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在大乘看来,既不要去厌烦这个现实世界,也不要去羡慕或者是陷入这个现实世界,不要去羡慕涅槃的境界,也不要去厌弃涅槃的世界。就是一切都要是用这样一种不二的思想方法来对待。所以,大乘佛教就认为,一切世间的善法(好的法)都是佛法。人要真正地成佛,不能离开这个世界。佛教是用这样一些理念,形成了它一些特征。
四、佛教的现代启示意义
佛教对现代社会有些什么样的启示呢?我们现代社会,可以说是一个病态的社会,特别是现在我们这个社会充满了种种的矛盾,人跟自然的矛盾、个人与社会的矛盾、自我的身心的矛盾,这些矛盾的造成都可以说是由于我们人的自我的异化。哲学上讲的异化的含义就是本来我们创造出这样的东西来,是为了使我们自己获得更充分的自由,更大的自由,结果反而被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东西束缚住了我们自己,这就叫做异化。
我们现在的社会,一方面是科技的高速发展,另一方面是人文精神的失落。我们有的时候会不自觉地沦为神的奴隶,对于神盲目信仰;或者我们就沦为物的奴隶,成了追逐物欲的这样的东西。现在人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自我的张扬,现在也是很时髦的。在这种自我中心、自我张扬的过程中间,实际上造成了大量的人格的分裂。这中间最核心的东西,实际上是一种自我的失落。
我记得我的老师冯友兰先生当年给我们讲课的时候讲过,我们看历史上哪个思想家最强调一个什么理念的时候,肯定这个社会这个问题最严重。所以我觉得我们现在每个人都在强调要自我凸现,自我中心,自我张扬,自我体现等等的,恰恰说明我们自我的失落。拿佛教的话来讲就是我们的贪嗔痴三毒无限膨胀的结果。贪,主要指生理上面,也包括精神方面的无限的欲望的追求;嗔是一种嗔恚,就是不平衡,老是嫉妒别人,别人这个比你好了,他心里就不高兴,别人比你强了,你就不高兴。我们现在的心理病不得了,在竞争社会里边,就是你追我赶的比的过程,这种嗔恚心最厉害。为什么我们现在社会亚健康的状况非常严重?亚健康的最根本的就是心理的失衡!痴就是颠倒。颠倒妄想,就是对于现象界的真实面貌看不清。痴的反面就是智慧,智慧就是能够看清现象的本质,也就是性空幻有。
针对这样一些病,佛教给予我们现在的社会人生是大有补益的。佛教强调认识我的本来面目,不仅要认识,还要觉悟。那么人的本来面目是什么呢?清净,或者说空。按照通俗的话来讲,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就拿物质的事情来讲,我们是赤条条地来到这个世界上面,我们又赤条条地离开这个世界,你能带走什么?我都是讲身外之物是如此。可是人的精神成果,精神成果是可以带走的,死了以后,很多精神财富消失了,这是我们现在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对于这样一些无形财产,我们怎么样来保护的问题,怎么样来继承的问题。
所以,认识到了本性清净,认识到了一切现象世界都是无常的,都是无我的,那么你就可以用这样一种智慧,就是般若的智慧去消除你的分别心,放下你的执着心。我们就可以以一种出世的心去做入世的事,我们需要以一种出世的心去做入世的事。我们要面对现实,不要回避现实,不要逃避现实,要在现实中间去怎么样完成人格的培养。佛教是要大家注重当下,我们要学在当下,行在当下,悟在当下,证在当下。
最后可以总结起来,大乘佛教是智慧和慈悲这两个根本的精神。这两个根本的精神,用现在的语言来表达,就叫做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佛教是上求菩提,即上求觉悟,下化众生。觉悟人生就是上求菩提,奉献人生就是下化众生。这两个是又分不开的。由觉悟而积极地奉献,由奉献而不断地提升觉悟。佛教对于我们现在的社会意义还是很大的。如果能够把佛教的慈悲的精神去弘扬,去发扬,人人都发挥他的慈悲的爱心,这个世界就会和谐,也就会和平。
五、问答录
·问:自从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实也有着不同的兴衰起落,那么到底哪些因素决定了它的兴衰起落,和当时的政治环境之间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答:这个问题很好。就是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确实有几度的兴衰起落。那么这种兴衰起落,我想就要从不同的方面来看。因为它不一样的,它的兴衰起落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前期呢,我想有很大的原因就是跟中国的传统文化磨合需要一个过程,但慢慢慢慢它磨合,它能够适应中国这样的传统文化。而且由于它在本质上面是强调自我的提升,自我的解脱,所以跟中国文化中强调人格的完美、伦理的这样一种精神来自我修养,应该说是相当契合的。佛教因此兴盛起来了,而且渗透到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
