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宗對佛教人文精神的張揚▪P2

  ..續本文上一頁自定”、“世人性本自淨”、“自性常清淨”,以及“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見性成佛道”,“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佛即是衆生;自性悟,衆生即是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等等,在《壇經》中可說俯拾皆是。同時惠能在說法中,還兩次引述《菩薩戒經》中的“戒,本源自性清淨”說,以爲自己立論之根據。

  由此可見,禅宗對大乘佛教諸法皆空,本性清淨的理論做了最充分的闡發,“自性清淨”說是禅宗修行法門和解脫理論的主要依據和立論基礎。從而也就否定了一切神性化的法的存在,否定了一切離開清淨本性的彼岸世界的存在,大大地張揚了佛教的人文精神。這正是禅宗之所以最能與中國傳統文化契合的所在。

  出離生死、超脫輪回,到達涅槃寂靜的彼岸是佛教所追求的最終目標。然而,如何才能出離生死超脫輪回,如何才是涅槃境界,出世間與世間又是一種什麼樣的關系等等,在佛教發展的不同階段,是有著不同的理論闡釋和修證實踐的。

  在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那裏,是把生死和涅槃,世間和出世間等分別對待的,甚至是對立起來的。他們厭棄生死、厭棄世間,欣樂涅槃、欣樂出世間。然這按大乘佛教諸法皆空的理論看來,仍然是一種分別和執著。大乘佛教強調一切法皆空,是說不僅我空,而且法也空;不僅有爲法空,而且無爲法也空。既然一切法皆空,那麼一切法皆平等無分別。即以生死、涅槃二法來講,那也是:“生死涅槃,悉皆平等,以無分別。”(《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六)

  因此,在大乘佛法看來,聲聞、緣覺二乘的厭離生死,欣樂涅檠即是一種不明我法二性空的分別執著,是欲有所得。然而,如果了悟我法二性空的道理,那也就無相可執,無法可得了。如《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說:

  善現當知,此大乘中等不等相俱不可得。貪不貪相,嗔不嗔相,癡不癡相,慢不慢相,亦不可得。如是,乃至善非善相,有記無記相,有漏無漏相,有罪無罪相,雜染清淨相,世間出世間相,有染離染相,生死涅槃相,亦不可得。常無常相,苦非苦相,我無我相,淨非淨相,寂靜不寂靜相,遠離不遠離相,亦不可得。欲界超欲界相,色界超色界相,無色界超無色界相,如是等相,亦不可得。所以者何

  此大乘中,諸法自性不可得故。(卷四百九十五)

  基于此,大乘佛教以不二中道法門強調“不入生死,不出生死;不入涅槃,不出涅槃”(《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五百七十五)。“不舍道法而現凡夫事”,“不斷煩惱而入涅槃”(《維摩诘經·弟子品》),“在于生死,不爲汙行,住于涅檠,不永滅度”(同前《文殊師利問疾品》),“示行諸煩惱,而心常清淨”(同前《佛道品》)。

  而生死涅檠,煩惱菩提,世間出世間之所以不二,則誠如《維摩诘經》中所分析的:

  世間出世間爲二,世間性空即是出世間,于其中不入不出,不溢,不散,是爲入不二法門。(《入不二法門品》)

  生死涅槃爲二,若見生死性則無生死,無縛無解,不然不滅,如是解者,是爲入不二法門。(同前)

  樂涅槃不樂世間爲二,若不樂涅槃不厭世間,則無有二。所以者何

  若有縛,則有解,若本無縛,其誰求解,無縛無解,則無樂厭,是爲入不二法門。(同前)

  禅宗最充分地強調和發揚了大乘佛教“不二”法門的精神,積極地溝通世間和出世間,強調以出世心做人世事,實踐大乘佛教以慈悲智慧爲根本的精神。如《壇經》中說:

  法元在世間,于世出世間;勿離世間上,外求出世間。(敦煌本)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宗寶本)

  這是人們都熟悉的偈語,它對當今人間佛教的開展提供了有益的啓示和經驗。

  禅宗的“頓悟法門”,還從修證方面保障了佛教人文精神的實踐。“頓悟法門”既強調了諸法的清淨本性,同時也強調了一切衆生本來具有認同自身清淨本性的智慧或覺性。因此,修證從根本上來講,是一種自修自證,而不借外修外證。只在有情衆生自己的迷悟之間,解脫只在覺悟自身本來清淨的本性。

  從修證的角度講,“頓悟法門”的核心是“頓悟本性”。如《壇經(敦煌本)》中反複強調的“悟人頓修,自識本心,自見本性。”“今學道者頓悟菩提,令自本性頓悟。”“若識本性,即是解脫”等等。那麼,如何來自見本性呢

  爲什麼不需要借助外修外證呢

  惠能明確地提出了有情衆生都有認識自身“本心”、“本性”的“菩提般若之智”的觀點。這也是《壇經(敦煌本)》中惠能反複著重論述的一個觀點。如說:

  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即緣心迷,不能自悟。

  何名自姓自度

  自色身中邪見煩惱愚癡迷妄,自有本覺性將正見度。既悟正見般若之智,除卻愚癡迷妄。衆生各各自度,邪見正度,迷來悟度,愚來智度,惡來善度,煩惱來菩提度。如是度者,是名真度。

