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頓悟漸修與魚兔筌蹄▪P2

  ..續本文上一頁禅法。傳統之禅學,稱爲如來禅。此禅有二個主要特點:一是以佛教經典爲根據,宗密目之爲[教內禅],後人或稱之爲[藉教悟宗];二是在修持方法上主漸修,惠能之前的楞伽師多屬此列。祖師禅則反是:一是以教外別傳爲標幟,宗密稱之爲[教外禅];二是在修行方法上立直指心源,頓悟成佛。六祖惠能是這種禅法的實際創始人。

  佛教界、學術界一般都認爲,惠能之前,有禅學而沒有禅宗,禅宗始創于惠能。這種說法是有道理的,因爲只有在惠能之後,禅宗才具有較嚴格的組織形式和自宗之理論綱骨,此理論綱骨即是作爲禅宗標幟的[即心即佛]、[頓悟見性]思想。

  禅宗[頓悟見性]的思想,既取道生、天臺、華嚴、禅宗之頓悟說,又與諸家思想不盡相同。道生之頓悟,是于十住之後,金風心現而豁然開朗;天臺、花嚴之說頓悟,又往往與[止觀雙修]和[離妄還源]的修行理論相結合;而禅宗所說的頓悟,主要不是指曆盡諸多階級,經過苦修證理之後的恍然大悟,而是指人們當下之每一念心,都可頓現真如本性,都可悟得無生之理,與次第修習了不相關。例如《壇經》曰:[若悟無生頓法,見西方只在刹那。不悟頓教大乘,念佛往生路遙。][迷來經累劫,悟則刹那間。]

  不假修習的頓悟思想自惠能首倡之後,就成爲禅宗佛性理論中的一條基本原則,其中,素有嫡傳之稱的荷澤一系對它弘揚最力。宗密說:[荷澤宗者全是曹溪之法,無別教旨。](4)這固然無錯,但曹溪之法,實假禅會而光大發揚,這也是事實。據宗密之《承襲圉》記載:[能和尚滅度後,北宗漸教大行,因成頓門弘傳之障。……二十年中宗教沈穩。天實初,荷澤之洛,大播斯門,方顯秀門下師承是傍,法門是漸。](5)可見,頓法重振之功,當歸神會。

  神會之說頓悟,曾有一形象的比喻,叫做[利劍斬束絲]。當一個叫無行的弟子問神會:[衆生煩惱,無量無邊,諸佛如來,菩薩摩诃薩曆劫修行,猶不能得,雲何龍女刹那心,便成正覺?]神會答道:[發心有頓漸,迷悟有遲疾。迷即累劫,悟即須臾。此義難知,爲汝先以作事喻,後明其義,或可因此而得悟解。譬如一綟之絲,其數無量,若合爲一繩,置于木上,利劍一斬,一時俱斷。絲數雖多,不勝一劍,發菩提心,亦複如是。](6)

  神會之後,南宗勢力逐步擴大,頓悟法門也逐漸成爲禅宗的基本思想,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日益爲佛教界所推重,進而衍爲時代佛教之主流。

  考察頓悟思想的曆史發展,從竺道生的一悟得意,到禅宗的直下頓了,盡管他們所說之頓悟含義不盡相同,但從入道成佛都是一刹那之豁然開朗、大徹大悟這一點上說是共同的。而造成這種相同的根本原因,並不是由于互相抄襲或偶然的巧合,而是由于諸說都有一個相同的理論基礎,都以理不可分爲根據。

  道生這頓悟說,其源蓋出于般若實相義,所謂實相,乃無相之相,諸法本體。所謂佛者,則[得本稱性],[得本自然]。因爲諸法本體是無相之相,故得本不可以形得,不可以言傳,而貴在得意,因此,道生有[象外之談]、[得意之說];又因諸法實相超乎象外,乃是一純粹抽象之本體,其理實不可分,理既不可分,則得本悟體之慧不容有階級次第之差別,故道生倡以不二之悟,符不分之理。可見,道生[不二]之頓悟思想,實是以理不可分的思想爲基礎。

  竺道生頓悟思想另有一個重要特點,即強調悟者自悟,這種思想與道生把涅槃學視爲本性之學的思想是分不開的。在竺道生看來,佛性者乃含生類之本性,佛者則是反本得性之謂,故倡悟須自悟,與信修聞解不同。這種思想之進一步發展,爲後爲禅宗的心性之學開辟了道路。禅宗佛性說最核心的東西,是把實相、本性、真理,均訴諸一心。心、性、理等,名異而實同。即性即理即心,心外更無一物,所謂佛者,乃是本心本體本來是佛。能直下頓了自心本來是佛,無一法可得,此是真如佛。[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法,……不可以更求于心,不可以佛更求于佛,不可以法更求于法,故學道人直下無心,默契而已](7)。也就是說,所謂直下頓了,乃直指自心爲本佛,心體乃一包羅萬有之整體,不可于心上更著一物,亦不可于心外另有所求。這種直下頓了說與竺道生的頓悟說雖然說法有異,其思想實質則無大殊。都是以理體(心體)爲一不可分之整體爲基礎,進而認爲對此一不可分之理體(心體)之悟非漸心頓。簡單地說,這就是中土佛論中頓悟說的思想路數。

