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的最高境界——涅槃▪P4

  ..續本文上一頁抓到怎麼辦?後來有一天他就想到一個主意。就學老鼠咬東西。結果這戶人家就說今晚老鼠怎麼這麼多?就起來打老鼠,當把櫃子打開的話,他一下就跑了出來,把人家的燈籠都踢翻了,跑掉了。人家就跟著追,這個兒子跑到一個死胡同,胡同裏有一個井,井旁邊有一個大石頭,他就拿著大石頭投到了井裏了,發出很大的聲音,這家人過來一看,這是一個死胡同,而且有一個大井,而且聽到很大的聲音,就以爲這個人跳井了。這個兒子跑到家就埋怨父親,父親說那你怎麼回來了?你好了,已經學會了,餓不死了。這個意思是如果你不會靈機應變的話,事情是做不成的。禅宗的意思什麼事情都要你自己想辦法,來找到出路。

  佛教還要求你怎麼樣才能做好,要有一顆平常心,剛才講了,你真正把它空掉了,采得能有一顆平常心,如果你不能把它空掉,不認識事物的本來面貌,不加以分別,就不會有一顆平常心,就不知道你我好壞。平常心就是用什麼都不去計較,用現在的話講就是達到了共榮,佛教裏不說法,八風吹不動,什麼是八風?利衰、毀譽、譏嗔、苦熱,八風中的利衰,利就是興旺,不管怎麼樣衰落或者興旺都不受打擊或者揚揚得意。

  有一天蘇轼到廟宇裏面去參觀,看到廟宇裏面大殿非常莊嚴就謝了一首詩,既首天東天,佛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他寫了之後很得意,讓一個小時尚給他師傅,一會兒他師傅回來了,小時尚給他了之後,佛印禅師寫了之後就說“放屁”。蘇東坡看了之後說我寫了詩之後怎麼說放屁呢?就找佛印去算帳。佛印說“什麼八風吹不動,我一屁你就過來了”。

  以出世心做入世事,就是慈悲濟事。菩提薩多(音),菩提是覺悟的意思,薩多(音)是有情衆生的意思,所以叫覺悟了之後的有情。菩薩是泛指一切覺悟了的有情衆生。所以各位如果常進佛法,很多出家人見了你也會叫你菩薩,我們在明清小說裏面見到很多菩薩,也出現了很多佛,還有釋迦牟尼、阿彌陀佛、彌勒佛等等很多很多佛,確實有一個神話的過程,但是總體來講,佛教裏面的佛、菩薩也好,都是代表了一種佛教的精神。你去拜佛也好,拜菩薩也好,要體會一種精神,用這種精神指導自己的人生。

  五臺山是文殊菩薩,文殊表現了佛教的智慧象征,峨嵋山是普賢菩薩的道場,普賢代表了佛教的實踐精神,九華山是地藏菩薩的道場,地藏菩薩是代表願望,願就是一種志向。是什麼志向呢?叫地獄不空事不成佛,衆生渡淨方正菩提(音)。我們要學習這樣的精神到我們生活中去實踐,來指導我們的思想、生活。是這樣一種表征,並不是有神靈,不是你求他來了,他就來,你永遠去等是等不來的,你領悟它了,去實踐了,你就可能成功了。

  你可以把佛教跟我們的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佛教是關懷社會、關懷終生的宗教,是慈悲的宗教,佛教又是強調自力解脫的智慧,而不是等待佛或者菩薩拯救自己,而是強調靠自己的力量來拯救自己。這就是爲什麼在物質高度發展的情況下,人們的身心都受到物質世界,物質文明的給人們帶來了許多快樂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多的痛苦,所以我認爲佛教是一門清涼劑,讓我們認識到沈溺于現象世界給我們帶來的痛苦,如果我們能夠透過現象世界把握本知,那麼我們就可以求得心靈的平靜、安靜,爲這個社會做出自己終生的貢獻。所以歸納起來,我想佛教是覺悟人生、奉獻人生,慈悲做人、智慧做事的宗教,我們可以從中吸取很多的營養,它並不是一種崇尚迷信,推崇他利的宗教。這樣才可以獲得佛教心靜、寂靜、涅槃的境界。

