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的最高境界——涅槃▪P4

  ..续本文上一页抓到怎么办?后来有一天他就想到一个主意。就学老鼠咬东西。结果这户人家就说今晚老鼠怎么这么多?就起来打老鼠,当把柜子打开的话,他一下就跑了出来,把人家的灯笼都踢翻了,跑掉了。人家就跟着追,这个儿子跑到一个死胡同,胡同里有一个井,井旁边有一个大石头,他就拿着大石头投到了井里了,发出很大的声音,这家人过来一看,这是一个死胡同,而且有一个大井,而且听到很大的声音,就以为这个人跳井了。这个儿子跑到家就埋怨父亲,父亲说那你怎么回来了?你好了,已经学会了,饿不死了。这个意思是如果你不会灵机应变的话,事情是做不成的。禅宗的意思什么事情都要你自己想办法,来找到出路。

  佛教还要求你怎么样才能做好,要有一颗平常心,刚才讲了,你真正把它空掉了,采得能有一颗平常心,如果你不能把它空掉,不认识事物的本来面貌,不加以分别,就不会有一颗平常心,就不知道你我好坏。平常心就是用什么都不去计较,用现在的话讲就是达到了共荣,佛教里不说法,八风吹不动,什么是八风?利衰、毁誉、讥嗔、苦热,八风中的利衰,利就是兴旺,不管怎么样衰落或者兴旺都不受打击或者扬扬得意。

  有一天苏轼到庙宇里面去参观,看到庙宇里面大殿非常庄严就谢了一首诗,既首天东天,佛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他写了之后很得意,让一个小时尚给他师傅,一会儿他师傅回来了,小时尚给他了之后,佛印禅师写了之后就说“放屁”。苏东坡看了之后说我写了诗之后怎么说放屁呢?就找佛印去算帐。佛印说“什么八风吹不动,我一屁你就过来了”。

  以出世心做入世事,就是慈悲济事。菩提萨多(音),菩提是觉悟的意思,萨多(音)是有情众生的意思,所以叫觉悟了之后的有情。菩萨是泛指一切觉悟了的有情众生。所以各位如果常进佛法,很多出家人见了你也会叫你菩萨,我们在明清小说里面见到很多菩萨,也出现了很多佛,还有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弥勒佛等等很多很多佛,确实有一个神话的过程,但是总体来讲,佛教里面的佛、菩萨也好,都是代表了一种佛教的精神。你去拜佛也好,拜菩萨也好,要体会一种精神,用这种精神指导自己的人生。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文殊表现了佛教的智慧象征,峨嵋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普贤代表了佛教的实践精神,九华山是地藏菩萨的道场,地藏菩萨是代表愿望,愿就是一种志向。是什么志向呢?叫地狱不空事不成佛,众生渡净方正菩提(音)。我们要学习这样的精神到我们生活中去实践,来指导我们的思想、生活。是这样一种表征,并不是有神灵,不是你求他来了,他就来,你永远去等是等不来的,你领悟它了,去实践了,你就可能成功了。

  你可以把佛教跟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佛教是关怀社会、关怀终生的宗教,是慈悲的宗教,佛教又是强调自力解脱的智慧,而不是等待佛或者菩萨拯救自己,而是强调靠自己的力量来拯救自己。这就是为什么在物质高度发展的情况下,人们的身心都受到物质世界,物质文明的给人们带来了许多快乐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痛苦,所以我认为佛教是一门清凉剂,让我们认识到沉溺于现象世界给我们带来的痛苦,如果我们能够透过现象世界把握本知,那么我们就可以求得心灵的平静、安静,为这个社会做出自己终生的贡献。所以归纳起来,我想佛教是觉悟人生、奉献人生,慈悲做人、智慧做事的宗教,我们可以从中吸取很多的营养,它并不是一种崇尚迷信,推崇他利的宗教。这样才可以获得佛教心静、寂静、涅槃的境界。

  苏彤:非常感谢给我们上的国学大课,下面是提问时间。

  问:现在在这里这么多同学都是企业的老板、企业家。不信佛起码不会爱佛,我认为来的人不吸收佛教的思想,我不信佛,心中没有佛,表面也不拜佛。我个人感受,佛从表面上看是一个大杂烩的感觉,从印度、尼泊尔到中国,从汉代传入,商周的时候,估计在这以前我们的佛多了,我从封神演义看到,姜子牙封了很多佛,这个也成佛,那里也成佛。在每个庙宇大殿里面都有观世音菩萨,如果我们把它们凑在一块儿,从印度的释迦牟尼为中心的,我们可以联合在一块儿,从表面好理解,最起码可以对人家有所交代,从汉代到唐代起码百年,这中间估计人合的东西非常多。四大金刚死了成佛,黄飞虎死了也成佛,我就搞不懂了。在佛教里面到底是不是悟佛成佛吗?

