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切的說法,那麼佛教是一種無神論。其實佛教無神論性質一直保存著,但是後來在佛教受婆羅門教影響裏面也說神的崇拜。“佛”這個字的意思裏面,梵文裏面的佛是覺者(Buda),就是覺悟了的人。釋迦牟尼是佛教的創立者,可以說他覺悟了真理。那就是一切現象都是因緣際會而成的。如果我們把這些因緣發生變化以後,這些現象也就會隨之發生變化。只有他一個人被稱爲覺者,其它學習佛法的人只能達到羅漢的果子,我們現在很多廟裏面都可以看到羅漢。
羅漢也是一種覺悟的人,但是羅漢的意思表示是他已經能夠離脫種種欲求。脫離紅塵世界自己去流浪,所以羅漢是離欲的人。“佛”就是指釋迦牟尼,其它達到的人就是羅漢。其他的聽了佛法,聽了緣起的道理,因果的道理獲得了解脫,這在原始的佛教裏面又稱爲突覺乘(音),自己覺悟了,羅漢都是聽了佛祖的說法就覺悟了。後來印度的發展經曆了一定的階段,在公元一世紀的前後,因爲佛已經去世400、500年了,人們對佛開始有不同的理解,所以佛教就開始分裂。現在發展成了一個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出來之後,就把其它的佛教稱之爲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就像大車,我不僅可以坐我自己,還可以把其它佛教帶到彼岸去。小乘是指車很小,只能坐自己,是只能解脫自己的人。還有一些部派,比如說上坐派佛教還沒有消失,現在在東南亞看到的佛教就是這支的,像泰國的,緬甸的,柬埔寨的,斯裏蘭卡的,這些都是佛教的利益體,後來被稱爲小乘的,但是我們當時不這麼稱它。我們稱它爲南傳佛家,或者稱爲上坐部佛教或者稱爲巴厘語(音)國家。
現在南傳佛教也發生很多變化了,不能說南傳佛教就是個人的解脫,南傳佛教也發揚了佛教的慈悲精神,同樣也是爲了解救終生的。佛教從大乘佛教興起的時候,同時佛教也傳入了中國,在公元1世紀前後。關于傳入時間有不同的說法,大概在公元6世紀前後的時間。東漢的時候,明帝有一天晚上做了一個夢,夢見他到西方,有一個金色的神仙跟他交流。第二天早上他跟大仙交流,大仙就告訴他,西方有一個佛。所以漢明帝就派了兩個使臣去學經。後來兩個使臣帶著印度的詩人帶著一匹白馬和詩經回來了。這是公元6世紀的時間。
一般人認爲在公元前2年,當時已經有從印度僧人,就給我們一般人傳遞浮屠經,所以就認爲是這個時候,佛教傳入了中國了。我們在公元1998年的時候,曾經舉行過佛教傳入中國兩千年的紀念活動。所以佛教傳入中國已經有2000多年了。由于佛教是正統思潮的異端,而且不斷受到婆羅門教的影響,不斷的在改變,所以發展到了12世紀的時候,在印度可以說佛教已經失去了它的獨立性和獨特性,完全婆羅門教化了。
在印度來講從公元6世紀開始,佛教就走向了異教,這是婆羅門教發展後期的一個形態。在12世紀末的時候,佛教獨立的色彩已經很少了。再加上印度教不斷擴充,所以到13世紀初佛教在印度就絕迹了,消亡了。我們現在在印度看到的佛教都是18世紀以後,重新在斯裏蘭卡傳回去的。所以現在佛教對印度的影響極小極小,現在對印度影響最大的是印度教和錫克教(伊斯蘭教)。佛教剛進中國的時候也遇到很多的問題,包括環境的問題,也有很多的沖突。什麼沖突呢?首先在禮儀上面,他跟中國國家儒家思想發生了很多的沖突,家講要孝順父母,忠于君主。佛教是不理家事,更不理國事,這就跟儒教有很大的沖突。既然不顧家事,不理國事是不是該要拜父母、拜君主的?所以這是在向中國的本土文化妥協的,所以佛教進入中國之後,佛家人見了父母要跪拜,見了君主也要跪拜。所以出家人見到很高的僧人也要跪拜。另外出家人要剃頭,這跟中國的觀念也有沖突,中國人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所以頭發是不能隨便剃掉的。除了這些沖突之外還有理論上的沖突,碰到最大的問題就是因果報應。佛教的因果報應和中國傳統的因果報應是非常不同的,中國人有因果報應,但是跟佛教非常不一樣,剛才講了,佛教的因果報應是你所做的事造成了這樣的因所以就有這樣的果報。所以是自作自受,佛教講一切都是自作自受。
中國的因果報應是父母子女之間的因果報應,或者是祖先跟後代的報應。不是個人的。因爲中國的傳統思想裏面,個體的生命是有生就有死的,不可能再轉生的。它的生命延續體現在哪裏?就是體現在子女身上。所以中國人特別重視“不孝有叁,無後爲大”,爲什麼?因爲後就是他生命的延續。這種生命延續的觀念就是說父母既得,子女可以享受。