  蘇彤:非常感謝給我們上的國學大課,下面是提問時間。

  問:現在在這裏這麼多同學都是企業的老板、企業家。不信佛起碼不會愛佛,我認爲來的人不吸收佛教的思想,我不信佛,心中沒有佛,表面也不拜佛。我個人感受,佛從表面上看是一個大雜燴的感覺,從印度、尼泊爾到中國,從漢代傳入,商周的時候,估計在這以前我們的佛多了,我從封神演義看到,姜子牙封了很多佛,這個也成佛,那裏也成佛。在每個廟宇大殿裏面都有觀世音菩薩,如果我們把它們湊在一塊兒,從印度的釋迦牟尼爲中心的,我們可以聯合在一塊兒,從表面好理解,最起碼可以對人家有所交代,從漢代到唐代起碼百年,這中間估計人合的東西非常多。四大金剛死了成佛,黃飛虎死了也成佛,我就搞不懂了。在佛教裏面到底是不是悟佛成佛嗎?

  樓宇烈:你看的是封神演義裏面很多東西都是虛構的東西,裏面確實有很多的變化,也是佛教和中國文化有很多的結合。比如說觀音是救苦救難的,用佛教來講是一個化身,化身成各種各樣身份的人,跟相同身份的人交流更好,所以有很多化身。比如說從《白衣經》裏面講,他到軍隊裏教化就以是以軍人的身份出現,他到知識分子隊伍去教化就以知識分子的身份去傳教。但是不管怎麼樣,這是佛教的比喻。既然是比喻我們就不能把它當做“實”來看待,如果把虛的比喻看實的,就不對了。故佛法無所不在,各自去體會。

  在佛教裏面都希望佛永遠在人間來教化人,教化衆生。所以一個佛死了,希望塵緣再來,是希望再回到人間來教化衆人,所以佛教如果出家人的話來說,“上求菩提,下化衆生。”所以很多的描述都是一種比喻,來來回回的我們都希望能夠再來到這個世間,這當然是不可能的,每個世界都會出現自己的菩薩,自己的佛,這是沒有問題的,在藝術加工中,過去的哪個菩薩來到了世間,觀音菩薩有描述中早就成佛了,怎麼改成佛了,而且在描述中,佛是高一等的,菩薩是低一等的,錯了,佛教中沒有這個,佛和菩薩這個詞是一樣的。

  佛也是覺悟,菩薩也是覺悟了的人,這是一樣的,沒有這種區分的,只是在不同的場合,爲了我們取得一個好的效果,所以我們要限衆生,所以到了宋代以後,,觀音菩薩一個是女性化了,更慈悲一些,還有一個是觀音菩薩有各種各樣的形象,有送子觀音,提籃觀音等等,適應人們各種各樣的追求,這是一個比較性的東西,所以我們要把握他根本的精神。

  問:佛教的修行有很多種,作爲衆生來說,走上菩提之道也有很多方法,磕長頭也是一種苦行,你對苦行有什麼樣的看法?

  樓宇烈:苦行是佛教裏面比較古老的修行方法。我們可以在小說裏面看到這樣的詞就是頭陀,頭陀就是苦的意思,佛教裏面頭陀行就是酷刑。印度的婆羅門教就是以苦來修行的。在山裏面的洞窟裏面來修行。我們說叁件衣缽在洞裏面,這是一種磨煉。有的人認爲不經過這樣的磨煉就不能使自己心靜的話,我想也是可以的。不是說不苦行就是不好的,或者苦行就是好的。我認爲人要經過曆練的話,就要吃點苦,這對人的人生非常重要。現在對一些年輕人,特別是在城市裏長大的年輕人,他們沒有經過磨煉,或者不了解我們一般大衆的生活,自己也不了解這方面體會的話,也不可能對人生有真正的體悟,所以我也勸他們去做,但是也不一定要采取那樣的方式。生活中的磨煉可以有各種各樣的辦法,這是一種必須,只不過有各種各樣的形式。我也認爲這是一種執著的表現,有的人認爲只有才行,不這樣就不可能覺悟。有的人認爲沒有這樣做,他的覺悟不是真實的,是假的。我認爲可以不這樣看待,方法各不相同,個人和個人也不一樣。