  楼宇烈:你看的是封神演义里面很多东西都是虚构的东西,里面确实有很多的变化,也是佛教和中国文化有很多的结合。比如说观音是救苦救难的,用佛教来讲是一个化身,化身成各种各样身份的人,跟相同身份的人交流更好,所以有很多化身。比如说从《白衣经》里面讲,他到军队里教化就以是以军人的身份出现,他到知识分子队伍去教化就以知识分子的身份去传教。但是不管怎么样,这是佛教的比喻。既然是比喻我们就不能把它当做“实”来看待,如果把虚的比喻看实的,就不对了。故佛法无所不在,各自去体会。

  在佛教里面都希望佛永远在人间来教化人,教化众生。所以一个佛死了,希望尘缘再来,是希望再回到人间来教化众人,所以佛教如果出家人的话来说,“上求菩提,下化众生。”所以很多的描述都是一种比喻,来来回回的我们都希望能够再来到这个世间,这当然是不可能的,每个世界都会出现自己的菩萨,自己的佛,这是没有问题的,在艺术加工中,过去的哪个菩萨来到了世间,观音菩萨有描述中早就成佛了,怎么改成佛了,而且在描述中,佛是高一等的,菩萨是低一等的,错了,佛教中没有这个,佛和菩萨这个词是一样的。

  佛也是觉悟,菩萨也是觉悟了的人,这是一样的,没有这种区分的,只是在不同的场合,为了我们取得一个好的效果,所以我们要限众生,所以到了宋代以后,,观音菩萨一个是女性化了,更慈悲一些,还有一个是观音菩萨有各种各样的形象,有送子观音,提篮观音等等,适应人们各种各样的追求,这是一个比较性的东西,所以我们要把握他根本的精神。

  问:佛教的修行有很多种,作为众生来说,走上菩提之道也有很多方法,磕长头也是一种苦行,你对苦行有什么样的看法?

  楼宇烈:苦行是佛教里面比较古老的修行方法。我们可以在小说里面看到这样的词就是头陀,头陀就是苦的意思,佛教里面头陀行就是酷刑。印度的婆罗门教就是以苦来修行的。在山里面的洞窟里面来修行。我们说三件衣钵在洞里面,这是一种磨炼。有的人认为不经过这样的磨炼就不能使自己心静的话,我想也是可以的。不是说不苦行就是不好的,或者苦行就是好的。我认为人要经过历练的话,就要吃点苦,这对人的人生非常重要。现在对一些年轻人,特别是在城市里长大的年轻人,他们没有经过磨炼,或者不了解我们一般大众的生活,自己也不了解这方面体会的话,也不可能对人生有真正的体悟,所以我也劝他们去做,但是也不一定要采取那样的方式。生活中的磨炼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办法,这是一种必须,只不过有各种各样的形式。我也认为这是一种执著的表现,有的人认为只有才行,不这样就不可能觉悟。有的人认为没有这样做,他的觉悟不是真实的,是假的。我认为可以不这样看待,方法各不相同,个人和个人也不一样。

  刚才讲了,法无定法、因人而宜。我下面还有两句话,理有常理,顺其自然。

  这四句话放在任何场所都适用,包括修身养性。有人看我70多岁还不错,有什么养生秘诀?我说没有养生秘诀,我的养生方法不一定适合你。问一个人你长生的秘诀是什么?说我运动。问另外一个长生的秘诀,他说我从来不运动。再问一个,他说我不吃肉,还问一个,他说我就爱吃肥肉。每个人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你愿意那样我们也尊重,他是那样我们也尊重他,不要以这个评判那个,不要以那个来评判这个,只有这样一条路才可以通向觉悟之路,条条大路都可以通向觉悟之,只是你如何找出适合你自己的,不要认为只有这样才可以通向觉悟,其它所有的办法都不能通向觉悟,都是假的。我认为佛教最重要的是在这个地方,可以重新发挥每个人适合自己的。

  我还可以讲一个故事。有一个禅师得悟。别人问他什么问题,他就举一个手指头让大家体会去,他身边有一个小侍者,看别人问他什么事情他都举一个手指头,所以别人就叫他“一指禅师”,觉得佛也不是很难悟,就一个手指头就结束了。有一天这个禅师出去了,来了一伙人求禅,别人问师傅哪儿去了,他就说师傅出去了,他说你问我也可以。之后别人问他他就举了一个指头。过后,大家就跟师傅说你这个小徒弟很聪明,把你的手势都学会了,就一个手指头。之后这个禅师对这个小徒弟说我来考考你。问他“什么是你的本来面貌?”他就伸出一个手指头,师傅一下拿刀把他的手指头给砍掉了。再问什么是你的本来面目,他想去举手指头,但是已经没了。

  这就像开锁一样,一把锁只能有一把钥匙,这把钥匙只能开这个锁,这个把锁不能开别的锁。

  现场观众:我结合实践学佛的一点心得。今天楼先生讲的治心,我觉得非常重要。我们现在大千世界中有很多烦恼,我今天学到了,空有不二,这个心得我印象非常深,如果有时间的话,我愿意跟大家交流。

  问:我是来自上海的,谢谢楼教授给我们开课。我本人是信佛的,我们家人也是信佛的,我有两个问题,佛教里面讲因果的,相信因果才会对佛教有一些信。我想请问楼教授你本人对因果怎么看待的。佛教里面分大乘小乘,密宗属于藏传佛教里面的,那么显宗有受戒的定义。您怎么看?

