題提得很好。佛教的慈悲精神,是不僅僅局限于有情衆生的,它是遍及一切的這個現象界的,所以佛教裏面有這樣一句話,叫做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所謂無緣,就是沒有關系嘛,沒有關系我們也要給予它慈,那麼同體當然有關系的了,我們共同生活的一個體了,當然更應該是如此了。所以,慈悲的理念是遍及一切,遍及所有的有情世界和無情世界的。從這個角度來講,佛教應該說是對于人跟自然的和諧相處是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人跟自然的關系越來越緊張的話,對人的生存是帶來了非常大的危害的。積極地來弘揚佛教的這樣一種慈悲精神,包括中國的傳統的儒家思想也有這樣一種大的天人合一的觀念的。這個是今天我們需要積極做的。
·問:我覺得是在從小到長大的這個階段中,往往燒香拜佛和迷信都有關系。如果在大城市燒香拜佛,說明大城市包容性可能會強一些,別人很少會聯系到迷信。但是在一些偏僻的地方,或者說一些農村的地方,他們會用迷信來反映這個現象。我想問你對這現象是如何看待的?佛教跟迷信有沒有一些明顯的劃分的界限?
·答:我想這個也是一個現在比較普遍的問題,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還是把燒香拜佛看成是一種迷信,這是比較普遍的一個現象。這種現象其實也是人們的一種心理上面的需求,我們不應該過分地去製止它。也許他是抱著一種迷信的想法去做這些事情的,但是事實上反映了他一種心理上面的需求,覺得自己的力量在抵禦自然或者抵禦社會的一些壓力上不夠,希望借助于這些力量。我們爲什麼一定要去指責他呢?我想應該容忍。但另外一方面,佛教裏面應該說有“正信”和迷信的區分,就是說你盲目地去信,依靠他力來救助你自己,甚至于對他力崇拜到了分辨不清是非,那麼我想就是個迷信了,但是如果我們能夠正確地理解佛教的最基本的教義和理論的話,我們樹立起來一種自力解脫的信念,我想這個就是一種正信。
另外一方面,我們對于去燒香拜佛,特別是對佛像、菩薩的這種崇敬,我想我們也需要有個正確的引導。也就是去告訴他,佛、菩薩這些雕塑的泥像,只是一種象征。在佛教裏面應該說這個情況還是非常突出的,它不光光是這些佛、菩薩上面有什麼靈性,而是更重要的是這些佛、菩薩的塑像裏面,體現了佛教的一種根本的精神。我們去拜觀音,實際上就要吸收她那種慈悲的精神,要按照她的那種慈悲精神去指導我們的行爲,所以不是說對偶像的一種簡單的迷信,而是通過這些偶像來把握佛教的精神,去實踐這種精神。
我們有四大菩薩,四大道場,代表了佛教的慈悲的精神、智慧的精神。五臺山文殊菩薩就是智慧,普陀山的觀音就是慈悲,峨嵋山的普賢就是實踐,佛教是一種實踐的宗教,就是要去做的。九華山的地藏菩薩就代
表了佛教的一種大願,志願,志向。各個佛、菩薩表達了佛教的一種精神,人們去禮拜它,你就要告訴他,你不是去坐在那等佛、菩薩來救助你,而是要學習他們那種精神,落實到我們自己的生活中間去,行爲中間去,要這樣去引導人們。
·問:我是從西藏過來的。西藏的生活相對來說是非常貧窮,而且文化多方面是非常落後的。但是我現在發現,他們確實是生活上有很多的困難,但是反過來說,他們精神當中好像存在一種很多的歡樂和喜悅。我來漢地大概有四年多的時間吧,我覺得是我們這個繁華的世界當中的所有人,好像是相對來說是有很多的煩惱和憂郁、擔憂、恐懼。現在我們這邊很提倡自然環保,但是很少提倡心靈環保的問題。老師怎麼看待所謂的心靈環保問題?謝謝。
·答:確實是,一個生命體的生命質量,不在于物質生活,更重要的是在于精神生活。只有精神生活提升了,一個人的生命的質量才會是高的。所以我覺得他提這個問題很重要,不僅僅是要環境環保、生態環保,還要心靈環保。不要讓我們的心靈迷失,迷失了自我,找不回自己的本來面貌,那他就會永遠地處于那種自我的失落、心態的失衡。我想心靈環保這個問題,是需要提出來的。心靈環保當然有各種辦法,但是佛教可能是治理我們心靈環保的一個很好的信仰思想。所以我常常講,可能佛教給我們,對于我們現在人可能是一種很強的清新劑,讓我們頭腦更清醒,從這個現象世界的我,怎麼樣想辦法返回到本來的我那去。
·問:我還想請您用一兩句非常簡單的話再告訴我們,佛,它到底是什麼?
·答:我想如果用一句話來講,佛就在你心中,佛就是自覺自悟。
《佛教與現代社會》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