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的最高境界——涅槃▪P3

  ..续本文上一页看破看破就是指这个,透过这个现象看这个事物本来的面貌,是无常的,也是无我的,无常和无我是佛教最根本的标志。

  佛教有三个法印。三法印就是佛教的三个标志。

  第一,诸行无常,现就是现象。佛教里面把它叫现行。它的表现是对的,没有现行的东西佛教里面叫种子,种子条件合适了就变成现行。生命无常,像草木、房子都是无常的。

  第二,诸法无我。就是诸法没有一个独立的自己。

  第三,是涅槃寂静。这是佛教对世界本质的一个认识,世界是无我、无常的。后面是佛教的追求就是涅槃寂静,所谓涅槃寂静,涅槃就是寂静,涅槃是音译,寂静是义译。

  寂静就是当看清这个事物的现象是了解的,是无我的,所以你对现象就没有执著心,所以心态就平静了。所以佛教追求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你对各个现象不产生分别心,比如说我这个是不好的,你那个是好的,我就要想办法让自己这个变成好的,让别人那个变成坏的。这就不是无我心了。周代经常在青铜器、鼎上刻上铭文,写着“子子孙孙永保”,但是并不可能永保的。

  佛教里面说无常、无我,就是世界这个现象的本质是这样,但是并不是空就把所有的现象世界给否定了,这个现象世界是暂存的,是暂时存在,也是一个表面存在的,但还是存在的。所以佛教不是否定现象,不是把空,我们也叫无,现象我们也可以称之为有,把无和有不是截然对立起来,不离无讲有,不离有讲无,也可以叫亦有亦无,非有非无。这就让佛教理论更加完备。

  刚才那位先生跟我讲到他家里墙上挂着心经,心经里面也讲了这样的道理,红楼梦里面也讲到“色不亦空,空不亦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红楼讲这个话是讲的对女色的沉迷,这个色是好色。佛教讲的色不是这个色,佛教讲的色就是讲的现象世界。佛教里面讲的色是有质地的东西,比如说这个东西放在这儿,光线透不过去,所以我们就看到这个形象来,这个形象不光光包括颜色、形状,声音也是色,广义上面来讲是这样的,狭义来讲是指你眼睛里面所看到的形形色色的东西。广义上面的东西是指包括一切现象,包括声、色、香(闻到的)、味(尝到的)、触(摸到的)。比较难理解的可能就是这句话“色不亦空,空不亦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大乘讲“空有不二”,就是刚才讲的“色不亦空,空不亦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为什么这样讲,就是我们既要承认我们看到的现象的存在,同时这个现象是暂时的,不是有独立性的。这个空不是没有的以后才空,而是存在的本质没有独立的自信和不恒常的。所以首先要搞清这样的概念。一个意思,我们不是说要避开这个现象世界,去追求我们理想中间的空的世界。空在佛教里面也叫清净,我们不是追求佛教的世界,而是追求清净的世界。那么你要追求涅槃的世界是什么?那些念佛的人希望将来他可以往升西方极乐世界。就是把西方极乐世界看成是我们现在这个世界的另外一个世界。比如说这是山,将来我可以到那个世界,那个世界是一个清净的世界,错了。

  按照刚才空有不二的思想,这个清净的世界就是不二的世界,这个山就在你心中,你的心清净了你的世界也就清净了。大乘佛教的世界有一个词叫觉悟,也就是佛教里面讲的菩提,就是觉悟者。佛教里面讲的教义就是以人为本,你能不能成佛在你自己,你是一个凡人,佛就存在你的迷悟之间,迷的时候就是众生,悟了就是佛。

  从中国的禅宗思想来讲,强调不离世间觉(音),中国传统佛教最强调要“面对现实,活在当下”。所以佛也好,禅也好不是离我们非常遥远的,不是我们将来去世了我们到哪儿去,也不是我们将来正道了以后生活到哪个地方去。就是在你这个现世中间,你一生中间能否达到佛的境界。

  很多人总是想西方极乐世界。东方人总想我将来能不能到西方去,那么西方人往哪儿去?所以佛就在你心中,跟你的现实生活是密切相关的。所以禅宗的祖师们就讲禅是什么?禅就是追求佛教最根本的境界就是涅槃的境界。就是你的本分事,你做什么事就把它做好。所以我们说你真正悟进了禅以后,你就会产生像佛一样的无量的欢喜、喜悦,佛教里面讲法喜充满,心中充满了欢喜。认识到这点可以为你一生做好事情。

  所以大乘佛教根本概念就是慈悲。慈就是给你一个概念,悲就是把你一生从苦难中拯救出来。予乐拔苦(音),慈悲就是自己觉悟。大乘佛教讲悲智双用,慈悲是帮助他人超脱生死,所以大乘佛教讲自觉觉他,自度度人,用现在的话讲就是“觉悟人生,奉献人生”。

  慈悲做人,智慧做事

  我也常常跟人讲,要慈悲做人,智慧做事,做人要有慈悲心,做事要有智慧。有人讲有了佛法就有了办法,我说这个办法就是因为你掌握了佛教的智慧。佛教的指挥叫般(bo)若,我们经常讲金刚般若般若弥经,金刚就是到彼岸,般若般若就是智慧,意思是用智慧到达彼岸。