  楼宇烈:受戒的问题是每一个佛教徒都有的,不光佛教徒有,基督教有基督教的戒,戒是不同的,做每一个信仰团体来讲,会有自己要遵守的东西。但是基督教里面也是,受的戒也是不一样的,基督教也是一样,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也是,他是密宗,是大乘佛教的后期。在印度早期来讲也没有什么寺庙,到了吃饭的时候,拿着钵去沿街乞讨,乞讨的时候给你什么你就吃什么,不是说给我素的我就不吃。按照佛教的定义要平等对待,比如说我今天专门去讨富人家明天去讨穷家,或者跳着去讨,讲究众生平等。佛教刚传到中国的时候也没有五戒,不吃荤不是指肉,荤是草字头加一个军,就是五荤不能沾,带有刺激性的,乱性的不能吃,像葱蒜、韭菜。到了汉朝的时候,梁武帝提出了酒肉不能沾。所以它也不是绝对的。现在从汉传佛教里面有这样的戒,汉传佛教传到韩国、日本也是这样的,但日本也有吃荤、喝酒的,我到日本寺庙里面去看,他们的仓库里面好多酒。遇到大的法事的时候,信徒们贡得都是酒。天主教也是这样,天主教到上个世纪才开放用当地的语言来传教。佛教一直说入境随俗,用当地的语言来传教。我们可以用汉传的界定来判断南传、藏传的,像开佛教大会,三个传的都有,食堂里也就隔开,大家各吃各的。

  第二,讲因果。当地的民众都相信因果报应,因果轮回。但是我们看到佛教追求的是什么呢?佛教恰恰追求的是超越生死轮回。生死轮回是一个大众的认识,也是大家喜欢性的生命观,人生观。但是不管不顾,你要从大家的认识出发,才能把它解决。佛教讲“有因就有果”,你种下什么因就有什么果,但是不是用因来限定你的果,或者你这个果就必然会受到你的因的决定。如果一般人相信了这样的因果观,那你就让你的因给算定了,如果你相信因果观是因为你造的因所以有这样的果,那么你改变了你的因就会改变你的果,这样的因果观,就不是一种命运的因果观。我经常说你信了算命人说的,那么你就给他算中了,如果你相信这个命是由自己的行为造成的,那么你改变你的行为是不是就可以改变你的命了?这样他就栓不住你的命,命操纵在你的手里。所以佛教的因果观可以引向两个方向,一个是让你安立命。第二,通过改变我的思想行为来改变我的果。这就不是命定的,而是一种非常积极的人生观。所以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不是单向的,任何文化也有两面性,文化也是双面刀,它既可以让你变得非常智慧,也可以使你变得非常愚蠢。

  我们的信仰也是这样,我常常接触到信仰的人,有的人从旁观看,没有信仰也很聪明,很有文化层次的人,但是有信仰之后反而没有文化,反而执著了?这就是迷信。佛法就是破除你的执著,包括你对佛法的执著,对迷信的执著,但是有些人信了之后反而变得更为执著了。这是事物的两面性。

  当然这也是一个过程,从最开始的执著变得更加执著到最后变得没有执著了。有一个人原来看世界现象认为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后面听佛教讲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这不是空吗?当他真正领悟到了之后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这也是一种轮回,回到了否定的提升。你既不沉迷于这个现象,又能把握这个现象的根本,所以是这样的互补。

  我们要相信但是我们又不能执著,因果带来的东西,六道轮回,我们比较多听到,讲的是前世的因,今世的果,今世的因后世的果,三世的轮回。但佛讲的仅仅是三世,都是你心所生的相。你有怎么样的心也就有什么样的相。所以我常常想,所谓六道,实际是由我们的心所造成的我们人六种不同的生存状态。一念之差你就可能禽兽不如,一念之差你就可以从天堕落到地狱。你的心念变化,你的生存状态就变化了,你做的事就变化了,如果讲的话,不是来世报,而是现世报,就是你的生存状况变得怎么样。刚才讲披着人皮,禽兽不如。你看他外表很高兴,但其实他的内心痛苦比谁都要痛苦。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什么都报。我们讲因果也是这样。

  苏彤:感谢楼老师给我们最后的这一番指点,最后我有四句结语,也是受楼老师的启发,他回答问题的时候,我总结了一下。就是酒肉尽可穿肠过。第二句,但求佛祖心中留,我们心中一定要有佛要有祖先。第三句,磕头烧香不要太执迷。我们今天有机会楼老师为我们佛家开了一堂自修的课,我们再次感谢。下面请傅桦主任讲两句话。

  主持人(傅桦):以儒治国,以道治身,以佛治心,用慈悲心做智慧的事,用智慧心做正确的事,感谢大家聚会《第一财经日报》中国商界精英国学文化之旅,聆听楼宇烈先生做的精彩演讲,对佛学有了深刻的理解,让我们再次用掌声感谢楼宇烈先生,上午的国学之旅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佛教的最高境界——涅槃》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别误解了佛教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