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切的说法,那么佛教是一种无神论。其实佛教无神论性质一直保存着,但是后来在佛教受婆罗门教影响里面也说神的崇拜。“佛”这个字的意思里面,梵文里面的佛是觉者(Buda),就是觉悟了的人。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立者,可以说他觉悟了真理。那就是一切现象都是因缘际会而成的。如果我们把这些因缘发生变化以后,这些现象也就会随之发生变化。只有他一个人被称为觉者,其它学习佛法的人只能达到罗汉的果子,我们现在很多庙里面都可以看到罗汉。
罗汉也是一种觉悟的人,但是罗汉的意思表示是他已经能够离脱种种欲求。脱离红尘世界自己去流浪,所以罗汉是离欲的人。“佛”就是指释迦牟尼,其它达到的人就是罗汉。其他的听了佛法,听了缘起的道理,因果的道理获得了解脱,这在原始的佛教里面又称为突觉乘(音),自己觉悟了,罗汉都是听了佛祖的说法就觉悟了。后来印度的发展经历了一定的阶段,在公元一世纪的前后,因为佛已经去世400、500年了,人们对佛开始有不同的理解,所以佛教就开始分裂。现在发展成了一个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出来之后,就把其它的佛教称之为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就像大车,我不仅可以坐我自己,还可以把其它佛教带到彼岸去。小乘是指车很小,只能坐自己,是只能解脱自己的人。还有一些部派,比如说上坐派佛教还没有消失,现在在东南亚看到的佛教就是这支的,像泰国的,缅甸的,柬埔寨的,斯里兰卡的,这些都是佛教的利益体,后来被称为小乘的,但是我们当时不这么称它。我们称它为南传佛家,或者称为上坐部佛教或者称为巴厘语(音)国家。
现在南传佛教也发生很多变化了,不能说南传佛教就是个人的解脱,南传佛教也发扬了佛教的慈悲精神,同样也是为了解救终生的。佛教从大乘佛教兴起的时候,同时佛教也传入了中国,在公元1世纪前后。关于传入时间有不同的说法,大概在公元6世纪前后的时间。东汉的时候,明帝有一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他到西方,有一个金色的神仙跟他交流。第二天早上他跟大仙交流,大仙就告诉他,西方有一个佛。所以汉明帝就派了两个使臣去学经。后来两个使臣带着印度的诗人带着一匹白马和诗经回来了。这是公元6世纪的时间。
一般人认为在公元前2年,当时已经有从印度僧人,就给我们一般人传递浮屠经,所以就认为是这个时候,佛教传入了中国了。我们在公元1998年的时候,曾经举行过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年的纪念活动。所以佛教传入中国已经有2000多年了。由于佛教是正统思潮的异端,而且不断受到婆罗门教的影响,不断的在改变,所以发展到了12世纪的时候,在印度可以说佛教已经失去了它的独立性和独特性,完全婆罗门教化了。
在印度来讲从公元6世纪开始,佛教就走向了异教,这是婆罗门教发展后期的一个形态。在12世纪末的时候,佛教独立的色彩已经很少了。再加上印度教不断扩充,所以到13世纪初佛教在印度就绝迹了,消亡了。我们现在在印度看到的佛教都是18世纪以后,重新在斯里兰卡传回去的。所以现在佛教对印度的影响极小极小,现在对印度影响最大的是印度教和锡克教(伊斯兰教)。佛教刚进中国的时候也遇到很多的问题,包括环境的问题,也有很多的冲突。什么冲突呢?首先在礼仪上面,他跟中国国家儒家思想发生了很多的冲突,家讲要孝顺父母,忠于君主。佛教是不理家事,更不理国事,这就跟儒教有很大的冲突。既然不顾家事,不理国事是不是该要拜父母、拜君主的?所以这是在向中国的本土文化妥协的,所以佛教进入中国之后,佛家人见了父母要跪拜,见了君主也要跪拜。所以出家人见到很高的僧人也要跪拜。另外出家人要剃头,这跟中国的观念也有冲突,中国人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所以头发是不能随便剃掉的。除了这些冲突之外还有理论上的冲突,碰到最大的问题就是因果报应。佛教的因果报应和中国传统的因果报应是非常不同的,中国人有因果报应,但是跟佛教非常不一样,刚才讲了,佛教的因果报应是你所做的事造成了这样的因所以就有这样的果报。所以是自作自受,佛教讲一切都是自作自受。
中国的因果报应是父母子女之间的因果报应,或者是祖先跟后代的报应。不是个人的。因为中国的传统思想里面,个体的生命是有生就有死的,不可能再转生的。它的生命延续体现在哪里?就是体现在子女身上。所以中国人特别重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为什么?因为后就是他生命的延续。这种生命延续的观念就是说父母既得,子女可以享受。