  佛教里面看事物不是分别对待,所以佛教里面充满了辩证的组合。如果把事情不同截然的对立,那就会形而上的思想,佛教里面讲任何事情都是不是相互对立的,都是相互关联的。比如说我们这件衣服脏了,为什么脏了,就是因为有一件干净的衣服跟它做比较,如果我们今天都把脏衣服洗得干干净净的话,没有比较的话,那么既不能说肮脏,也不能说干净,因为肮脏的概念和干净的概念是对比而言的,没有肮脏就没有干净,没有干净就没有肮脏。所以我们不能只说脏,也不能只说干净,一切事情都是相对的。既然是相对的,我们就不能落在一边,落在一边就是边界。所以佛教强调中道的思想,既不落于这一边也不落于那一边,光有一边还不行,要把两者结合起来。佛教里面讲不二,就是唯一的意思,事物不是对立的,就像空和色一样,离开色无法讲空,离开空无法讲色,这就是不二。中道就是防止你思想走极端,不二思想又把这两个东西互通起来。佛教为什么讲不二,就是缘起,任何事物都是有原因的,事物都是有结果的,没有这个原因就没有结果。我们今天见面就是有缘的,我们办成每一件事情都要有缘才能办起来,中国人讲天时地利人和,天时地利就是缘,没有缘什么事情也办不成。

  所以如果我们能认识到佛教这样的思想,任何事情都是因缘而有的,因缘而成的,只有这些的道理,我想我们就会非常珍惜这个“缘”。我们常常讲有缘要惜缘,无缘我们要架构这个缘,或者叫“造缘”。只有有缘我们事情才能办成,才能办好。事物都不是孤立的。所以一个企业的成功一定是他的上游跟下游搞的非常好,他才会非常成功,而不是通过个人努力就能把事情办好了,你不给上游一定利润空间,不给下游一定的利润空间,只想我自己办好了就成了,办不成的。所以无缘要造缘,有缘要惜缘。缘是非常有效、非常现实的。所以佛教是不脱离现实的,我们认为逃避了就可以解决,那是不行的。

  中国人都讲,你如果心不净的话,再到深山老林也还是动荡不安的,还是烦恼不断的。如果你把心静下来,再繁华的地方也不会动摇你的心。所以最关键的是你的心,如果你的心想脱离烦恼去清净,实际上就等于跳出烦恼的牢笼,把自己关到清净的牢笼里面。一样的。所以佛教讲无所失,大家听的人也无所得。因为你所得了以后,把它变成一个条条框框,又把自己缩进去了。所以佛法破知得(音)是最彻底的,佛里面有8万4千法门都是方便法,都是让你获得解脱的方法,没有定法,说这个法是万能的。也不是让你得到一个法,什么事情都可以解决了,没有那么简单,需要你自己动脑筋去转化。

  有人说你能不能跟我讲佛法跟经营管理,我说如果他懂这个方法,自己就可以领悟出来,我讲的只是我的方法,我讲的方法并不一定适合你,如果你把我的法拿给你用,就可能会带给你坏处。所以法无定法。如果大家看《金刚经》,《金刚经》上面说“佛无定法可说”,一切法都是给你提供方便的,都是给一个工具,都是让你从这儿渡到那儿的工具,到了那儿就要放弃,就像一条船一样,把你渡过去了,可是你不从船上走到岸上去,那么你永远到不了彼岸。

  法无定法,因人而宜,因事而宜,你如果想找一个方法解决你的问题,有一种方法可以解决一切问题,那么你肯定是一个愚蠢的人,肯定是一个懒人,不愿意动脑筋的人,而佛教是要启发你的智慧,调动你的智慧,让你自己求得适合你自己的方法。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佛教里面最排斥简单的东西拿来就用,最讨厌模仿,最强调创造性,什么东西都要靠你自己去解决,你自己不动脑筋,那么别人怎么也帮不了你。

  有这样的故事,有一个学禅的人,学佛好多年了,老是没有觉悟,这时候师傅派他出差了,回到宿舍他就非常苦恼,我那么多年没有体悟,现在派我到那么远的地方出差,这不耽误我好几个月的修炼吗?同屋的师兄弟就说,这样吧,我也跟师傅讲,让师傅陪着我一样出差,路上所有的事情我都可以给你办,你腾出时间自己好好学习。他听了很高兴,说好谢谢,但是我首先要跟你说明,这一路上一些事情我可以帮你办,但是有些事情我不能帮你办。你饿了我不能帮你吃,你冷了我不能穿衣服,你拉屎撒尿我不能帮你拉屎撒尿。这个人就明白了,所有一切还是要自己,靠别人是不行的。

  还有一个故事,有一个小偷,偷的功夫很好,但是越来越老了,他有一个儿子,儿子靠他老子偷来的东西过着很好的生活,但是他也说父亲手脚越来越不灵活了,他以后该怎么办呢?他就跟他父亲说你能不能教我一点本事,将来可以去谋生,老子一听说好,你今天晚上就跟我去偷吧。晚上就跟他去了,到了一个大户人家,来到一个非常大的厅里面,看到一个非常大的柜子,他就把盖一掀,让他儿子进去,结果他父亲就把盖子放下走人了,他儿子非常生气,本来你要让我跟你学东西,结果把我关在里面,让人家…

《佛教的最高境界——涅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别误解了佛教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