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与现代社会

  佛教与现代社会

  北京大学 楼宇烈

  编者按:这是楼宇烈先生在香港世纪大讲堂的讲稿。先生亲自重新整理并特允在本刊发表,以飨读者。

  一、佛教是一种怎样的宗教?

  佛教是世界最古老的一种宗教。同时,佛教又是对现代社会、人生大有补益的一种宗教。佛教又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宗教,中国近代有一位高僧,叫做太虚大师。太虚大师曾经说,佛教的问题是人文问题。就是以人为本的一个宗教。这是一个很深刻的见解。

  一般地,我们也可以讲,这个人文问题是所有的宗教共同关注的问题。但是大多数的宗教,都是借助于神的精神和理论来关注人文问题的,或借助于神的力量来关注人文问题。唯有佛教从释迦牟尼创教的时候开始,就充满了重视人类,依靠自身的智慧和毅力来进行自我解脱的这样一种人文精神。

  同时,佛教又是一种关注现实生活的宗教。从大乘佛法来讲,大乘佛法的核心乃是发达人生,就是使人生得到一个更好的提高。所以我们说佛教又是一种主张自力解脱的宗教,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获得解脱的宗教。

  佛教是一种智慧的宗教。我们大概常常听到一句话,叫做“般若波罗密多”,般若波罗密多是什么意思呢?这般若就是智慧的意思,波罗密多就是到彼岸的意思。所以般若波罗密多就是以智慧到彼岸,所以我们也称它为智慧度,或者智度用智慧,自己的智慧来解救自己,所以佛教是一种主张依靠自己的智慧来获得解脱的一种宗教。

  佛教又是一种提倡自度度他的宗教。不仅仅自己要解脱,还要让众生都得到解脱,所以我们又可以说,佛教是一个慈悲的宗教。佛教里讲的慈悲,有两个方面:慈是给众生以快乐,悲是把众生从苦难中间救拔出来。所以,慈悲这种精神就是与乐拔苦,给众生以快乐,而让众生从苦难中间救度出来。这些都体现了佛教是一个以人为本的宗教,是一个重视现实生活的宗教。

  最后,佛教是一种治心的宗教。在中国从唐代开始就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叫做以儒治国(用儒家的理念来治国),以道治身(以道家的理念来养生),以佛治心。所以也可以说佛教它是一种治心的宗教。

  那么佛教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些特性呢?这个是跟它的基本的主要的教义和理论是关联在一起的。那么因此我想下面来讲一讲佛教的主要教义和理论。

  二、佛教的主要教义和理论

  佛教的主要教义,如果拿最简略的话来讲,我想就是两个字,一个“苦”,一个“空”。苦,可以说是佛教的一种生命观;空,也可以说是佛教的一种世界观、宇宙观。佛教认为,一切的生命体(佛教中称为有情众生),就是具有生命的事物,是生来就是在烦恼中间,在痛苦中间。佛教常常讲的,生命体的苦有八种。前面四种很简单,就是生老病死。这种苦,就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生老病死。其实像这种痛苦,不仅仅是生命体了,可以说所有的现象,包括没有生命的,它同样要经历,因为一切的东西有生就有灭。对于无生命体来讲,佛教就称为这个过程叫做“生住异灭”。有产生,然后有稳定的这样一个时期,然后又有变化的时期,最后也要消亡的。

  除了这四个之外,还有四个苦,一个叫做爱别离苦,刚刚我们讲的死别是苦,生离,特别是相爱的人,这个离呢,那肯定的这恐怕眼泪都要流成河的。第二个,就是怨憎会苦,冤家碰头,那也很难过,怨憎会,碰头了,会面了,讨厌的人最好不要见面,可是偏偏要见面,所以佛教里面常常讲,不是冤家不聚头,特别是夫妇、父母、子女,常常都是前世的冤家,不是冤家不聚头。第三个,求不得苦,想要得到的得不到,那种种的问题和烦恼都来了。最后一个就是五蕴炽盛苦。因为佛教认为一个生命体,它都是由五种东西结合而成的。集聚而成的五个方面,包括物质方面的,包括精神方面的。那么这个五个方面,不论从肉体方面的追求还是精神方面的追求,是不断地在扩张,那么这种扩张如果求不得,或者过分,都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痛苦。所以佛教认为,一切的生命体的根本的问题,就是他永远生活在这样一种烦恼中间,也就是苦。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一些情况呢?我们一般人有的时候感觉到我还很乐,在佛教看来,你很多乐其实也是苦,乐极生悲的事情多的是。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佛教认为就是由于你有很多的颠倒妄想,也就是对现象世界的认识都是一种错误的认识。那么,现象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呢?现象世界的本质就是空。佛教所讲的空,并不是什么都没有。我们一想,哎哟,空,四大皆空,就是什么都没有,佛教讲的空不是这个意思,佛教讲的空的含义是讲一切的现象都没有一个恒常性。为什么说一切现象世界没有恒常性,没有独立的主体性呢?佛经里面常常拿这个比喻来讲,就是像梦幻泡影一样,水中月,像做梦中间,一觉醒来什么也没有了;又像雾和电,早晨的雾,太阳一出来就散了,电一闪而过就没有了,所以说一切现象界没有恒常性。现象世界我们看到那么多,但我们看到的这些都是永恒的吗?不是。而且每一个事物,都是由各种因缘和合而成的。这些因缘聚起来就是这个东西,因缘散了,这个东西就没有了。佛教认为,一切烦恼来源于你把这些不真实的虚幻的东西当作真实的。虚幻的东西,不仅把它当作真实的东西来看待,而且还要加以区分,这个是我的,那个是你的,那个是他的,有了这样一种区分以后,有了这种分别心,就开始要有执着心了。我的东西要好好地守住,你的东西最好有什么机会的时候,也拿到我这来。所以有了这种分别心,他会有这种执着心。所以,佛教讲空,就是让你认识到这个现象世界的真实。

