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與中國“和”文化

  佛教與中國“和”文化

  傳承千年東方智慧,踐行佛陀經世教誨,和諧世界衆緣和合。“和”文化如何理解?他體現的是怎樣的佛家道義?北京大學樓宇烈教授暢談《佛教與中國“和”文化》。 王魯湘:歡迎走進《世紀大講堂》,這裏是思想的盛宴,這裏是學術的殿堂。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于3月28日至4月1日分別在無錫和臺北兩地舉行,那麼此次佛教論壇的主題是,和諧世界,衆緣和合,那麼在當下,被使用最多的詞語,和諧,體現的是怎樣的佛家的道義,作爲中華文化重要載體之一的佛教,它如何與中華文明息息相關,而且綿延至今。中國的“和”文化如何得到世界的認同,被忽略的我們的心靈環保如何推廣,有關這些問題,今天我們非常榮幸地邀請到了北京大學哲學系和宗教學系教授樓宇烈先生。大家歡迎。歡迎樓先生做客《世紀大講堂》。

  王魯湘:樓先生,我們大家都知道是中國著名的佛教學者,那麼這一次的世界佛教論壇在無錫舉辦,這一次會議的主題,就像剛才我在開篇詞裏頭說的那樣,是和諧世界,衆緣和合。那麼我們知道,第一屆首屆世界佛教論壇在杭州舉行的時候,當時候的主題口號是“和諧世界,從心開始”。那麼一個“心”,一個“緣”,這是佛教中間最重要的兩個概念,那麼這兩個概念在佛教中間爲什麼會有這麼重要的地位?

  樓宇烈:因爲在佛教看來,世界的一切的現象,人們的一切的行爲,都是受到他的心的支配的,所以佛教裏面有一句話叫做,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

  王魯湘:就一切唯心造。

  樓宇烈:一切唯心造,叁界唯心。所以這個在佛教看來只有把人的心淨化了,那麼我們這個社會,我們這個世界才可能是淨化的。再一個“緣”,“緣”應該說是佛教最根本的一個理論,就來說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它都不是孤立的,都是衆緣和合了以後,才會有這樣的。

  王魯湘:有這樣的事物出現。

  樓宇烈:所以佛教的緣,一個最基本的解釋就是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

  王魯湘:這是不是就叫緣起?

  樓宇烈:就是緣起,緣起法的根本的說法,也就是從時間上面來講,有了這個因才有這個果,從空間上面來講,有了這個東西才會有那個東西,所以這個緣起法就說明了一個,世界這個萬物,它都是一個共生的關系,所以不可能是脫離了其它的事物,自己孤立地就能夠發展,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們這個“緣”是非常重要的概念。

  王魯湘:那麼佛教,我們按照現在的主流的說法,是從東漢的時候傳入中國的,那麼到現在也應該已經有兩千多年了。

  王魯湘:那麼它兩千多年來,在中國和中國文化的融合中間,當然也有些波瀾起伏的一些情況出現,但是它始終保持了一種頑強的生命力,而且不斷地再進入到我們中國文化的本體,最後成爲了我們中國文化叁大支柱之一,那麼它被中華文明,被中國人最終接受它的根本的地方在什麼?

  樓宇烈:我想最根本的就是,佛教它那個,這個一個基本的精神是跟中國的本土文化有相當內在的一種契合,那麼這個內在契合我想最主要的一點,它有很多方面,最主要的一點就是佛教同樣是強調以個人的一種智慧和毅力來求得自身的解脫,而它不是倚靠一種外在的力量,所以我們常常講佛教是一種自立的,講自立的宗教。

  王魯湘:在這一點和儒家很接近。

  樓宇烈:對。

  王魯湘:包括和道家也接近。

  樓宇烈:對,因爲佛家這個強調是個人的那個品德的提升嘛。

  樓宇烈:個人品德提升就要靠個人的修養。

  王魯湘:修養。

  樓宇烈:修養,所以這個在大學裏面才有這樣的話嘛,“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爲本”。

  王魯湘:爲本。

  樓宇烈:因爲修身就是來提升自己的這個人的品行的了。

  樓宇烈:所以這一點上面應該說跟佛教是相當地有一個契合點。

  王魯湘:契合的點。

  樓宇烈:契合點。所以它在中國,只要能夠調整,能夠在,特別在一些外在的這種形式上面能夠加以適應的話,那它很容易被中國所接受。

  王魯湘:就落地生根了

  樓宇烈:對,落地生根了。

  王魯湘:那麼在我們現在的世俗世界中間,特別是在當下的我們現在進入市場經濟以後,物質文明高度地發展的情況之下,很多人都感覺到一種精神生活的一種缺失。那麼我們也都知道現在佛教在我們中國的廣大的民衆中間,現在有一種逐漸複興的這樣一個趨勢。那麼我們如何在現在這樣一個物質文明高度發達,市場經濟非常繁榮的情況之下,人們驅逐功利的這樣一種心態也非常強盛的情況之下,讓佛教對我們人類的心靈有所補益?

