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樓宇烈先生
主題:“佛教的最高境界——涅槃”
時間:2006年11月4日上午
地點:昌平隨園國學會所
主持人傅桦:各位來賓、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歡迎大家來到優雅別致的隨園,來到我們“中國商界精英國學文化之旅”。昨天北大的李中華教授爲我們主講了迎接中華文明的複興,我們談到文明的斷層,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同時談到人類文化與企業文化的關系,談到中華文明與企業文化的重建,如何通過東方古老文化的文明,修複人類與自然、曆史、社會的危機呢?
今天我們請來了北京大學著名教授樓宇烈先生(掌聲),樓宇烈先生將爲大家主講“佛教的最高境界——涅槃”,下面請蘇彤先生爲我們介紹樓宇烈先生的情況。
蘇彤:經過昨天一天的課程,我們在國學殿堂裏面開始了新的曆程,這個新的曆程對我們每個人都會有幫助,今天我們請來的樓先生,我在網上搜索了一下,樓先生無論是著述還是言論在網上都是撲面而來。我打了幾篇文章,用最小的字號就已經看不過來了,所以我們今天能夠親耳聆聽樓先生的教誨,尤其是破除我們對佛學的智障,是非常寶貴的機會。
昨天傅桦先生已經介紹過了,我現在把樓先生的背景給我們學員和同仁簡單介紹一下。樓先生是1955年考入北大的哲學系,師從我們哲學大師馮友蘭先生,他多年對國學研究,對這門學術、宗教、道法有深厚的感情,所以他在國學智慧、慈悲精神的感召下,用不同的視角觀看這個世界。這點非常重要,我們能夠跟他的視角換一個眼光,所以在國學的真谛中感悟人生,思考構建人生,佛教感悟社會人生。下面我們用最熱烈的掌聲歡迎樓老師。
樓宇烈:各位同學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們講的題目是佛教的最高境界——涅槃。這個題目應該從佛教最基本的東西談起。在談佛教的時候,我們平時接觸的社會上面所看到的佛教的情況跟我今天要講的可能不是完全能夠對應的。我們平時看到的社會中間的寺廟,有很多的信衆、燒香、磕頭、許願、還願這樣的情況。同時我們對佛教有很多很多的疑問。去拜佛都是爲了要求得一種對自己的利益,中國的宗教信仰跟西方的宗教信仰有很大的不同,中國的宗教信仰功利性很強,不一定信佛、信道或者信基督教,無所謂,哪個教能給我帶來福報,我就信哪個教。中國人見廟就燒香,見神就磕頭。還有一種認爲佛教是有神論,廟裏面有很多的佛,所以拜他們可以爲自己獲得利益。所以中國人本質上不講神。
也有人說佛教講因果報應,前世做了孽,所以今世是這樣,所以佛教是命定論,宿命論,無法改變。很多人做很多善事,也是今生做點好的事情,種點好的因,來世有點好報。也有人說佛教是消極的,出世的,逃避社會責任的,佛家不管家裏的事,逃避責任。
這樣一些認識是我們平常經常會接觸到的。也有的人信佛,是爲了求得個人的解脫,解脫什麼呢?解脫煩惱,解脫痛苦,解脫生死,超度輪回。有的人信佛教是求得來生的福報。有的信佛教是爲了求神保佑自己,是求現實的福報,不是來世的福報。這種情況很多,很多人到寺廟裏面去,是爲了求得現實的福報。有的人到寺廟裏面去是爲了獲得神通,可以看破別人的命運,可以聽到很遠地方的聲音等等。這樣一些看法,這樣一些認識其實都存在著對佛教的誤解。剛才我講到的這些都是誤解。
我們要了解佛教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宗教。我們都知道,佛教並不是中國的特産,而是從國外傳進來的,從古印度傳進來的,古印度的地理位置要比現在大得多。佛的誕生地,佛祖釋迦牟尼就是誕生在現在的尼泊爾地區,位于古代的印度,所以我們講佛教是從印度傳進來的。
但是它到了中國以後,跟中國的本土文化,從發生沖突到以後結合在一起,它成了中國文化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所以現在的人根本感覺不到佛教是從印度傳過來的,都會認爲它是中國的一個宗教,而且跟中國的整體文化非常相吻合的,非常相協調的宗教。
所以中國從唐代開始就形成了中國傳統文化叁足鼎立的叁只腳,就是儒釋道——儒家、佛教和道教叁足並立的文化格局。而且這叁種格局有它自己側重的功能,可以這樣講:
以儒治國,以道治身,以佛治心
儒家有治國的道理,用它來治國,這是儒家本質的東西,因爲從中國傳統文化來講,儒家是中國一個治國的理念。我們追求一個什麼樣的社會,要變成一個什麼樣的國家,這個理念主要來自儒家。另外,還有曆代有各種各種的製度也根據儒家來製度,這沒有問題。但這也並不是說儒家沒有治身、治心的功能,我們也常常用儒家的倫理道德來修養身心。
