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頓悟漸修與魚兔筌蹄▪P3

  ..續本文上一頁實乃[安心]之術。宗密在《禅源諸诠集都序》中說:[達磨以壁觀教人安心,外止諸緣,內凡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14)如果把神秀的思想拿來與達磨所說相比較,可以發現,神秀的[住心觀靜]與達磨的[凝住壁觀]實在沒有多大區別。

  神秀的教師弘忍也是主漸修的,在《最上乘論》中,弘忍說:[既體知衆生佛性本來清淨,如雲底日,但了然守本真心,妄念雲盡,慧日即現,……譬如磨鏡,塵盡明自然現。]此磨鏡說很容易使人想起神秀[時時勤拂拭]的偈句。二者說法有小異,思想無大殊,均有拂塵看淨之義。

  如果按思想淵源說,神秀及其北宗的漸修法門,實更近于[正統]。但佛性思想的發展如同其他社會意識形態的發展一樣,雖然有其相對的獨立性,但歸根到底還要受到代的製約,因此,神會有可能把神秀及其漸修法門推到[師承是傍]的境地。

  叁、頓悟漸修與魚兔筌蹄

  頓悟與漸修,從一定角度看,是相互對立的兩種修行方法,一個講因緣見性,學有階漸;一個主一悟得意,不落階級。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二者又不無可相統一的地方,因爲它們同是佛教的修行方法,而且常常是同一個佛教思想家或佛教宗派同時並用的兩種修行方法。因此,漸修與頓悟,有對立的一面,也有統一的一面。漸修與頓悟的這種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決定了我們應該把這兩種修行方法作爲一個對立統一的整體來進行考察(至于那種完全不假漸修的純悟則應另當別論)。

  漸修與頓悟的統一關系,首先表現在二者的相資互濟,相輔相成,假漸修以成頓悟,雖頓悟不廢漸修。以曆史事實爲例:

  支道林是中土佛教史上倡頓悟之第一人,而他並不廢漸修。在〈大小品地比要抄序〉中,支說:[神悟遲速,莫不緣分。分闇則功重,言積而後悟。]此謂之遲速在于衆生根機之利鈍,分暗根鈍者,則用功德以漸進,既積至一定階段而後可悟。實際上,不單支道林是這樣,支、安、肇、還諸法師小頓悟均然,所謂七住之前漸進,既至七住則悟無生法忍,此分明以漸修與頓悟爲佛教認識的兩個階段。

  竺道生以頓悟說著稱于中土佛教界,而在竺道生的學說中,也不乏漸修的思想。慧達《肇論疏》引道生之論頓悟曰:[見解名悟,聞解名信。信解非真,悟發信謝。理數自然,如果熟自零。悟不自生,必藉信漸。]此直言聞解之信修乃見解之頓悟的基礎。其于這個思想,道生反對謝靈運以假知爲不知的思想,指出:[以爲苟若不知,焉能有信,然則由教而信,非不知也。]但此謂聞教信修雖非真知,但藉助于此,則可達到自悟、頓悟,故聞教信修非無日進之功。

  禅宗南宗更是以頓悟爲一宗修行理論之綱骨,但全面考察惠能的佛性學說,亦非全然抛棄漸修。

  《壇經》中曾載有惠能論及衆生若不能自悟,須覓善知識示道見性的話,從特定的意義上說,尋覓善知識示道見性,亦可視爲達到頓悟前之修行,雖然在惠能那裏,這種修行僅是一種方便設施,但從特定意義上說,惠能亦不反對頓漸相資爲用。

  說漸修頓悟兩種修行方法在中土僧人的修行理論中往往相資爲用,相輔相成,這絲毫不意味著中土的佛教思想家是把二者等量劉觀的。實際上,由于中土的佛性理論自晉宋之後一直是以一乘說爲主流(法相唯識宗在短時間內的風行得勢,並沒能改變這一潮流),因此,在修行理論上多重頓悟,而視漸修方法爲權便。用他們的話說,漸修與頓悟的關系猶如筌蹄之與魚兔,假筌蹄以求魚兔,魚兔既得,則筌蹄可棄。

  據《高僧傳》記載,竺道生有感于當時佛教界的[闡提無性]說與漸修說,潛思日久,遂徹悟言外,乃喟然歡曰:[夫象以盡意,得意則象忘。言以诠然,入理則言息。自經曲東流,譯人重阻,多守滯文,鮮見圓義。若忘筌取魚,始可與言道矣。](15)此謂道生以言象聲教爲入理之筌蹄,未見理時,必須言津,既見乎理,何用言爲,此猶筌蹄以求魚兔,魚兔既得,筌蹄何施!

  禅宗比道生走得更遠,漸修這筌蹄作用在禅宗那裏更顯得微不足道,他們往往認爲,漸修只是枉受曆劫之苦,即便是叁世精進修行,到頭來也只證自心原來是佛,絲毫不添個物。他們以阿難侍佛叁十年到頭來也只是個多聞智慧爲例,說明千日聞教信修,不如一日學道頓悟。作爲結論,則是[得意者越于浮言,悟理者超于文字];[得意而忘言,悟理而遺教]。(16)這與竺道生[得魚忘筌]、[入理言息]的思想是遙相契合的。

  中國佛教在修行方法上所以注重頓悟,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與中國古代注重直觀的傳統思想有關。中國古代的思想家,不像西方古代的思想家那樣偏重于邏輯分析,而習慣于作直觀體會。早在戰國時期的《莊子》就有[得魚忘筌]、[得兔忘蹄]之談,至魏晉時期,此種[得魚忘筌]的直觀體會更成爲一代風氣。時僧竺道生因之而有[得魚忘筌,始可與言道]的說法。禅宗把頓悟見性作爲一種最根本的修行方法,這與中國古代注重會意的傳統思想也有密切關系。按宗密的說法,[經是佛語,禅是佛意]。中土佛教的特點乃在于禅,故自然多重直觀會意、頓悟見性,所謂[階級教愚之談,一悟得意之論],實是中國佛教修行方法的一大特色。

  [注釋]

  (1)《摩诃止觀》卷一。

  (2)《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卷一,《大正藏》第四十五冊,第四八一頁中。

  (3)同注(2)。

  (4)《中華傳心地禅門師資承襲圖》,《X續藏》第一一O冊,第八六七頁上。

  (5)同注(4)。

  (6)《荷澤神會禅師語錄》。

  (7)《筠州黃蘗山斷際禅師傳心法要》,《大正藏》第四十八冊,第叁八一頁中。

  (8)《大涅槃經集解》卷六十一,《大正藏》第叁十七冊,第五六九頁上。

  (9)同注(8)。

  (10)《弘明集》卷八,《大正藏》第五十二冊,第五十一頁上。

  (11)《X續藏經》第一輯,第二編,第十五函,第五頁。

  (12)同注(11)。

  (13)〈答志德法師問〉,《神會和尚遺集》卷叁。

  (14)《禅源諸诠集都序》卷二,《大正藏》第四十入冊,第四O叁頁下。

  (15)《高僧傳·竺道生傳》,《大正藏》第五十冊,第叁六六頁下。

  (16)《大珠禅師語錄》卷下,《大正藏》第五十一冊,第四四叁頁下。

  

《頓悟漸修與魚兔筌蹄》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