佛教衰落,有很多复杂的原因,有政治的原因,有经济的原因,比如说道教反对佛教,但是归根结底,我想大概是某种政治势力的争夺和某种经济的问题。到后期,我们常常讲,宋明以后中国佛教很衰落,其实这个衰落我想要分开来看。因为宋代以后,佛教完全可以说渗透到中国的文化中间去了,当时来讲,可以说佛教的许多根本的经典都是每个知识分子知识成分里面必须具备的,没有这个东西,他是不能够在社会上面来活动,所以这样的情况下面,很难说佛教是衰落,而是变换了一种途径,渗透到了我们的,这个实际上也渗透到了我们的儒学里边。但同时另外一方面,它还是有大量的信众在那支撑着。所以兴衰情况很复杂。
·问:舍利子到底是怎么形成的?非常地神奇,为什么只有得道的高僧才能够形成这个舍利骨,它到底是什么?
·答:这个我想也很麻烦的问题,要站在一个信仰者的角度来问,来回答呢,还是站在一个非信仰者的立场来回答,或者站在一个所谓的科学的立场来回答呢,这个很难的。我想这个问题最好是不问,如果你信仰它,那就有,如果你不信仰的话,我再给你讲,你也说没有,我也没有办法跟你辩论,辩论也辩不出一个结果来,因为这种现象其实也不仅仅是得道的高僧,可以说其他的人也可以。但是因为得道的高僧也好,比如说很有名望的人也好,大家关注度高嘛,关注度高就有了嘛;普普通通人死了,烧了,谁也不会到里面去给我拣那个舍利子,对不对?所以你关注了它就有了,不关注就没有了,你信就有了,你不信就没有,它是一个,我想是这么一个问题,可能我既不站在信仰的立场来讲,我也不站在所谓的科学的立场来讲。
·问:在我看来,要实现社会的和谐,应该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请问您怎样看待这种不经过受众同意的、己欲达而达人的
现象?
·答:这个问题我想是这样,现在因为这是一个理想,儒家的一个理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一个理想,现实它不可能是完全这样一个理想。在这样一个现实中间,就有很多倚仗着军事,或者经济,或者政治,或者甚至于文化、科技等等方面的强势,把它一些价值观念等等的就强加给别人,这个我想正是我们现在需要用我们的儒家的理念,用佛教的这样一种平等的理念,大力来弘扬和宣传这样一种思想,去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这一点。
·问:著名的哲学家钱穆大师曾经说过,东方哲学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但是目前的现状是虽然中国的经济发展令人瞩目,但是环境破坏也是相当严重的。您认为佛教应如何去做来达到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和谐发展,结束目前人们正在进行的恶因,避免吃到恶果?
·答:这个问题提得很好。佛教的慈悲精神,是不仅仅局限于有情众生的,它是遍及一切的这个现象界的,所以佛教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叫做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所谓无缘,就是没有关系嘛,没有关系我们也要给予它慈,那么同体当然有关系的了,我们共同生活的一个体了,当然更应该是如此了。所以,慈悲的理念是遍及一切,遍及所有的有情世界和无情世界的。从这个角度来讲,佛教应该说是对于人跟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人跟自然的关系越来越紧张的话,对人的生存是带来了非常大的危害的。积极地来弘扬佛教的这样一种慈悲精神,包括中国的传统的儒家思想也有这样一种大的天人合一的观念的。这个是今天我们需要积极做的。
·问:我觉得是在从小到长大的这个阶段中,往往烧香拜佛和迷信都有关系。如果在大城市烧香拜佛,说明大城市包容性可能会强一些,别人很少会联系到迷信。但是在一些偏僻的地方,或者说一些农村的地方,他们会用迷信来反映这个现象。我想问你对这现象是如何看待的?佛教跟迷信有没有一些明显的划分的界限?