道家講修身,追求長生不死,養生,這是到家的特色,尋求長生不死、成仙。仙不是死人做的,仙是山人組合,所以它追求長生不死。說道家完全養生也不是。中國認爲治身的道理是可以用到治國上去。道家怎麼産生養生的?就是取得我們身體裏面的陰陽平衡,中醫一個根本的核心就是擺平你身體裏面的陰陽。這也有治國的意義,如果國家各種勢力不平衡,比如說國家兩極分化了,那這個國家就麻煩了。我們也用自身的道理去理解,也包括道法自然、無爲而治,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思想。
佛治心,就是指佛教的特點是治你的心。因爲佛教認爲,人一切的問題、煩惱、痛苦從哪兒來,就是從你心裏面來的,人有貪心,嗔心,癡心。所以佛教裏面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這個,所以能治心。治心的方法是不是可以同樣用來養生,這沒有問題。是不是同樣可以來治國呢?我們有講世界和平從心開始。我們說它的側重點是治國、治身、治心,但是在中國的文化中間,治國、治身、治心不是打通的,不是只能用這個,我們現在的比較習慣,是這個東西只能做什麼用,什麼東西只能做什麼用,而不能把它貫通起來。
所以我們現在的人很缺乏想象力,缺乏聯想力,這在古代就麻煩了,孔子講我們有一個成語叫舉一反叁,這就來自孔子的話裏來的,孔子說“不奮不啓,不悱不發,舉一反隅,舉一隅不以叁隅反,擇不複也”。我告訴你這個角是這樣的,你馬上能夠聯想出來其它叁個角是怎樣的,舉一隅,比如說你就知道舉一隅,你不知道反叁的話,我再教你,孺子不可教也。所以要有一種貫通的聯想。
我剛才講了佛教是在印度誕生的,在佛教創立公元前的6世紀,那時候跟中國老子、孔子的時代差不多,佛教的創立在當時的印度反對正統的印度宗教叫婆羅門教,也就是現在發展的印度教,印度教在世界上的影響也是很大的,就是到現在印度教徒也是在所有的宗教信徒裏面占第叁位。
世界有幾大宗教,信徒人士最多的是基督教,基督宗教裏面包含了叁個大的派別,一個就是天主教,我們也稱爲基督舊教。還有就是我們講的基督教,其實這個基督教應該叫做基督新教,因爲他是歐洲宗教改革以後出現的新教。還有一大塊是東正教,就是東歐國家和俄羅斯信的教。這個教在東北黑龍江地區也有一些東正教。第二大宗教是伊斯蘭教,因爲現在東歐國家、中亞地區,包括很多南亞地區都有大量的伊斯蘭教的信徒,把原來信佛教的地區都變成了伊斯蘭教信仰的地區。比如說大家前幾年聽說過的阿富汗,原來阿富汗是佛教國家,現在是完全的伊斯蘭教國家。第叁大佛教是印度教,印度教是原來的印度婆羅門教發展而來的,從南亞地區、東南亞地區有大量這樣的教。吳哥窟是全世界著名的文化遺産,其實吳哥窟最早是印度教的聖地,大量的建築是印度教的聖地,後來大量的信徒到了吳哥窟,所以才有佛教的因素。
佛教在世界宗教占了第四位。從這點來看,佛教的發展也是非常之快,在歐美、澳大利亞這幾個大洲,佛教都很迅速的發展。現在我們不僅可以看到中國東方面孔的和尚,也可以看到很多高鼻子、藍眼睛的和尚。在印度當時政府是反對婆羅門教的,認爲婆羅門教是信仰梵天。所以印度對種姓還有相當大的影響,四種種姓人地位是截然不同的,婆羅門教是第一名的,第二是刹帝利,第叁是吠舍,吠舍是商人,第四種是首陀羅,也就是奴隸。這種等級製度之間非常嚴格,而且相互不能通婚,一直到現在對印度影響還是非常之深的。當時釋迦牟尼出生在一個刹帝利的家庭,就是出生在國王的家庭,當時印度由許許多多小的國家組成,他是一個國家的王子,他看到婆羅門教存在種姓的不平等,再一個有至高無上的梵天主宰一切,他就要反對,他建立一個佛教就是要強調一切事物都是有因果關系的。
這個因不在外面,而是在每一個事物的自身,每一個事都是有因有果的,但是這個因並不在外面。所以他說一切事物都要明白它的因果關系。作爲一個生命體來講,都要進行有情,有情衆生是由各種因緣際會構成在一起的。有那些因呢?就是身、口、業(音,指腦子),就是你的行爲、言論、思想就種了下業,就是你的因。有了條件以後,就像種子一樣,有了這個種子沒有適合的陽光、空氣、水分當然就不可能發芽,所以因是你自己造成的,但是條件一適合的以後,就會發芽、生長,就會結成果子。所以我們說業報業報,業就是因,報就是果。
所以因有時間上的可以用,也有空間上的聯系。因有前後的時間聯系,空間上的聯系是指條件要相互聯接在一起才會有果。這反映了一切事物有聯系的理論。當時也有很多印度人認爲事情就是這樣的,沒有什麼原因好講,這也不對,現象的發生總是有原因的,這個原因不是總在外面的,所以佛教有兩種說法,一個是無因論,一個叫外因論。這是錯誤的。這跟當時正統的宗教思想可以說是沖突的。我們可以說佛教在印度當時的文化當中是逆轉的事情。佛教和婆羅門教之間也有沖突,沖突的同時也相互吸收,婆羅門教認爲可以把他豐富教義理論的吸收進來了,發展成後面的婆羅門教。但是佛教本身也發生的很多的變化,如果說婆羅門教梵天産生一切,決定…
《佛教的最高境界——涅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