積善之家,必有余幸,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所以中國很容易有一種觀念,父債子還,所以他欠下的債你可以去還。這樣的事你到印度去講,到西方去講,人家覺得這根本沒有道理,我是我,他是他。所以這個觀念沖突很大。當然,後來中國也接受了。既要受父母的影響,也要受自己的影響,兩重因果。印度人、美國人認爲只要是他自己就行的。中國人既要自作自受也要承擔,不但要獲得父母的陰德也要承受。這有一個內在的契合點。佛教講了一切都是你自作自受的。那麼你要超脫,靠別人也是不行的,因爲“因”是你自己造的,所以你要結果這些問題只有你自己去改變這個因,解脫只能靠你自己,不能靠任何別人。當然更不要說靠佛,靠佛也沒有用。你是自作自受,自信自度。
所以佛教本質上來講是依靠自己的智慧和毅力來獲得自我解脫的宗教。這跟中國儒家思想是不一樣的,道家最終尊重每一個人的個性。道家反對用各種方式,人的個性要自己去調整最適合個性表現的情況。儒家也是強調人必須要不斷地提升自我,道德上面的一種超越。所以本土的儒家、道家的思想也都是強調個人自我修養,通過自我的修養來達到人生最理想的境界。這跟佛教倡導的以自己的智慧和毅力求得解脫的關系。所以在中國佛教沒有被排斥,而且被接受,在中國被生根開花而且結了果。13世紀初佛教在印度流傳到現在不到2000年,但是佛教從公元2世紀傳入到中國超過2000年,到現在還在繼續流傳發展,這個原因是因爲他和中國本土文化有一種內在聯系,他們不排斥,有這個土壤。
佛教的教義理論可以用簡單的兩個字概括,一個是“苦”一個是“空”。佛教認爲一個生命體,在生死中間不斷輪轉的話,那麼他的痛苦是不會中斷的,煩惱也不會中斷的,永遠生活在痛苦當中,這是佛教的一種人生觀或者生命觀。佛教講的“有情衆生”,不僅僅是人,還包括動物。敦煌裏面的天也是指六道中的一種人。這個天是生活在精神世界裏面的,雖然它的形體還沒有完全脫掉,但是並沒有像我們凡人那樣有很多的貪欲,有很多肉體上的追求。天下來就是我們人類。人既有肉體,也有精神,肉體有肉體的追求、欲望,精神有精神的追求、欲望。所以人有很多的追求。
還有一種叫阿修羅,阿修羅是在天和人之間的,非天非人的一種狀態。這是“六道”裏面叁個比較好的,還有叁個是壞的,一個是畜生,還有一個是惡鬼,還有一個是地獄。所以天不是指場所,也是一種生命體、狀態,或者說是一種生命的狀態。
你有生命就會在六道裏面輪轉。所以佛教講一切皆苦。生、老、病、死四種就是這種。佛陀爲什麼要出家,爲什麼要剃頭,就是看到了人的生老病死,老了,走不動,衣食無著。除了生老病死還有四種,就是愛別離。別離也是很痛苦的,人要有一個東西突然沒了也會痛苦,所以愛別離了也會苦。
除了愛別離還有怨憎會,你不喜歡的東西天天放在你這裏也是一種苦。還有一種是求不得苦,想要的東西得不到。
還有一種是五蘊——色、受、想、行、識,這是佛教的概念,就是任何東西是由五個方面彙合而成的,五蘊就是指色,顔色的色,是指物質性方面的東西。還有接受的受,想是想什麼東西,行是行動的行,識是認識的識。人整天被物質、精神的追求折磨的不得安甯。生老病死及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五陰熾盛)這八苦中間包圍著。所以佛教講生命是一個苦的現象。這個苦就是人們有一種貪欲,有一種怨憎,有一種嗔。就是欲貪嗔。嗔就是攀比、怨恨。我慢(音)就是自己覺得自己了不起,就會看不起別人,就會嫉妒別人,或者就會感覺到別人老是看不到自己的能耐。我的能耐比他大,爲什麼別人的地位會比我高呢?這就是嗔心。
還有癡,就是愚癡,愚不是笨,而是認識問題的錯誤。還有我們常常用的無名,無名之火,就是莫名其妙地發火。佛教裏面的無名就是這個意思,無名就是顛倒妄想,事物本來是這樣的,但是顛倒去想,本來不應該去這樣想的,但是偏偏要這樣想。這叁個問題最根本的問題就是顛倒的問題。
這個無名是怎麼回事呢?就是讓你看不清這個事物的本來面目,這個事物的本來面目是怎樣的呢?那就是佛教裏面所講的“空”。這跟我們日常認爲的空就是空空蕩蕩是不一樣的。“空”(佛教)就是不存在。空是指一切的事物都是因緣聚合而有的。既然因緣聚合而有,那麼這個現象就沒有了。緣聚而有,緣散而無。
既然是這樣,任何東西都不是永恒的。也就是沒有他的恒常性。如果放在整個宇宙中看,一切的現象都是刹那生滅的。刹那是佛教裏面的專有名詞而且是梵文的音譯,是描述一個時間最短最短的詞。一個事物有聚就有散,既然有聚就有散,那它就不是恒常,放在大範圍看,一切事物都不是恒常的,都會生生滅滅。這是事物的無常性。這也在我們口頭上講“無常”。既然無常,事物就沒有它的獨立性,它是由因緣聚合而成的,所以它沒有獨立性,沒有獨立的自信他是什麼。比如說我是什麼。我是五蘊聚合,我一喪了以後就什麼都沒有了。五蘊消散了當然就沒有了,就沒有獨立的主體性。在佛教上就叫“無我”。這個事既然既是無我,又是無常,那麼我們還這麼執著幹什麼?所以…
《佛教的最高境界——涅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