  樓宇烈:我想在這方面佛教是有很多地方可以有所作爲的,佛教因爲就是從根本上來講,它就是要消除我們人的那種貪婪的心,嗔恨的心,那種愚癡的心,所謂的叁心嘛,所以佛教有一個很,它這個基本的修養的方法就是通過“戒、定、慧”叁學,戒、定、慧叁學就是來針對這個貪嗔癡叁心的,所以佛教裏面有一句話,叫做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癡。那麼我想我們這個今天社會的種種的問題,恐怕最後的根源就來源于這個貪、嗔、癡。

  王魯湘:貪字。

  樓宇烈:所以佛教在這方面是,我認爲是相當地有針對性,也正因爲這樣子,我們曆史上就把這個叁教做了一個分工,就說以儒治國,以道治身,以佛治心。

  王魯湘:治心。

  樓宇烈:從我們曆史上就把佛教看作是。

  王魯湘:治心的。

  樓宇烈:淨化我們的心的,淨化我們心靈的這樣一種文化。

  王魯湘:好,下面我們以熱烈的掌聲歡迎樓宇烈教授給我們進行今天的主題演講,他今天演講的主題是,佛教與中國的“和”文化。大家歡迎。

  傳承千年東方智慧,踐行佛陀經世教誨,和諧世界衆緣和合。“和”文化如何理解?它蘊藏著怎樣的中華文化?這與佛家道義又會産生怎樣的共鳴?

  樓宇烈:我今天談一談關于佛教與中國的“和”的文化的這樣一個問題。因爲我們這次這個世界佛教論壇,它的一個主題是“和諧世界,衆緣和合”。這裏邊有兩個和,兩個和字,所以許多人來講,這次世界佛教論壇的核心,就是要講這個“和”的問題。那麼我認爲這個“和”的問題呢,它是中國文化的一個共性的東西,就是不管是儒家也好,道家也好,佛教也好,都講那個“和”字,那麼我們現在強調就是要把世界的各個方面的一種因緣,都給它聚集起來,來創造一個和諧的世界。那麼我想佛教在中國的文化中間,它是可以說叁個這個組成部分的一個重要的一個方面。那麼佛教雖然是從外面傳進來的,但是當它跟本土的文化結合以後,它就形成了中國佛教的諸多的宗派和特色的理論,和修正的方法。所以它成了中國文化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乃至于我們到今天應該說撇開佛教就無法全面、完整地來呈現中國的傳統文化。我一直認爲,這個佛教在今天這樣一個社會,它在傳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這個方面,恐怕應該比儒家和道家,這個責任更加重大,或者有利條件也就更多。

  佛教如何傳承中國文化?漫長而悠遠的演化中中華精髓如何碰撞佛家經典?“禅”又代表怎樣的意義?

  樓宇烈:我們只要簡單分析一下就可以看到了,因爲近百年以來呀,近百年以來,我們爲了強國,所以我們對我們自己的傳統,特別是儒家的思想進行了相當激烈地批判,所以可能一直到現在爲止,很多人談到儒家的時候,還是用這個一百年以來的這種觀念去看它,是排斥的一種心態比較重。而且儒家發展到今天,應該說它也失去了自己的基礎的這個載體,基礎的載體,所以儒學現在的弘揚,其實就是靠少數的一些社會的精英,可以說個人的在那兒奮鬥。那麼佛教就不一樣了,佛教在近代的遭遇,其實是很有意思的,一個方面呢,它同樣地也受到了,在近代我們所接受的這個宗教這個觀念上面,把它判爲宗教,然後加以批判,但另一方面呢,它又是跟近代的整個的這個思想的發展,發生了密切的關系,而且佛教來講,它一直延續下來,雖然在解放以後,文革期間受到了一種沖擊,受到了一種限製,它那個載體一直是延續下來。所以它在弘揚這個中國傳統文化中間,這個佛教的發展對傳統文化的延續和發展,它是有很大的意義。所以我們現在跟世界去進行交流的佛教,我認爲應該是具有中國特色的這個中國的佛教。

  太虛大師曾經講過,他說中國佛教的特質在“禅”,那麼太虛大師講的這個“禅”,並不是單純的原始意義上面的佛教的“禅”,他是講的中國禅宗的“禅”,那麼中國的禅宗具有一些什麼樣的特點呢?中國的禅宗我想最重要的特點就在他回歸和高揚佛教的人文精神,爲什麼這樣講呢?因爲佛教在釋迦牟尼創立的時候,他是針對當時印度的婆羅門教,婆羅門教是強調有一個至高無上的神,梵天,來決定這個世界,決定每一個人的命運。那麼釋迦牟尼創立的佛教就是要來排除這個,認爲人的命運是由人自己的“業”所造成的,這也就是釋迦牟尼佛教裏邊最核心的一個理念就是“業報”,“業報”的理念,你造什麼樣的“業”你就受什麼樣的“報”,因此這個因果關系在一個生命體的主體裏邊,而不是在這個生命體的主體之外的。那麼這個也就是把人看作是最根本的,最根本的最後的一個決定的力量,所以我們稱之爲一種人文的精神。

  但是隨著佛教的發展,特別到了大乘佛教以後,這個佛教確實也有一個向神化發展的過程,原來佛只是指釋迦牟尼一個人,那麼但是到了大乘佛教以後,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出現了大量的佛,有過去佛,有現在佛,有未來佛,有東方佛,有西方佛,十方世界,十方佛。所以他又開始有一個神化的過程,也就形成了人們對于佛、菩薩的那種信仰,那種崇敬。所以也就開始出現了他立信仰的傾向,比如說往生的思想,這裏面帶有一種他立,他立的。當然在中國的佛教裏邊,始終沒有形成一種純…

《佛教與中國“和”文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佛教裏的和諧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