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宗对佛教人文精神的张扬▪P2

  ..续本文上一页自定”、“世人性本自净”、“自性常清净”,以及“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见性成佛道”,“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佛即是众生;自性悟,众生即是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等等,在《坛经》中可说俯拾皆是。同时惠能在说法中,还两次引述《菩萨戒经》中的“戒,本源自性清净”说,以为自己立论之根据。

  由此可见,禅宗对大乘佛教诸法皆空,本性清净的理论做了最充分的阐发,“自性清净”说是禅宗修行法门和解脱理论的主要依据和立论基础。从而也就否定了一切神性化的法的存在,否定了一切离开清净本性的彼岸世界的存在,大大地张扬了佛教的人文精神。这正是禅宗之所以最能与中国传统文化契合的所在。

  出离生死、超脱轮回,到达涅槃寂静的彼岸是佛教所追求的最终目标。然而,如何才能出离生死超脱轮回,如何才是涅槃境界,出世间与世间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等等,在佛教发展的不同阶段,是有着不同的理论阐释和修证实践的。

  在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那里,是把生死和涅槃,世间和出世间等分别对待的,甚至是对立起来的。他们厌弃生死、厌弃世间,欣乐涅槃、欣乐出世间。然这按大乘佛教诸法皆空的理论看来,仍然是一种分别和执著。大乘佛教强调一切法皆空,是说不仅我空,而且法也空;不仅有为法空,而且无为法也空。既然一切法皆空,那么一切法皆平等无分别。即以生死、涅槃二法来讲,那也是:“生死涅槃,悉皆平等,以无分别。”(《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六)

  因此,在大乘佛法看来,声闻、缘觉二乘的厌离生死,欣乐涅檠即是一种不明我法二性空的分别执著,是欲有所得。然而,如果了悟我法二性空的道理,那也就无相可执,无法可得了。如《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说:

  善现当知,此大乘中等不等相俱不可得。贪不贪相,嗔不嗔相,痴不痴相,慢不慢相,亦不可得。如是,乃至善非善相,有记无记相,有漏无漏相,有罪无罪相,杂染清净相,世间出世间相,有染离染相,生死涅槃相,亦不可得。常无常相,苦非苦相,我无我相,净非净相,寂静不寂静相,远离不远离相,亦不可得。欲界超欲界相,色界超色界相,无色界超无色界相,如是等相,亦不可得。所以者何

  此大乘中,诸法自性不可得故。(卷四百九十五)

  基于此,大乘佛教以不二中道法门强调“不入生死,不出生死;不入涅槃,不出涅槃”(《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五百七十五)。“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不断烦恼而入涅槃”(《维摩诘经·弟子品》),“在于生死,不为污行,住于涅檠,不永灭度”(同前《文殊师利问疾品》),“示行诸烦恼,而心常清净”(同前《佛道品》)。

  而生死涅檠,烦恼菩提,世间出世间之所以不二,则诚如《维摩诘经》中所分析的:

  世间出世间为二,世间性空即是出世间,于其中不入不出,不溢,不散,是为入不二法门。(《入不二法门品》)

  生死涅槃为二,若见生死性则无生死,无缚无解,不然不灭,如是解者,是为入不二法门。(同前)

  乐涅槃不乐世间为二,若不乐涅槃不厌世间,则无有二。所以者何

  若有缚,则有解,若本无缚,其谁求解,无缚无解,则无乐厌,是为入不二法门。(同前)

  禅宗最充分地强调和发扬了大乘佛教“不二”法门的精神,积极地沟通世间和出世间,强调以出世心做人世事,实践大乘佛教以慈悲智慧为根本的精神。如《坛经》中说:

  法元在世间,于世出世间;勿离世间上,外求出世间。(敦煌本)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宗宝本)

  这是人们都熟悉的偈语,它对当今人间佛教的开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经验。

  禅宗的“顿悟法门”,还从修证方面保障了佛教人文精神的实践。“顿悟法门”既强调了诸法的清净本性,同时也强调了一切众生本来具有认同自身清净本性的智慧或觉性。因此,修证从根本上来讲,是一种自修自证,而不借外修外证。只在有情众生自己的迷悟之间,解脱只在觉悟自身本来清净的本性。

  从修证的角度讲,“顿悟法门”的核心是“顿悟本性”。如《坛经(敦煌本)》中反复强调的“悟人顿修,自识本心,自见本性。”“今学道者顿悟菩提,令自本性顿悟。”“若识本性,即是解脱”等等。那么,如何来自见本性呢

  为什么不需要借助外修外证呢

  惠能明确地提出了有情众生都有认识自身“本心”、“本性”的“菩提般若之智”的观点。这也是《坛经(敦煌本)》中惠能反复着重论述的一个观点。如说:

  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即缘心迷,不能自悟。

  何名自姓自度

  自色身中邪见烦恼愚痴迷妄,自有本觉性将正见度。既悟正见般若之智,除却愚痴迷妄。众生各各自度,邪见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烦恼来菩提度。如是度者,是名真度。