·答:我想这个也是一个现在比较普遍的问题,在很多人的心目中还是把烧香拜佛看成是一种迷信,这是比较普遍的一个现象。这种现象其实也是人们的一种心理上面的需求,我们不应该过分地去制止它。也许他是抱着一种迷信的想法去做这些事情的,但是事实上反映了他一种心理上面的需求,觉得自己的力量在抵御自然或者抵御社会的一些压力上不够,希望借助于这些力量。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去指责他呢?我想应该容忍。但另外一方面,佛教里面应该说有“正信”和迷信的区分,就是说你盲目地去信,依靠他力来救助你自己,甚至于对他力崇拜到了分辨不清是非,那么我想就是个迷信了,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正确地理解佛教的最基本的教义和理论的话,我们树立起来一种自力解脱的信念,我想这个就是一种正信。
另外一方面,我们对于去烧香拜佛,特别是对佛像、菩萨的这种崇敬,我想我们也需要有个正确的引导。也就是去告诉他,佛、菩萨这些雕塑的泥像,只是一种象征。在佛教里面应该说这个情况还是非常突出的,它不光光是这些佛、菩萨上面有什么灵性,而是更重要的是这些佛、菩萨的塑像里面,体现了佛教的一种根本的精神。我们去拜观音,实际上就要吸收她那种慈悲的精神,要按照她的那种慈悲精神去指导我们的行为,所以不是说对偶像的一种简单的迷信,而是通过这些偶像来把握佛教的精神,去实践这种精神。
我们有四大菩萨,四大道场,代表了佛教的慈悲的精神、智慧的精神。五台山文殊菩萨就是智慧,普陀山的观音就是慈悲,峨嵋山的普贤就是实践,佛教是一种实践的宗教,就是要去做的。九华山的地藏菩萨就代
表了佛教的一种大愿,志愿,志向。各个佛、菩萨表达了佛教的一种精神,人们去礼拜它,你就要告诉他,你不是去坐在那等佛、菩萨来救助你,而是要学习他们那种精神,落实到我们自己的生活中间去,行为中间去,要这样去引导人们。
·问:我是从西藏过来的。西藏的生活相对来说是非常贫穷,而且文化多方面是非常落后的。但是我现在发现,他们确实是生活上有很多的困难,但是反过来说,他们精神当中好像存在一种很多的欢乐和喜悦。我来汉地大概有四年多的时间吧,我觉得是我们这个繁华的世界当中的所有人,好像是相对来说是有很多的烦恼和忧郁、担忧、恐惧。现在我们这边很提倡自然环保,但是很少提倡心灵环保的问题。老师怎么看待所谓的心灵环保问题?谢谢。
·答:确实是,一个生命体的生命质量,不在于物质生活,更重要的是在于精神生活。只有精神生活提升了,一个人的生命的质量才会是高的。所以我觉得他提这个问题很重要,不仅仅是要环境环保、生态环保,还要心灵环保。不要让我们的心灵迷失,迷失了自我,找不回自己的本来面貌,那他就会永远地处于那种自我的失落、心态的失衡。我想心灵环保这个问题,是需要提出来的。心灵环保当然有各种办法,但是佛教可能是治理我们心灵环保的一个很好的信仰思想。所以我常常讲,可能佛教给我们,对于我们现在人可能是一种很强的清新剂,让我们头脑更清醒,从这个现象世界的我,怎么样想办法返回到本来的我那去。
·问:我还想请您用一两句非常简单的话再告诉我们,佛,它到底是什么?
·答:我想如果用一句话来讲,佛就在你心中,佛就是自觉自悟。
《佛教与现代社会》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