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的最高境界——涅槃

  主讲:楼宇烈先生

  主题:“佛教的最高境界——涅槃”

  时间:2006年11月4日上午

  地点:昌平随园国学会所

  主持人傅桦: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来到优雅别致的随园,来到我们“中国商界精英国学文化之旅”。昨天北大的李中华教授为我们主讲了迎接中华文明的复兴,我们谈到文明的断层,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同时谈到人类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关系,谈到中华文明与企业文化的重建,如何通过东方古老文化的文明,修复人类与自然、历史、社会的危机呢?

  今天我们请来了北京大学著名教授楼宇烈先生(掌声),楼宇烈先生将为大家主讲“佛教的最高境界——涅槃”,下面请苏彤先生为我们介绍楼宇烈先生的情况。

  苏彤:经过昨天一天的课程,我们在国学殿堂里面开始了新的历程,这个新的历程对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帮助,今天我们请来的楼先生,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下,楼先生无论是著述还是言论在网上都是扑面而来。我打了几篇文章,用最小的字号就已经看不过来了,所以我们今天能够亲耳聆听楼先生的教诲,尤其是破除我们对佛学的智障,是非常宝贵的机会。

  昨天傅桦先生已经介绍过了,我现在把楼先生的背景给我们学员和同仁简单介绍一下。楼先生是1955年考入北大的哲学系,师从我们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他多年对国学研究,对这门学术、宗教、道法有深厚的感情,所以他在国学智慧、慈悲精神的感召下,用不同的视角观看这个世界。这点非常重要,我们能够跟他的视角换一个眼光,所以在国学的真谛中感悟人生,思考构建人生,佛教感悟社会人生。下面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欢迎楼老师。

  楼宇烈:各位同学大家早上好!今天我们讲的题目是佛教的最高境界——涅槃。这个题目应该从佛教最基本的东西谈起。在谈佛教的时候,我们平时接触的社会上面所看到的佛教的情况跟我今天要讲的可能不是完全能够对应的。我们平时看到的社会中间的寺庙,有很多的信众、烧香、磕头、许愿、还愿这样的情况。同时我们对佛教有很多很多的疑问。去拜佛都是为了要求得一种对自己的利益,中国的宗教信仰跟西方的宗教信仰有很大的不同,中国的宗教信仰功利性很强,不一定信佛、信道或者信基督教,无所谓,哪个教能给我带来福报,我就信哪个教。中国人见庙就烧香,见神就磕头。还有一种认为佛教是有神论,庙里面有很多的佛,所以拜他们可以为自己获得利益。所以中国人本质上不讲神。

  也有人说佛教讲因果报应,前世做了孽,所以今世是这样,所以佛教是命定论,宿命论,无法改变。很多人做很多善事,也是今生做点好的事情,种点好的因,来世有点好报。也有人说佛教是消极的,出世的,逃避社会责任的,佛家不管家里的事,逃避责任。

  这样一些认识是我们平常经常会接触到的。也有的人信佛,是为了求得个人的解脱,解脱什么呢?解脱烦恼,解脱痛苦,解脱生死,超度轮回。有的人信佛教是求得来生的福报。有的信佛教是为了求神保佑自己,是求现实的福报,不是来世的福报。这种情况很多,很多人到寺庙里面去,是为了求得现实的福报。有的人到寺庙里面去是为了获得神通,可以看破别人的命运,可以听到很远地方的声音等等。这样一些看法,这样一些认识其实都存在着对佛教的误解。刚才我讲到的这些都是误解。

  我们要了解佛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宗教。我们都知道,佛教并不是中国的特产,而是从国外传进来的,从古印度传进来的,古印度的地理位置要比现在大得多。佛的诞生地,佛祖释迦牟尼就是诞生在现在的尼泊尔地区,位于古代的印度,所以我们讲佛教是从印度传进来的。

  但是它到了中国以后,跟中国的本土文化,从发生冲突到以后结合在一起,它成了中国文化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所以现在的人根本感觉不到佛教是从印度传过来的,都会认为它是中国的一个宗教,而且跟中国的整体文化非常相吻合的,非常相协调的宗教。

  所以中国从唐代开始就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三足鼎立的三只脚,就是儒释道——儒家、佛教和道教三足并立的文化格局。而且这三种格局有它自己侧重的功能,可以这样讲:

  以儒治国,以道治身,以佛治心

  儒家有治国的道理,用它来治国,这是儒家本质的东西,因为从中国传统文化来讲,儒家是中国一个治国的理念。我们追求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要变成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这个理念主要来自儒家。另外,还有历代有各种各种的制度也根据儒家来制度,这没有问题。但这也并不是说儒家没有治身、治心的功能,我们也常常用儒家的伦理道德来修养身心。

  道家讲修身,追求长生不死,养生,这是到家的特色,寻求长生不死、成仙。仙不是死人做的,仙是山人组合,所以它追求长生不死。说道家完全养生也不是。中国认为治身的道理是可以用到治国上去。道家怎么产生养生的?就是取得我们身体里面的阴阳平衡,中医一个根本的核心就是摆平你身体里面的阴阳。这也有治国的意义,如果国家各种势力不平衡,比如说国家两极分化了,那这个国家就麻烦了。我们也用自身的道理去理解,也包括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思想。