  闻其顿教,不借外修,但于自心,令自本性常起正见,烦恼尘劳众生,当时尽“陪。

  若大乘者,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观照,不假文字。譬如其雨水不从天有,元是龙王于江海中将身引此水,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一切有情无情,悉皆蒙润。诸水众流,却入大海,海纳众水,合为一体。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复如是。神会也十分强调这一点,如说:

  本空寂体上,自有般若智慧知,不假缘起。

  若以众生心净,自然有大智慧光,照无余世界。

  又经云,一切众生本来涅槃,无漏性智本自具足。

  其智证者,本觉之智也。今言智证者,即以本觉之智慧知故,称为智证。

  众生本有无师智自然智,众生承自然智得成于佛,佛将此法展转教化众生,得成正觉。(以上均引自《荷泽神会禅师语录》)

  禅宗揭示的“本觉性”、“本觉之智”,以及强调“般若之智”的“本自有之”或“本自具足”等理论,常常受到近代一些学人的诟病,或以为本之“伪经”“伪论”,或以为背离印度佛教“性寂”之真义,或以为流为“真常唯心”之梵化佛教。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学术问题,非本文论题。这里只是想说,“本觉”的说法,众生皆有“般若之智”的说法,在大乘经典中并非罕言者。如:

  诸识随缘转,不见本觉心,自觉智现前,真性常不动。……诸佛法性身,本觉自然智,是真胜义谛,唯佛方证知。(《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十》) 、

  诸佛菩萨自证悟时,转阿赖耶,得本觉智。(四十《华严经》卷第六)

  如来智慧,无处不至。何以故

  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八十《华严经》卷五十一《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之二》)

  佛告菩提树王言,自然始觉阿梨耶识当常不离清净本觉,清净本觉当常不离始觉净识。随是彼有,随彼是有,或非同种或非异种故。此阿梨耶识当何决择摄

  于本论中作如是说,本觉义者对始觉说,以始觉者即同本觉故。(《释摩诃衍论卷第二》)

  禅宗对大乘经典的这些说法给予重笔宣扬,目的是在强调众生之解脱与否,唯在自性之谜悟,而不借外修。同时,“本觉之智”、“般若之智”所要“觉”、“智”的是“本自性空寂”、“清净自性”,此与“本寂”之旨何尝相违。至于强调“本觉”是否为“真常唯心”,是否执“真心”为“常”,而流人梵化佛教的问题,至少在禅宗这里很难得到肯定的证据。相反,人们更多看到的是对“本觉”、“真心”的中道表述。

  众所周知,禅宗顿悟法门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宗”、“体”、“本”是一个意思,“无念”、“无相”、“无住”是从不同角度来揭示顿悟法门的根本宗旨。惠能尝说:“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顿法者,至佛位地。”(《坛经(敦煌本)》)因此,通过惠能、神会对“无念”的论述,可能会对他们所说的“本觉之智”有深一层的了解。如惠能说:

  无念者,于念而不念。……于一切境上不染,名为无念。

  世人离见,不起于念。若无有念,无念亦不立。(《坛经(敦煌本)》)

  由此可见,“无念”只是为了使世人“不起于念”、“于念而不念”而施设的,如已“无有念”则连“无念”也不需要设立。依理,“本觉心”的施设也是如此。神会对“无念”的论述则已涉及到了这一方面。他说:

  云何无念

  所谓不念有无,不念善恶,不念有边际无边际,不念有限量[无限量),不念菩提,不以菩提为念,不念涅磐,不以涅槃为念,是为无念

  是无念者,无一切境界;如有一切境界,即与无念不相应故。

  若言无念者,虽有见闻觉知,而常空寂。

  起心即灭,觉照自亡,即是无念。(《荷泽神会禅师语录》)

  在另一处,神会有更明白的说明。有人间:“真如之体,以是本心,复无青黄之相,如何可识

  ”神会回答说:“我心本空寂,不觉妄念起,若觉妄念者,觉妄自具灭,此即识心者。”(同前)

  把“本觉”当“真心”来看来求,不仅世人难免,即使求道之人也在所难免,然这是否禅宗之意呢

  这里且引一段黄檗希运的话来供大家分析。希运说:

  “学道人若欲得知要诀,但莫于心上著一物。……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真法。忘境犹易,忘心至难。人不敢忘心,恐落空无捞摸处。不知空本无空,唯一真法界耳。此灵觉性,无始已来,与虚空同寿,未曾生未曾灭,未曾有未曾无,未曾秽未曾净,未曾喧未曾寂,未曾少未曾老,无方所无内外,无数量无形·相,无色象无音声,不可觅不可求,不可以智慧识,不可以言语取,不可以境物会,不可以功用到。”(《筠州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

  可见,禅宗那里有执著一如同“神我”般的“本觉”“真常心”。

  禅宗高唱“自性自度”,“见性成佛”,甚至喊出了“当知众生自度,佛不能度。努力努力自修,莫倚他佛力。”(大珠慧海《顿悟人道要门论》)把人的主体性、主动性、能动性提到了最根本的位置,凸显了佛教的人文精神。

  

  

《禅宗对佛教人文精神的张扬》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