  而对于现象还是要充分地给予认识的。怎么样来解释这样一种道理呢?佛教提出了它最根本的理论缘起论。所谓缘起,就是此有故彼有,此灭故彼灭。一切都是因缘而生起的,所以因缘没有了,也就没有这个东西,因缘聚合在一起就有了这个东西,因缘散了,它就没有这种东西。这是佛教的一个最基本的缘起理论。

  从这种缘起理论,佛教就又讲它的因果的道理,就是没有没有原因的现象,一切现象都是有它的原因的,但是这个原因,主要的原因不是在这个现象之外的另外一个东西,而恰恰是这个现象自身的内在的东西。所以,佛教讲因缘。因,拿现在话来讲就是主因、自因;缘,就是各方面的一种条件。所以,由因缘聚合才有这个现象,因缘散了就没有这个现象。

  因为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因,所以才有它的果,这个因是自身的。拿一个生命体来讲,他的因在哪里呢?因,佛教分析,就是叫做他的业,因就是业。佛教分析,就生命体来讲,业有三大类,身,口,意,三业。身,指我们的一些行为。口,就是指我们的言论。意,就是我们的观念、思想。这个三业,会在你日常的行动中间,就会做出很多很多的事情来。我们平常时候活动都是通过身、口、意来做的。做出来以后,你的思想、言论、行为所造成的种种的东西就等于业。那么你造的什么样的业,就会结什么样的果。所以有业就有报,业是因,报是果。所以就有了因果报应的说法。

  佛教是否定任何外在的因的。佛教讲你现在这样的情况,是自作自受,这个业是你自己做的,这个报呢,也是你自己受的。所以,在佛教里面,跟中国的传统思想不一样,因为中国的传统思想常常是父母种的因,子女来享受这个果的。《易传》里面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中国的观念里边,父债要子还,但是,在佛教里面,他是自作自受的,跟父母没有关系,只不过借你的父母的身体,来把你原来积累下来的这个业变成现在的这个报。所以佛教没有什么父债子还这样的观念。佛教里面就强调自作自受。既然自作自受,那么当然你应该是自性自度,自己来解放自己了。所以中国传统里边,常常碰到这样的。有的人说,哎呀,这位禅师,我烦恼多极了,那么多的烦恼缠着我。那个禅师就会问他,谁缚住你了,你自己缚住你自己,没人缚住你,所以这个绳子不要让别人去解,是要你自己解。

  三、出世和入世

  缘起理论、因果报应的理论,怎么来改变它呢?其实佛教里面可以分成两个阶段来说。在原始佛教里面,主要用四谛论。四谛,所谓的苦、集、灭、道,四谛的道理来讲。你人生,生命体都是苦嘛,说苦恼来自你造的业,即业是因,苦是果。这个因就是集,集就是集合你各种各样的业,所以你有这样的苦。那么怎么来消灭它?用佛教的修行的办法,对佛教的教义的领悟!那个叫做道和灭。苦,集,灭,道,所以灭是原始佛教追求的,道是它的方法,苦是一切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它的各种各样的业集,然后我们要消灭它,用的办法就是佛教讲的那套道理。在当时来讲,佛教主要的道就是指八正道。它基本上是要离苦离欲来达到一个清静道。“四谛说”实际上要把各种各样的现象上面的问题都排除掉,可以说是一个灭色的过程。

  到了大乘佛教,把佛教的空的观念进一步往前推进以后,就强调一种色空不二的思想。认为一切现象是性空幻有,本质是空的,但是现象是有的。所以,要得到空,不能离开现象去获得,不能够把现象全部消除了才是空,而恰恰是就在现象中间来认识它的空性。这就是我们经常念到的《心经》里边的那两句话,以及《红楼梦》引的话,叫做“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个色不是指女色,不是指漂亮小姐,而是指一切的现象。我们常常会有误会,其实它是指一切现象。也就是要我们在现实的生活中间,面对纷乱的现象去认识空,去把握这个空,也就是不要有一种执着,对于这个现象不要有一种执着,执着了就会给你带来很多的烦恼。

  因此,到了大乘佛教,就把出世和入世这个问题,很好地统一起来了。我们一般人要想逃避现象世界的烦恼,就想去求一个清静。在大乘佛教看来,这是一个小乘的思想,厌弃生死去追求涅槃。…

《佛教与现代社会》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