  剛才講了,法無定法、因人而宜。我下面還有兩句話,理有常理,順其自然。

  這四句話放在任何場所都適用,包括修身養性。有人看我70多歲還不錯,有什麼養生秘訣?我說沒有養生秘訣,我的養生方法不一定適合你。問一個人你長生的秘訣是什麼?說我運動。問另外一個長生的秘訣,他說我從來不運動。再問一個,他說我不吃肉,還問一個,他說我就愛吃肥肉。每個人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你願意那樣我們也尊重,他是那樣我們也尊重他,不要以這個評判那個,不要以那個來評判這個,只有這樣一條路才可以通向覺悟之路,條條大路都可以通向覺悟之,只是你如何找出適合你自己的,不要認爲只有這樣才可以通向覺悟,其它所有的辦法都不能通向覺悟,都是假的。我認爲佛教最重要的是在這個地方,可以重新發揮每個人適合自己的。

  我還可以講一個故事。有一個禅師得悟。別人問他什麼問題,他就舉一個手指頭讓大家體會去,他身邊有一個小侍者,看別人問他什麼事情他都舉一個手指頭,所以別人就叫他“一指禅師”,覺得佛也不是很難悟,就一個手指頭就結束了。有一天這個禅師出去了,來了一夥人求禅,別人問師傅哪兒去了,他就說師傅出去了,他說你問我也可以。之後別人問他他就舉了一個指頭。過後,大家就跟師傅說你這個小徒弟很聰明,把你的手勢都學會了,就一個手指頭。之後這個禅師對這個小徒弟說我來考考你。問他“什麼是你的本來面貌?”他就伸出一個手指頭,師傅一下拿刀把他的手指頭給砍掉了。再問什麼是你的本來面目,他想去舉手指頭,但是已經沒了。

  這就像開鎖一樣,一把鎖只能有一把鑰匙,這把鑰匙只能開這個鎖,這個把鎖不能開別的鎖。

  現場觀衆:我結合實踐學佛的一點心得。今天樓先生講的治心,我覺得非常重要。我們現在大千世界中有很多煩惱,我今天學到了,空有不二,這個心得我印象非常深,如果有時間的話,我願意跟大家交流。

  問:我是來自上海的,謝謝樓教授給我們開課。我本人是信佛的,我們家人也是信佛的,我有兩個問題,佛教裏面講因果的,相信因果才會對佛教有一些信。我想請問樓教授你本人對因果怎麼看待的。佛教裏面分大乘小乘,密宗屬于藏傳佛教裏面的,那麼顯宗有受戒的定義。您怎麼看?

  樓宇烈:受戒的問題是每一個佛教徒都有的,不光佛教徒有,基督教有基督教的戒,戒是不同的,做每一個信仰團體來講,會有自己要遵守的東西。但是基督教裏面也是,受的戒也是不一樣的,基督教也是一樣,漢傳佛教、藏傳佛教也是,他是密宗,是大乘佛教的後期。在印度早期來講也沒有什麼寺廟,到了吃飯的時候,拿著缽去沿街乞討,乞討的時候給你什麼你就吃什麼,不是說給我素的我就不吃。按照佛教的定義要平等對待,比如說我今天專門去討富人家明天去討窮家,或者跳著去討,講究衆生平等。佛教剛傳到中國的時候也沒有五戒,不吃葷不是指肉,葷是草字頭加一個軍,就是五葷不能沾,帶有刺激性的,亂性的不能吃,像蔥蒜、韭菜。到了漢朝的時候,梁武帝提出了酒肉不能沾。所以它也不是絕對的。現在從漢傳佛教裏面有這樣的戒,漢傳佛教傳到韓國、日本也是這樣的,但日本也有吃葷、喝酒的,我到日本寺廟裏面去看,他們的倉庫裏面好多酒。遇到大的法事的時候,信徒們貢得都是酒。天主教也是這樣,天主教到上個世紀才開放用當地的語言來傳教。佛教一直說入境隨俗,用當地的語言來傳教。我們可以用漢傳的界定來判斷南傳、藏傳的,像開佛教大會,叁個傳的都有,食堂裏也就隔開,大家各吃各的。