  當然,如果從理論上看,禅宗一道生[得魚忘筌]說是不無差別的。在道生那裏,頓悟說是從本體、本性之學出發的。因爲佛性是一種抽象的本體、本性,因此,欲入欲見此本體,本體之理,非言教信修可及,唯有靠頓悟;在禅宗那裏,從它們的有關論述看,是從[經是佛語,禅是佛意]入手,因爲禅是佛意,故非聞教言傳可得,而須忘言會意,遺教悟理。當然,這種區別也只是在極其有限的範圍內才有意義,因爲所謂佛意者,實而指本心本體本爲是佛,不可于心體之外更求別佛,這種佛意背後,實隱藏著心爲本體的思想,因此,歸極而言,禅宗之頓悟說也是以本體說爲根據的。實際上,不僅道生、禅宗是這樣,考諸中國佛性理論,凡佛性思想屬本體論的,修行理論上多重頓悟,天臺宗是這樣,華嚴宗也是這樣。天臺之實相,華嚴之一真法界,如果不經過最後的頓悟,是無法從整體上去把握的,因而也就不能超凡入聖,成佛得解脫。可見,本體、本性之學乃是頓悟說之根據所在。

  二、因緣見性與拂塵看淨

  與頓悟相對的另一種修行方法是漸修。漸修的修行方法雖然在中土佛教中不占主導地位,但多數中國僧人亦不主張完全廢棄漸修,且以漸修爲入道成佛之基本方法者也不乏其人,因此,對于漸修的修行方法,也應考察、探討和研究。

  所謂漸修,指通過逐步修行而轉凡爲聖、入道得解脫。在中國佛教史上,漸修說也隨著時代的變化而有諸多說法。例如有安世高一派的小乘禅法,側重于數息觀的精神修練;《四十二章經》所說的[爲道猶所鍛煉,漸深去垢,成器必好];有慧觀的理本無殊,差別在人的漸悟說;有六朝時期諸僧人、論師所說的[已有正因,須待緣因];還有禅宗北宗的[拂塵看淨,方便通經]說,等等。從對中土佛性理論的影響程度著眼,這裏打算著重談談六朝時諸涅槃師的[因緣見性]說及禅宗的[拂塵看淨]思想。

  涅槃師的[因緣見性]說,主要收集在《大般涅槃經集解》中。《大般涅槃經集解》涉及的問題雖多,但其中反覆論述的一個主題是:[既有佛性,何須說十二部經?][既有佛性,何須修道?]涅槃師們在回答這些問題過程中,具體論述了他們的修道觀。

  《涅槃經》中有一著名的[七人渡河喻],僧亮解之曰:[七人皆具手足譬佛性,習浮者度,不習不度,譬修道也。]並說:[衆生亦爾,皆有佛性,不修聖道,不得涅槃。](8)寶亮也說:[七人悉有手足,若不習浮,不能得度,衆生雖有佛性,要久習緣因善,方乃得成佛。](9)這是一個很通俗的比喻,意謂七人皆手足,此喻衆生悉有佛性,然有佛性不等于能自然成佛,還須學道修行,這有如雖有手足,若不學習遊泳,終渡不了河一樣。

  因緣見性的思想在南北朝時表現爲講階級、重次第,如《弘明集》中說:[拔愚以四禅爲始,進慧以十地爲階。](10)地論師以《十地經論》爲依據,大講修行之階級地位。此一講階級、重次第的現象至天臺圓教的出現漸趨消沈,天臺雖講止觀雙修,但其即空即假即中的圓融理論決定了它不會把漸修置于頓悟之上,至華嚴唱[初發心已過牟尼],漸修更被視爲無足輕重之方便設施,至禅宗南宗立不假修習之頓悟法門,漸修地位就更微不足道了。

  與南宗假修習之頓悟法門相對立的是北宗的漸修學說。神秀漸修說與惠能頓悟說的分歧,早在他們于弘忍門下共和時便顯示出來了。惠能著名的得法偈使他得到禅宗傳法衣缽,而神秀爲爭衣缽所作的偈頌,也奠定了他日後的弘揚漸修法門的思想基礎。

  宗密在《中華傳心地禅門師資承襲圖》中,評述北宗的基本思想曰:[北宗意者,衆生性覺悟無所不知。如磨拂昏塵,塵盡則鏡體明淨,無所不照,故彼宗主神秀大師呈五祖偈雲:[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遣有塵埃。](11)此謂北宗禅法蓋以拂塵看淨爲基本特點。該文稍後,宗密更明確地說:[北宗但是漸修,全無頓悟,無頓悟故,修亦非真。](12)意思是說,北宗全主漸修,毫無頓悟思想可言。此說也許有些偏頗。蓋神秀禅法,亦非全然不講頓悟。例如,禅秀在《觀心論》中說:[超凡證聖,目擊非遙,悟在須臾,何須皓首?]在《大乘無生方便門》中也說:[一念淨心,頓超佛地。]這顯然是頓悟思想。問題是神秀的頓悟,與南宗的單刀真入,直了見性不同,是通過種種方便後恍然大悟;加之,從總體上說,神秀禅法是以[時時勤拂拭]爲特點,故總的說,屬漸修法門。

  《壇經》,中載有志誠說神秀的禅法是[住心靜觀,長坐不臥];宗密在《圓覺經大疏鈔》也說神秀法的特點是[拂塵看淨,方便通經]。這種說法是合乎實際的。考神秀之禅法,系以[住心靜觀]、[拂塵看淨]爲標幟,其後學基本上循著這條路子走,具體的做法是十六個字:[凝心入定,住心看淨,起心外照,攝心內證。](13)這無疑均屬漸修法門。

  北宗之漸修,實承接楞伽師之余緒。楞伽師從達磨始,就倡舍爲歸真,凝住壁觀。《續高僧傳·達磨傳》曰:[入道多途,要唯二種,謂理、行也。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客塵障故,令舍爲歸真。凝住壁觀,無自無他,凡聖等一,堅住不移,不隨他教,與道冥符,寂然無爲,名理入也。]此謂[理入]的內容是[藉教悟宗],[舍爲歸真],具體的做地是[凝住壁觀]。[壁觀]者,…

《頓悟漸修與魚兔筌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