  佛治心,就是指佛教的特点是治你的心。因为佛教认为,人一切的问题、烦恼、痛苦从哪儿来,就是从你心里面来的,人有贪心,嗔心,痴心。所以佛教里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个,所以能治心。治心的方法是不是可以同样用来养生,这没有问题。是不是同样可以来治国呢?我们有讲世界和平从心开始。我们说它的侧重点是治国、治身、治心,但是在中国的文化中间,治国、治身、治心不是打通的,不是只能用这个,我们现在的比较习惯,是这个东西只能做什么用,什么东西只能做什么用,而不能把它贯通起来。

  所以我们现在的人很缺乏想象力,缺乏联想力,这在古代就麻烦了,孔子讲我们有一个成语叫举一反三,这就来自孔子的话里来的,孔子说“不奋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隅,举一隅不以三隅反,择不复也”。我告诉你这个角是这样的,你马上能够联想出来其它三个角是怎样的,举一隅,比如说你就知道举一隅,你不知道反三的话,我再教你,孺子不可教也。所以要有一种贯通的联想。

  我刚才讲了佛教是在印度诞生的,在佛教创立公元前的6世纪,那时候跟中国老子、孔子的时代差不多,佛教的创立在当时的印度反对正统的印度宗教叫婆罗门教,也就是现在发展的印度教,印度教在世界上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就是到现在印度教徒也是在所有的宗教信徒里面占第三位。

  世界有几大宗教,信徒人士最多的是基督教,基督宗教里面包含了三个大的派别,一个就是天主教,我们也称为基督旧教。还有就是我们讲的基督教,其实这个基督教应该叫做基督新教,因为他是欧洲宗教改革以后出现的新教。还有一大块是东正教,就是东欧国家和俄罗斯信的教。这个教在东北黑龙江地区也有一些东正教。第二大宗教是伊斯兰教,因为现在东欧国家、中亚地区,包括很多南亚地区都有大量的伊斯兰教的信徒,把原来信佛教的地区都变成了伊斯兰教信仰的地区。比如说大家前几年听说过的阿富汗,原来阿富汗是佛教国家,现在是完全的伊斯兰教国家。第三大佛教是印度教,印度教是原来的印度婆罗门教发展而来的,从南亚地区、东南亚地区有大量这样的教。吴哥窟是全世界著名的文化遗产,其实吴哥窟最早是印度教的圣地,大量的建筑是印度教的圣地,后来大量的信徒到了吴哥窟,所以才有佛教的因素。

  佛教在世界宗教占了第四位。从这点来看,佛教的发展也是非常之快,在欧美、澳大利亚这几个大洲,佛教都很迅速的发展。现在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中国东方面孔的和尚,也可以看到很多高鼻子、蓝眼睛的和尚。在印度当时政府是反对婆罗门教的,认为婆罗门教是信仰梵天。所以印度对种姓还有相当大的影响,四种种姓人地位是截然不同的,婆罗门教是第一名的,第二是刹帝利,第三是吠舍,吠舍是商人,第四种是首陀罗,也就是奴隶。这种等级制度之间非常严格,而且相互不能通婚,一直到现在对印度影响还是非常之深的。当时释迦牟尼出生在一个刹帝利的家庭,就是出生在国王的家庭,当时印度由许许多多小的国家组成,他是一个国家的王子,他看到婆罗门教存在种姓的不平等,再一个有至高无上的梵天主宰一切,他就要反对,他建立一个佛教就是要强调一切事物都是有因果关系的。

  这个因不在外面,而是在每一个事物的自身,每一个事都是有因有果的,但是这个因并不在外面。所以他说一切事物都要明白它的因果关系。作为一个生命体来讲,都要进行有情,有情众生是由各种因缘际会构成在一起的。有那些因呢?就是身、口、业(音,指脑子),就是你的行为、言论、思想就种了下业,就是你的因。有了条件以后,就像种子一样,有了这个种子没有适合的阳光、空气、水分当然就不可能发芽,所以因是你自己造成的,但是条件一适合的以后,就会发芽、生长,就会结成果子。所以我们说业报业报,业就是因,报就是果。

  所以因有时间上的可以用,也有空间上的联系。因有前后的时间联系,空间上的联系是指条件要相互联接在一起才会有果。这反映了一切事物有联系的理论。当时也有很多印度人认为事情就是这样的,没有什么原因好讲,这也不对,现象的发生总是有原因的,这个原因不是总在外面的,所以佛教有两种说法,一个是无因论,一个叫外因论。这是错误的。这跟当时正统的宗教思想可以说是冲突的。我们可以说佛教在印度当时的文化当中是逆转的事情。佛教和婆罗门教之间也有冲突,冲突的同时也相互吸收,婆罗门教认为可以把他丰富教义理论的吸收进来了,发展成后面的婆罗门教。但是佛教本身也发生的很多的变化,如果说婆罗门教梵天产生一切,决定…

《佛教的最高境界——涅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继续阅读 ▪ 别误解了佛教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