积善之家,必有余幸,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所以中国很容易有一种观念,父债子还,所以他欠下的债你可以去还。这样的事你到印度去讲,到西方去讲,人家觉得这根本没有道理,我是我,他是他。所以这个观念冲突很大。当然,后来中国也接受了。既要受父母的影响,也要受自己的影响,两重因果。印度人、美国人认为只要是他自己就行的。中国人既要自作自受也要承担,不但要获得父母的阴德也要承受。这有一个内在的契合点。佛教讲了一切都是你自作自受的。那么你要超脱,靠别人也是不行的,因为“因”是你自己造的,所以你要结果这些问题只有你自己去改变这个因,解脱只能靠你自己,不能靠任何别人。当然更不要说靠佛,靠佛也没有用。你是自作自受,自信自度。
所以佛教本质上来讲是依靠自己的智慧和毅力来获得自我解脱的宗教。这跟中国儒家思想是不一样的,道家最终尊重每一个人的个性。道家反对用各种方式,人的个性要自己去调整最适合个性表现的情况。儒家也是强调人必须要不断地提升自我,道德上面的一种超越。所以本土的儒家、道家的思想也都是强调个人自我修养,通过自我的修养来达到人生最理想的境界。这跟佛教倡导的以自己的智慧和毅力求得解脱的关系。所以在中国佛教没有被排斥,而且被接受,在中国被生根开花而且结了果。13世纪初佛教在印度流传到现在不到2000年,但是佛教从公元2世纪传入到中国超过2000年,到现在还在继续流传发展,这个原因是因为他和中国本土文化有一种内在联系,他们不排斥,有这个土壤。
佛教的教义理论可以用简单的两个字概括,一个是“苦”一个是“空”。佛教认为一个生命体,在生死中间不断轮转的话,那么他的痛苦是不会中断的,烦恼也不会中断的,永远生活在痛苦当中,这是佛教的一种人生观或者生命观。佛教讲的“有情众生”,不仅仅是人,还包括动物。敦煌里面的天也是指六道中的一种人。这个天是生活在精神世界里面的,虽然它的形体还没有完全脱掉,但是并没有像我们凡人那样有很多的贪欲,有很多肉体上的追求。天下来就是我们人类。人既有肉体,也有精神,肉体有肉体的追求、欲望,精神有精神的追求、欲望。所以人有很多的追求。
还有一种叫阿修罗,阿修罗是在天和人之间的,非天非人的一种状态。这是“六道”里面三个比较好的,还有三个是坏的,一个是畜生,还有一个是恶鬼,还有一个是地狱。所以天不是指场所,也是一种生命体、状态,或者说是一种生命的状态。
你有生命就会在六道里面轮转。所以佛教讲一切皆苦。生、老、病、死四种就是这种。佛陀为什么要出家,为什么要剃头,就是看到了人的生老病死,老了,走不动,衣食无着。除了生老病死还有四种,就是爱别离。别离也是很痛苦的,人要有一个东西突然没了也会痛苦,所以爱别离了也会苦。
除了爱别离还有怨憎会,你不喜欢的东西天天放在你这里也是一种苦。还有一种是求不得苦,想要的东西得不到。
还有一种是五蕴——色、受、想、行、识,这是佛教的概念,就是任何东西是由五个方面汇合而成的,五蕴就是指色,颜色的色,是指物质性方面的东西。还有接受的受,想是想什么东西,行是行动的行,识是认识的识。人整天被物质、精神的追求折磨的不得安宁。生老病死及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五阴炽盛)这八苦中间包围着。所以佛教讲生命是一个苦的现象。这个苦就是人们有一种贪欲,有一种怨憎,有一种嗔。就是欲贪嗔。嗔就是攀比、怨恨。我慢(音)就是自己觉得自己了不起,就会看不起别人,就会嫉妒别人,或者就会感觉到别人老是看不到自己的能耐。我的能耐比他大,为什么别人的地位会比我高呢?这就是嗔心。
还有痴,就是愚痴,愚不是笨,而是认识问题的错误。还有我们常常用的无名,无名之火,就是莫名其妙地发火。佛教里面的无名就是这个意思,无名就是颠倒妄想,事物本来是这样的,但是颠倒去想,本来不应该去这样想的,但是偏偏要这样想。这三个问题最根本的问题就是颠倒的问题。
这个无名是怎么回事呢?就是让你看不清这个事物的本来面目,这个事物的本来面目是怎样的呢?那就是佛教里面所讲的“空”。这跟我们日常认为的空就是空空荡荡是不一样的。“空”(佛教)就是不存在。空是指一切的事物都是因缘聚合而有的。既然因缘聚合而有,那么这个现象就没有了。缘聚而有,缘散而无。
既然是这样,任何东西都不是永恒的。也就是没有他的恒常性。如果放在整个宇宙中看,一切的现象都是刹那生灭的。刹那是佛教里面的专有名词而且是梵文的音译,是描述一个时间最短最短的词。一个事物有聚就有散,既然有聚就有散,那它就不是恒常,放在大范围看,一切事物都不是恒常的,都会生生灭灭。这是事物的无常性。这也在我们口头上讲“无常”。既然无常,事物就没有它的独立性,它是由因缘聚合而成的,所以它没有独立性,没有独立的自信他是什么。比如说我是什么。我是五蕴聚合,我一丧了以后就什么都没有了。五蕴消散了当然就没有了,就没有独立的主体性。在佛教上就叫“无我”。这个事既然既是无我,又是无常,那么我们还这么执著干什么?所以…
《佛教的最高境界——涅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