  第二,講因果。當地的民衆都相信因果報應,因果輪回。但是我們看到佛教追求的是什麼呢?佛教恰恰追求的是超越生死輪回。生死輪回是一個大衆的認識,也是大家喜歡性的生命觀,人生觀。但是不管不顧,你要從大家的認識出發,才能把它解決。佛教講“有因就有果”,你種下什麼因就有什麼果,但是不是用因來限定你的果,或者你這個果就必然會受到你的因的決定。如果一般人相信了這樣的因果觀,那你就讓你的因給算定了,如果你相信因果觀是因爲你造的因所以有這樣的果,那麼你改變了你的因就會改變你的果,這樣的因果觀,就不是一種命運的因果觀。我經常說你信了算命人說的,那麼你就給他算中了,如果你相信這個命是由自己的行爲造成的,那麼你改變你的行爲是不是就可以改變你的命了?這樣他就栓不住你的命,命操縱在你的手裏。所以佛教的因果觀可以引向兩個方向,一個是讓你安立命。第二,通過改變我的思想行爲來改變我的果。這就不是命定的,而是一種非常積極的人生觀。所以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不是單向的,任何文化也有兩面性,文化也是雙面刀,它既可以讓你變得非常智慧,也可以使你變得非常愚蠢。

  我們的信仰也是這樣,我常常接觸到信仰的人,有的人從旁觀看,沒有信仰也很聰明,很有文化層次的人,但是有信仰之後反而沒有文化,反而執著了?這就是迷信。佛法就是破除你的執著,包括你對佛法的執著,對迷信的執著,但是有些人信了之後反而變得更爲執著了。這是事物的兩面性。

  當然這也是一個過程,從最開始的執著變得更加執著到最後變得沒有執著了。有一個人原來看世界現象認爲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後面聽佛教講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這不是空嗎?當他真正領悟到了之後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這也是一種輪回,回到了否定的提升。你既不沈迷于這個現象,又能把握這個現象的根本,所以是這樣的互補。

  我們要相信但是我們又不能執著,因果帶來的東西,六道輪回,我們比較多聽到,講的是前世的因,今世的果,今世的因後世的果,叁世的輪回。但佛講的僅僅是叁世,都是你心所生的相。你有怎麼樣的心也就有什麼樣的相。所以我常常想,所謂六道,實際是由我們的心所造成的我們人六種不同的生存狀態。一念之差你就可能禽獸不如,一念之差你就可以從天墮落到地獄。你的心念變化,你的生存狀態就變化了,你做的事就變化了,如果講的話,不是來世報,而是現世報,就是你的生存狀況變得怎麼樣。剛才講披著人皮,禽獸不如。你看他外表很高興,但其實他的內心痛苦比誰都要痛苦。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時候一到,什麼都報。我們講因果也是這樣。

  蘇彤:感謝樓老師給我們最後的這一番指點,最後我有四句結語,也是受樓老師的啓發,他回答問題的時候,我總結了一下。就是酒肉盡可穿腸過。第二句,但求佛祖心中留,我們心中一定要有佛要有祖先。第叁句,磕頭燒香不要太執迷。我們今天有機會樓老師爲我們佛家開了一堂自修的課,我們再次感謝。下面請傅桦主任講兩句話。

  主持人(傅桦):以儒治國,以道治身,以佛治心,用慈悲心做智慧的事,用智慧心做正確的事,感謝大家聚會《第一財經日報》中國商界精英國學文化之旅,聆聽樓宇烈先生做的精彩演講,對佛學有了深刻的理解,讓我們再次用掌聲感謝樓宇烈先生,上午的國學之旅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佛教的最高境界——涅槃》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別誤解了佛教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