  聞其頓教,不借外修,但于自心,令自本性常起正見,煩惱塵勞衆生,當時盡“陪。

  若大乘者,聞說《金剛經》心開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觀照,不假文字。譬如其雨水不從天有,元是龍王于江海中將身引此水,令一切衆生、一切草木、一切有情無情,悉皆蒙潤。諸水衆流,卻入大海,海納衆水,合爲一體。衆生本性般若之智,亦複如是。神會也十分強調這一點,如說:

  本空寂體上,自有般若智慧知,不假緣起。

  若以衆生心淨,自然有大智慧光,照無余世界。

  又經雲,一切衆生本來涅槃,無漏性智本自具足。

  其智證者,本覺之智也。今言智證者,即以本覺之智慧知故,稱爲智證。

  衆生本有無師智自然智,衆生承自然智得成于佛,佛將此法展轉教化衆生,得成正覺。(以上均引自《荷澤神會禅師語錄》)

  禅宗揭示的“本覺性”、“本覺之智”,以及強調“般若之智”的“本自有之”或“本自具足”等理論,常常受到近代一些學人的诟病,或以爲本之“僞經”“僞論”,或以爲背離印度佛教“性寂”之真義,或以爲流爲“真常唯心”之梵化佛教。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學術問題,非本文論題。這裏只是想說,“本覺”的說法,衆生皆有“般若之智”的說法,在大乘經典中並非罕言者。如:

  諸識隨緣轉,不見本覺心,自覺智現前,真性常不動。……諸佛法性身,本覺自然智,是真勝義谛,唯佛方證知。(《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十》) 、

  諸佛菩薩自證悟時,轉阿賴耶,得本覺智。(四十《華嚴經》卷第六)

  如來智慧,無處不至。何以故

  無一衆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八十《華嚴經》卷五十一《如來出現品第叁十七之二》)

  佛告菩提樹王言,自然始覺阿梨耶識當常不離清淨本覺,清淨本覺當常不離始覺淨識。隨是彼有,隨彼是有,或非同種或非異種故。此阿梨耶識當何決擇攝

  于本論中作如是說,本覺義者對始覺說,以始覺者即同本覺故。(《釋摩诃衍論卷第二》)

  禅宗對大乘經典的這些說法給予重筆宣揚,目的是在強調衆生之解脫與否,唯在自性之謎悟,而不借外修。同時,“本覺之智”、“般若之智”所要“覺”、“智”的是“本自性空寂”、“清淨自性”,此與“本寂”之旨何嘗相違。至于強調“本覺”是否爲“真常唯心”,是否執“真心”爲“常”,而流人梵化佛教的問題,至少在禅宗這裏很難得到肯定的證據。相反,人們更多看到的是對“本覺”、“真心”的中道表述。

  衆所周知,禅宗頓悟法門以“無念爲宗,無相爲體,無住爲本”。“宗”、“體”、“本”是一個意思,“無念”、“無相”、“無住”是從不同角度來揭示頓悟法門的根本宗旨。惠能嘗說:“悟無念法者,萬法盡通。悟無念法者,見諸佛境界。悟無念頓法者,至佛位地。”(《壇經(敦煌本)》)因此,通過惠能、神會對“無念”的論述,可能會對他們所說的“本覺之智”有深一層的了解。如惠能說:

  無念者,于念而不念。……于一切境上不染,名爲無念。

  世人離見,不起于念。若無有念,無念亦不立。(《壇經(敦煌本)》)

  由此可見,“無念”只是爲了使世人“不起于念”、“于念而不念”而施設的,如已“無有念”則連“無念”也不需要設立。依理,“本覺心”的施設也是如此。神會對“無念”的論述則已涉及到了這一方面。他說:

  雲何無念

  所謂不念有無,不念善惡,不念有邊際無邊際,不念有限量[無限量),不念菩提,不以菩提爲念,不念涅磐,不以涅槃爲念,是爲無念

  是無念者,無一切境界;如有一切境界,即與無念不相應故。

  若言無念者,雖有見聞覺知,而常空寂。

  起心即滅,覺照自亡,即是無念。(《荷澤神會禅師語錄》)

  在另一處,神會有更明白的說明。有人間:“真如之體,以是本心,複無青黃之相,如何可識

  ”神會回答說:“我心本空寂,不覺妄念起,若覺妄念者,覺妄自具滅,此即識心者。”(同前)

  把“本覺”當“真心”來看來求,不僅世人難免,即使求道之人也在所難免,然這是否禅宗之意呢

  這裏且引一段黃檗希運的話來供大家分析。希運說:

  “學道人若欲得知要訣,但莫于心上著一物。……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雙忘,乃是真法。忘境猶易,忘心至難。人不敢忘心,恐落空無撈摸處。不知空本無空,唯一真法界耳。此靈覺性,無始已來,與虛空同壽,未曾生未曾滅,未曾有未曾無,未曾穢未曾淨,未曾喧未曾寂,未曾少未曾老,無方所無內外,無數量無形·相,無色象無音聲,不可覓不可求,不可以智慧識,不可以言語取,不可以境物會,不可以功用到。”(《筠州黃檗山斷際禅師傳心法要》)

  可見,禅宗那裏有執著一如同“神我”般的“本覺”“真常心”。

  禅宗高唱“自性自度”,“見性成佛”,甚至喊出了“當知衆生自度,佛不能度。努力努力自修,莫倚他佛力。”(大珠慧海《頓悟人道要門論》)把人的主體性、主動性、能動性提到了最根本的位置,凸顯了佛教的人文精神。

  

  

《禅宗對佛教人文精神的張揚》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